點擊上方「藍字」關注"程式設計師Bob"
每天與你不見不散!
每日一句,送給最珍貴的你:
還記得上次和自己對話是什麼時候嗎?
前幾天學習了Python的多分支結構及其異常處理,接下來便是用多分支結構來解決問題啦,畢竟如何一項技術出來都應該是為大家所服務的。
雖然網上也有相關的計算可以直接拿來用,但自己寫出來用豈不是更有一種成就感,哈哈哈。
首先我們先認識BMI:BMI(Body Mass Index):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肥胖和健康的重要標準,主要用於統計分析。BMI=體重(單位:kg)/身高的平方(單位:m)
按照不同的地區有著不同的標準,如下:
接下來小編會給出兩種版本的代碼,第一種是單獨輸出一種標準值,第二種是同時輸出兩種標準值。兩種代碼其實是差不多的,但為什麼能同時輸出兩種標準呢?這就是算法設計的魅力了,在代碼知識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會算法設計的顯然更佔優勢。
To:這裡指的算法設計即程序設計,也就是說為什麼平時要大家學好數據結構和算法。
初級版本:
height,weight = eval(input("請輸入身高(M)和體重\(Kg)[逗號隔開]:"))BMI=weight / pow(height,2)print("BMI 數值為:{:.2f}".format(BMI))who = ""if BMI<18.5: who = "偏瘦"elif 18.5<=BMI<25: who = "正常"elif 25<=BMI<30: who = "偏胖"else: who = "肥胖"print("BMI指標為:國際'{0}'".format(who))運行結果:
對於改進版,我們需要處理的是同時輸出國內國際對應的分類,且在使用多分支結構時需要注意條件的覆蓋!!!
改進版本:
height,weight = eval(input("請輸入身高(M)和體重\(Kg)[逗號隔開]:"))BMI=weight / pow(height,2)print("BMI 數值為:{:.2f}".format(BMI))who,nat = "","" if BMI<18.5: who ,nat = "偏瘦","偏瘦"elif 18.5<=BMI<24: who ,nat= "正常","正常"elif 24<=BMI<25: who ,nat= "正常","偏胖"elif 25<=BMI<28: who,nat = "偏胖","偏胖"elif 28<=BMI<30: who,nat = "偏胖","偏胖"print("BMI指標為:國際'{0}',國內'{1}'".format(who,nat))運行結果:
最後的話:平時可以自己試著寫一下,可以加深印象。
往期推薦:
為你,千千萬萬遍.
關注程式設計師Bob公眾號,與你一起終生學習
一鍵三連,就差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