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2020-07-24 安靜的蒹葭

「他們實際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時所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女子。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們的。父母下意識的認為,如果採取自己選擇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護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潛在的傷害。」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裡面,引發我思考的一段話。名字叫《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由塞西、戴維、梅麗莎三人合著。我是被這美麗的名字吸引著閱讀的。可能是因為標題太美,期望太高,第一章節還沒讀完就不感興趣。本著開卷有益的習慣,我還是繼續往下讀,最後,一口氣讀完,發現真的有驚喜和收穫。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一、為什麼值得一讀?我的理由有三點。

1、全書提供一種聊天式的閱讀體驗,構建面對面的溝通場景,輕鬆易讀。

以第一人稱寫作,閱讀本書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每章講述一個觀點,圍繞觀點聊聊案例故事,最後給讀者提出直抵心靈的核心問題。如果你忙於育兒沒有足夠的時間,也可以快速掠過案例故事,直奔問題思考,多花點時間思考作者給你準備的提問。當你思考列出的問題並整理成答案後,關於這個問題你就得到了解決。讓你像是出席作者的心理諮詢活動,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解決你的疑問。和你聊父母和孩子的故事,引導你做一個主動型的家長,而不是被動解決問題。

全書情感與理智兼具。和你聊聊孩子的教育日常,帶你進入教育孩子的情境氛圍,訴諸情感的同時,理性地討論問題,教你理智思考,幫助你解決育兒困惑。

2、書中有作者從大量實踐中汲取的教育方法。

比如「家庭目標清單」的正確使用幫助你協調規劃全部家庭成員的生活,實現家庭目標藍圖;比如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避免氣急敗壞;比如給孩子哪些正確的價值觀、怎樣的紀律和在哪些事情上堅持責任感,具體到細節落地應該怎麼做。有些觀點已經見到過,也有一些平時少見的有幫助的觀點。

3、更多的是引導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從一個新手父母走向一個心智成熟的父母。

比如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是因為害怕;告訴我們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有怎樣的父母,怎麼辦呢?放下童年,長大成人;幫我們揭穿了很多偽結論,比如「別人家的孩子 比我們家孩子好」、「父母只要 孩子就會 」等。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二、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再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引發我思考的那段話。在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裡的第3章提到: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這讓我想起了這兩年經常見到的一個詞—原生家庭。比起深刻剖析父母怎麼怎麼樣然後造成我怎麼怎麼樣的一種「悲慘世界」式的童年,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種直面原生家庭,理智對待童年時期的客觀狀態。書中描述了這種常見的狀態:

有時會因為一件瑣事,心中的某種情感被激活,思緒進入了過去的某個地方,並且在這個時間點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滯狀態。

我想這種狀態很多人會出現過吧,反正我是有過這種感受,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有一種小心思被作者直接而準確的講出來的感受。就像找到了為我發聲的那個人。我才知道有這種感受很普遍很正常。我會覺得原來為了一點瑣事真的會陷入沉思,這不是所謂的神經質。

作者把有這種體驗的家長稱為停滯不前的家長,書中描述了5種停滯不前的家長和對應的解決方法。

對照之下,我發現我是第二種,直升機式家長。就是那種對世事擔心害怕、憂心忡忡的父母。這讓我想起了剛做媽媽的時候,真的是看什麼都覺得有危險,都想去幹預一下以保證寶寶的安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媽媽的爭執。媽媽把孩子躺在手推車裡面午睡,為了通風涼快把靠背上方的帆布翻起來懸空,我堅決不同意,理由是車子有可能後翻,這樣孩子直接會頭著地摔出來。媽媽覺得我太誇張,我覺得媽媽沒有安全意識。反正就是互不認可鬧得不愉快。現在這個事情回頭想想,我當時真的是太緊張了,過分擔心害怕。事實證明到現在為止我們家那個手推車還沒後翻過,孩子在裡面睡覺也沒有摔過。

本身從平時看的一些有關原生家庭的知識,我知道自己的童年與我現在的恐懼焦慮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在這本書裡面,我看到了我的焦慮和恐懼對我的育兒如何一步步的產生影響,這個認識加深了我對原生家庭的認知。而且,我還知道不光是要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有意識的克服,在育兒路上,也要避免這種恐懼和害怕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在這個章節裡,作者不僅幫助我回憶和梳理自己的過去,還教我放下這些片段,讓它們不再左右我的生活。我覺得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我想,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疑惑,讀一讀這本書,一樣會有收穫,會解決你的問題。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三、本書的缺點。

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名字非常美,非常吸引人。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結構散亂。三位作者分工合作,分別撰寫不同章節。梅麗莎所寫的章節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符合我們大眾閱讀習慣。而另外兩位作者寫作相比而言就隨意一點,有點類似散文式寫作。比如說「家庭目標清單」的觀點,出現在第一章,描述的是做主動型家長,教我們設計家庭目標清單,採用時間—活動評估法持續檢查和完善。進一步的論述內容則跳躍性的出現在第二章倒數第二部分。闡述要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通過偶爾調整家庭目標清單來過一個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的家庭生活。這是對第一章節設計人生故事中提到的設計家庭目標清單的延續和深入探討。家庭目標清單除了統籌家庭成員的生活目標,第二章提到的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讓我們看到偶爾的不按照目標來,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看來,雖然缺點顯而易見,但是也不影響我們學習他們的育兒經驗。可以看得出來這本書是作者們在大量的實踐裡用心汲取出來的成果,所以還是非常值得一讀。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相關焦點

  • 《他鄉的童年》治癒一生的童年是怎樣煉成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而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雖然看起來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不得不說,我們在童年時期的經歷,尤其是在童年時期接受的教育對以後人生的方方面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那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呢?
  • 怎樣幫助被「童年逆境」傷害的孩子和成人?
    上篇文章裡我們講了童年逆境是什麼?怎麼知道有沒有遭受童年逆境的創傷?以及它的普遍性和可能造成的傷害。假如自己童年時遭遇的狀況和童年逆境測試中的狀況能對應上,甚至得分大於4分,請不要沮喪,你不是受害者,而是倖存者,因為認知到才有可能中斷和阻止可能的傷害進一步加深,至於怎麼做,這篇文章將告訴大家一些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建議。
  • 父母怎樣能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
    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我們這裡說「每一個父母都可以也應該成為孩子的教育專家」,許多父母也許會質疑,我就是一個普通的父母,我們怎麼能夠成為「教育專家」呢?但是當我跟大家分享出來以下的三個詞,我想大家還是會點頭認同的。這三個詞就是:第一個詞是「專注」;第二個詞是「專職」;第三個詞是「專業」。
  • 孩子短暫的童年,怎樣才能活出悠長的意義?這3點值得父母們借鑑
    在我們的人生裡,童年是很短暫的一段時光,成年生活似乎是更為漫長的;而事實上,這看似短暫的時光,卻意義非凡,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底色。明白這點後,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在思考,究竟要給小柚子一個怎樣的童年,才能讓他擁有幸福一生的底色。
  • 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
    導讀: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不要總是批評孩子,你是怎樣的母親,就會帶出怎樣的孩子!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童年》的教育觀:真實生活樣本,讓孩子思考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對於童年,我們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回憶,有人肯定,有人否定,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 一、背景介紹《童年》出版後頗受好評,法國兒童圖書館網評價童年:「提供了真實的生活樣本,讓孩子思考:未來我要成為怎樣的人。」
  • 心理學分析:童年受過的傷,怎樣影響孩子的一生
    ,就會對他大吼大叫。那些童年被傷害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無底洞,怎樣都不能被填滿。她說:想從頭再成長過,我好像沒有童年一樣,我希望有一個開心的童年。一位網友說:小時候不被重視,長大後就會缺乏安全感;小時候在語言暴力下長大,長大變得極其不自信;小時候在父母爭吵中度過,長大後變得不信任感情。
  • 有眼界的父母,可以給孩子帶來怎樣不同的人生
    但當我聽了這本崔娃的自傳,對其童年所經歷的一切,以及其母親獨特的教育方式震撼。感受到教育的偉大,和生命的奇蹟。忍不住要分享給大家。 這本自傳還被入選了比爾.蓋茨年度書單,看來崔娃也是被首富欣賞的才子。 崔娃的童年經歷了種族隔離政策,他是黑人白人所生的混血孩子。如果被抓住,要被送去監獄。就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度過童年。
  • 童年的所有 都將成為生命的底色
    關係先於教育、包含教育,有了穩固的親子關係,教育會變得輕鬆、快樂、自然而然。陪伴是相互的,滋養是相互的,給予是相互的。陪孩子長大的過程,也是我們作為父母自我成長的過程。在互相滋養和互相陪伴的經歷裡,孩子的童年時光就會熠熠生輝,孩子身上所有的美好自然形成。
  • 《童年不缺愛》:告訴你,怎樣才能真正地看見孩子
    缺愛的孩子一生都在治癒童年。怎樣才能給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呢?有的家長在孩子成年以後,卻在抱怨,家裡從來不缺他吃穿,都是給他最好的,為什麼性格還如此偏激。那是因為,父母沒有「看見」孩子。這時,你也會覺得奇怪,既然孩子得到的都是最好的,為什麼還要說父母沒有「看見」孩子呢?心心媽著的《童年不缺愛》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是真正地「看見」孩子。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當我們結婚,就會成為父母,可是我們為什麼要成為父母,卻沒有多少人真正思考過。當成為父母之後,我們又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嗎?當孩子一天天長大,變得叛逆,難以溝通,我們會焦慮,煩燥。想像小時候一樣管控孩子,卻發現事情已經脫離了掌控。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現在親子矛盾那麼多,因此也發生了許多惡性事件。
  • 看你有怎樣的童年陰影
    看你有怎樣的童年陰影A、B、C、D、注意了,前方高能。答案揭曉:A、你的童年缺乏安全感,也許是因為你父母的緣故,他們感情不是很好,當吵架,而這種負面情緒也會強加到你的身上,他們都不善於表達,所有生活中缺少了溝通才會經常吵架。
  • 海明威的悲慘童年:不合格的母親,是怎樣毀掉一個家庭的?
    有一個這樣絲毫不懂得尊重他人的母親,海明威和幾個兄弟姐妹的童年都被籠罩在母親的強勢之中,家庭中的陰霾也從未散去。2)不懂得教育孩子的母親,會深深影響著孩子的性格海明威的父母除了在日常生活中有矛盾,在教育孩子這件事上更是矛盾重重。
  •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有怎樣的傷害?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有多重要?,小時候她很羨慕其他小朋友,有爸媽陪在身邊,那時候的她覺得父母是不愛她的,即便現在長大後她知道父母有苦衷,可就是過不了那個坎。,很多問題少年都在童年時得不到父母相應的關愛和陪伴,也有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大後發現其越來越叛逆,甚至出現「管不了」的局面。
  • 怎樣與父母更好的交流
    俗話說:「兒行千裡母擔憂」,在父母的眼裡,你永遠是小孩,永遠是長不大的,但現在很多人跟父母的溝通交流很少,有的甚至說不了幾句話就能吵起來的,有的就是煩,沒有耐心聽父母講等!那怎樣與父母進行更好的溝通交流呢?
  • 陳鶴琴:怎樣做父母?
    一生主要從事於一系列開創性的幼兒教育研究與實踐,有《家庭教育》等著作。父母,不是容易做的,一般人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有做父母的資格了,其實不然。做父母的,要想把孩子養得好,在未做父母之前,應該問問自己:是否懂得養孩子的方法?有什麼資格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怎樣養育孩子,使得孩子身心兩方都充分而又正當地發育?這些,都該弄得明白,才配做孩子的父親或母親。
  • 父母怎樣理解孩子?
    經常聽到父母向我抱怨說孩子長大了,不聽大人的話,有時候喜歡頂嘴,不按大人說的做,有時候好言相勸,卻怎麼也不開口,感覺孩子越來越難相處,矛盾激化,甚至有的孩子最終離家出走,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那麼作為父母,到底怎樣才能真正理解孩子呢?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父母怎樣理解孩子的相關內容。
  • 和父母一起玩遊戲是種怎樣的體驗?
    其實大部分父母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玩遊戲的,他們總是希望我們把更多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學習上。他們認為玩遊戲只是玩物喪志,毫無實際用處。但是我認為愛玩遊戲是人們的天性,只要不過度沉迷,一些好的遊戲是對孩子有好處的,比如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想像力以及動手能力等等。
  •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生兒育女、繁養子嗣,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一件事。但是,「怎樣做父母」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當我們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時,我們的孩子就已呱呱墜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效仿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過的一切,去做父母。
  • 沙溢宅家變「保姆」:童年有怎樣的父愛,決定孩子的一生
    許多研究結果顯示:爸爸高投入地參與家庭生活,嬰兒期的孩子,更容易感到安全、建立對新環境的信心,從而更有探索周圍事物的欲望。這些結論,都在告訴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爸爸在家務上投入的時間越多,男孩就會越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