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在網絡上爆出了這樣一條視頻,一位熱心網友無意中發現有三個女孩站在樓頂玩耍,而且三個女孩是翻過護欄到一小塊沒有任何護欄的位置,他見此便立馬過去對三個女孩的行為制止,叫她們三個回到安全的地方,期間全過程都有用手機錄像。
這位熱心網友詢問在三個孩子家是幾號樓的時候,其中一個高個子穿藍色衣服的女孩對該網友進行撕扯、反抗,要求他將視頻刪掉,當該網友說怕她們三個掉下去的時候,藍色衣服女孩卻說她們不會掉下去,最後熱心網友告訴三個孩子他會把視頻發到群眾,讓幾個孩子回去和她們的媽媽說不會掉下去。
在視頻中可以看到,穿藍色衣服的女孩年齡要大一些,明顯是站在一個主導地位,為此有很多網友在評論中詆毀藍色衣服的女孩。
至於藍色衣服女孩的人品如何我們暫且不做討論,如果單從這三個孩子的行為來看,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作出極其危險的動作,甚至只要向後退一小步就會墜樓身亡,然而她們對此卻絲毫沒有覺察,這不禁令我們感到後怕。我們每天都在說「教育」,所謂的教育難道僅僅只是背書、考試嗎?有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忘記了,對孩子更為重要的教育應該是「生命」以及「死亡」教育。
或許是由於傳統文化所影響,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中,「死」這個字似乎天生就會帶有晦氣的成分,在很多家庭中只要出現「死」這個字,家長就會立刻開始變得緊張起來,甚至會明確規定孩子不能說出「死」這個字以及任何帶有「死」字的詞,比如累死了、餓死了、撐死了......等等一些帶有「死」這個字的詞統統被pass掉。
對於以上家長所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做評論,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避免說「死」這個字,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就真的會好嗎?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
在我們中國,每年大概會有10萬名的青少年死於自殺,而每一分鐘就會有兩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更是高達8個;在一篇公開的報導中有數據表明,我們中國的兒童自殺率,在全世界範圍內高居第一,而且已經持續很多年;
在所有的自殺者中,12歲的自殺兒童佔比高達四成多位列第一,其次是14歲的孩子佔比超過22%;在所有自殺的孩子中,其中女孩的自殺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2.7%。
在如此沉重的數據面前,不知身為人父母的你有何感想,十幾歲的年紀正是處於在花季,到哪卻有如此多的孩子會在如此美好的世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未曾接受過正確的死亡教育所導致。
而當孩子主動提起有關於「死亡」的話題時,家長們則是會以各種冠冕堂皇的說辭給予孩子回應,家長們害怕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從而將「死亡」的事實美化、隱瞞,例如當親人甚至是寵物生命結束離開這個世界後,家長會告訴孩子,他們是去到了另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以此導致孩子出現對於死亡的誤解,他們會誤認為「只要自己結束了生命,就可以擺脫現在的煩惱,去到更美好的世界」。
正確的「死亡教育」能夠讓孩子更加珍重、敬畏生命
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條新聞,因為缺少死亡教育,所以幾個孩子對於生命選擇了漠視,其中兩個小一點的孩子無法察覺到「生與死只差一步之遙」,而那個穿藍色衣服的女孩更是對他人的生命展現出了冷漠的一面。
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絕度安全、穩定,但那些藉由「未成年」進行犯罪的孩子卻有太多,或許有家長會認為「我們家的孩子絕對是好孩子,壓根做不出這樣的事」,但卻總在一次次被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曾經過對378名年齡在3-10歲的孩子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提出了兒童對於死亡概念認知的發展階段:
(0-4歲)朦朧期
處於在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對於死亡幾乎可以說是還沒有任何概念,在此階段能夠引起孩子不適的,除了那些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之外,更多的則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分離而讓他們產生焦慮。而孩子在這個階段更為需要的是一個安全且穩定的成長環境,因此不太適合去討論死亡,但如果真的有發生這樣的事(如親人離世)而不得不和孩子講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身邊所養的植物、動畫、繪本來幫助孩子去進行理解。
(5-9歲)感受期
在此階段的孩子,他們還無法理解到關於「死亡」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但他們會通過對看到的、聽到的一些事進行思考,從而引發出他們對於「死亡」相關的提問,此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認真且耐心的去向孩子進行解答,千萬不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搪塞過去,以免導致孩子對「死亡」這件事產生誤解。
(9歲之後)成熟期
當孩子成長到9歲之後,此時他們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再加上他們自身的認知以及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完善,他們會開始能夠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倖免,他們此時已經能夠開始正視這件事,所有此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有權利好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要讓孩子懂得善待、珍惜、熱愛生命。
以上,我們雖然在表面上是在讓孩子認識死亡,但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本質是要讓孩子能夠去敬畏並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更要讓他們懂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們更要學會去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