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幫助被「童年逆境」傷害的孩子和成人?

2020-09-25 予素

上篇文章裡我們講了童年逆境是什麼?怎麼知道有沒有遭受童年逆境的創傷?以及它的普遍性和可能造成的傷害。

假如自己童年時遭遇的狀況和童年逆境測試中的狀況能對應上,甚至得分大於4分,請不要沮喪,你不是受害者,而是倖存者,因為認知到才有可能中斷和阻止可能的傷害進一步加深,至於怎麼做,這篇文章將告訴大家一些醫生和科研工作者的建議。

父母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地保護好孩子

美國麥吉爾大學(McGill University)的麥可·米尼(Michael Meaney)教授所做的研究,幫助會幫助我們理解毒性應激反應怎樣導致一代一代像「遺傳」一樣地被複製粘貼下來的。

故事的主角當然還是我們經常在實驗中看到的小白鼠,只是這次同事有鼠寶寶和鼠媽媽。米妮教授和他的研究小組發現,在他們處理完鼠寶寶放回到籠子裡時,一些鼠媽媽會舔舐自己的孩子,通過舔毛來安撫緊張的鼠寶寶,我們把這些稱為「高舔舐」鼠媽媽,可以當做是人類的媽媽親吻和擁抱一樣的看待;而另一些鼠媽媽則無動於衷,是「低舔舐」鼠媽媽,也就意味著這些鼠寶寶遭遇了一天實驗摧殘後,還要被自己的媽媽冷漠對待。

實驗結果發現:那些「高舔舐」鼠媽媽的幼崽,不僅應激激素水平和皮質酮水平較低,而且具有更敏感和有效的「應激恆溫器」,也就是說它們能夠更好地應對外來刺激。而反之那些被「低舔舐」媽媽撫養的幼崽,其皮質酮峰值會更高,應激反應也會持續存在,應對外來刺激時就會比「高舔舐」幼崽更困難。

甚至鼠媽媽的舔舐行為不僅會影響鼠寶寶的童年,還會在其整個生命周期內持續發生作用,並且還會傳遞到下一代,比如被「高舔舐」的鼠媽媽撫養的母鼠,對自己的孩子也是「高舔舐」,反之亦然。

所以當有年輕母親接觸到童年不良經歷,並且得分為10分後會喜極而泣,發出感慨:

「我明白了我為什麼到這種境況,我的家人曾一代又一代陷入這種處境。我需要一段時間來完全處理這些。我知道我可以做出更多更好的選擇。不僅僅是為了我,還是為了阻止我的孩子們得8分、9分甚至10分。」


所以諸如美國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利伯曼博士所倡導的那樣,要幫助年幼孩子渡過不良經歷,就必須將父母和孩子看作一個團隊。如果你能照顧好自己,懂得怎樣調試和療愈被童年逆境傷害的自己,懂得孩子在遭受童年逆境後怎樣用自己的愛減少對他的傷害,作為孩子受傷後有力的支撐來舒緩其應激狀態,就能平復孩子讓應激水平恢復正常,保護好自己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免遭長期毒性應激反應造成的傷害。

6種簡單操作,整體舒緩童年逆境傷害

大道至簡,通過科學家和醫生的實踐研究,發現睡眠、心理健康、人際關係、運動、營養和冥想是對童年逆境傷害治療至關重要的6項因素,以睡眠和運動為例,好處顯而易見。

睡眠第一重要,是因為睡著後,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會下降,免疫系統就會升級,防禦系統也會被及時修復。反之,睡眠不足會讓應激反應增強,觸發大腦、激素、免疫系統、表觀遺傳標記的應激反應,乃至引發損害認知、記憶和情緒調節功能的連鎖反應,讓人更容易生病。當然,前面文章裡提到熬夜也會讓人發胖,反應遲鈍等等,所以,保障睡眠是健康的基礎。

如果是對孩子好,就讓他去做運動吧,不管是有沒有童年逆境經歷,因為規律的運動有助於人體釋放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的蛋白質,它活躍在大腦的海馬和前額皮質中,負責學習和記憶,也就是說運動的好處不止我們已知的可以鍛鍊肌肉、改善心血管健康,還能鍛鍊大腦——如果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也有一種可能是缺乏運動呢,尤其是那些經歷過童年逆境導致學習成績下降的孩子們。所以建議每天保持1小時的有氧運動,不管是跑步還是什麼,自己適合的就好。

美國的兒科醫生也在嘗試使用多學科聯合治療的方式來改善童年逆境對孩子們的影響,比如醫生和心理諮詢師一起評估小患者們在睡眠、運動、營養、冥想、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六個方面的表現,制定系列療程,並爭取到家長和老師等社會支持:比如心理諮詢師進行心理調適、鼓勵患者參加自己喜歡的足球賽、支持與父母和老師建立聯繫等等,小患者的學習成績回歸了。

雖然童年逆境無法清除,但是就像微生物一樣,認知和懂得,會和諧相處,減輕傷害。

並且也應該認識到童年逆境並不一定都是負面的,那些童年長期應激的狀況,會像寫入體內的DNA而影響成年的一些良善行為,比如長期因媽媽有精神類疾病,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的童年逆境遭遇者,反應會特別快,這讓作為醫生的她挽救了一條街上遭遇突發疾病的患者。

當然,對於一些人來說,童年逆境還可以培養毅力和共情能力等等,對於事業發展和人際關係至關重要。正如一檔訪談節目問及李雪琴最大的優點是什麼的時候,她答道:「感知別人的情緒」。 李雪琴也是經歷過父母離異、媽媽情緒不穩定她是媽媽的出氣筒等創傷長大的,表示喜歡吳亦凡是因為「看他的樣子應該是從小就被保護得很好,沒啥煩惱,因為我沒有過這種生活,我從小就生活在一種漩渦裡。」李雪琴小時候生活的逆境成為了她抑鬱的誘因和痛苦的根源,也成為她創作喜劇、帶給我們那麼多歡樂的源泉。

總之,認知和重視是一切的開始,人們能夠識別出存在毒性應激反應的孩子和大人,了解到有利有弊的童年逆境傷害,以及父母養育在其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利用睡眠、運動、營養、冥想、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六方面改善來調適童年逆境造成的可能的身體傷害,或者如何以一種健康無害的方式做出反應,那麼不僅可以預防可能導致他們不良的健康後果,也有助於社會和諧穩定。

相關焦點

  • 這些童年逆境創傷往往被忽視了
    但是,怎樣保護避免傷害尤其是那些看不見的傷害卻可能是我們的知識盲點,而這些對孩子以及長成大人後的他們傷害更大。我想說:老師教適齡孩子的那些知識還真不是傷害,這些童年逆境才是!有一項科學研究表明,以上毒性應激源會導致讓我們健康長壽的端粒變短,從而出現細胞衰老、癌症或疾病,也就是說童年的這些逆境遭遇還會影響一個人成年後的容顏、健康和長壽。
  • 韓焱精選|如何預防童年陰影對孩子的傷害?
    點擊即可免費收聽音頻這段內容講的是,父母為什麼要儘早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預防童年陰影帶給孩子的傷害。如果孩子在這樣的階段,遇到了不良經歷,同時,父母也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就很可能錯過預防和改善的最佳時間點,讓孩子帶著這些創傷長大成人。等孩子成人之後,再想要去修復這些創傷,就變得非常困難。
  • 即將成人——怎樣幫助孩子
    《即將成人——怎樣幫助孩子實現從高中到大學的過渡》  作者: [美]帕特裡夏•帕西克(Patricia Pasick)著 傅書紅 楊敬茹 譯 蔡連玉 校  內容簡介:  孩子一上高中,父母們往往把注意力都集中到孩子的學習成績上
  • 有怎樣的童年,就會成為怎樣的父母
    「他們實際上是在做自己童年時代所憧憬的父母,把自己幼年時所希望擁有的東西奉獻給現在的女子。於是,教育子女更多的是在滿足父母自己的需求,而不是孩子們的。父母下意識的認為,如果採取自己選擇的教育方式,就可以保護孩子甚至包括父母自己免受潛在的傷害。」
  • 防微杜漸,告訴孩子挫折和逆境,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
    相反,我很是想通過這樣的事情,利用他現在的想法,告訴孩子:挫折與逆境,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而無助與悲傷,本也是情緒中的一種。平靜的接受它,勇敢的面對它,才是唯一正確的方法。李嘉誠先生曾經說過:你想過普通的生活,就會遇到普通的挫折。你想過最好的生活,就一定會遇上最強的傷害。
  • 隱形的傷害——童年虐待和早期壓力影響:基於腦科學研究
    調研結果顯示,多數家長雖然表現出強烈的保護孩子的意願,但教育方法和溝通方式仍以責備、打罵等不合理的方式為主,並且忽視孩子的心理健康,以及侵犯孩子隱私、疏忽照顧的情況時有發生,隔代照料者在兒童保護方面的意識和能力都嚴重不足。童年逆境主要包括軀體虐待、性虐待、忽視、父母死亡或其他親屬死亡、父母精神障礙、犯罪行為或物質濫用、家庭暴力和貧困等。
  • 孩子短暫的童年,怎樣才能活出悠長的意義?這3點值得父母們借鑑
    在我們的人生裡,童年是很短暫的一段時光,成年生活似乎是更為漫長的;而事實上,這看似短暫的時光,卻意義非凡,因為它直接決定了我們人生的底色。明白這點後,我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都在思考,究竟要給小柚子一個怎樣的童年,才能讓他擁有幸福一生的底色。
  • 如何給孩子一個童年,同時又不被別人傷害呢?
    案例內容:孩子今年剛剛上學,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現在教育孩子都是要防範於別人,以免被騙,這樣是不是會給孩子心裡造成對社會的恐懼感,不能信任任何人,從小這樣教育好嗎?不這樣教育又都怕孩子出事!如何能給孩子一個純潔的童年,還不會被別人傷害呢?
  • 童年的傷,身體會記得
    這些故事透露的不僅僅是美國和中國的文化基因,甚至是全世界通用的「教育模板」。然而,這些故事是不完整的,它僅僅告訴我們一個艱難的開頭、克服的過程以及美好的結局。那麼,在現實生活中,童年逆境對於那些經歷過童年創傷的人來說,究竟意味著怎麼?
  • 孩子受挫時,怎麼才能讓孩子真正的戰勝困難,從逆境中走出來?
    身處逆境中的孩子更需要得到父母的鼓勵和支持,父母應用積極的態度去影響孩子,幫助孩子調整心態。讓身處逆境的孩子得到鼓勵和讚許,那麼孩子就會從另一個積極的狀態中開始拼搏,讓孩子從逆境中走出來。讓孩子從逆境中中走出來,相信這句話說起來簡單,真正做起來很難。不管是從家長這方面講,還是從孩子本身不同方面講。
  • 傷害孩子最恨的一句話
    我們曾被爸媽說過:「你看xxx家的孩子,再看看你。」這句話曾深深的傷害過我們幼小的心靈,如今成為父母的我們,千萬不要用同樣的話傷害自己的孩子。現在的家長,都以成人的生存方式去要求自己的孩子,都喜歡攀比,攀比已成了孩子辛苦奔波的理由,小時候比學校,比成績,比孩子的補習班,長大了比工作比工資,殊不知,這種攀比忘記了我們教育的初衷是幫助孩子成為最好的自己。
  • 缺少父母陪伴的孩子,對他們的成長有怎樣的傷害?
    朋友說,小時候有很多事需要幫助時,父母不在自己身邊,爺爺奶奶也只管自己不餓死,漸漸地自己的性格也變得內向了,不愛說話,也容易不自信等……長大後,雖然朋友很想改變,但是那樣的傷害已經根深蒂固的長在了她的心裡
  • 心理學分析:童年受過的傷,怎樣影響孩子的一生
    嚴格來講,童年受過的傷害,可能需要一生來治癒。因為童年與父母相處模式,就決定了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運。那些童年被傷害的孩子,內心都有一個無底洞,怎樣都不能被填滿。父母只把孩子當小孩,冷落和忽視孩子的感受,才讓孩子的安全感越來越少,最後學不會愛自己,也學不會愛別人。而孩子唯一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用一生來治癒。
  • 一篇百字熱帖,揭開無數人童年的傷疤:別讓你的謊言傷害孩子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可以改變孩子一生的軌跡,孩子成長是否順利和父母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關係,尤其是在三觀的塑造上,父母更是能給孩子帶來不小的影響。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或多或少會受到一些傷害,可能是肉體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肉體上的傷疤可以癒合,而心理上的傷疤卻難以癒合。
  • 《童年之謎》:每個孩子長大後的性格缺陷都是童年的傷害造成
    因為孩子的心靈比成人的心靈更加秘密,兒童的心靈是纖塵不染的,而被生活所磨鍊出來的成長,心靈深處卻顯然存在著這種纖塵的汙痕。她學成歸國後 成為了一名優秀的臨床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她用自己五十多年的心理治療經驗,寫成了一本揭開童年秘密以及揭示幸福秘訣的書本《童年之謎》。《童年之謎》這本書有31萬字,是由人民郵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正規書籍。作者寫這本書的目的是他想與人分享孩子從出生時開始的情緒發展的過程。
  • 【家長課堂】怎樣培養孩子不怕困難,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呢?
    在人生中,如果用「晴天」代表順境,那麼「雨天」就代表逆境。「晴天」人人嚮往,但「雨天」卻總不可避免。雨天裡,手裡有傘的人可以繼續前行;逆境中,心中有「傘」的人敢於迎難而上。這把心中的「傘」就是堅強、不怕困難的品質。 一般來講,4~5歲的孩子還不能有意識地用自己的意志來支配和調節行動,往往一遇到困難就打退堂鼓。
  • 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其實有童年心理創傷的孩子還不在少數,只是事情不同,傷害程度也不一樣。
  • 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巧用復原力打造幸福人生
    於是,問題來了,如果孩子在童年時的心理創傷已經存在,那麼如何才能幫助孩子走出困境,追求幸福的人生呢?方法總比問題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聊一聊,童年心理創傷怎麼破?一、傷害本身就只是傷害嗎?其實有童年心理創傷的孩子還不在少數,只是事情不同,傷害程度也不一樣。
  • 蒙臺梭利《童年的秘密》:學習理解和跟隨孩子
    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是蒙臺梭利女士的代表作《童年秘密》,讀了它,你可以領略蒙氏教育的精髓。大人不能因為覺得孩子小,知道得少,就認為孩子的感受就不重要,更不能因為孩子不會反抗就無所顧忌地傷害他。蒙臺梭利說,「兒童有強烈的個人尊嚴感」,也就是說孩子像大人一樣也有很強的自尊心。
  • 那些童年的心理創傷,身體會一直記得
    童年逆境不僅影響孩子的發育、生理機能,大幅增加罹患癌症、心臟病、糖尿病、腦卒中(中風)、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痴呆症)的風險。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和深入,關於童年逆境對身體的傷害方面還在進一步揭露,那些發生在兒童期的不幸經歷,比如遭受忽視、精神虐待、暴力、養育者患精神疾病、家庭經濟困難,又沒有父母家人的支持,會讓孩子的毒性應激反應長期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