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音頻是由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心理治療師馮鈺淑原創,但願能夠幫助您緩解焦慮)
在生活中,有些朋友常常會不自覺地摳手、抖腿、啃指甲、拔頭髮,很多人明明知道知道這種習慣很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有些人雖然不摳手和抖腿,但經常不自覺地刷微博、刷抖音,但這個過程沒有給他們帶來任何愉悅感,自己也很想關掉手機做點別的事情,可就是放不下。
這些難以控制的動作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主治醫師、心理治療師陳佳佳說,這些情況,通常發生在生活壓力較大的時期,「這背後都暗藏著一個不能忽視的心理因素——焦慮。」
陳佳佳說,我們大部分人都體驗過心焦,如遇到考試、重要事情的抉擇時會感到緊張、忐忑不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等等,這就是焦慮的一種表現。
她說,焦慮一般有兩類症狀:
一類是精神層面的焦慮,有的人會感覺隨時都處於緊張狀態,有的人總覺得會發生什麼不好的事情,有的人總是擔心自己得了絕症;
另一類是身體層面的焦慮,比如有些人可能會有以下表現: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呼吸困難、身體疼痛或發麻、總是想上廁所、血壓升高等。
而本文開頭所說的摳手指頭、抖腿、離不開手機等,背後的心理因素是:通過這些動作,緩解現實生活中的焦慮感和緊張感。如果這些行為沒有妨礙到工作和生活,也不必太過於擔憂,畢竟焦慮情緒也需要一個小小的出口。
不過,抖腿、扣手這些動作畢竟不那麼美觀,最好還是換一個方式緩解焦慮。那麼有哪些緩解焦慮的心理暗示和緩解焦慮方式呢?
當出現焦慮情緒時,究竟該怎樣緩解呢?心理治療師陳佳佳教大家一些非常實用的方法。
一、關照身體:
照顧好身體是對抗焦慮的必要條件。這時候需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充足睡眠、合理飲食、避免菸酒刺激都是重要的內容。
二、關照心理:
1.日常活動放鬆
日常生活中有許多讓人內心平靜的活動,可以嘗試聽音樂、繪畫、閱讀、做瑜伽、看電影、追劇、寫日誌、烘焙烹飪、運動、泡熱水澡、玩遊戲、整理照片、整理房間等。
在做上述活動時,充分投入,暫時放下煩擾的思緒,一旦發現自己思緒飄遠,溫和地將思緒拉回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對自己不加評判。
2.處理負性情緒
如果已經體驗到了負面情緒,如感到煩躁、焦慮、坐立不安等,不妨嘗試以下方式:
(1)積極自我對話
積極自我對話有助於提升自信、克服艱難。允許自己表達負面的情緒,可以這樣告訴自己:「雖然事情令我緊張焦慮,但我相信能夠照顧好自己」「這是個令人沮喪的時刻,但這不是最困難的時刻,我有辦法適應這個情況」……
(2)身心安頓法
慢下來,把注意力帶到呼吸上;可以把注意力帶到腹部,做幾次深長的腹式呼吸;深呼吸可以降低壓力,改善情緒、提升注意力;感受身體與外界的接觸,感覺一下雙腳跟地面的接觸,身體跟椅子的接觸,再動動手指頭和腳趾頭。
(3)正念練習
對自己的情緒保持覺察。在情緒來臨時保持接納的態度,明白焦慮情緒原本就是正常的情緒之一,在我們應對危機、處理壓力的時候,適當的焦慮會提高我們解決問題的效率。只有持續存在的、毫無來由的過度焦慮才是需要關注的。如果確實是過度焦慮,我們可以試著跟自己的情緒相處,聽一聽,自己的身體想要對自己說什麼?是長時間缺乏對自己關心了嗎?還是只是太累了想休息了?聽從自己內心的感受,情緒也許會給出答案。
(4)保持與外界聯繫
我們可以打電話給信任的親人、朋友,嘗試與親密可信任的人進行溝通。嘗試向他們坦誠表達自己的擔憂和焦慮。不要因為害羞或是覺得自己小題大做而感到羞恥,就閉口不談。相反,向他人尋求幫助並互相支持能讓我們意識到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人人都會有煩躁焦慮的時候。
陳佳佳說,當被醫生確診為焦慮障礙時,就需要採取規範化的治療手段了。
首先就是藥物治療,比如抗抑鬱藥物、抗焦慮藥物、情緒穩定劑、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等。
有些朋友覺得心理問題只要自己加強調節就行了,吃藥有可能對身體造成影響,因此抗拒服藥或者擅自停藥。
但陳佳佳提醒: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遵醫囑按時服藥,不能擅自停藥!
其次是團體心理治療和個體心理治療。比如通過舞動治療,調動身體機能促進焦慮症康復,通過冥想與鬆弛治療學會放鬆,通過手工活動,體驗小小成就感,逐步恢復對現實生活的掌控感。
除了以上兩種常見的治療方式外,還有一些專業的神經調控治療,比如生物反饋治療、重複經顱磁刺激治療、腦電治療等)
陳佳佳從專業的角度強調說,如果焦慮情緒比較嚴重,一定要到專業機構就診,千萬不要害怕看醫生,心理健康+身體健康才是真健康。
石雯 成都日報 記者鄧曉洪 圖片據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