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些看法

2020-11-03 古藺同鄉會

【魏新說法】

刑事責任年齡低齡化
作者 魏新



商鞅曾說過"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管仲認為"法律正令者,吏民規矩繩墨也",都強調法治的重要性。我國要建成全面小康社會,其中法治社會是重要內容。但法律條文又隨著社會發展的實踐需要,不斷修改和完善。如今這條刑法修正案的出臺,又讓我國法律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就是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低齡化。

首先我們來看二則案例。2019年10月20日,大連市沙河口區有一名10歲女孩小麗被一名13歲男孩蔡某某殺害,女孩身中7刀。當時蔡將美術班補課結束路過的小麗帶至家中,想要與其發生性關係遭拒絕,更將小麗殺害,並拋屍在住處對面的灌木叢中。而依據刑法第十七條,加害人蔡某某未滿14周歲,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後蔡某某隻是被依法收容教養。

如果說蔡某某才13歲未達到刑責年齡,下面這個案例犯案人年齡更小,才10歲。這就是轟動全國的重慶摔嬰女孩事件。

2013年11月26日下午,一個只有十歲的女童將一個一歲的男嬰,先是在電梯中毆打,接著又將男嬰從二十五樓摔下,造成男嬰硬腦膜破裂和右腦花散裂。吳女士作為男嬰的奶奶,是先將童車推出電梯外,再返身去抱孫兒時,電梯門已關閉,裡面就只有孫兒和10歲女童李某某。悲劇不過就是5分鐘時間,待吳女士在樓下發現孫兒時,已人事不省,渾身是血。事後警方在查看小區電梯內的監控錄像時,讓人大吃一驚,原來毆打並摔嬰的「兇手"正是這個10歲女孩李某某。李某某長期由爺爺奶奶撫養,曾出過車禍頭部受傷。據鄰居透露,李某某平時就有一些怪異行為,如故意剮壞他人的車輛,把蝸牛捏碎吃掉,在電梯裡捏小朋友的臉,直到捏哭。公安機關已及時將調查結果向雙方當事人及其監護人進行了通報。因行為人李某某隻有10歲,未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公安機關依法不予立刑事案件偵查。但其監護人要承擔民事賠償。受傷嬰兒家人已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12月3日下午5時左右,嬰兒從昏迷中甦醒。肇事女孩的父母曝出已經離開重慶,前往新疆,而男嬰父母索賠30萬元治療費也只能拿到7萬。

為什麼兩起案件的行為者都不承擔刑事責任,這與我國現有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分類密切相關。巳滿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八種罪要承擔刑事責任,即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雖說不承擔刑事責任,但民事責任和賠償不能免除。14歲似乎成為刑法中的"免死招牌"。由於近年來案犯主體逐步呈低齡化,手段特別兇殘,社會危害性極大,被害家屬及律師,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法學專家,呼籲將刑責年齡提前。

國外刑責年齡可作參考:美國有37個州沒有規定刑責年齡的下限,一般來講,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不負法律責任。推定7~12歲的未成年人沒有犯罪的能力,除非控方能夠提供相反證明。英國法律規定,未滿10歲的兒童,認定為無實施犯罪行為的能力,所以絕對不負刑事責任。法國和以色列為13周歲以下不負。有很多國家定格在14周歲,包括我國。

2020年10月13日,我國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二審稿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審議,擬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草案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在我國刑事責任年齡低齡化方面又邁進了一步。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的相關問題,將收容教養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專門矯治教育。針對特定情形下調刑責年齡,符合實際情況,同時也讓法律更具震懾力,以減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發生。

未成年人犯罪為何呈現低齡化現象,這裡包含了主觀和客觀兩大因素。未成年人因其生理、心理等自身特點尚未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加之認知能力教差,人格不健全等主觀因素,極易受社會環境不良因素的影響而走上犯罪道路。家庭教育不當,要麼溺愛要麼暴力。文盲加法盲,法律意識淡薄。在一些案例中,單親家庭和留守兒童所佔比例更大。他們具有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點和反叛心理。作案具有突發性和盲目性。未成年人的罪責感弱化,犯罪成功後信心得以強化,產生了連續作案的欲望。近年來網路遊戲,影視報刊中的色情、暴力的影響,對未成年人產生間接的教唆和潛移默化的犯罪誘導。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保護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是整個社會的責任。因此家長本身應帶頭學法用法,言傳身教,作好表率。各類學校,應從小對學生加強法制教育,開設法制課程,循循善誘,加強監管,為學生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政府及各級文化宣傳機構,應堅持以科學的核心價值觀作引領,淨化文化市場,杜絕對青少年的思想汙染。司法機關應根據刑法的修正,精準執法,將懲罰與教育挽救有機結合,使未成年人犯罪後能在教育改造中重獲新生。各類社會團體,包括法治心理諮詢輔導機構,應義務為未成年獲刑者提供必要的幫教輔導。對初犯、偶犯,且社會危害性較小的未成年罪犯,要多適用緩刑。建議家長們堅持收看央視1臺每天中午12點40分的《今日說法》,如果你能回答我每年的12月4日是個什麼日子(這是我講法律課前對學生的習慣性抽問,答對了要加分),或者不知道就去翻答案,那麼你又增加了一點法律知識。法治社會需要你我攜手共創。

相關焦點

  •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調查報告
    近年來,雖然國家和社會為減少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出臺了一些法律、政策,然而,未成年犯罪卻呈上升趨勢,而且逐步出現手段成人化、年齡低齡化、團夥化、高智商化、暴力化等新特點,已成為危害社會治安的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筆者對本院2005年至2006年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情況進行調查統計,並對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預防對策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調查報告
    【關鍵詞】 未成年人犯罪 特點 原因 預防   近年來,我國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斷上升,犯罪類型也逐漸多樣化,犯罪總體數量增長迅猛,已成為一個引起社會各界關注的重大問題。從近4年來所辦理的未成年人犯罪統計情況看,侵犯財產型犯罪多發、頻發,所佔比例較大,影響群眾安全感的「兩搶一盜」等侵財性犯罪案件戰佔案件總數的70%。其中,搶劫案件案件以96起134人高居首位,佔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總數的42%。  5、共同犯罪現象比較突出。
  • 關於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思考
    針對上述未成年人犯罪問題,我國在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方面的教育挽救措施明顯不足。在一般性預防和對不良行為的矯治時,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規範,但多各機關職責重疊交叉,傾向於從宣傳教育的角度開展工作,傾向於「只教不幫」,並不能解決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在案件處理機制中,對未成年人案件處理手段過於簡單化、單一化。
  • 兩會看法|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高發,收容教養制度該重新激活?
    記者 | 何香奕1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屢有發生,但由於未成年人未達到刑事責任年齡往往不會受到刑事處罰。在背景下,除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否還有的解決方案?全國人大代表方燕日前提出,應激活針對未成年人的收容教養制度。
  • 張偉:關於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調查報告
    目前,未成年人再犯罪率正逐年遞增,有效遏制有犯罪前科的未成年人重新違法犯罪已成為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這裡所指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是指初次和重新犯罪時均未成年或是初次犯罪未成年而重新犯罪時已成年的犯罪嫌疑人犯罪的情況。由於這類案件日益增加,已成為未成年人犯罪的一個特殊現象,有關部門應給予關注。
  • 近期未成年人犯罪的事例
    」;前段時間的神木少女事件,15歲少女被幾個同齡人帶到賓館賣淫,因為嫖客不滿意便將女孩的衣服脫光並且毆打致死,隨後肢解並且埋屍,目前案件仍舊在深入偵辦當中;廣西一個13歲女孩因為嫉妒同學長得好看,並且學習也好,便將其邀請到自己的家中並且實施犯罪
  • 2020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2020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由北京人事考試網提供:更多關於公務員面試熱點,未成年人犯罪的內容請關注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北京公務員考試網!或關注北京華圖微信公眾號(bjhuatu),國家公務員考試培訓諮詢電話:400-010-1568。
  • 未成年人是有組織犯罪的高壓線
    一些黑惡勢力團夥由此打起了這塊「免死金牌」的歪主意,專門利用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瞄準了未成年人的年幼無知,肆無忌憚地伸出黑手,坐收漁翁之利。——未成年人成了黑惡勢力實施犯罪的工具。司法機關在辦案時發現,未成年人在有組織犯罪中所佔比重不小,有的甚至成長為骨幹分子。福建省漳浦縣「阿澤團隊」涉黑團夥橫霸一方,通過「夜店看場」、充當「黑保安」等非法方式牟取暴利。
  • 和未成年人發生性行為都是性侵犯罪嗎?為什麼一些立案又撤銷?
    最近發生的一些有關涉嫌性侵犯罪的事件引發了人們的關注。有的女性竟然假冒未成年人與人發生性關係進行詐騙,還有的女性報警聲稱自己被性侵,隨即立案又被撤銷。這到底是為什麼呢?要弄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了解我國刑法對性侵犯罪規定的兩種情況。
  • 未成年人犯罪,跟家庭教育有很大關係
    近年不斷發生的未成年人犯罪、甚至殺人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刷新著我們的認知。沒有一個孩子是帶著罪惡來到這個世界的,未成年人犯罪為什麼這多,究其原因如下:一,家庭的影響。很多未成年罪犯都是父母長期不再身邊,或者即使在身邊也忽視了對孩子的教育。家庭教育嚴重缺失,並且本人性格也比較怪異,同時有的家長在平時不能正面去教育孩子。
  • 未成年人重新犯罪問題調查報告
    由於學校及相關部門沒有有效措施,或是沒有長效治理機制,致使一些受害未成年人思想發生變化,不認為這種現象是犯罪,反過來拉幫結派,以暴治暴,從暴力受害人轉為加害人。(八) 犯罪主體的家庭教育多存在問題。不論是來自離異家庭還是普通家庭,普遍存在家長對未成年人疏於管理或是只知虛寒問暖、對其精神世界一無所知的狀況。
  • 最高檢發布《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白皮書》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上升
    、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數量呈上升態勢。(她在電影裡扮演過一些小角色。)英語中關於「青少年犯罪」有一個固定的說法juvenile delinquency/juvenile offending,juvenile指「未成年、青少年」,也可以形容某人「孩子氣的、幼稚的」。Delinquency這個詞指「違法行為」,尤指青少年的違法行為,實施違法行為的青少年就可以稱為delinquent。
  • 淺談:關於未成年人犯罪
    前一段時間,高管性侵養女案的出現引發了廣大網友的熱烈討論,對於未成年人的人身權利的保護成為了我們關注的焦點。其實,未成年人在犯罪受罰與受保護之間就一直是一個敏感的存在,我國的法律既像家長一樣時刻保護著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又不得不像家長一樣對實施犯罪的未成年人進行管制與教導。
  • 關愛青少年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關愛青少年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 2021-01-08 19: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爭議:如何有效應對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問題 | 新...
    現在這樣的個別調整,並非把我國的刑事責任年齡普遍地降低了,而是大體上類似於一些國家未成年人司法體系中的「惡意補足年齡」做法,即針對極個別特殊情形(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過法定程序(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將其排除出未成年人司法保護範疇,與成年人一樣接受相應的刑事處罰。
  • 未成年人刑事檢察論壇暨未成年人犯罪預防與保護研討會綜述
    第一討論組中,王學文法官結合具體的案例分析了青少年「壓力型」犯罪案件發生的類型及原因並探討了解決問題的路徑。莒縣司法局邱平同志以莒縣未成年人犯罪情況調查為基礎對未成年人犯罪預防進行了分析。認為未成年人犯罪存在多元化、低齡化、低學歷化、團夥化、暴力化等特點,犯罪的原因在於內因與外因兩個方面。
  • 對於未成年人犯罪,法律該怎麼對未成年人進行保護和懲罰?
    未成年人犯罪,也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因為他們都是未成年人,所以有一定的特殊性。對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處理?歷來受到人們爭議。陝西延安的吳女士13歲的兒子被6名少年在山上毆打致死。,法律一方面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另一方面對於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也給予一定的懲處。
  • 未成年人涉黑惡犯罪逐年遞增,有犯罪組織以教唆吸毒等方式引誘
    最高檢4月2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發布「兩高兩部」《關於依法嚴懲利用未成年人實施黑惡勢力犯罪的意見》。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委會副部級專職委員萬春介紹,未成年人涉黑惡犯罪雖然從整體上看人數總量不大,佔同期犯罪比例不高,但數量逐年增長。
  • 浙江封存未成年人犯罪記錄 入學就業不歸入檔案
    浙江檢察 供圖但現實中也存在一些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被不當洩露的情況:15年前,杭州一少年因輕罪入獄,出獄後,儘管他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但找工作卻處處被拒,這成了他擺脫不掉的人生「汙點」。「現實中,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 觀點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何去何從?
    父母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犯罪後的疏導教育,避免未成年人「再犯罪」都負有直接責任。強化家庭在預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職責十分必要。《二次審議稿》一再重申家庭對預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作用,明確監護人的「教育、引導、勸誡」的預防職責,對無故夜不歸宿、離家出走等社會危害性較輕的「不良行為」及早進行幹預,防患於未然。對於未成年人而言,家庭應成為其接受良好教育的「第一所學校」,而非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