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做豆腐,在我童年的記憶中有一段永遠也不會忘記的情懷,小時候的茅草屋,小時候年輕貌美的父親母親忙碌的身影,所有的一切都印刻在腦海中。父親母親在我10歲之前,就是以做豆腐、豆皮為生,那個時候沒有先進的機械設備,每天半夜父母親就起床用石磨磨漿,用一個正方形的大紗布過濾豆渣,再點漿,當然這樣的這樣的情景我親眼看到的不多,因為每每這時我都是在睡夢中。而我每天能看到的情景是父親把做好的豆腐放進兩個裝著水的大桶,掛在自行車後座,中間在放著一筐豆皮,由於父母親做的豆腐特別好吃,所以基本上父親一早騎著自行車出去轉上兩個村子,豆腐就賣完了。
後來,為了我能有更好的上學條件,父母親放下做豆腐的營生,帶著我去了城裡。而現在,父母親又都回到家鄉,農村的空氣清新的能聞到太陽的味道,清晨的鳥鳴,傍晚的夕陽都給人一種身心的無比寧靜。母親曾在電話裡說拾起做豆腐的營生,我說現在都是機械了,手工做太累了,年齡大了,那可都是力氣活兒。再後來,父母親也都自在地幹自己的活兒了,在家種花養草,養雞養鴨,時不時地拍個視頻發過來,或許這樣的生活才是他們真正享受的生活!
昨天,我自己做了一塊豆腐,得意地把圖片發給父親看,看他們沒回復,我還特地打個電話顯擺一番。其實自己家庭做豆腐特簡單,只需要3種原料,豆腐腦和豆腐都做出來了。
【自製豆腐】
【原料】黃豆200克,清水1400毫升,內脂一包(3克),涼開水或者礦泉水50毫升。
【步驟】1、黃豆清洗乾淨,泡上一夜。泡好的黃豆打漿更容易。
2、泡好的黃豆倒入破壁機,加入1400毫升清水。沒有破壁機的用原汁機或者豆漿機。但是只打生豆漿,不是書豆漿。
3、破壁機啟動點動功能,將黃豆打成生豆漿。撇去上面的泡沫。不管用什麼機子打,都是打生豆漿。
4、打好的豆漿,用紗布過濾出豆渣,儘量過濾的徹底一些。沒有豆渣的豆漿口感更細膩。
5、內脂用50毫升涼白開或者礦泉水化開,一定要化開。看不到明顯的顆粒才可以。
6、過濾好的豆漿倒入鍋中,開始煮。不停的攪拌,以防糊鍋底。
7、豆漿煮開沸騰兩三分鐘再關火。還是不停地攪拌。所以整個煮豆漿的過程,人不要離開。
8、煮好的豆漿晾涼一兩分鐘,豆漿溫度降至90度。將豆漿倒入剛剛融化的內脂中。攪拌均勻。蓋上蓋子,靜置15分鐘。
9、15分鐘之後,豆腐腦就做好了,看,非常細膩,自家種的黃豆打的豆漿做出來的豆腦,味道非常純,有豆香味。
10、盛出來一碗,拌點香菇醬就吃了。
11、做好的豆腐腦,倒進鋪好紗布的豆腐盒中。如果沒有豆腐盒,可以用淘米籃或者任何可以瀝水的容器。
12、將四周的紗布往中間摺疊。
13、放上豆腐盒的蓋子。
14、上面壓上重物,我放了兩盆水。家裡上面東西重就把上面東西網上放。壓一個小時,嫩豆腐就成型了,要吃老一點兒的,就多壓一會兒。
15、將豆腐倒扣在碗中就可以了。醬油辣椒拌豆腐、家常豆腐、小蔥燉豆腐、豆腐燉大腸,想做什麼做什麼。我把豆腐煎了一下,用來燉的肉片和青豆,非常好吃。自己做的味道就是好!
【小貼士】1、沒有破壁機,可以用料理機、豆漿機或者原汁機。但是還是破壁機好用一些。
2、煮豆漿一定要時刻在鍋邊,豆漿容易糊底。
3、內脂要充分化開,煮好的豆漿晾一兩分鐘再倒。(內脂網上可以買)
4、想吃豆腦,靜置十五分鐘就可以吃,想吃豆腐根據自己想要的口感決定你要用重物壓多長時間。
5、還有人用白醋代替內脂來做豆腐,如果你們感興趣,可以搜搜方子。
我是百家號作者若愚媽媽,更多美食菜譜與您分享!歡迎留言,轉發與關注!也期待您提出寶貴的意見和建議,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