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璽,是皇權的象徵,既神聖又神秘。歷史上對玉璽的記載大多十分簡略,語焉不詳,且不同時期的記載常有互相矛盾之處。加上現存玉璽只有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代二十五寶,清以前的玉璽全無蹤影,只有一些印拓流傳至今,使現代人對歷代玉璽知之甚少。但即使如此,我們也可以從點點滴滴的歷史記載中探究歷代玉璽的真相,知道它們大概的面貌,並從中了解到圍繞玉璽而發生的一連串歷史事件。
古代玉璽探秘
秦以前印章均稱璽
秦以後璽成皇帝專利
玉璽,是皇帝行使權力的信物,是國家權力的象徵,如同現在國家的公章,從某種意義上說,玉璽甚至比皇帝本人更重要,因為失去了玉璽,皇帝就失去了所有的權力。自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制定玉璽制度後,這套制度被歷代王朝沿用,一直到清末。
春秋戰國時,所有印章均稱為「璽」,並有官璽和私璽之別。官璽又稱官印,是諸侯王頒發給下屬各級官吏的憑證,即《說文解字》所說的「執政所持信也」。在秦以前,「民皆以金銀銅犀象為方寸璽,各服所好」,官印的形制、大小也沒有嚴格的規定。
秦始皇即秦王位後,與太后長期私通的文信侯呂不韋怕姦情被已長大成人的秦始皇發覺,派舍人嫪毐詐稱宦者混入宮中,得幸於太后,還生了兩個兒子,被封為長信侯。嫪毐害怕真相暴露,便偽造秦王御璽發兵,欲攻蘄年宮作亂。結果被秦始皇發現其陰謀,他命令相國和昌平君、昌文君發兵包圍叛兵,斬首數百,生擒嫪毐。秦始皇車裂嫪毐及其同黨,滅其宗族。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吸取嫪毐偽造玉璽謀反的教訓,決定製作一套國璽,並由自己親自執掌佩帶,親自鈐蓋,以避免類似事件發生。他規定天子之印獨稱「璽」,群臣官印及百姓印章只能稱「印」。又規定以玉作為「璽」的專用材料,官印和百姓印不得以玉為材。這樣,玉璽便成為皇帝的專利。
「寶」字最早用於皇帝印始於武則天。據史籍記載,武則天晚年忌諱「死」字,因「璽」字和「死」字諧音,她厭惡「皇帝之璽」、「天子之璽」的稱謂,認為很不吉利,就下令改「璽」為「寶」。武則天去世後,唐中宗繼位,他不滿武則天20年前廢了自己的太子身份,又將「寶」改為「璽」。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後,覺得還是「寶」字好聽一點,再次改「璽」為「寶」。從此以後,「璽」稱「寶」成為定製,歷朝歷代相沿不改。
最初只有七方玉璽
玉璽數量逐漸增加
秦始皇在制定玉璽制度時,根據自己的意願和治國的需要,確立了七璽制,一大六小。大者用於安邦鎮國封禪禮神,小者用於處理內外事務。
「一大」指「傳國璽」,璽文是「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用和氏璧雕刻,也有人認為是用藍田玉雕刻,由李斯用鳥蟲篆書寫璽文,由當時最著名的玉工孫壽雕刻。珍貴的寶玉,高超的書法藝術和出神入化的雕刻工藝使這方玉璽成為曠世奇珍,歷朝歷代為爭奪它不知付出了多少生命。很顯然,秦始皇雕刻這方玉璽的目的是強調自己統一天下當皇帝是上天註定的,後代子孫世代相傳,從二世三世百世傳至萬世,無窮無盡。但事實正好相反,秦代只傳了兩代就滅亡了。
「六小」是指「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皇帝三璽」是「皇帝之璽」、「皇帝行璽」和「皇帝信璽」。「天子三璽」是「天子之璽」、「天子行璽」和「天子信璽」。 這「六璽」據說用和氏璧的邊角料製作的,仍由李斯設計,孫壽雕刻。「皇帝之璽」專用於賜給諸侯王書信;「皇帝行璽」專用於封置諸侯國;「皇帝信璽」專用於調兵遣將;「天子之璽」專用於冊封外國首領;「天子行璽」專用於傳召諸大臣;「天子信璽」專用於祭祀天地鬼神。
秦代的七璽制一直沿用到隋朝,歷經800多年,直到唐代才開始改變。唐太宗時,多了一方「受命玄璽」,璽文是「皇天景命,有德者昌」。宋代玉璽數量繼續增加,北宋除宋徽宗定製的九寶外,還有「御書之寶」、「天下同文之寶」、「御前之寶」等。南宋玉璽共十四方。元代玉璽八方,除「受命璽」得自前朝外,其餘都是自刻。明代玉璽又開始增加,明初朱元璋刻了十七方,嘉靖年間因宮中失火被毀,後來重刻,還在原有基礎上增加七方,共二十四方。清代乾隆定二十五寶供日常使用,另有十寶供奉在盛京鳳凰樓。
玉璽形制不斷改變
玉璽規格越來越大
秦以後各封建王朝使用的玉璽不僅數量越來越多,其形制也在不斷改變。玉璽形制包括材質、形狀、尺寸、紐式等。
玉璽的尺寸呈現越來越大的趨勢。秦始皇在制定玉璽時,「傳國璽」的規格是黍尺方四寸,高三寸六。黍尺就是周尺,每尺相當於現在的23釐米,將黍尺換算成釐米,「傳國璽」的規格應是9.2×9.2×8.28釐米。六方日常用的小璽都是黍尺1.2寸見方,即2.7釐米見方。漢代七璽中「傳國璽」得自秦朝,其餘「六璽」則重刻,規格為漢尺方一寸二。漢尺比黍尺略大一點,每尺相當於現在的24釐米,所以「六璽」就是2.88釐米見方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國的長度標準不一,有24.12釐米一尺的,有24.51釐米一尺的,還有29.51釐米一尺的。如以1.2寸見方為規格的話,該時期的「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的規格也比秦漢增大了。
隋代「傳國璽」得自北周,「六璽」是自刻,規格仍是1.2寸見方。唐代玉璽開始突破二寸見方,史料記載唐太宗時期重刻的「皇帝三璽」和「天子三璽」均為方二寸。雖然唐代「六璽」沒有印拓留傳下來,但從出土的唐代官印看,其規格都在5釐米見方左右,而玉璽的規格不可能小於官印,可見唐代「六璽」都應在5釐米見方以上。
北宋玉璽的規格更大,「六璽」是4.9寸見方。元代「六璽」的規格都是12.5釐米見方。明代二十四寶中最小的一方是6.8釐米見方,最大的一方是19釐米見方。清代二十五寶現存北京故宮交秦殿,其規格大都在10釐米見方以上。
龍紐為專用紐式
璽文寶文均用篆書
紐是玉璽重要組成部分,用於把握。因龍在我國古代是帝王的象徵,故從秦始皇起,歷代皇帝玉璽的紐式都是龍紐,只不過龍紐的提法是從唐代開始的。
秦丞相李斯在設計秦朝七璽時,所有紐式均採用螭紐,其中「傳國璽」是五螭相交紐式。螭是無角的龍,也稱為龍子、雌龍。螭紐也稱螭獸紐、螭龍紐、螭虎紐等,這些紐式和稱謂從秦代開始一直沿用到隋代。
唐朝建立後,唐高祖李淵為避祖父諱(李淵祖父名李虎,北周時被封為唐國公),將玉璽紐改稱為龍紐。
龍紐也是玉璽的專用紐式,官印和私印均不得採用。龍紐的形式豐富多彩,有蟠龍紐、蹲龍紐、交龍紐、對龍紐等。
玉璽的文字也在不斷發展變化。在秦朝,大篆、小篆、蟲書、隸書四種字體用於符節上的「刻符」和璽印上的「摹印」。李斯所寫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璽文,用的是蟲書,也就是鳥蟲篆,在寫「六璽」璽文時,則採用小篆體。秦以後,歷代玉璽均採用篆書,都以秦篆為依據,並形成各自的風格。
元代和清代是少數民族統治時期,其玉璽文字也與別的朝代不一樣。元代玉璽印面有三種文字:左邊是八思巴文字,右邊是漢文,中間是梵文。三種文字同時出現在一方玉璽上,可謂絕無僅用。清代玉璽印面有兩種文字,即滿文篆書和漢文篆書。
新聞背景
「傳國璽」歷盡滄桑
在中國玉璽史上,最富傳奇色彩的是秦始皇用和氏璧雕刻的「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玉璽,這方玉璽自問世後,就開始了見證歷史之旅。秦朝末年,天下大亂,劉邦率兵破秦軍入武關,進軍霸上,直逼鹹陽。秦王子嬰無力抵抗,只好出城投降,他跪在鹹陽郊外的軹道旁,畢恭畢敬地向劉邦獻上秦朝七璽及一些符節。劉邦建立漢朝後,這方玉璽就變成「漢傳國璽」,被珍藏在長樂宮,成為國之重寶。
西漢末年,王莽用椒酒毒死十四歲的漢平帝,立年僅兩歲的孺子嬰為皇太子,自稱「假皇帝」。王莽急於變成真皇帝,很想得到「傳國璽」。但玉璽在太皇太后王政君手裡掌握著,王政君是王莽的姑母,王莽不便親自出面去逼,便派堂弟王舜去勸說太后,太后知其來意後大怒,把「傳國璽」擲於地上,結果玉璽被摔掉了一角。王舜忙撿起玉璽,跑回去交給王莽。王莽大喜,連夜找工匠用黃金補上去。從此,這方玉璽就變成了「金鑲玉璽」。
王莽的新朝被推翻後,「傳國璽」幾經轉手,最終落到漢光武帝劉秀手裡。東漢末年,宦官專權,曲吳匡、張璋和袁術等人率兵入宮捕殺宦者,中常侍張讓、段珪挾持少帝倉皇出逃,連「傳國璽」和「六璽」都來不及帶走,返宮後「傳國璽」已失蹤。
後來,長沙太守孫堅參與討伐董卓,並第一個帶兵進入洛陽,駐軍城南,其部下在城南甄官井中打撈出一宮女屍體,從她頸下錦囊中發現了「傳國璽」,孫堅將玉璽偷偷留下。但這事被袁術知道了,便向孫堅索要玉璽。後來袁術敗死,「傳國璽」又回到漢獻帝手中。
曹丕稱帝後,「傳國璽」在曹魏手裡,三國一統後,「傳國璽」歸晉。西晉末年,中原大亂,「傳國璽」頻頻易手,先後被前趙、後趙、後秦等國奪得。東晉時,太尉劉裕滅後秦國,獲「傳國璽」。劉裕建立宋國時,將東晉全套玉璽收入囊中。隨後「傳國璽」又傳至齊朝和梁朝。梁武帝時侯景反叛,奪得「傳國璽」,侯景把「傳國璽」交給侍中趙思賢保管,趙思賢后來攜玉璽投奔北齊。後來北周滅北齊,隋代北周,「傳國璽」又轉到隋文帝手上。
直到唐朝,「傳國璽」才有了近三百年的安寧。自朱溫篡唐開始,「傳國璽」又遭厄運,先從後梁轉歸後唐,沒過多久,後唐廢帝李從珂被契丹擊敗,他走投無路,持玉璽登樓自焚,見證了多個王朝更迭的「傳國璽」終於結束了它的千年旅程。
鍾葵 廣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