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太宗李世民不誅殺功臣?

2020-12-19 努力的威廉

為什麼皇帝要誅殺功臣?通常都是因為功臣功勳太大、威望太高,足以威脅皇權。要麼就是太過驕橫,目無君上,這同樣是對皇權的直接威脅。

這一點,劉邦的誅殺功臣是特別典型的。因為在秦末戰爭之後,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韓信、彭越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是平級的。只是後來形成了劉邦和項羽兩極對決的格局,形勢迫使其他諸侯必須選邊站隊,其中韓信最後答應出兵時,還跟劉邦討價還價了一番,撈了個齊王名號。這樣的情形,劉邦當時沒辦法只能答應,而過後必然會拉清單的。

相比之下,李唐的得天下,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李世民自己十八歲跟隨父親起兵,老於軍旅,簡直就是戰場上的無敵統帥,根本不是幹啥啥不行、耍流氓第一名的劉邦可比的。換言之,李世民對軍隊和部下的掌控力,是絕對的,他根本用不著以兔死狗烹的方式來鞏固皇權。

第二,李世民最初並非嫡長子,不是李唐王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是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掉兄長和弟弟,使自己成為帝國唯一繼承人之後才上位的。已經背負著弒兄逼父的原罪,這很大程度上促成他全力以赴治理國家,不然,他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廣。從這一點來說,他也不可能再大肆屠戮功臣,不然他會成為孤家寡人。

第三,在李唐集團徵戰天下的過程中,以他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天策府軍政集團。這個軍政集團的核心成員,都是和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過的功臣宿將,與他感情非比尋常之外,利益連接接也空前穩固。

第四,李世民的年齡優勢。前面講過李世民從軍徵戰天下時才18歲。帝王剪除功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怕自己年齡大了而功臣尚在,造成主少國疑的狀況,大權一旦落到託孤重臣手裡,就麻煩了。朱元璋就是著眼於此才大肆滅殺功臣,他要為兒孫清除荊棘。

第五,府兵制的存在。所謂府兵制,就是士兵戰時為兵,平時為農。這樣的軍隊人員是分散的,除了少量常設禁軍負責宮城守衛之外,將領們幾乎不可能掌握到足以威脅皇權的武力。

第六,李唐王朝初期,還是士族門閥社會,李唐自身就屬於關隴軍事貴族。除此之外,還有多個像弘農楊氏這樣自漢以來興盛千年的超級世家。這些世家在朝堂中的話語權極大,李唐皇族必須要團結手下的新晉貴族來對抗山東士族、關隴貴族,皇帝本質上還是門閥利益的代表,並不存在後來明朝一君萬民的高度集權體制。

滎陽虎牢關之戰:李世民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

相關焦點

  • 李世民不殺功臣,是因為文治武功強,功臣集團人數眾多且涇渭分明
    李世民不殺功臣,是因為文治武功強,功臣集團人數眾多且涇渭分明首先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確實很少,最典型的可能就要屬唐宗宋祖了。宋祖很簡單,直接「杯酒釋兵權」,明確告訴其他權臣,我就是不放心你們,不如你們把兵權都交出來吧。然後,大臣們都交權了,皆大歡喜。話說那些殺功臣的帝王,要是都有宋祖那麼坦誠,說不定能少死不少人,歷史評價還會更高。再說說唐太宗,這個就厲害了,既沒有收權,也沒有殺人。為什麼能做到呢?其一因為唐太宗文治武功不弱,還年輕。因為李世民上臺27歲,已經有天大的軍功。
  • 唐太宗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功臣的
    第一位說說這個長孫無忌吧,他曾經被任命為武侯左大將軍,史部尚書等,曾幫助李世民獲得凌煙閣,是第一位的功臣,曾在立儲的鬥爭中非常支持唐高宗,然後被任命為顧命大臣,但是再後來唐高宗主持政務的時候,他因為反對武則天被流放後,自縊的死去了,然而單單對於唐太宗主持的這一時期來說,已經是屬於善終了,再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他是最堅定的還是最重要的支持者,功勞可謂是非常大,位居第一啊
  • 唐朝初期有功臣三十多位,為什麼近一半人都不得善終?
    唐代大詩人李賀用這首詩致敬了凌煙閣的二十四功臣,也表達了自己想棄筆從戎,建功立業的心態。 但是,要我說。做功臣千萬別做唐代的開國功臣,因為,往往不得善終,即使善終,也不得善後——子孫後代下場也不太好! 這是真的麼?為什麼?!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長孫無忌第一,秦瓊最末,唐太宗到底怎麼想的
    秦瓊能夠排進入二十四功臣的行列,即便是排在最後,已經算是唐太宗仁厚了!唐太宗時的凌煙閣二十四功臣,類似由國家授予的榮譽稱號。能夠進入這個名單,把畫像掛在凌煙閣上,不僅僅是莫大的榮耀,更是一種「保證」。只要不謀反、不犯十惡不赦的大罪,這個家族的數十代富貴是完全有保證的。
  •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 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時間:2020-12-18 19:01   來源:趣歷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唐太宗李世民手下唯一的女官 此人究竟是誰? 唐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唐朝國力強盛,武備強大,稱雄亞洲,是當時世界範圍內數一數二的超級大國和強國。
  • 李世民對尉遲恭說我女兒送給你吧,尉遲恭:不敢,我還想多活幾年
    李世民在功成名就,做了皇帝後,也並沒有像其他的開國君主那樣大開功臣。為了表彰紀念那些功臣為李唐做出的貢獻,公元643年(貞觀17年),唐太宗命著名畫家閻立本為功臣繪製畫像,懸掛於凌煙閣內供人瞻仰。由於這裡面只有功勞最大的24位,因此那些畫也被稱為二十四功臣圖。今天,我們要給大家講的就是這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五位的尉遲恭。
  • 李世民帶領十人發動玄武門之變,這十人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在中國封建王朝中,要說對功臣最好的,唐太宗李世民絕對排的上前三,跟隨他在玄武門之變中出死力的十大功臣,大多得以善終。公元626年7月4日,是唐太宗李世民一生中最玩命死磕的時刻,在這場決定了唐朝乃至中國千年歷史走向的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依靠殺戮和鐵血,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 李世民處死功臣侯君集時,府中搜出兩位「食人乳」美女去哪了?
    公元643年,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稱帝的第17個年頭,曾經那些並肩作戰的兄弟大多已經不在,而尚活在世的也都年邁行動不便,但是曾經同生共死的歲月一直讓李世民懷念。
  • 長樂公主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這麼寵愛長樂公主?
    誇讚她將後宮打理的井井有條,讓唐太宗能安心處理前朝國政。誇讚她寬容大度,能在唐太宗憤怒之時,進行適當的勸諫。然而長孫皇后對唐太宗的影響,或者說是幫助遠不止於此。長孫皇后祖先是北魏宗室長,父親是隋朝右驍衛將軍。李家和長孫家結親,其實就已經是將兩家綁在一起。這對李家而言,不管是在當時朝政方面,還是日後起義反隋來說,都有重要輔助。
  • 唐太宗李世民趣聞
    政治家們對李世民也多有讚美,像康熙皇帝說過:「朕觀古來帝王,如唐虞之都俞籲咈、唐太宗之聽言納諫,君臣上下,如家人父子,情誼浹洽,故能陳善閉邪,各盡所懷,登於至治。」比隆三皇五帝,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榮譽,也是許多臣子對皇帝的諛詞,但李世民確實當得起這個說法。既是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事。傳說唐太宗誕生滿三天,就有書生拜謁唐高祖李淵,說:「公是貴人,必有貴子。」
  • 功臣如何自處?看看李世民怎麼說,帝王思維,令人信服!
    在與功臣的相處上,千古賢君、帝王楷模李世民,還是做得不錯的。基本沒有枉殺功臣,侯君集、張亮等幾個被殺的,也都是罪有應得。不但如此,李世民還經常提醒手下的功臣們,並原諒他們的過錯。比如李世民與尉遲敬德的故事。
  •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強佔了弟媳齊王妃,為何不敢對太子妃下手?
    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李世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楊氏,但是卻不敢對太子妃鄭觀音下手。那麼,唐太宗李世民既然都敢民強佔了自己的弟媳齊王妃,為什麼他就不敢對太子妃下手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其中的秘密。玄武門之變唐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爆發,秦王李世民誅殺了自己的長兄太子李建成和四弟齊王李元吉。事後,木已成舟,唐高祖李淵也無可奈何,也不能收拾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準確是此時的李淵已經被架空了,最後李淵被迫選擇了退休,讓位給自己的兒子李世民,李世民如願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參與太子造反,李世民親自審問後哭了
    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參與太子造反,李世民親自審問後哭了。《新唐書·列傳十九》記載「承乾事覺,捕君集下獄。楚石告狀,帝自臨問,曰:我不欲令刀筆吏辱公。君集辭窮不能對。」太子李承乾謀反事發後,侯君集因此被捕入獄。
  • 「李靖」:唐朝二十四功臣之一,為何唐太宗說他比之韓信綽綽有餘
    李靖出徵圖對於唐朝來說,這次的突擊是一場規模較大的反擊戰,一改以往求和的作風。其實,唐太宗李世民對於這次的突擊戰還是有些忐忑的,但是,李靖作為國內平定戰事的一員猛將,無疑是李世民的一記定心丸。在這之後,李靖連連戰勝;突厥人想用計,獲取緩衝的時間,這一計劃卻被李靖的出其不備打破,最終「李靖」將突厥首領生擒。
  • 「名人百科」盛世明君演繹美輪美奐的歷史——唐太宗李世民
    吃醋唐太宗李世民的宰相房玄齡無子,夫人又不生育,李世民愛臣心切,送他幾名美女為妾。不想房玄齡不敢要,說是家有河東吼。李世民聽說便讓皇后去勸說房夫人,可是房夫人卻把皇后堵了回去。李世民心中不快,就想了一個辦法。
  • 盤點唐太宗留下三大輔政大臣,一人是一代名將,一人是凌煙閣第一
    一代明君唐太宗去世前,給太子李治留下了三大輔政大臣,其中兩人是唐太宗託孤的,一人是跟太子交代的。唐高宗李治二十一歲即位,按說有無顧命大臣,完全可以執掌江山,他卻為皇后武則天所控制,差一點斷送了祖業。可以說,李治是最不聽顧命大臣建議的皇帝,他們也是歷史上最吃力的顧命大臣,且出力不討好。我們來看看是哪三人。
  • 李世民殺兄娶嫂,為何不敢殺李淵?太宗聰明、李淵也不傻
    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誅殺李建成、李元吉,隨後派尉遲將軍帶兵包圍李淵寢宮,稟告李淵太子謀反已被誅殺。唐太宗李世民經常在炎熱夏季到九成宮避暑,而李淵都選擇深居簡出,基本不離開大安宮。 貞觀八年,此時的大唐王朝已經強大起來,周邊少數民族紛紛歸附大唐,多年鮮有露面的李淵在兩儀殿宴請突厥使臣,李淵誇讚李世民功勞說「今蠻夷率服,古為嘗有」,李世民則對李淵恭敬舉杯表示並非我一人之功。
  • 唐太宗李世民,中國最偉大的書協主席!
    但要論對書法最狂熱的、對其傳承、傳播、教育及發展貢獻最大的,那一定是唐太宗李世民。今天,咱們從多方面看看,李世民是怎麼當好「書協主席」的!重師資,廣教育首先,唐太宗對當時書法名家極為器重。我們今天能以歐體九成宮作為楷書範本,在佩服歐氏書法之妙時,還得感謝唐太宗對書法的重視,才會留下如此瑰寶。由於李世民既重視網羅書法人才,又重視書法人才的培養,唐代書法必然人才輩出,攀上尚法求實的高峰。網羅書法名家,培養書法骨幹是李世民在書法史上的又一大功績。太宗設立弘文館,傳習書法。
  • 關於唐太宗李世民的後人,你知道多少?
    李承乾自幼聰慧,深受唐太宗喜愛,於武德三年封恆山王。在唐太宗即位後,即立為皇太子,此時才年僅八歲。但是在其成年之後,李承乾成功的被培養成了一個標準的「官二代」。李世民的文治武功,一樣也沒學精,但是玩樂、腐敗卻是一把好手。而且扯謊及偽裝非常成功,在李世民年前絕對是一個「五好青年」,表面看是一個正直、上進、忠孝的模範,一旦脫離唐太宗的視線後,就又恢復原型。
  • 唐太宗李世民年輕時身體那麼好,為何只活了52歲?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任皇帝,同時也是唐朝建立及統一過程中的大功臣。但這位皇帝卻只活了52歲,這個壽命在那個時代不算太低,但也不算高,尤其是跟他同時代的功臣們比起來,李世民差的太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