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一次跑了10公裡,配速6,能不能去試試半馬?
先來聊聊小編的看法吧。
最高一次跑10公裡,配速6,能不能去跑半馬主要取決於你自己平時是否進行其他運動,以及離你半馬的距離。
通常情況下,如果你能一口氣遊上一個半小時,估計跑了1.5公裡,又能一口氣爬上2小時以上,那麼這兩種運動或其中一種運動你每周都能保持在這種狀態,即使在通常情況下一次最長跑距離僅為10公裡,跑半馬配速為6的情況下,也是沒問題的。
本人上一次半馬前,10公裡配速都是7分左右,但沒有用盡全身力氣跑,平時多以爬山為主,半馬前一個月跑了22公裡,用了3個小時,但這僅供參考,不值得學習。
若沒有以上兩種運動,能跑半馬這個我覺得在這裡問一下沒什麼意義,一方面我們跑過10公裡6分的速度後,自己的狀態已經告訴了我們,只是那時我們還不知道這就是答案。
在此之前,我會根據題主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分析,現在覺得答案能不能遠比不上自己先去跑一次,自己去體驗身體能量耗盡,發不起力,腿酸腳痛是怎樣一種狀態,自然明白自己能不能。
擁有這樣的經驗,面對長距離跑,自己會更好地掌握配速,以及如何分配體力,也會懂得平時需要怎樣的訓練才能滿足於跑跑馬。
練習和跑步一樣,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有些朋友分享了類似的經驗:
我的情況很像你,以前最遠跑過7公裡,今年9月份被朋友拉到衡水半馬,得知中籤後也沒有進行系統訓練,加大跑量,只在操場上跑了10公裡,用時一小時,然後隔兩到三天跑了5公裡,我想,這不是什麼大問題,要不是後半程邊跑,怎麼也能在關門時間前跑完。
提早一天到達衡水,當晚與朋友共進晚餐,喝了一杯或兩杯酒,到賓館12點左右睡下,第二天早上5點起床,到達乘車地點,6點半到達比賽起點,7點半正式出發。前十公裡跑的比較輕鬆,沒有感到特別的疲勞,到十五公裡時腳踝和右前腳掌開始隱隱作痛,只好借著補水,快速走一會兒來緩解疼痛,到了十八公裡時痛得有點厲害,只能一邊跑一邊堅持,終於跑下來了。沒多久收到了比賽組發來的簡訊,淨用時2小時07分鐘,平均配速6分02秒。
跑步下來也不感到特別不舒服,腳踝痛已經消失,只是右前腳掌痛,接著又走了兩公裡才到達巴士站,繼續中午和朋友們一起吃飯,喝了四兩酒,然後回家。回到家後就覺得右前腳掌痛,三天沒運動,第四天情況好轉,開始在跑步機上跑三公裡,然後慢慢恢復到跑半馬之前的頻率和距離。
回顧這個半馬賽的過程,有如下幾種感覺。首先,只要能跑十公裡,跑半馬是沒問題的,只是必須控制好節奏,我其實跑得比較快,這樣在跑得不夠多的前提下,肌肉和骨骼都沒有得到鍛鍊,速度過快就容易引起疼痛;其次,在正式跑之前,最好先做長距離運動,我覺得浪費時間所以沒有跑,這還是不合適的;第三,必須穿輕便鞋,我今天穿的亞瑟士鞋有點重,平時感覺不到,跑半馬這個缺點就暴露出來了。
還有朋友這樣建議:
如果你10公裡配速6輕鬆跑完,不妨多跑幾次18公裡左右,這樣半馬不會太累。有人控制好前10公裡的速度,後面就會掉頭,有人勻速跑,最後加速衝刺,這是有一定積累的,比較好的跑步方法。正常情況下,我經常跑10公裡,通常是60分鐘,後來跑了幾次18公裡,參加半程馬拉松2小時15分鐘,最後10公裡還是掉了。
最高一次只有10公裡,你還缺乏訓練,半馬是耐力和體力的綜合,你可以一步一步,一天比一天遠,這樣才有把握!本人也是長跑10公裡才試過一次半馬,勉強通過,而且心率還偏高,最後右小腿還是有點酸痛,休息3天然後再跑10公裡,跑步量身打造。
總之,跑步的目的是保持健康,循序漸進的跑,堅持跑。別說半馬,全馬可不是神話!關鍵在於享受生活,不要盲目追求速度,不要盲從 PB,要尊重自己的身體,量力而行。那樣還可以健康快樂地跑世界。寄給你一首詩,縱浪大化,不喜不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