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要殺死韓信過了800多年,李世民才給出了標準答案

2021-03-05 歷史君

很多人認為劉邦不該殺死韓信,因為劉邦的江山雖然打下來了,但是還沒有穩定下來,而且國家周圍也有匈奴人在搗亂。如果當時有韓信在,或許後來的大漢天子劉徹就不會那麼頭疼了。

那麼劉邦為什麼要殺死韓信呢?過了800多年,李世民才給出了標準答案。

在現代人的思維中,普遍認為開國皇帝殺功臣,無非是因為忠臣功高蓋主,皇帝怕忠臣威脅到自己的皇位。

因為這個原因而殺功臣的例子也不少,比如朱元璋就是這樣的皇帝。他設立了錦衣衛,想方設法搜羅功臣的蛛絲馬跡,動不動就上綱上線,羅織罪名,一殺就是一大片。

800多年以後,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在面對自己的大臣尉遲恭的時候,他想到了韓信。尉遲恭本是一介武夫,跟著李世民一路打天下,保李世民登上了帝位。尉遲恭是李世民的功臣,雖然沒有到功高蓋主的地步,但是尉遲恭確實仗著自己功臣的身份有點飄了。

尉遲恭在某次宴會上暴打了李家的一位王爺,城王李道宗。看看,尉遲恭也確實是個大老粗,自己功勞再大,也無非是個臣子,怎麼能去打皇族呢?這件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碰上有些脾氣不好的皇帝,直接被殺了都有可能。

李世民就在這一刻想通了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在此之前,李世民對劉邦殺韓信的事實曾表示不解,他認為這件事劉邦做得不對。但是現在他理解了,他甚至對尉遲恭起了殺意。他發現,做一個帝王真的不容易,想做一個好皇帝,但是功臣往往自己居功自傲,惹禍上身,逼著君王開殺戒。

李世民找了尉遲恭談話,給尉遲恭講了韓信被殺的故事,告訴尉遲恭,越是功臣,就越要謹小慎微,碰上不濫殺功臣的皇帝是幸運,要學會低調,不要自找麻煩。尉遲恭這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嚇出了一身冷汗,從此低調做人,倒也換來了平靜。

想當初,韓信打敗項羽的時候,眼看就要追上了項羽,卻突然按兵不動了。

劉邦起初不解,蕭何提示劉邦說,韓信是在討封,於是劉邦封韓信為王,還給了韓信著名的「五不死」承諾,韓信這才放心去追項羽。這樣一看,韓信的心眼兒有點多啊,也難怪惹到了劉邦。

這件事就告訴我們,面對領導,一定要謹小慎微,就算有些小心思,也不能表現出來,給領導抓了把柄。更不能居功自傲,目中無人,這後一種更要命,

相關焦點

  • 韓信和劉邦的恩怨:是劉邦演的飛鳥盡?還是韓信要劉邦的江山?
    要判斷人物和事件的聯繫,最主要的是看行動,而不是當事人的自說自話。劉邦殺了一些功臣,可是他殺的功臣都是有過得硬理由的。一、劉邦殺了哪些功臣?第三:劉邦在固陵被圍時,韓信要和劉邦約定先分地,然後再出兵。以上兩點被認為韓信是趁機要挾,從而引發劉邦的仇恨。可是,這也可以看做韓信為避免被劉邦猜忌而使用的手段。這方面典型的事例是秦將王翦。王翦伐楚時,他不斷向秦王提條件,又是要田地美宅,又要求封侯,正是這樣趁機要挾的行為才消除了生性多疑的秦王的疑心。
  • 蕭何把韓信推薦給劉邦,韓信是如何向劉邦證明可以擔任大將軍的?
    一定要選擇一個好的日子。在設置一個將壇。這些都是必須要做的。另外你還要齋戒沐浴幾天,表示你對這件事情的重視。 這才是求賢若渴的表現嗎?」劉邦說道:「好,我就依你說的來辦。」劉邦還是十分信任蕭何的,這麼重要的一個大將軍之位。蕭何推薦誰,劉邦也不實際考察一下。問問韓信,看看他是否能擔當此任。就真的要封韓信為大將軍了。
  • 韓信跟隨劉邦之前,並沒有帶兵的經歷,為什麼打仗卻那麼厲害?
    但有意思的是,韓信在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前,其實並未擔任過太過重要的軍職,更沒有獨立領導過軍隊。而在被劉邦拜為大將之後,韓信卻像忽然開了掛一樣,直接帶著軍隊橫掃天下,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一個從來都沒有帶過兵的人,為什麼會對軍事戰爭如此熟悉,而且能夠戰無不勝呢?
  • 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不誅殺功臣?
    為什麼皇帝要誅殺功臣?通常都是因為功臣功勳太大、威望太高,足以威脅皇權。要麼就是太過驕橫,目無君上,這同樣是對皇權的直接威脅。這一點,劉邦的誅殺功臣是特別典型的。因為在秦末戰爭之後,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韓信、彭越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是平級的。只是後來形成了劉邦和項羽兩極對決的格局,形勢迫使其他諸侯必須選邊站隊,其中韓信最後答應出兵時,還跟劉邦討價還價了一番,撈了個齊王名號。這樣的情形,劉邦當時沒辦法只能答應,而過後必然會拉清單的。相比之下,李唐的得天下,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
  • 大功臣韓信被呂后處死,死前說了一句話,劉邦聽後竟害怕不已!
    秦末的時候為了參加反秦鬥爭而投向了項羽,但是後來項羽也一直沒有重用他,於是他的好友蕭何便向劉邦舉薦了他,於是韓信便入了劉邦帳下。劉邦不僅戰魏國,得三秦,勝趙國,還被劉邦封以齊國,但是就是這樣的一個開國功臣,卻被呂后用計殺死,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韓信從被劉邦賞識,到被呂后斬殺,為何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不過劉邦覺得這夥計也沒什麼特別之處,就給派了個搜粟都尉的差事,讓他管管糧草。韓信大概也是心灰意冷,再次開溜,於是就引出了一出「蕭何月下追韓信」的名場面。 劉邦帶來的人馬多有思念家鄉而逃走者,劉邦也管不了,索性放任去留。可當他聽說連蕭何都走了,當場氣得罵娘。
  • 誰是大唐開創者:李世民是個好的泥瓦匠,李淵才是總設計師
    這個問題不是李淵的錯,更不是李世民的錯,而是史上的讀者、學者,甚至史學家們,把本來簡單的問題,分析來分析去搞複雜了。唐朝是李淵開創的,所以也稱唐高祖,這是無可爭議的。為什麼大量的史料上說,大唐是李世民首創者,高祖只不過沾上李世民這個兒子的光。
  • 功高蓋主被株三族:韓信打敗仗交出兵權,劉邦就會放過他?
    當劉邦和項羽對峙滎陽、成皋一線時,可以說韓信的選擇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誰坐在龍床上。韓信選擇了劉邦,劉邦大獲全勝坐上了龍床,韓信卻被呂后誘殺於長樂宮後被株三族。有人說,韓信死於功高蓋主的命運鎖鏈。這麼聰明的人,如果他放棄兵權,劉邦就會放過他嗎?答案是,不會。韓信,初從項羽,後歸劉邦,拜為大將。伐魏,舉趙,降燕,破楚將龍且於濰水,定齊地。
  • 蕭何獻計將韓信殺死後,哭著說了12個字,字字戳心
    就在這個時候,韓信從項羽的軍營帳中跑出來,遇見了蕭何,蕭何第一次見到韓信,就看出了這個人身上有將領之才,於是將韓信推薦給了劉邦。之後,在韓信等人的支持下,劉邦完成了統一大業,而韓信的命運,就是從這裡開始變化的。
  • 韓信用兵如神,為什麼就是不敢造反?他哪方面輸給了劉邦?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日月的軌跡,繁星的燦爛,我感覺,它們都來自大海。這句話要是上《非我莫屬》,肯定要被專家噴死,因為日月的軌跡不是來自大海,恰恰是日月的軌跡製造了大海的浪尖。但,我們不要糾結了,畢竟曹總是個文藝青年。曹操又說,我感覺到一股熱,它從大海裡來,卻在我心裡燃。
  • 韓信和陳平所說的「婦人之仁」,到底是指項羽還是劉邦?
    很多人說項羽「婦人之仁」,出處就在於韓信的這段話。由於先入為主,大家認為項羽「婦人之仁」,進而便衍生出一大段推論:如果項羽心狠手辣一些,就可以奪得天下,絕不會被劉邦撿便宜。無獨有偶,同樣是從項羽軍營叛逃的陳平,對項羽的評價和韓信幾乎如出一轍。
  • 韓信這種有經天緯地之才的人,為什麼早年時候,連溫飽都難解決?
    韓信有經天緯地之才,為什麼早年如此落魄,連個人溫飽都難解決?在沒有發跡之前,韓信就是一個遊蕩在街頭的混混,不僅沒有正當職業,甚至連飯門都找不到。為了能吃口飽飯,韓信常常需要寄居在亭長家蹭飯吃,時間短的話還是可以接受的,但韓信一吃就是數個月。就算收留他的亭長和他關係再好,也避免不了產生矛盾。
  • 當年害死白起、韓信的兩個字,字字誅心,堪稱官場厚黑學的巔峰
    與白起一樣,受到不公平對待的韓信同樣顯露出「怏怏」的神色。而這是這個怏怏,決定了韓信的死。公元前196年,韓信被呂后和蕭何聯手殺死於長樂宮。由此可見,韓信和白起的死,都和「怏怏」有關。司馬遷、司馬光等史學家選取「怏怏」這種情緒形容韓信和白起,應該是刻意為之。
  • 劉邦登基後,對韓信英布等一眾功臣下了殺手,為何唯獨放過蕭何?
    劉邦押送的這些囚犯們,也是知道自己有去無回的,因此大部分的囚犯都在半路上選擇了逃跑,劉邦面對這種情況,也是無力解決,在之後行進到豐鄉大澤時,劉邦索性就將剩餘的囚犯全部放掉了,叫他們逃生去了,當然他自己也要去逃命了,因為沒交上相應的人數,他也是要被殺頭的。
  • 兵仙韓信是如何一步步將自己逼死的?劉邦:真叫人可喜可憐
    劉邦最開始也不信任韓信,從而才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這一個典故。後來雖然經過了蕭何的力薦劉邦接納了韓信,但是對於這個高傲自大的人,劉邦是打從骨子裡不喜歡的,封他為大將軍,他只是因為骨子裡面相信蕭何,而並不是相信韓信。
  • 蕭何為何獻計殺掉一手推薦的韓信?不是韓信死就是他死
    多年後,又是這位蕭何,獻計於呂后,又利用韓信對自己的信任,騙他進宮,最終使得韓信被呂后預伏的刀斧手殺死。這就是著名的成語「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來源。韓信出身低微,本是淮陰(今淮安市淮陰區)一名無業人士。陳勝、吳廣起義後,全國群雄並起。韓信最初投靠項梁;項梁死後,成為了項羽的部下。項羽不識寶,對身邊這位軍事指揮才能不輸於自己的下級軍官不聞不問。
  • 劉邦為什麼敢破格提拔韓信,單憑蕭何的推薦?還是另有判斷方法?
    眾所周知,韓信的平步青雲是從跟蕭何接觸開始的。如果沒到蕭何麾下做治粟都尉,韓信怕是不可能接觸到大漢首任相國蕭何的。如果韓信接觸不到蕭何蕭相國,怕是沒什麼機會被蕭何舉薦為上將軍的。——《史記·淮陰侯列傳》哪怕死在臨頭,韓信仍舊不在乎死亡,而是在乎自己沒有出頭的機會。滕公就是夏侯嬰,見韓信身材高大、談吐不凡,便決定釋放韓信,之後又跟韓信聊了一會,發現韓信很有才華,於是便推薦韓信去做了治粟都尉。就這樣,韓信和蕭何接上線了。
  • 劉邦對韓信毫不手軟,而對「開國第一候」蕭何,為何網開一面呢?
    劉邦怎麼能不擔憂?更何況,韓信三人也的確有不少黑歷史。比如垓下之戰前,劉邦曾下令讓諸侯派兵前往垓下共同圍剿項羽,結果韓信、彭越、英布三人連個人影都沒有,項羽利用這一機會在固陵差點把劉邦打趴下。沒辦法,劉邦只好採用張良的計策以土地當作籌碼,諸侯的軍隊這才在垓下集結。
  • 劉邦上位後,殺張良滅韓信,為什麼獨獨放過了蕭何
    草根皇帝劉邦,上位後,跟著他打天下的功臣,比如張良,韓信,都沒落得一個好下場。唯獨一個蕭何得以善終,那麼蕭何是誰。蕭何本來是劉邦的家鄉沛縣的一個小縣吏,為人呢,比較務實,頭腦好使,性格又比較好,結交了很多好朋友。
  • 韓信晚年有多慘,劉邦說煮了他,呂后說扎死他,最後死在鍾裡
    公元前196年,徵討陳郗( xī)叛亂的劉邦返回洛陽,有人告訴他,淮陰侯韓信已經被殺死,聽到這個消息,劉邦是既高興又哀憐他。高興的是,他最忌憚的人死了。哀憐的是,他沒想到,這個為他奠定漢朝立國大業,與他一起在漢中起事,平定三秦後,又兵分向北,擒魏國,奪代國,滅趙國,脅燕國,再向東攻佔齊國,又向南垓下消滅項羽,功高蓋世的英雄還是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