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豆腐製品絕對是中國這個美食王國的一大瑰寶,豆腐價格便宜,種類繁多,而且能做各種各樣不同的菜色。豆腐相傳是漢朝的淮安王發明的,距今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而且經過不斷地改良,豆腐品種也五花八門,層出不窮。今天我就來講一講市面上遇到的豆腐種類吧~
豆腐從大類上分主要分成兩類,一類是南豆腐,用石膏作為輔材,做出來的豆腐含水量高,比較嫩;另一類北豆腐則是用滷水製作,比較老一點,不過韌勁足,各有各的特點啦。
作為一個江南水鄉的人,我就說說我家這邊市場上,以及常年混跡各大餐館,我經常吃到的一些豆腐吧!
豆腐腦
豆腐腦和豆腐不同,豆腐本身凝固地更好,而豆腐腦流動性更強,所以吃起來呢味道也更嫩,如果自己在家裡做,用吃不完的豆腐腦用重物壓制一段時間,把水擠出才能製作成豆腐哦。
吃豆腐腦還一直引發這一場戰役,那就是鹹黨和甜黨的戰鬥,百度百科上說北方喜鹹味,南方偏愛甜味,作為一個地道的江南人,我表示我是鹹黨,去早餐攤買一碗豆腐腦,加一點醬油和辣椒粉,再伽墊香油和鹹菜,一碗熱量又低,口味又好的鹹豆腐腦就做好了~
內酯豆腐
我們平時去市場看到的很多豆腐盒子上都寫著「內酯豆腐」幾個字,有人就有疑問了,嫩豆腐和內酯豆腐是什麼關係呢?我認為嫩豆腐是從口感上來定義的,而內酯豆腐則是從工藝上定義的。傳統豆腐用石膏或者滷水,蛋白質流失比較多,而且保存時間和產量上都比較差,用內酯做豆腐,就克服了這幾個缺陷,而且做出來的豆腐更白更嫩,所以一經推出就大受歡迎啦。
用內酯豆腐做菜那可就多了,比如豆腐羹,鯽魚豆腐湯,皮蛋豆腐,麻婆豆腐……簡直是勝不勝數,絕對是家中常用的食材哦。
日本豆腐
我不是來闢謠的,日本豆腐確實是從日本傳播到中國的,起源時間可以追溯到日本的江戶時代,到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傳到了中國,不過我接觸日本豆腐好像是上高中的時候,大概已經是08年左右,不知道是我太落伍,還是傳到我家比較晚。日本豆腐是用雞蛋作為主要的原料,再加入一些調料,所以和中國的嫩豆腐相比,它更有韌勁,不得不說,口味也更加地鮮。
日本豆腐畢竟是舶來品,還沒有經過智慧的中國人幾百年的廚藝開發,所以目前做法也比較單一,我見到比較多的做法就是鐵板煎日本豆腐,或者就是直接蒸一下或者煮一下,保持它的原汁原味。
老豆腐
浙江人愛稱「北豆腐」叫做「老豆腐」,顧名思義,它就是比嫩豆腐更老。相比很多人都吃過中國式的鐵板豆腐吧,就是用老豆腐做的,因為嫩豆腐容易碎,不好翻面。總觀老豆腐的做法,一般都是以煎為主,將表皮煎成虎皮狀,再在湯汁中煮,就能完美吸收湯汁的味道啦。
凍豆腐
我以前去吃火鍋的時候第一次吃到凍豆腐,當時只聽老闆這麼喊,所以一直沒明白到底是「凍豆腐」還是「洞豆腐」,畢竟都很貼切嘛!後來去我家的小農貿市場買的時候,問老闆買凍豆腐,老闆表示從來沒見過也沒聽過。後來查了一下才知道原來凍豆腐就是把嫩豆腐放在冷凍室冰凍,等拿出來的時候切成小塊就可以了啊!
我私以為,凍豆腐絕對需要拎出來講講,它孔隙多又大,彈性也很好,平常用來下火鍋再合適不過了,強烈推薦,當然,用來和煎、煮都非常有特色,不怕恢復溫度又變成嫩豆腐哦。
豆腐乾
顧名思義,豆腐乾的含水量更小了,而且在製作豆腐乾的時候,會加入醬油、大料等一起加工浸泡,最後做出來的就是帶著醬油顏色的紅棕色了。
豆腐乾用來做滷味,或者切成細絲炒菜,都是非常不錯的選擇哦。
豆腐皮
我這裡介紹的豆腐皮是就是豆漿表面凝固那一層很薄的豆腐皮,可不是比較厚的千張皮。杭州泗鄉的豆腐皮就非常聞名,用來做浙江名菜油炸響鈴,或者是包肉包子,做素燒鵝,再或者做芋艿炒豆腐皮,都是浙江人小時侯的記憶。
油豆腐
這在南方叫做油豆腐,在北方則叫做豆腐泡,它是一種豆腐炸製品,浙江人做菜非常喜歡用它,紹興人過年吃的八寶菜,裡面總要加點油豆腐,增加菜的口感;還有油豆腐紅燒豬肉,油豆腐浸飽湯汁,可比肉還受歡迎;油豆腐裡面塞肉沫,煮青菜湯的時候加入,也是紹興人飯桌上的常客。
千葉豆腐
千葉豆腐中加了澱粉,所以就更有嚼勁了,而且它吸收湯汁的能力強到離譜,湯汁做得好,一道千葉豆腐就能讓人拍案叫絕,千葉豆腐是比較新式的一種做法,不過我在吃過幾回之後就深深為它著迷,不得不把它放到這裡來介紹啦。
當然,市面上的豆腐還有很多,比如說薄千張皮,厚千張皮,還有經過各種加工過的比如紹興的臭豆腐和豆腐乳,湖南的黑色臭豆腐,安徽的毛豆腐,雲南的黃豆腐;再有就是一些冠以豆腐的名字,實際上和大豆沒什麼關係的,比如魚豆腐(實際上是魚肉壓制而成),木蓮豆腐(薜荔的果實做成),血豆腐(用動物血壓成塊狀),還有我前文講到的日本豆腐(雞蛋製作)。
豆腐種類萬千多,不過似乎不管拿出哪種,都能做出特別好吃的菜來,不得不說烹飪之道真是博大精深。
大家還吃過哪些豆腐製品呢,不妨分享一下哦~我可是超愛吃豆腐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