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力的培養是根據學生心理發展和觀察力特徵,以及觀察力培養內容和任務,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所實施的訓練。
羅丹告誡其學生、著名詩人裡爾克的訣竅是:「觀察吧,除了觀察還是觀察!」
俄國偉大的生理學家在實驗室醒目的地方刻著:觀察、觀察、再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增長知識的主要手段。 觀察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較持久的認知活動。
敏銳的觀察力會逐漸成長,通過詳細訓練能有效提高。敏銳的觀察力能幫助我們有效學習和認識事物,其功效在學習、勞動中尤其明顯。所以訓練觀察力很有心要。
一:觀察力訓練宜早不宜遲。人的很多能力都是逐漸成長的,觀察力也是,且它沒有明顯時間界限,一旦形成將終身受用,且訓練和掌握時間越早越好。
二:選對對象訓練觀察力。大自是人類的家園,也是人類的寶庫,它絢麗多彩、變幻萬千。自在大自然中觀察訓練,有益身心。
三:訓練方法舉例。
①特徵法:事物都有區別有區別於其他種事物的本質特點,觀察時依據被觀察對象的標誌進行觀察,找出他與其他同類事物的區別,即找麼特徵。
例:唐初傑出詩人駱賓王,七歲寫下千古流傳的《詠鵝》,正是因為他平常善於觀察鵝,抓住了鵝的形態與生活習性的特徵。
②發生順序法:遵循未觀察事物發生發展的先後順序,按照觀察對象出現的客觀現象的步驟進行,因此層次清晰,觀察得比較系統、全面。
例:物理課「研究阿基米德定律的試驗」,觀察現象的順序是:第1次觀察的是彈簧下端掛物體時,彈簧指針所指的位置;第2次觀察是當物體浸沒在水中時,彈簧指針所指的位置;第3次觀察的是被物體溢出的水全部倒入彈簧下端的金屬桶內時,彈簧指針所在的位置。結論:觀察說明,金屬塊所受的浮力等於它排開的水重。
③時間順序法:有些事物的發生發展及現象的變化,隨著時間愈演愈烈,或者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這種以時間為順序而進行的觀察方法叫時間順序法。
例:觀察「菜豆種子的萌發過程」試驗。①種子吸收土壤中的水分,種子體積壯大,種皮被脹破。②胚胎內生命活動開始活躍起來,看到胚根、胚足、胚芽得到營養後生長和分裂。③看到胚根生長了,他發育成根,胚軸也生長了,彎曲著拱出地面。④再過幾天,兩片子葉之間長出了幼葉。這就是種子的萌發過程。
④空間順序法:以空間為序的觀察法,多適用於景觀、建築、繪畫等。
例:比如觀察長城,首先要遠望長城,再近看長城。到長城腳下,要仰視長城,登上長城頂,要俯視長城,然後走到外側望長城內,走到內側望長城外。這樣從不同空間位置去觀察長城,才能對長城的雄偉壯觀的氣勢,有個完整的認識。
⑤對比法:對兩個或幾個大同小異或小同大異的事物或現象加以對照,從而進行比較鑑別的一種觀察方法。有利於迅速抓住事物間的共性和個性,從而找到事物的本質,獲得清晰的印象。
⑥等等
這裡是【清風教與育】專注學生學法輔導、班級建設、家庭教育,想了解更多內容記得關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