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2020-08-03 寶寶好萌

前幾天在網絡上爆出了這樣一條視頻,一位熱心網友無意中發現有三個女孩站在樓頂玩耍,而且三個女孩是翻過護欄到一小塊沒有任何護欄的位置,他見此便立馬過去對三個女孩的行為制止,叫她們三個回到安全的地方,期間全過程都有用手機錄像。

這位熱心網友詢問在三個孩子家是幾號樓的時候,其中一個高個子穿藍色衣服的女孩對該網友進行撕扯、反抗,要求他將視頻刪掉,當該網友說怕她們三個掉下去的時候,藍色衣服女孩卻說她們不會掉下去,最後熱心網友告訴三個孩子他會把視頻發到群眾,讓幾個孩子回去和她們的媽媽說不會掉下去。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在視頻中可以看到,穿藍色衣服的女孩年齡要大一些,明顯是站在一個主導地位,為此有很多網友在評論中詆毀藍色衣服的女孩。

至於藍色衣服女孩的人品如何我們暫且不做討論,如果單從這三個孩子的行為來看,在沒有任何保護的情況下作出極其危險的動作,甚至只要向後退一小步就會墜樓身亡,然而她們對此卻絲毫沒有覺察,這不禁令我們感到後怕。我們每天都在說「教育」,所謂的教育難道僅僅只是背書、考試嗎?有絕大多數的父母都忘記了,對孩子更為重要的教育應該是「生命」以及「死亡」教育。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死亡教育」不是你所認為的「死亡」,正確的死亡教育必不可少

或許是由於傳統文化所影響,在我們中國人的觀念中,「死」這個字似乎天生就會帶有晦氣的成分,在很多家庭中只要出現「死」這個字,家長就會立刻開始變得緊張起來,甚至會明確規定孩子不能說出「死」這個字以及任何帶有「死」字的詞,比如累死了、餓死了、撐死了......等等一些帶有「死」這個字的詞統統被pass掉。

對於以上家長所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我們不做評論,但只要我們在生活中避免說「死」這個字,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就真的會好嗎?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這樣一組數據:

在我們中國,每年大概會有10萬名的青少年死於自殺,而每一分鐘就會有兩人死於自殺,自殺未遂的更是高達8個;在一篇公開的報導中有數據表明,我們中國的兒童自殺率,在全世界範圍內高居第一,而且已經持續很多年;

在所有的自殺者中,12歲的自殺兒童佔比高達四成多位列第一,其次是14歲的孩子佔比超過22%;在所有自殺的孩子中,其中女孩的自殺率更是高達驚人的72.7%。

在如此沉重的數據面前,不知身為人父母的你有何感想,十幾歲的年紀正是處於在花季,到哪卻有如此多的孩子會在如此美好的世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在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未曾接受過正確的死亡教育所導致。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而當孩子主動提起有關於「死亡」的話題時,家長們則是會以各種冠冕堂皇的說辭給予孩子回應,家長們害怕孩子會因此產生恐懼,從而將「死亡」的事實美化、隱瞞,例如當親人甚至是寵物生命結束離開這個世界後,家長會告訴孩子,他們是去到了另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以此導致孩子出現對於死亡的誤解,他們會誤認為「只要自己結束了生命,就可以擺脫現在的煩惱,去到更美好的世界」。

正確的「死亡教育」能夠讓孩子更加珍重、敬畏生命

就像我們在文章開頭所提到的那條新聞,因為缺少死亡教育,所以幾個孩子對於生命選擇了漠視,其中兩個小一點的孩子無法察覺到「生與死只差一步之遙」,而那個穿藍色衣服的女孩更是對他人的生命展現出了冷漠的一面。

雖然我們現在所處的社會絕度安全、穩定,但那些藉由「未成年」進行犯罪的孩子卻有太多,或許有家長會認為「我們家的孩子絕對是好孩子,壓根做不出這樣的事」,但卻總在一次次被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那麼家長該從什麼時候開始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呢?

匈牙利心理學家瑪利亞·耐基曾經過對378名年齡在3-10歲的孩子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之後,提出了兒童對於死亡概念認知的發展階段:

(0-4歲)朦朧期

處於在這一階段的孩子,他們對於死亡幾乎可以說是還沒有任何概念,在此階段能夠引起孩子不適的,除了那些因為生理上的原因之外,更多的則是因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分離而讓他們產生焦慮。而孩子在這個階段更為需要的是一個安全且穩定的成長環境,因此不太適合去討論死亡,但如果真的有發生這樣的事(如親人離世)而不得不和孩子講的時候,我們可以利用身邊所養的植物、動畫、繪本來幫助孩子去進行理解。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5-9歲)感受期

在此階段的孩子,他們還無法理解到關於「死亡」的真正含義是什麼,但他們會通過對看到的、聽到的一些事進行思考,從而引發出他們對於「死亡」相關的提問,此時身為父母的我們一定要認真且耐心的去向孩子進行解答,千萬不要用一些冠冕堂皇的說辭搪塞過去,以免導致孩子對「死亡」這件事產生誤解。

(9歲之後)成熟期

當孩子成長到9歲之後,此時他們對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掌握,再加上他們自身的認知以及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完善,他們會開始能夠認識到,「死亡」這件事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倖免,他們此時已經能夠開始正視這件事,所有此時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有權利好好在這個世界上活下去,要讓孩子懂得善待、珍惜、熱愛生命。

孩子主動談論死亡,你的回答請慎重,分階段「死亡教育」不可少

以上,我們雖然在表面上是在讓孩子認識死亡,但實際上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本質是要讓孩子能夠去敬畏並尊重每一個人的生命,更要讓他們懂得每一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們更要學會去珍惜。

相關焦點

  • 孩子第1次正式跟你談論死亡時,你的回答,會影響他1生,請慎重
    所以一定要慎重!你的答案,很可能會影響孩子的一生。不過學齡前期的孩子,這時普遍關心的都是與「我」有關的事。因此他們可能會第一次跟你談論起「死亡」,但他們真正想知道的是:我會不會「死」,或者我在意的人會不會「死」。
  • 孩子第一次跟你談論這件事時,請慎重回答
    對於孩子如此輕易放棄生命,我們既痛心又悔恨!痛心的是孩子對生命的鄙棄,悔恨的是沒有對孩子進行生命的教育。  01、缺失生命教育,孩子容易走向極端  美國作家早崎繪裡香在《生死功課》裡說:  死亡教育和性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死亡教育比性教育更加重要。
  • 你願意和孩子談論「死亡」嗎?死亡教育,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從古至今,人們都在迴避死亡,以至於家長們也不願意和孩子談論與死亡相關的話題。 比如,每當孩子問到死亡時,家長的回答都是: 「其實,他只是睡著了。」 「他去了極樂世界,那裡沒有病痛。」 「小孩子不用知道這麼多,到一邊去玩。」
  • 「學齡兒童心理教育」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大人們往往覺得,與孩子談論死亡很困難。但是,儘可能公開和誠實地談論這些事情,將有助於孩子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何時與孩子談論死亡一旦知道親人已經死亡,請花點時間儘快向孩子解釋。如果孩子是偶然發現的,或者是從與他沒有親密關係的人那裡發現的,他可能會感到困惑和憤怒。
  • 正確和孩子談論「死亡」,坦然的回答是孩子最需要的答案
    一個小故事,帶你了解更多育兒常識,假如您喜歡這樣的故事,歡迎關注轉發點讚人固有一死,對於成年人來說比較好理解,但是對於孩子就沒那麼好理解。人會不會死?人為什麼會死?人死了之後會怎樣?等等許多的為什麼。每個孩子成長中,或許都會碰到一連串有關死亡的疑惑。而與此相對應的是,父母該如何回答,說還是不說?
  • 如何體面的跟孩子談論死亡?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死亡焦慮,或者主動談及死亡時,家長的刻意迴避,會引發孩子更深的焦慮。
  • 當我們和孩子談論「死亡」的時候,我們在談論什麼?
    孩子對死亡的概念也許是死亡這個話題過於沉重,平日裡人們諱莫如深,更不會主動提及,但是,當孩子懷著好奇和恐懼來向爸爸媽媽尋求答案時,我們該如何應對呢?首先,我們要不要和孩子談論死亡?孩子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死亡的概念?
  • 死亡教育:孩子生命教育裡不可忽視的必修課
    談到與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話題,我是更傾向於等孩子認知成熟之後再談論這個話題的父母。一周前,小諾的太奶奶突然離世,讓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和整理,給不到4歲的小諾進行生命的死亡教育。研究指出了三個不同的階段:3-5歲的兒童傾向於否認死亡是一個人的終點,他們會認為死者只是去旅行,還會回來。5-9歲的第二階段,兒童會理解死亡是生命的終點,但會對相關知識拒之千裡。他們還會認為只要夠聰明就能騙過死亡、避免死亡。比如英雄是不會死的。9-10歲的第三階段,兒童會理解死亡無法避免,人人都有一死,他們自己也不例外。
  • 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 | 與哀傷同行
    你會跟孩子談論死亡嗎?當遭遇周邊親朋,寶貝的寵物突如其來的死亡,都會讓孩子不知所措,感到傷心、恐懼、不安。所以,孩子是需要死亡教育的,理解死亡是對生命的另一種尊重。該怎麼跟孩子談論死亡呢?由於每個孩子的認知能力不同,所以面對不同年齡的孩子,我們的回答也要有所不同。
  • 如何與孩子談死亡?
    在這個特殊的日子裡,大頭想和大家來聊一個「敏感」話題——死亡。01 您是如何與孩子談論死亡的?教育中有兩個「雷區」,一個是死亡教育,一個是性教育。這兩個話題(其實是一個話題:生命教育),也是家庭教育中家長們經常迴避的問題。「談死色變」、「談性色變」也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現象。
  • 北大教授何懷宏:今天,我們如何與孩子談論生命與死亡?
    在為自己發展有意義的這邊,比如自立自信自強,要對他人有益,對社會有益,其實首先要把自己打造成器,我們愛自己的孩子,但也不能夠完全沒有自己的生活。我們的教育,其實也是讓孩子能夠自我教育的教育,能夠讓他獨立。當然,我們最好能夠把為自己和為他人這兩者結合起來。
  • 孩子不可缺的「性教育」和「死亡教育」,你還難以啟齒?
    「多次」指的是次數要多,對於性話題來說,這可不是一次談話就能解決的問題,青春期的性教育需要一直持續,畢竟每個階段的孩子對性的接觸程度是不同的,你的教育也需要與時俱進。至於「用例子」,最好不要用你和你另一半的例子,你可以和孩子談論他的朋友或者是媒體網絡上的話題。這可以拉開你們的心理距離,使他們更容易接受。
  • 中國人最缺死亡教育!愛孩子,請給他上一堂死亡教育課
    現在很多的孩子動不動就想去自殺,也許是活的太過於嬌嫩,父母嬌生慣養,所以孩子才會這樣無理取鬧,但是仔細想一下,是不是因為他們自身體會不到生與死之間的差距,不懂得生與死究竟是代表什麼樣的概念,從而導致這樣的現象發生呢? 甜甜前兩天又離家出走了,他對媽媽說,因為你對我沒有付出足夠的愛,所以我決定去浪跡天涯,是死是活以後都不用你管我了,他還對父母講,你們這樣對我的態度,我真的情願去死。
  • 死亡教育:殘酷的分離請和孩子一起面對
    來源:電視劇《請回答1988》成年人面對親人離世,一般是從震驚到麻木,在這期間還會有憤怒和痛苦,再是感受到悲傷,思念來源:電視劇《請回答1988》所以,對孩子進行死亡教育的意義:在於讓孩子了解死亡正確看待死亡
  • 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是對是錯?孩子面前「死亡」不必諱莫如深
    ,這個幼稚的問題不應該只是一個搪塞的回答。怎樣用恰當的形式來展示人生的重要一環,將是教育工作者和父母對孩子們最寶貴的禮物。現實生活中,人們對於死亡話題的諱言,常常以「不幸」來迴避。但最近,江蘇常州一家幼兒園卻反其道而行,與小朋友一起為小蟲子「辦喪事」,對小朋友進行了一次關於死亡的教育,園長表示:「不談死亡的生命教育是不完整的。」
  • 孩子: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別迴避和孩子談論死亡!
    家人離世,會讓孩子悲傷,也會讓孩子有很多不解,甚至恐懼。當孩子問你:死是什麼?媽媽也會死嗎……這時候千萬不要迴避,因為是時候給孩子一些死亡教育了。坦然地告訴孩子親人去世的事實中國人有一個傳統,人忌諱談論死亡。
  • 「思維」幼兒園開設「死亡課程」:不談死亡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死亡,一直是中國人避而不談的話題,特別是幼兒階段的教育過程,家長、教師等都儘可能的不讓孩子接觸到「死亡」這個詞,成為了默認的忌諱。很多中國人認為,死亡是天生帶有晦氣的詞彙,對孩子的成長沒有任何作用,也就一直秘而不談,成為了幼兒教育方面的禁區。
  • 當孩子問我們:什麼是上天堂?| 你是如何做死亡教育的?
    當時奔奔的姥爺姥娘在上海幫我們,雖然他們並不忌諱談論死亡,但會心疼奔奔哭,所以一旦奔奔提起天堂或死亡的字眼,我爸媽會馬上轉移話題,如果發現我要跟奔奔深入討論,也會馬上打斷,這導致奔奔一直無法獲得答案,很長一段時間總是反覆問起天堂,一副打破砂鍋問到底,非要弄明白不可的架勢。
  • 這堂死亡教育課,父母要怎麼跟孩子說?
    2020 年,不平凡的一年,是聽到「死亡」這個詞最多的一年,作為母親的你,可能會在這個時候會聽到孩子用一個嫩稚而又天真的問你:「媽媽,什麼是死亡啊?為什麼你們現在每天都在談論死亡這件事?」「媽媽,你也會死嗎?」
  • 如何和孩子談論死亡,該不該談論?
    我的父母在我的青春成長期,從來沒有跟我談論過死亡,就像他們從來不跟我談論性與愛情。我認識死亡都是從旁人那裡零星地得到信息,比如說一個同學的父親因為參加山林滅火燒死了,我聽到這個消息時太震驚了,我無法想像被燒死是什麼樣子,我偷偷打量我的那個女同學,不敢認真看一個失去父親的女兒的容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