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皇帝要誅殺功臣?通常都是因為功臣功勳太大、威望太高,足以威脅皇權。要麼就是太過驕橫,目無君上,這同樣是對皇權的直接威脅。
這一點,劉邦的誅殺功臣是特別典型的。因為在秦末戰爭之後,名義上的天下共主是西楚霸王項羽,而劉邦、韓信、彭越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是平級的。只是後來形成了劉邦和項羽兩極對決的格局,形勢迫使其他諸侯必須選邊站隊,其中韓信最後答應出兵時,還跟劉邦討價還價了一番,撈了個齊王名號。這樣的情形,劉邦當時沒辦法只能答應,而過後必然會拉清單的。
相比之下,李唐的得天下,完全不存在這樣的問題。李世民自己十八歲跟隨父親起兵,老於軍旅,簡直就是戰場上的無敵統帥,根本不是幹啥啥不行、耍流氓第一名的劉邦可比的。換言之,李世民對軍隊和部下的掌控力,是絕對的,他根本用不著以兔死狗烹的方式來鞏固皇權。
第二,李世民最初並非嫡長子,不是李唐王朝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他是通過玄武門政變,殺掉兄長和弟弟,使自己成為帝國唯一繼承人之後才上位的。已經背負著弒兄逼父的原罪,這很大程度上促成他全力以赴治理國家,不然,他可能成為下一個楊廣。從這一點來說,他也不可能再大肆屠戮功臣,不然他會成為孤家寡人。
第三,在李唐集團徵戰天下的過程中,以他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天策府軍政集團。這個軍政集團的核心成員,都是和他在戰場上出生入死過的功臣宿將,與他感情非比尋常之外,利益連接接也空前穩固。
第四,李世民的年齡優勢。前面講過李世民從軍徵戰天下時才18歲。帝王剪除功臣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怕自己年齡大了而功臣尚在,造成主少國疑的狀況,大權一旦落到託孤重臣手裡,就麻煩了。朱元璋就是著眼於此才大肆滅殺功臣,他要為兒孫清除荊棘。
第五,府兵制的存在。所謂府兵制,就是士兵戰時為兵,平時為農。這樣的軍隊人員是分散的,除了少量常設禁軍負責宮城守衛之外,將領們幾乎不可能掌握到足以威脅皇權的武力。
第六,李唐王朝初期,還是士族門閥社會,李唐自身就屬於關隴軍事貴族。除此之外,還有多個像弘農楊氏這樣自漢以來興盛千年的超級世家。這些世家在朝堂中的話語權極大,李唐皇族必須要團結手下的新晉貴族來對抗山東士族、關隴貴族,皇帝本質上還是門閥利益的代表,並不存在後來明朝一君萬民的高度集權體制。
滎陽虎牢關之戰:李世民軍事生涯的巔峰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