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的心裡都有一個自卑的角落,裡面裝著對自己的不滿,而他所有的不滿都來自他們的父母。我曾經聽到一位家長抱怨:現在的孩子真是太矯情了,一點不順心就要死要活的,我看全是家長慣得……
《少年說》中有一個小姑娘,站上勇氣臺吐槽媽媽總是用&34;來教育她,其實這已經對自己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和壓力,小姑娘希望媽媽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不要一味地打擊自己。但是女孩的媽媽卻表示自己覺得不打擊孩子會有點&34;,也就是說自己這樣做是為了她好。
小姑娘說出自己埋藏已久的話:我說了我不適合打擊,你越是打擊我我就覺得自己很差。母親依舊在為自己辯解,最終女孩沒聽完哭著跑下臺。表面上,孩子的母親贏得了這次辯論,但卻從心底輸掉了孩子的信任。令人心寒的是,這種教育存在於很大一部分家庭,家長用自己的想法對待孩子,卻忽略了他們的內心需求,以至於孩子出現自卑的性格。
1、過度勤儉
自古以來,中國便以勤儉節約為美德,家長為了培養小朋友勤儉的習慣,很可能放大自家的情況&34;&34;,殊不知這種做法其實在無形中給孩子灌輸了&34;的觀念,從而從心裡感到自卑。
2、父母爭吵
只有在家庭中感覺到幸福的孩子才會自信,健康的成長。相反,如果家長經常吵架,尤其是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整日生活在父母&34;中的孩子,會從心裡感覺到自卑,覺得是因為自己爸爸媽媽才會吵架,從而否定自己,變得自卑。
3、家長強勢
有的家長會借著自己的&34;對孩子的一切事情進行幹涉,小到今天穿什麼衣服,吃飯吃多少,幾點上床睡覺,大到交什麼朋友,上什麼輔導班,甚至成人之後也不肯放手。長此以往,孩子會覺得父母對自己不信任,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是錯的,長大之後也總是想著依賴父母,什麼事情都需要父母幫忙做決定。
1、對孩子減少要求
孩子之所以會產生自卑,與家長對孩子的嚴格要求有著很大的關係。家長總是要求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總是面對失敗的小朋友自然會感到自卑。所以,身為父母要學會減少對孩子的要求,遵循他們的發展規律,按照其自身的發展水平進行適當的引導,這樣才不會打擊到孩子,從而減少自卑的可能。
2、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我不是很能理解有的家長,面對孩子的錯誤時,第一反應不是安慰也不是原諒,而是冷嘲熱諷。前幾天,在小區樓下看到一位奶奶帶著小朋友,小朋友在水坑裡蹦蹦跳跳,臉上燦爛的笑容吸引著路過的每一個人,但是孩子的奶奶確實一臉不悅。
小朋友不小心摔倒在地,手上劃了一道不小的口子,奶奶趕緊跑過去看,一邊擦拭一邊說著:&34;原本忍著痛沒有哭的小朋友大聲地哭了起來。
在面對孩子的錯誤時,家長要做的是關心、體諒,而不是冷嘲熱諷,打擊孩子。
3、教會孩子揚長避短
自卑的孩子往往會鑽進牛角尖中,他們總是認為自己做什麼都是錯的,什麼都做不好,從而忽略自身的優點,家長要做的就是教會他們揚長避短,發現其身上的閃光點並將其放大。孩子在這一方向上盡情的發揮自己,慢慢的趕上別人就能將自卑化為動力,在前進的路上重獲自信。
自卑從不是一件小事,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在生活中觀察孩子的反應,多陪伴他們,幫助他們從心理上消滅自卑。千萬不要為了所謂的&34;,而忽視了孩子內心的感受,毀掉了母子親情,最終只會過猶不及,事與願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