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屬於北方農村人八九十代前的特別記憶,每年到了6月收麥子季節,都會想起那個年代經歷的過往,有辛苦,有汗水,有燥熱,也有屬於那個年代一代人再無法重溫的甜美回憶。
6月的冀東北部,燕山腳下,氣溫已在32度左右,乾旱加上少雨,使這裡10點過後便燥熱難耐。而一年中,人們最賴以生存的麥子,偏偏在此時成熟。
在人們意識中,有水源的地方才種麥子和水稻,沒水的只能種些容易生長的玉米。事實上,在90年代前,北方一些乾旱地農村為了自給自足,也會種些旱稻和旱麥子,只是產量會低。
在那個年代,6月放「麥假」是孩子們盼望的,也是最犯怵的,因為那時沒有收割機,全靠人和鐮刀一把一把割麥子。
為了趕在天涼快時幹活,早上4點天剛亮時全家就出動進地割麥子,帶一桶水,一手攥住麥子一手握鐮刀,金黃帶刺的麥芒,常常把胳膊手劃出一道道血痕,手還會打泡。
割麥子的心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而唯一可以慰藉的,是割回家的麥子,可以換成各種所需物品了。在河北北部,九十年代前,麥子作為最值錢的農作物,家中幾乎所有日用品,都可用它來換。
麥收時,用麥子換的最多,就是西瓜。因為這兩種東西同時成熟上市。拔麥子太熱了,冰棍太貴吃著不過癮,回家最解渴的,就是一兩個十幾斤的大西瓜泡在水缸裡,全部切開,來不及換下拔麥子溼透的衣服,用水拔過涼的西瓜吃進嘴裡,那叫一個涼,一個甜。
當然,這麥子是去年打的陳麥子,換時雖然價格比新麥子低些,也要把陳麥子換出去,要不經歷一夏天會生蟲子的。況且新麥子要到家了。
除了麥子換西瓜,還能換點啥?換秋天換當季水果蘋果梨葡萄,換紅薯玉米,換油鹽醬醋,還有兒童玩具等。有賣日用百貨的,最初是趕著驢車換,後來換成三馬子車走街串巷。一車日用品換出去,拉回去的,是一車高高摞起來的麥子口袋。
城裡人看不懂,為何要換而不是用錢買?這是你不了解山區。那時交通不便,最初有輛自行車的都是富裕人家,後來雖然有摩託車進入家庭,但山路不好走,麥子沒人到家收購,想到集市上賣還要馱著到20多裡的鎮上,太麻煩費勁了。所以,用糧食換,是各取所需,大家都省事了。
如今,隨著村村通公路,在冀東北部山區,家家通了油路,人們趕集上店即使到城裡也只需花5元班車費。而且集市三五裡外就有一個,小轎車幾乎家家有一輛。不知不覺中,用麥子換東西時代悄然過去,孩子們盼望的「麥假」,也取消了。
時代變遷,如今,村民們買東西少有換的了,現金幾乎不用了,而是手機掃一掃,八旬老人都會,方便而快捷。
時光流逝,流不走的,是一代人關於那個年代的記憶。關於麥子換日用品,不知道南方人有沒有此經歷。在你記憶中,經歷過農村以物換物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