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這首詩才是「過年」該有的樣子,讓人懷念三十年前的年味兒

2020-12-19 鈺姐的書屋

2020年已接近尾聲,已悄然進入2021年春節倒計時,今天突然想起了春節,仍不免覺得有些冷清,去年在疫情突襲下,著急忙慌地從老家趕回了成都,今年春節又將何去何從?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過年的氣氛越來越冷清了,年紀越大則越懷念曾經的年味來。在農村,憧憬著城市的車水馬龍與燈紅酒綠;在城市,則嚮往著農村的青山綠水、嫋嫋炊煙。

這真是一個讓人心酸糾結又無所適從的悖論。既然願望不易達成,則反倒讓我想起了王安石充滿年味兒的這首詩《元日》。

《元日》宋.王安石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詩的大意很好懂:

在噼噼啪啪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然過去了。溫暖的春風送來了新年,人們歡快的暢飲著新釀的醇美的屠蘇酒。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忙著把舊的桃符取下,換上新的桃符。

這首詩歷來為人推崇,因為它慰藉了多少遊子的鄉愁,抵達了多少遊子的溫柔,安放了多少遊子無處安放的心靈。

放鞭炮、喝屠蘇酒、新桃換舊符,如此除舊迎新的傳統風俗,才是當時的老百姓過春節該有的樣子。歡樂、祥和、嚮往,也才是老百姓們最簡單、最純粹的心音。

詩的標題"元日",應是農曆的"正月初一",不是元旦,而是我們現在過的春節。

詩的上聯,詩人便把我們帶入了一個歡快熱鬧的意境氛圍:

噼噼啪啪的爆竹聲裹著人們的歡聲笑語,煙霧氤氳中,孩子們追逐嬉戲,大人們忙碌開懷;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將溫暖送進了千家萬戶,人們喜氣洋洋,共同暢飲著醇香的美酒......,一幅辭舊迎新的歡樂場景,美不勝收。

這樣的意境帶給我們太多的美好,令千百年來多少遊子心馳神往。她就象一幅濃墨重彩的親情油畫,鐫刻在人們的心間,溫暖了遊子的整個寒冬,也溫柔著遊子的整個人生。

不管人生的路途有多艱辛,那聲聲爆竹,那醇香屠蘇,那新舊桃符,始終是消除我們旅途疲憊的那方良藥。所有的這些意境都是文字營造的氛圍帶給我們的代入感。

古時"燃爆竹"習俗是人們通過燒竹子爆裂發出響聲,以達到"驅鬼避邪"目的。這種習俗也沿襲下來了,後來演變成了"放鞭炮",同樣也有"震懾鬼邪"作用。再後來"放鞭炮"進一步演變成了"放煙花",聲聲悅耳、絢爛多彩,如同嚮往中的精彩人生。

"屠蘇"是指屠蘇酒,喝屠蘇酒也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大年初一這天全家同飲用屠蘇草浸泡過的酒,以期待"驅邪避瘟疫,求得長壽"的願望。我們現在過年所飲的酒,紅酒白酒等,倒是隨意了許多。如有機會,能嘗嘗那屠蘇酒的滋味,感受下宋人過年的韻味,倒也是人生一件幸事。

如果說詩的上聯還沒完全表達過年的氛圍,那麼詩的下聯則再次將氛圍提升:

新春初升的太陽,燦爛耀眼,光明美好。千家萬戶裡,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喜上眉梢,取下了舊的桃符,換上了新桃符......,一幅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

"曈曈"一詞用得極其貼切又讓人舒適,輝煌燦爛,灼灼其華。細細讀之再慢慢感受,如同明媚的春光灑在久違的冬衣上,和煦溫暖,在冬衣上還能嗅出陽光的味道、春天的味道。

"桃"指的是桃符,古代的一種風俗。農曆正月初一時,人們在桃木板上寫下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再將桃木板懸掛在門旁,用來驅魔避邪。這同我們現在的貼門神、貼春聯等異曲同工。這桃符,也讓我想起少時書寫潦草,被母親狠批"鬼畫桃符"的場景,至今猶新。

從詩的通篇來看,王安石不惜筆墨的描寫了老百姓放鞭炮、飲屠蘇、換舊符等細節習俗,渲染了一個歡樂濃烈的過年的意境氛圍,這樣的意境強烈感染著我們。

而這樣意境的背後,詩人真正的意圖是想抒寫他執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這就是他寫景背後的境界。

人常說,宋詩哲理性很強,一切景語皆情語,寫景的背後都是"情語",都是"境界"。拋卻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至少在他的這首詩裡,不可否認,他的境界還是很高尚、很高格的。

如今,繁華褪盡,染指流年。30年過去了,少時過年場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日。那時的我們,是多麼的沒心沒肺、無憂無慮,最期盼的就是屈指可數的過年的日子了,因為那時"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包餃子,蒸年糕,打燈籠,放鞭炮",到處歡喜。

記得臘月之初,年味就逐漸濃起來了,與現在的冷清相比,簡直就是天壤之別。農村臘月開始置辦年貨,殺年豬,打臘肉,做香腸,曬肉乾、醃雞鴨.....等等,整個臘月,滿院都是臘肉飄香的,饞得讓人直掉口水。

那時候,每家每戶都自己養豬,吃豬肉不算難事,畢竟是自家養的,而且頭年的臘月年豬肉,次年也還能再吃上半年,所以殺年豬也是過年的頭等大事。

母親還會曬糯米粉,打餈粑等;蔬菜就吃自家地裡的;乾貨零食也早早購買;貼春聯、貼門神、掛燈籠等自然是孩子們的事,在年前幾天就已貼好,以迎接新春。

除夕這天,全家煮年飯,吃年夜飯,看春晚,放鞭炮,要壓歲包,吃零食.....熱熱鬧鬧、不亦樂乎。新年這天則最是高興的,我們再怎麼調皮搗蛋,父母親也不會責罵我們的,因為母親說過"新年罵人是最忌諱,要避免",看來我們還是沾了新年的光了。

新年一大早,便穿上頭天看了又看、摸了又摸的新衣起床了。看著母親搓好的湯圓在沸騰的鍋裡上下起伏而興高採烈,再興高採烈的跑出去和小夥伴們嘚瑟炫耀、打鬧一番......那種孩提的興致是溢於言表的。

如今,記憶遠逝了,有些模糊,有些泛黃,有些讓人泛淚,但回憶起來卻總是暖的。回不去的少年時光,抹不去的溫馨童年,過年的美好已然在那刻定格了。

無獨有偶,王安石《元日》老百姓過年的歡樂情境,與我們的少年時光何其相似,簡直就是如出一轍,讓人心生無窮的懷念和遐想。這也是筆者喜歡《元日》的原因之一。

然而,不知從何時開始,日夜輪迴,冬去春來,年輪漸增,春節的年味正在慢慢的變淡,我們對"過年"已不再如少時那般的期許了,更少了那份對「元日」的期許。

冥冥之中感覺到,人生中少了這份"期許",便少了人生中最為靚麗的風景,少了那份來自心底的歡喜,讓人徒生悲涼和心酸。

古代文人巨匠的"元日"尚且如此。而今,我們的"元日"又是什麼呢?我們心中的"元日"又去了哪裡?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如侵則刪)

相關焦點

  • 70年代東北過年的年味兒,看的讓人懷念,現在的年味兒都哪去了
    標題1:70年代東北過年的年味兒,看的讓人懷念,現在的年味兒都哪去了   標題2:以前過年,街面上年味兒十足,現在過年當天都靜悄悄的,年味兒呢   東北人過年是年味兒最足的一個地域,尤其是在70年代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最足的時候,那時候的人們的經濟已經有點緩和了
  • 《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藏著孩子不該忘記的民俗記憶
    1、童年漸行漸遠,年味兒越變越淡「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所作的《元日》詩,詩中描繪了春節喜慶、祥和、萬象更新的熱鬧景象。《過年都是新的》這本繪本沒有誇張的言辭,沒有過剩的情緒,用平淡的語調,將過年的那些事娓娓道來。展現了春節的隆重與熱鬧的景象,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習俗的溫馨美好。繪本中獨特徽派建築,青磚小瓦馬頭牆,迴廊掛落花格窗,即便不懂建築的人,也會被鱗次櫛比的徽派建築所折服。
  • 很多人過年不走親戚不會朋友,年味兒越來越淡與此有關係嗎?
    不走親戚,不去參加一些無謂的同學朋友聚會,但是和自己的家人一起開開心心的過年,也不能說就是沒有過年的味道吧。每個人的性格不同,愛好不同,有的人喜歡熱鬧有的人喜歡清靜,我覺得這個跟年味兒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
  • 東北的年夜飯,南方人看後一臉「懵逼」北方人:這才叫「年味兒」
    東北的年夜飯,南方人看後一臉「懵逼」北方人:這才叫「年味兒」!美食人人都愛吃,每個人眼裡對於美食的定義也不盡相同,有人認為美食不關乎價錢,只要對自己的胃口,讓人吃了有幸福感覺的就是美食;而有的人則注重食物的價格,認為越貴越好吃,山珍海味就是美食;對於許多普通家庭來說,山珍海味並不能經常去吃,因為價格貴,偶爾去吃一頓享受一下也是可以的,人嘛,就是吃家常便飯長大的,家常便飯有的時候也可以變著花樣來做,給家人一點新鮮感。
  • 蒸糕、蒸饅頭、曬臘腸,這才是最懷念的南通年味兒!
    今日小寒,距離春節越來越近,年味兒也越來越濃,南通人家已經開始了蒸年糕、蒸饅頭,還有臘腸飄香,這年啊,是叫人越來越期盼了。你還記得記憶裡這些南通年味兒嗎?一起來看看吧。
  • 家鄉的年味兒,回憶著像陳年的老酒,彌久恆香;眼看著像離去的背影...
    全家定居在外多年,不常回去,最思念家鄉的時候是春節,因為剛好是假期,有時間想,更因為對於我們這一代剛在北京定居的外地人來說,走親訪友缺少對象,春節毫無年味兒,所以常常在此時回憶起家鄉曾經的年味兒,家鄉的年味兒就像陳年的老酒,彌久恆香。小時候,每到放寒假的時候,心情總是無比的激動,因為快過年了。
  • 王安石一首描寫過年風俗的詩,充滿歡快及積極向上的奮發精神!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為相,主持變法,同年的春節,王安石看到家家戶戶準備過年的快樂景象,聯想到變法改革已經有了起色,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充滿過年快樂氣氛的詩篇。在一陣陣的爆竹聲中,舊的一年已經過去了,溫暖的春風吹來了新年,人們都在快快樂樂的準備著過年。「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剛剛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千家萬戶,大家都忙著把去年的對聯摘下,換上新的春聯。
  • 張頤武聊"年味兒":最重要是團聚 懷念母親做的紅燒肉
    編者按:還記得小時候掰著手指頭數日子,呼喚春節你「快點來,慢點走」,想到那時的春節,滿腦子都是年味兒:家家戶戶屋簷下掛滿了臘肉,大街小巷貼滿了對聯,全家人熱熱鬧鬧圍在一起看春晚……臨近過年,這些溫馨的、有趣的、難忘的回憶就一股腦兒地又冒出來。
  • 描寫春節最有年味的一首古詩,可惜現在過年再也沒有這樣的年味了
    一年一度的春節到了,這是中國人一年之中最重大的節日,在這個傳統佳節中,凝聚著中國人敬祖,團結,和諧的傳統精神。可惜,現在過年越來越沒有年味了,讀讀古詩詞,可以在其中找到我們小時候數著日子盼望著過年的那感覺。
  • 古詩賞析二十六:王安石《元日》
    3、屠蘇:指屠蘇酒,飲屠蘇酒是古代過年的一種習俗,以驅邪避瘟疫求長壽。4、曈曈:日出時光亮而溫暖的樣子。5、桃符:春節時人們在桃木板上寫神荼、鬱壘兩位神靈的名字或畫著神像,懸掛在門旁,用來祛邪。後來代指春聯。
  • 年味兒|總把新桃換舊符
    而北宋王安石一首《元日》,展現古代迎接新年的場景。其中有一句:「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詩中的「新桃」和「舊符」,就是指每家每戶都在新年的時候取下舊春聯換上新春聯。所以說,春聯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謂是最濃的年味兒。今天,咱們就來好好說說這春聯。
  • 過年啦!老蘇州過年的味道,還記得嗎?
    記憶裡, 童年的歡樂都是帶著甜味的, 這和蘇州人特有的年味緊密相連。 蘇州人老底子的年味兒, 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 春節旅行,去烏鎮感受熱鬧的年味兒過真正的慢生活
    春節旅行,去烏鎮感受熱鬧的年味兒過真正的慢生活 轉眼已至年度,越來也多的人已開始籌劃春節的出遊計劃。如果你既想尋一塊清淨地兒放鬆自己,又想置身於濃濃的年味兒中,去烏鎮是個不錯的選擇。
  • 《強風吹拂》逆風而行這才是青春最該有的樣子
    我們已經在大量影視劇中看到了青春最美好的樣子,卻從未像《強風吹拂》一般那麼強烈的感受到——這才是青春最該有的樣子,獨立、自由、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為了同一個信念而努力。受市場受眾的影響,以愛情為主題的劇集往往老少皆宜,且更容易產生共鳴,吸引大量的觀眾。
  • 管它有錢沒錢,先殺個肥豬好過年?曬年味兒照就有錢啦
    記憶中的年,是從殺一頭年豬開始的,"管它有錢沒錢,先殺個肥豬好過年!"是重慶人過年常掛在嘴邊的話,過年前都會宰頭豬,請親戚朋友左鄰右舍來吃一頓熱熱鬧鬧的刨豬湯,親朋好友圍坐在豐盛美食桌前分享快樂,享受"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熱火朝天的年味。
  • 留學黨在沙特過年是什麼感受?
    在沙特,春節似乎沒有一絲它該有的樣子。學校的柏油路兩旁依舊是高高聳立的椰棗樹,遠處的「土豪金色」的各式建築和房子錯落有致,金色的太陽帶著火熱的溫度掛在天邊。長相各異、穿著各異的學生穿梭在建築之間,有的兩兩結對,有的三五成群。
  • 想念的味道——火鍋裡的年味兒
    新華社北京2月10日電題:想念的味道——火鍋裡的年味兒新華社記者楊洋、徐弘毅、李倩薇熱鬧的氛圍,豐富的食材,一張張紅撲撲的笑臉,在熱氣蒸騰的火鍋前,談天說地。平日裡受到大家喜愛的火鍋,在春節期間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
  • 王安石這首寫滿迷人春色的「愛情詩」,原來我們一直讀錯了
    這首詩大意是:夜已經深了,香爐裡的香早已燃盡,漏壺裡的水也將漏完。夜風輕柔卻也帶著點點寒意。夜晚的春色美得令人難以入睡,只見花影隨著月亮的移動,悄悄地爬上了欄杆。對這首詩的解讀,歷來人們認為這是一首愛情詩(懷人詩),是春夜懷人之作。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
  • 春運首日 濃濃年味兒福滿回家路
    2020-01-11 09:08圖文來源:南京日報春運首日,公鐵航累計發送旅客36萬餘人次濃濃年味兒,福滿回家路昨天,一場為期春運首日,公鐵航相關部門下足了功夫、做足了準備,濃濃的年味兒和貼心的服務伴隨36萬餘旅客一起登上回鄉路。開心!「福」字伴隨回家路當天早上,南京南站候車大廳裡歡歌笑語。小康照相館正式啟用、樂隊歌手們快閃表演歌曲、「萬福送萬家」等活動,讓旅客們感受到濃濃的年味。
  • 王安石這首懷古詞,思想境界令常人難以企及,蘇軾大為讚賞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號半山。他詩、詞、文皆工,散文尤其具有特色,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王安石參與引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為宋詞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其一生作詞數以千計,但是傳送至今的卻並不多,首首皆為精華,格調高峻清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