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實際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時所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女子。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們的。父母下意識的認為,如果採取自己選擇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護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潛在的傷害。」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本書裡面,引發我思考的一段話。名字叫《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由塞西、戴維、梅麗莎三人合著。我是被這美麗的名字吸引著閱讀的。可能是因為標題太美,期望太高,第一章節還沒讀完就不感興趣。本著開卷有益的習慣,我還是繼續往下讀,最後,一口氣讀完,發現真的有驚喜和收穫。
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對的,這本書還是值得一讀的。
一、為什麼值得一讀?我的理由有三點。
1、全書提供一種聊天式的閱讀體驗,構建面對面的溝通場景,輕鬆易讀。
以第一人稱寫作,閱讀本書就像是在和作者聊天。每章講述一個觀點,圍繞觀點聊聊案例故事,最後給讀者提出直抵心靈的核心問題。如果你忙於育兒沒有足夠的時間,也可以快速掠過案例故事,直奔問題思考,多花點時間思考作者給你準備的提問。當你思考列出的問題並整理成答案後,關於這個問題你就得到了解決。讓你像是出席作者的心理諮詢活動,在討論問題的過程中,解決你的疑問。和你聊父母和孩子的故事,引導你做一個主動型的家長,而不是被動解決問題。
全書情感與理智兼具。和你聊聊孩子的教育日常,帶你進入教育孩子的情境氛圍,訴諸情感的同時,理性地討論問題,教你理智思考,幫助你解決育兒困惑。
2、書中有作者從大量實踐中汲取的教育方法。
比如「家庭目標清單」的正確使用幫助你協調規劃全部家庭成員的生活,實現家庭目標藍圖;比如怎樣控制自己的脾氣,避免氣急敗壞;比如給孩子哪些正確的價值觀、怎樣的紀律和在哪些事情上堅持責任感,具體到細節落地應該怎麼做。有些觀點已經見到過,也有一些平時少見的有幫助的觀點。
3、更多的是引導我們和孩子一起成長,從一個新手父母走向一個心智成熟的父母。
比如告訴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時是因為愛,更多的是因為害怕;告訴我們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有怎樣的父母,怎麼辦呢?放下童年,長大成人;幫我們揭穿了很多偽結論,比如「別人家的孩子 比我們家孩子好」、「父母只要 孩子就會 」等。
二、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再回到文章一開始說的引發我思考的那段話。在這本《遇見孩子,遇見更好的自己》裡的第3章提到: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這讓我想起了這兩年經常見到的一個詞—原生家庭。比起深刻剖析父母怎麼怎麼樣然後造成我怎麼怎麼樣的一種「悲慘世界」式的童年,我在這本書中看到了一種直面原生家庭,理智對待童年時期的客觀狀態。書中描述了這種常見的狀態:
有時會因為一件瑣事,心中的某種情感被激活,思緒進入了過去的某個地方,並且在這個時間點上被卡住而陷入了停滯狀態。
我想這種狀態很多人會出現過吧,反正我是有過這種感受,當我讀到這裡的時候,有一種小心思被作者直接而準確的講出來的感受。就像找到了為我發聲的那個人。我才知道有這種感受很普遍很正常。我會覺得原來為了一點瑣事真的會陷入沉思,這不是所謂的神經質。
作者把有這種體驗的家長稱為停滯不前的家長,書中描述了5種停滯不前的家長和對應的解決方法。
對照之下,我發現我是第二種,直升機式家長。就是那種對世事擔心害怕、憂心忡忡的父母。這讓我想起了剛做媽媽的時候,真的是看什麼都覺得有危險,都想去幹預一下以保證寶寶的安全。讓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我和媽媽的爭執。媽媽把孩子躺在手推車裡面午睡,為了通風涼快把靠背上方的帆布翻起來懸空,我堅決不同意,理由是車子有可能後翻,這樣孩子直接會頭著地摔出來。媽媽覺得我太誇張,我覺得媽媽沒有安全意識。反正就是互不認可鬧得不愉快。現在這個事情回頭想想,我當時真的是太緊張了,過分擔心害怕。事實證明到現在為止我們家那個手推車還沒後翻過,孩子在裡面睡覺也沒有摔過。
本身從平時看的一些有關原生家庭的知識,我知道自己的童年與我現在的恐懼焦慮有一定的關係。但是,在這本書裡面,我看到了我的焦慮和恐懼對我的育兒如何一步步的產生影響,這個認識加深了我對原生家庭的認知。而且,我還知道不光是要對自己的焦慮和恐懼有意識的克服,在育兒路上,也要避免這種恐懼和害怕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在這個章節裡,作者不僅幫助我回憶和梳理自己的過去,還教我放下這些片段,讓它們不再左右我的生活。我覺得這是我看這本書最大的收穫。
我想,如果你也有類似的疑惑,讀一讀這本書,一樣會有收穫,會解決你的問題。
三、本書的缺點。
不可否認的是,這本書名字非常美,非常吸引人。但是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結構散亂。三位作者分工合作,分別撰寫不同章節。梅麗莎所寫的章節結構嚴謹、條理清晰,符合我們大眾閱讀習慣。而另外兩位作者寫作相比而言就隨意一點,有點類似散文式寫作。比如說「家庭目標清單」的觀點,出現在第一章,描述的是做主動型家長,教我們設計家庭目標清單,採用時間—活動評估法持續檢查和完善。進一步的論述內容則跳躍性的出現在第二章倒數第二部分。闡述要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通過偶爾調整家庭目標清單來過一個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的家庭生活。這是對第一章節設計人生故事中提到的設計家庭目標清單的延續和深入探討。家庭目標清單除了統籌家庭成員的生活目標,第二章提到的讓生活節奏充滿創意,讓我們看到偶爾的不按照目標來,是必不可少的。
在我看來,雖然缺點顯而易見,但是也不影響我們學習他們的育兒經驗。可以看得出來這本書是作者們在大量的實踐裡用心汲取出來的成果,所以還是非常值得一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