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如何收麥子?小夥復古原貌手割二分地,一晌就大喊受不了

2020-12-13 仁青讀歷史

每年這個時候,農村出來的孩子,無論他走了多遠,如今什麼身份。只要老家還有親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對家鄉有種特殊的牽掛。因為這個時候是農忙的季節,也是從前一年中最大的希望所在。如今對農作物多數人已經淡化了,因為家庭化種田是幾乎不賺錢的。能出去打工的人,多數都選擇捨棄土地,靠進廠打工養家餬口了。而留在老家的,多數都是孩子和老人。還好現在已經進入了機械化時代,還有人記得二十年前是如何割麥子的嗎?

那時,每當割麥的季節,早晨5點左右就要起床,全家人齊上陣,如臨大敵。孩子燒火,媽媽做飯,爸爸磨鐮。如果遇到講究的人家,還要燒一大鍋開水帶田裡去喝。不過多數人家是孩子送水,水是從壓水井裡直接抽上來的生水、冷水。因為那時吃不起冰棒、更沒有冰鎮啤酒和飲料,加上全部手工操作,體力消耗極大,喝點井裡剛抽出來的冷水,既能降溫,又能解渴,已經是大人們最大的享受了。而孩子,一般都做送水,送飯的運輸員。

那時由於還沒有收割機,大家幾乎都是手割。一家人,一人一把鐮刀。撅著屁股,頂著大太陽,越熱越割。因為早晨或晚上雖然涼爽一些,但由於露水或返潮,麥子就很難割了。孩子上了二三年級就基本可以拿鐮割麥了,也就是10歲左右。如今10歲的農村孩子,有些根本就不再認識農作物了,更不要說讓他們去割麥了,這就是時代的變化。手拿鐮刀割麥,看似是個簡單活,但技術含量極高。高手割得又快又好,不但整齊劃一,而且麥茬極短。而不會割的,不但割得慢,還會把麥子散落一地,搞得亂鬨鬨的,對後續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煩。

割麥子,用的是一個巧勁,順著根部,手攔麥子,一拉一收,順勢放好割下來的麥稈,又快又整齊。用力過猛,很容易割到自己的腳或手。作者就在割麥時,將手割破了兩公分左右。由於那時小,害怕大人罵,雖然十指連心疼得要命,但還是裝作什麼也沒發生。直到血流如注,被大人發現,才在田裡找點據說可以止血的草一揉,回家吧。如今看來是不是太草率了?會不會發炎,要不要去看醫生?要不要打破傷風?但那時絕大數農村人都是那樣處理的,一是因為忙,二是因為真的沒那個條件。如今作者心血來潮,想找一下當年那個收麥子的感覺,結果一天才割了兩分地,還差點中暑。

僅僅是以前的打穀場,如今都不用了,有的就做成了菜園或種成了麥子。僅僅不到兩分地,一個大廳那麼大。我從中午9點割,中間割割停停,喝水,休息,吃飯,還拿著低音炮,聽著音樂。就這樣,在下午兩點到四點那段時間,地面溫度35°左右時,差點受不了暈倒。只感覺胸悶,氣喘,兩眼發黑,四肢無力,直接受不了了。過後我在想,難道我現在還沒小時候能幹嗎?還是因為我有近十年沒幹過農活了,身體退化了?還是裝?後來我想想,不是我裝,而是實在沒必要,也沒人這樣幹了。時代變了,現在很多農村的老太太晚飯後也懂得在村裡走走路、健健身了。

對此,不知道讀者您怎麼看?

相關焦點

  • 魯西南記憶——割麥子
    那時候沒有割麥機,更沒有大聯合,鐮刀是割麥子的唯一家什。「麥熟一晌,虎口奪糧」,早上看著還發青的麥穗,西南風一刮,烈日一曬,下午就熟透了,如果麥子熟透時再收割就會掉麥粒,所以又有「九成熟、十成收,十成熟、一成丟」的說法。一般天剛蒙蒙亮,大人們就開始下地割麥了。
  • 割麥子
    >作者:逸遠0割麥子是我這一生最不願意幹的活兒,沒有之二。父親給我劃了一小片麥子,命令我割完才能休息。早上的露水很大,麥稈很潤且有韌性,我力氣小,割不動。氣惱了,把鐮刀一扔,揪著麥稈連根拔。父親在遠處發現了,大聲呵斥,再這麼幹,就過來揍我。我只得拾起鐮刀,一次握住五六根,像彈吉他一樣地割。爸媽的腰弓的像個蝦米,頭使勁往下扎,只能看見他們的背。
  • 內黃老家往事——割麥子
    麥天收麥對父母來說,就像是一種儀式。儘管他們臉上沒有像過年、過八月節(中秋節)那樣洋溢著歡笑,但是那種虔誠至今讓我難以忘卻。據說,每年收麥的前一天,父親都要燒香敬神,但我們兄弟幾個誰都沒有見過。父親掰著手指算著時間,一有空就到地裡轉悠,回來就開始磨鐮刀、修鐵叉,整日不說一句話。
  • 麥子黃了要看娘?
    如果日頭毒烈,用不了幾天,麥子就發黃了,農村人都說麥熟一晌,也就是說一個中午就能夠把還綠油油的麥子曬黃了。過去那時候,結了婚的閨女,都會趁著收麥收之前回一趟娘家。為什麼非要趁著麥稍黃的時候回娘家?原因很簡單,馬上就要進入農忙時節了,各家都要忙著收麥子,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既要忙著夏收,又要忙著夏種,恐怕沒有時間回家看老娘。
  • 對考生「割麥子」,給領導做情婦權色江湖
    最新報導是,本來,鄧芳麗已在美國生活,臨近招生考試季,她不顧家人勸阻,著急回國,說要回去「割麥子」。不妨想想這樣的情境,恰逢疫情兇猛,中美爭戰,路阻且長。但是,一切都阻擋不住鄧芳麗那顆「割麥子」的心。麥子比韭菜,又高又長又壯,割起有勁,收起成捆。
  • 我的童年記憶之90年代收麥子
    過去農村每到收麥的時節,小學是要給學生們放假的,被稱為「麥假」。雖假期很短,但學生們依舊很開心,畢竟又可以逃離煩悶的課堂和家人一起揮舞著鐮刀去重溫那一年一度隆重而又充實的麥收大戲。過去收麥子可是農民農業勞動中的「重頭戲」,畢竟那時村兒裡還沒有收麥機械,所以收麥子只能靠人力和鐮刀收割。
  • 我請假一周回家農忙:割的是麥子,收穫的是鄉親鄉情…
    屈指算來,已經有近10年,都沒有回家親自感受割麥子的滋味了。今年,我特意請假一周,決定和父母一起收麥子。如果真想種地,就種門口那一畝多地,離家近,管理也方便,另外,收點口糧夠自己吃的就可以了。但是一輩子忙慣了的父母,讓他們閒下來比登天還難,其實,不只是我父母,老家還有更多像父母一樣的老人,有些甚至比他們年紀更大的,也依然走在奔忙的路上。
  • 對家長考生「割麥子」
    四川音樂學院音聲樂系三女教授對家長考生「割麥子」,你怎麼看?
  • 大學招生季,川音三位女教授瘋狂「割麥子」,高考公平被擊穿
    時下,正是大學招生季,也是錄取通知書發放季,你家孩子被「割麥子說白了就和一些媒體批評的那樣是完全「不要逼臉」地收受家長賄賂的那種。據報導顯示,如果今年外省考生想確保考入川音,內部價碼是25萬元。往年四川省外的考生是每人收18萬元才會保證被錄取——「個別沒有繳費考生,是川音黨委和學校領導專門打招呼要收的考生,或川音黨委和學校領導特意照顧的點招名額」。
  • 北方農村80年代記憶,麥子成萬能麥子啥都換,城裡人:為啥不用錢
    這是屬於北方農村人八九十代前的特別記憶,每年到了6月收麥子季節,都會想起那個年代經歷的過往,有辛苦,有汗水,有燥熱,也有屬於那個年代一代人再無法重溫的甜美回憶。而一年中,人們最賴以生存的麥子,偏偏在此時成熟。在人們意識中,有水源的地方才種麥子和水稻,沒水的只能種些容易生長的玉米。事實上,在90年代前,北方一些乾旱地農村為了自給自足,也會種些旱稻和旱麥子,只是產量會低。在那個年代,6月放「麥假」是孩子們盼望的,也是最犯怵的,因為那時沒有收割機,全靠人和鐮刀一把一把割麥子。
  • 給領導當情婦,對學生「割麥子」,川音女教授有色有膽
    四川音樂學院這三位顏值不錯的女教授,就是長期順應潮水方向,一路「割麥子」而偶有溼鞋的小概率不幸者。  有一個著名的比喻:如果你在家中看見了一隻蟑螂,你家裡可能有成千上萬隻蟑螂。  如果同時看見三隻蟑螂,那麼恭喜你,在蟑螂眼中,這裡已經不是你的家。
  • 川音女教授:給領導當情婦,對學生「割麥子」
    一位熟悉鄧芳麗的人士對記者稱,鄧芳麗等人在招生方面收取學生家長的賄賂,已有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她原來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臨近招生考試季前,不顧她家人的勸阻,著急回國,說要回去『割麥子』——她將收受學生家長的錢財比喻成一年一季的『割麥子』」。川音(即『四川音樂學院』)的考生和家長,以及教職員工和退休老教師都知道:進川音要私下交錢,這是潛規則。
  • 詩人看到農夫割麥子,寫下一首唐詩,堪稱最具良心文人之作
    題目當中告訴我們就是寫夏天割麥子場景的故事。兩首古詩的理解很容易,可以分為三個段落。第一個段落包括前12句,都是在寫整個夏天大家如何的忙碌。從前兩句「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開始,寫大家趁著天熱割麥子。豐收的時刻,大家意思一時都不敢耽誤,男女老少齊上場。男勞力在地裡幹活,婦女兒童都忙著在家做飯,給他們送飯。
  • 周口百歲老奶奶鐵鏟鏘麥子,刨地耕種全憑一人,獨立勞作
    老奶奶自己用鐵鏟收割小麥昨日,小編三夏麥收採訪中,路遇周口市淮陽區王店鄉一村莊,路邊的麥田裡看到一位頭戴毛巾的老太太坐在地上,手拿鐵鏟在割麥子,旁邊不遠的麥田裡收割機正在收麥子
  • 快評 | 川音教授涉招生腐敗被調查,不能讓藝考成為「割麥子」
    據經濟觀察網報導,被調查的3名女教授之一、川音民族聲樂系副主任鄧芳麗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臨近招生考試季,著急回國,說要回去「割麥子」。在鄧副主任眼裡,收受學生家長的錢財就是一年一度的「割麥子」——和割韭菜異曲同工,只是韭菜隨時都可以割,而麥子每年只能割一次。
  • 視藝考為「割麥子」,還有什麼師德
    鄧原來在美國生活過一段時間,招生考試季臨近,她不顧家人勸阻,著急回國,說要回去「割麥子」。  堂堂的藝術院校聲樂系的副主任,碩士生導師,竟然將收受學生家長的錢財比喻成一年一季「割麥子」!這哪裡還有藝術的高雅,還有什麼師德師風,簡直是斯文敗類,節操碎了一地。  四川音樂學院是全國11所獨立設置專業的音樂學院之一,在國內排名第5。
  • 七八十年代割麥子,麥田必備的變蛋啤酒,有多少農民記得?
    說起七八十年代的農民,那是一個辛苦,起早貪黑的種地,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農民沒文化、沒技術,也沒什麼賺錢門路,種地就是唯一可以致富的途徑,在我們淮北地區,小麥是一年一種,也是家家戶戶養家餬口的主要營生,每年六月份收割麥子即是農民盼望的日子,也是農民苦累的日子,上田割麥有兩樣東西必備
  • 收割機到地頭,你跟機手說給俺割麥茬低點,這樣說是錯誤你知不?
    錯把麥茬低當「好活兒」可在收割機進地開始要作業前,多數農戶會囑咐機手道:別留麥茬那麼高,把麥茬割低點。因此形成了誰的收割機割的麥茬低,就成了做「好活」的象徵,於是收割機機手為了多攬活,就把割臺調低。可這樣一來,麥稈多了,因為小麥帶杆餵入量增加,就得降低收割機行走速度,加大油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