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中國藝術報》刊登一則王蒙文集發布會的文章,86歲高齡的王蒙先生創作旺盛,他說將「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寫作下去」。這真是文化人說的話。但對一般大眾來說,何謂耄耋?何謂饕餮?由此又有什麼引申?我想以一篇小文普及一點粗淺的文化認知。
作家王蒙
何謂耄耋(mào dié)?
來一段360百科: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歲。耄,形聲字,上形下聲,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紀很大的人。
王蒙先生86歲,恰在耄耋之年。這就稱男人20歲為弱冠之年,30歲為而立之年,40歲為不惑之年,80歲為杖朝之年,90歲為鮐背之年,100歲期頤之年,80~90歲之間稱耄耋之年。
這比什麼老先生、老爺爺、百歲老人等叫起來有文化多了。好多地方的人當面稱老年人 「老爺子」,這是比較尊重的叫法,一般被稱呼的都是上了歲數的人,但具體在什麼年齡卻沒有明晰的界限。
還會用「老頭子」、「死老頭子」這樣的稱呼,有點像「老太婆」、「死老太婆」,若用在老伴間的互稱,大多數情況那是一種親暱,這得看說話時的語調、表情。這樣的稱呼等同「老伴兒」。如果是不孝兒媳背後說自己公公「死老頭子」,可以想像她那副醜陋、粗鄙、無知的臉孔。
耄耋老人
總之,文化人出口即是學問,出口就是典故。
耄耋老人就該是風燭殘年嗎?不一定!他可以鶴髮童顏、精神矍鑠,還可以出現一堆常用成語或形容詞,都顯得一般,王蒙先生用耄耋之年加饕餮精神來形容自己,這又是文化人俯拾皆是的學問。
若一般的民間老漢說,「別看我八、九十歲的年紀,卻有顆十八、九歲的心」,這話說出來是個啥韻味?容易讓人想到他心思太活泛了,一點也不老成持重。
何謂饕餮(tāo tiè)?
不照搬網絡百科了,因為讀者會自己查閱。其實對饕餮有很多不同的解釋和引申。
我總有種將饕餮和暴殄天物關聯起來的想法,都有貪吃、貪多無厭、揮霍浪費、令人髮指的感覺,其實二者不同,暴殄天物是個標準的貶義詞,若理解得好一點頂多形容自己時有些自謙之意。而饕餮則在貶義和褒義之間相差十萬八千裡。
饕餮紋
1、饕餮的褒義,因為蘇東坡,「老饕」成了美食家的代稱
我們看看饕餮好的方面,有人說享受了一場「饕餮盛宴」,這可能是真的好好大吃了一頓,用蘭州話說「那叫一個滿福」!
「饕餮盛宴」又比「大快朵頤」文雅一些,因為它更引申在形容藝術盛宴上,有人形容張藝謀的電影是視覺的「饕餮盛宴」,這絕對是百分百的誇讚。
那能不能用「饕餮」來形容美食家呢?不能,如果你這樣說別人那不是暴露自己沒修養,就是暴露自己沒文化。
形容愛吃、會吃的美食家專門有個名詞叫「老饕」,這來源於大「吃貨」蘇東坡,他先自嘲自己是「老饕」,就是說自己好吃、貪吃,我喜歡蘇東坡,當然是才華與不羈,但最喜歡的就是他貪吃,貶損流放的苦旅,若發生在別的文人身上,不知產生多少愁苦憂憤之作,那就是怨天尤人的老「憤青」,蘇東坡會幹啥?做東坡肘子、東坡豆腐啊!
「老饕」蘇東坡
這個人可愛得不一般,想起蘇東坡,我總是想起張飛的虎虎生風模樣,但張飛就是賣過豬肉,在成都到處可見「張飛牛肉」,他也與美食有關。張飛與李逵不同,一個粗得可愛,一個傻得氣人。蘇東坡將文人的儒雅與張飛這樣的可愛豪放、不拘小節完美地結合起來,這樣的人怎能不心胸豁達?別看蘇東坡極力誇讚「三國周郎赤壁」,周瑜可沒有蘇東坡好玩、可愛。
蘇東坡給自己起過好多別號,「老饕」就是其中之一,他對自己的好吃、貪吃毫不諱言,一點也沒有偶像包袱,為此他寫過《老饕賦》:
「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 《老饕賦》
「老饕」一詞此後便成為追逐飲食而又不失風雅的美食家的代稱。
「老餮」蘇東坡
2、饕餮的貶義
饕餮更多的是貶義,不僅是貪吃,更引申為貪婪、兇狠。《淮南子·兵略訓》中有
「貪昧饕餮之人殘賊天下,萬人騷動。」 《淮南子·兵略訓》
《左傳》把饕餮分成兩部分,饕指貪財,餮指貪吃。
「貪財為饕,貪食為餮。」 《左傳》
哈哈,蘇東坡沒有好好研究這一條,否則他改稱自己「老餮」,而不是「老饕」。「老餮(tiè)」,莫名有種「老鐵」的感覺。
如果被人稱為「饕餮之徒」,那可是非常嚴重的定性了。
饕餮
3、饕餮紋的文化象徵
由饕餮產生的「饕餮紋」,常出現在九五之尊的帝王及王公貴族們使用的器具上,更多的是禮器,有一種神秘、權威的震懾力,象徵權利或神力。
「饕餮紋」最早出現在良渚人的玉器上,而在進入青銅時代後得到更廣泛使用。為何將「饕餮紋」裝飾在象徵王權、神權的器具上?這樣的器具常用於古代王室貴族的祭祀、盟誓活動中,具有較強的宗教巫術色彩。
這種紋飾是一種動物頭部正面形象,以鼻梁為中軸線,左、右對稱,鼻梁凸出,雙目巨大,炯炯有神,大嘴咧開,露出獠牙或鋸齒形牙,額上有獸角。
那麼饕餮是一種什麼動物?可是像麒麟、龍一樣,是人們設想合成出來的神獸?
是的,這些都是神話中的動物,它們的出現與原始部落的圖騰崇拜、鬼神崇拜、先祖崇拜等有關。
青銅器饕餮紋
在《山海經》、《神異經》中,饕餮是一種半人半獸的組合怪物:
「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
有的資料中說饕餮是人面羊身,所以頭部的獸角是羊角,總的說來,饕餮的形象是人的面孔,牛或羊的身子,是一種吃人的、貪婪兇狠的怪獸。
4、饕餮或許是沉冤千古的忠良
《史記·五帝本紀》中記載了舜帝繼位後「舉十六相」、「除四兇」,就是說他上臺後進行了徹底的官員大換血,新提拔任命了16個親信,除掉了4個前任堯帝用過的重要人物,他們分別是「混沌、窮奇、杌、饕餮」,後世把他們都演化成了兇獸。司馬遷距離堯舜時代太遠,書寫這部分當然是基於傳說。
但想想歷史上那麼多人臣弒君,我們不一定接受人云亦云的「禪讓」,可能的確是氏族社會裡很多人推舉舜為堯的接班人,但舜一上臺就來一場大換血,並大造輿論,徹底把打擊對象醜化,永世不得翻身,這就是話語權。
舜帝
但歷史總會留下不同的聲音,《竹書紀年》說:
「昔堯彼衰,為舜所囚也。」
《韓非子》說:
「舜逼堯,禹逼舜,湯放傑,武王伐紂。」
這裡出現了「囚」、「逼」,作何理解?站在勝利者的角度,是以賢能者代替殘暴昏庸者。而站在另一方面,這是犯上作亂、忤逆弒君,就看誰掌握了話語權。
歷史不敢讓人細細思量,如此一想,有一種汗毛倒豎的感覺。
5、饕餮真的曾經是一個人或一類人嗎?
如果舜除的「四兇」是四個人,那麼饕餮就是一個人,他就是一個部族的首領,舜除的不僅是他這個人,還有他整個部族。他的部落可能叫「饕餮」部落,部落圖騰可能就是饕餮的形象。
這一原始社會的部落制特點在西夏李元昊時期還有明顯的保留,李元昊要除異己,那是整個家族都要誅滅,比如舅舅衛慕山喜密謀叛亂,他將衛慕整個家族的人都溺河而死,他的母親衛慕太后也被他用毒酒毒死,妻子衛慕王妃生下孩子後把母子都除掉,聽起來讓人血都凝固了。
李元昊
而更遠古的堯舜禹時代,正是部落聯盟階段,應該也存在這樣的血腥爭鬥。
而孔安國為《史記·五帝本紀》注云:
「縉雲氏之後為諸侯,號饕餮」。
《左傳·文公十八年》記載:
「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欲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
也就是說,饕餮是黃帝時代一個官員縉雲氏的兒子。
唐代孔穎達為《尚書》註疏:
「三苗,國名,縉雲氏之後。」
這裡饕餮不僅是縉雲氏的後人,還指西南的三苗氏族部落。
三苗與華夏地圖
6、饕餮是一種祥瑞的象徵
民間素有「龍生九子」的說法,但九子究竟叫什麼則說法不同,明代的楊慎將饕餮列為龍的九子之一,在《升庵集》中這樣記載:
「饕餮好飲食,故立於鼎蓋。」
所以饕餮紋大量出現在食器、酒器上。饕餮兇狠嗎?其實在某些時候,它不是兇狠而是祥瑞,衛聚賢在《中國考古學史》上認為:
饕餮紋正面為羊頭,羊面兩面的為側面雞形,「饕餮」原為「雞羊」之象,諧音吉祥。
饕餮盛宴
這遠遠超乎我的認知,但這只是一種說法。饕餮紋又大量出現在禮器和兵器上,就算看起來兇猛,我們也可以把它理解為護佑人們、震懾鬼神和敵人的保護神,這當然是「祥瑞」的象徵了。
回到最初的話題,王蒙先生為何說自己「以耄耋加饕餮的精神寫作下去」?這無疑是讚揚饕餮的勇猛精神與開拓進取,也是形容自己暮年壯心不已的豪邁。
綜上所述,王蒙先生的一句話,啟發我刨根問底的求知慾,大半夜披衣起身,寫下這段粗淺的文字,只為拋磚引玉,不當之處,各位方家一笑了之,若能在評論區斧正留言,撥亂反正,更是功德無量。
參考資料:《史記》《尚書》《左傳》《淮南子》《神異經》《山海經》《竹書紀年》《韓非子》《淺議饕餮及饕餮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