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農村80年代記憶,麥子成萬能麥子啥都換,城裡人:為啥不用錢

2020-12-20 行走的晨姐

這是屬於北方農村人八九十代前的特別記憶,每年到了6月收麥子季節,都會想起那個年代經歷的過往,有辛苦,有汗水,有燥熱,也有屬於那個年代一代人再無法重溫的甜美回憶。

6月的冀東北部,燕山腳下,氣溫已在32度左右,乾旱加上少雨,使這裡10點過後便燥熱難耐。而一年中,人們最賴以生存的麥子,偏偏在此時成熟。

在人們意識中,有水源的地方才種麥子和水稻,沒水的只能種些容易生長的玉米。事實上,在90年代前,北方一些乾旱地農村為了自給自足,也會種些旱稻和旱麥子,只是產量會低。

在那個年代,6月放「麥假」是孩子們盼望的,也是最犯怵的,因為那時沒有收割機,全靠人和鐮刀一把一把割麥子。

為了趕在天涼快時幹活,早上4點天剛亮時全家就出動進地割麥子,帶一桶水,一手攥住麥子一手握鐮刀,金黃帶刺的麥芒,常常把胳膊手劃出一道道血痕,手還會打泡。

割麥子的心酸,只有經歷過的人才會懂。而唯一可以慰藉的,是割回家的麥子,可以換成各種所需物品了。在河北北部,九十年代前,麥子作為最值錢的農作物,家中幾乎所有日用品,都可用它來換。

麥收時,用麥子換的最多,就是西瓜。因為這兩種東西同時成熟上市。拔麥子太熱了,冰棍太貴吃著不過癮,回家最解渴的,就是一兩個十幾斤的大西瓜泡在水缸裡,全部切開,來不及換下拔麥子溼透的衣服,用水拔過涼的西瓜吃進嘴裡,那叫一個涼,一個甜。

當然,這麥子是去年打的陳麥子,換時雖然價格比新麥子低些,也要把陳麥子換出去,要不經歷一夏天會生蟲子的。況且新麥子要到家了。

除了麥子換西瓜,還能換點啥?換秋天換當季水果蘋果梨葡萄,換紅薯玉米,換油鹽醬醋,還有兒童玩具等。有賣日用百貨的,最初是趕著驢車換,後來換成三馬子車走街串巷。一車日用品換出去,拉回去的,是一車高高摞起來的麥子口袋。

城裡人看不懂,為何要換而不是用錢買?這是你不了解山區。那時交通不便,最初有輛自行車的都是富裕人家,後來雖然有摩託車進入家庭,但山路不好走,麥子沒人到家收購,想到集市上賣還要馱著到20多裡的鎮上,太麻煩費勁了。所以,用糧食換,是各取所需,大家都省事了。

如今,隨著村村通公路,在冀東北部山區,家家通了油路,人們趕集上店即使到城裡也只需花5元班車費。而且集市三五裡外就有一個,小轎車幾乎家家有一輛。不知不覺中,用麥子換東西時代悄然過去,孩子們盼望的「麥假」,也取消了。

時代變遷,如今,村民們買東西少有換的了,現金幾乎不用了,而是手機掃一掃,八旬老人都會,方便而快捷。

時光流逝,流不走的,是一代人關於那個年代的記憶。關於麥子換日用品,不知道南方人有沒有此經歷。在你記憶中,經歷過農村以物換物的嗎?

相關焦點

  • 我的童年記憶之90年代收麥子
    麥浪滾滾香氣襲人,站在一望無垠的麥田裡,記憶仿佛又將自己拉回到兒時麥收歲月。過去農村每到收麥的時節,小學是要給學生們放假的,被稱為「麥假」。雖假期很短,但學生們依舊很開心,畢竟又可以逃離煩悶的課堂和家人一起揮舞著鐮刀去重溫那一年一度隆重而又充實的麥收大戲。
  • 兒時的記憶――拾麥子
    記得小時候每年夏天收麥的時候學校總會放幾天假,一周到十天不等,我們鳳翔老家叫「忙假」,一般都是全鄉統一放假,但是不會全縣統一放,因為每個鄉鎮由於地理位置,水土等原因,麥子黃的時間不等,所以每個學校放忙假的時間也不統一。
  • 魯西南記憶——割麥子
    小時候在魯西南的農村,對收割小麥的記憶刻骨銘心而又不堪回首,三十年多前,從收割小麥到糧食入倉,一般至少需要半個多月,那段時間,是我感覺最苦最累的半個月。芒種前後,黃梢的小麥禁不住入夏以來幾天烈日的暴曬,加上乾燥的陣陣熱風的撥弄,立在田間望遠,到處是大片大片起伏的金黃,到處瀰漫著麥香,農民黝黑的臉龐上也都洋溢著豐收的希望。在我有記憶的時候,農村已經分開單幹了,我們家那時候分了十畝地,夏季作物種植的全是小麥。那時候沒有割麥機,更沒有大聯合,鐮刀是割麥子的唯一家什。
  • 麥子
    羅水水還說:我要收麥子。李老三抬腿就給羅水水一腳,滾滾滾,李老三說,你愛收不收!羅水水哭了。李老三有些煩躁,哭哭哭,就知道哭,李老三說,除了哭 你還會點啥?李老三老婆倚在門上,看著李老三和羅水水,一句話都沒說。晚上上了床,老婆對李老三說,你就不能態度好點?李老三說,好啥好?你還能讓我咋好?
  • 農村俗語:「四月二十陰,麥子貴過金」,啥意思呢?答案來了
    農村的很多俗語老話,關注天氣和農業生產的最多,這也很容易理解,民以食為天。只有一個好的年景好的天氣,農民才能夠獲得豐收,所以自然而然的關於這類的農諺就會比較的豐富,這些農諺也是過去多年的經驗積累,在沒有天氣預報的年代,科學相對不發達,很多時候村民都是依靠經驗來種地。
  • 收割機收割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
    收割機收麥子,有人說汙染空氣。你認為呢?我們北方農村,每家都種植幾畝小麥,原先是人工收割小麥,把麥子晾曬好了,要開始打場,然後是看好了風向,進行揚場,就是把雜質、麥糠揚出去,那場面灰塵也不少啊,怎麼沒有人說揚場汙染空氣呢?
  • 記得洗麥子和打麵粉的場景
    你剛才把麥子扔到機器裡了嗎?你還記得以前怎麼洗麵條嗎?你還記得那個裝麵粉的大灰缸嗎?讓我們回到我家鄉洗麥子的那一幕吧!以前的麥收是在麥田裡進行的,而小石子、沙子、草籽等不可避免地混入麥子。在打成麵粉之前,這些雜質應該除去,而且小麥的表面也應該清洗乾淨。
  • 麥子熟了,夏忙真正開始!帶你看看農村是怎麼收小麥的?
    每年的農曆四月初,是農村最忙碌的時候。因為這時候田裡的麥子熟了,家家戶戶都忙著收麥子。在北方,這個時候夏忙才真正開始。 農忙的時候,大家都起的很早,因為要到地頭等收割機。收割機一般都是從兩邊往中間收,如果你不在地頭等著,只能跳到下一家,那麼你家就得最後了。
  • 麥子稻穀青稞傻傻分不清楚
    小麥麥子是我最熟悉的了,從小到大一直打交道的原始食物。從麥種子到麥子成熟,整個過程我全部都有參與。小麥一大片麥子成熟,那會是用鐮刀割麥子。一宿一宿的勞作,白天天太熱了,大多數都是早晨、下午、晚上割。割回的麥子是用架子車拉回去放到提前準備好的場裡,曝曬好,等到中午太陽正爆,牛拉著lou cu壓著麥子,下午一揚場,光溜溜的麥仁害羞的躺在場裡,或者被捧在小孩子們的手心裡。那時候多好,有太多的記憶。現在也好,現在全程機械化,雖然有關的記憶少了,但人不會像以前那樣累了。
  • 麥收是「節」|割麥|麥子_網易新聞
    今天,這個節日早已湮沒,但在河套平原,七八月收麥子,「節」更融於生活。「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對重要商品糧基地的河套平原,麥子熟了可是大事兒。小時候,割麥全靠人工,白居易「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描述的就是割麥之苦。清早,身上沾滿露水;太陽升起,衣服擰出汗水。鐮刀常常卷刃,隨身得帶磨刀石。餓了,西瓜烙餅補充體力。
  • 我家的麥子熟了……
    在八十年代,村裡幾乎還沒有打工這一說法,精壯勞力都是在地裡侍弄莊稼。在機械化還很落後的鄉村,沒年割麥、拉麥、打麥、鏟麥茬都是一個考驗人體力、耐心的時候。當別人家軍馬將士炮齊上陣時,我家老的老小的小,爺爺一度為難地落淚。那是割完了麥子,在芋頭地裡除草,我跟著玩。
  • 昨天剛澆了麥子,今天又下雨,對小麥生長有什麼影響?
    現在正是北方農村的麥子需要雨水多的時候,如果能夠酣暢淋漓的下一場大雨,那才過癮。立夏一過,北方地區的麥子一天一個樣的旺長,三五天不見麥子就會長出一大截。最近這幾天,正是北方麥子抽穗開花的季節,接下來就到了麥子的灌漿期了。像我們膠東地區歷來雨水較少,如果水庫裡有儲蓄水的話,一些窪地還可以澆上水,能夠保證小麥抽穗灌漿期所需水量。
  • 農村老話「麥稍黃,女瞧娘」啥意思?麥子黃了要看娘?
    如果日頭毒烈,用不了幾天,麥子就發黃了,農村人都說麥熟一晌,也就是說一個中午就能夠把還綠油油的麥子曬黃了。過去那時候,結了婚的閨女,都會趁著收麥收之前回一趟娘家。為什麼非要趁著麥稍黃的時候回娘家?原因很簡單,馬上就要進入農忙時節了,各家都要忙著收麥子,接下來的一段日子,既要忙著夏收,又要忙著夏種,恐怕沒有時間回家看老娘。
  • 麥子做成的食物我們都吃過,但你了解過麥子在中醫藥中的作用嗎?
    不管是小麥、大麥、燕麥、黑麥,麥子的種類在越來越豐富,而麥子的加工產品也為食物內容和口味的豐富增加了許多色彩。現在,北方秋小麥也在大肆收割,各種新鮮的麥類食品深得人們喜愛。在滿足個人的口腹之慾以外,其實麥子也對人的身體有其他食物不一樣的功效。今天小編為大家盤點一下,中醫藥中的小麥都有哪些神奇之處,民間又有哪些關於小麥的得心妙用。
  • 馬瑀:遇見麥子泡
    傍晚的時候,在街上尋找吃飯的地方,在路邊一家小店,竟然發現了我一直苦苦尋覓的澄城特色小吃——麥子泡。麥子泡,和水盆羊肉、手撕面一樣,是澄城縣家喻戶曉的三大美食之一。做麥子泡,先用做好的骨湯做鍋底,裡面放上豆腐,涼粉,豬肉,豬血,油豆腐絲,丸子等,上面一層紅油辣子,最好再放一些豬大腸、豬肝一類的豬下水,再撒上香菜。
  • 麥子熟了,脊背彎了
    在水面上混了三十多年的父親,回家來,坐著羊皮筏子,回家來了……半尺厚的黃土,熟了麥子呀!」這是現代詩人海子於1985年創作的一首新詩《熟了麥子》。90年代,這裡依然是坡地居多,那時候政府號召修建水平梯田,幾乎每年春初土地剛解凍,每家每戶分配一塊坡地,就靠鋤頭一夯一夯的刨出了一片一片的梯田來,幾年,十幾年,這裡的坡地真的少了甚至沒有了,而大片大片的梯田成了夏天一道靚麗的風景。那時候村裡都很窮,鄰裡之間互幫互助,好不熱鬧。似乎大家還是保留了一部分集體勞動的熱情。
  • 割麥子
    一行割完,父親回頭捆麥子。蹲下身,揪住麥腰的兩頭,使勁往一起拉,輔以膝蓋的力量把散麥稈壓瓷實。怕啥來啥,沒走多遠,車子個一趔趄,呼裡譁啦麥個兒又是滿地亂滾。哥有些崩潰了,眼鏡通紅,衝我發火:「你這麼牽的牛,跑那麼快!」
  • 撿麥子,撿玉米,撿豆子,農村人叫做「拾荒」
    今天跟老媽一起拔黑豆,黑豆完全熟透了,輕輕一碰就會炸開,落到了地上,然後我們蹲在地上撿,看到這樣的情景,不僅回憶滿滿,想到了兒時的經歷農村人是非常珍稀糧食的,因為我們都知道種糧的不易,播種,施肥,除草,最後還要收割,晾曬,有時遇到天災,還會顆粒無收
  • 我請假一周回家農忙:割的是麥子,收穫的是鄉親鄉情…
    屈指算來,已經有近10年,都沒有回家親自感受割麥子的滋味了。今年,我特意請假一周,決定和父母一起收麥子。我也常跟父母說,一輩子有一輩子人的任務,子女都已成家立業,你們就不用那麼辛苦了。如果真想種地,就種門口那一畝多地,離家近,管理也方便,另外,收點口糧夠自己吃的就可以了。
  • 七八十年代割麥子,麥田必備的變蛋啤酒,有多少農民記得?
    說起七八十年代的農民,那是一個辛苦,起早貪黑的種地,還是吃不飽穿不暖,這也是沒辦法的事,農民沒文化、沒技術,也沒什麼賺錢門路,種地就是唯一可以致富的途徑,在我們淮北地區,小麥是一年一種,也是家家戶戶養家餬口的主要營生,每年六月份收割麥子即是農民盼望的日子,也是農民苦累的日子,上田割麥有兩樣東西必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