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老大哥」來到商業社會 監視與被監視成樂趣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當「老大哥」來到商業社會

  自從出版之後,《1984》在歐美迅速成為暢銷書。「老大哥在看你」的陰影像流感病毒一樣在西方世界中擴散,籠罩著半個地球,而人們對於1984這個距離並不算遙遠的年份,也不由得生發出一種揮之不去的隱憂。那麼,在60年後回顧《1984》的出版,我們能從中梳理出怎樣的時代圖景?用電視屏幕監視我們一舉一動的「老大哥」,到底是純屬虛構還是真實存在?

  文·孫驍驥

  今年的6月8日是喬治·歐威爾《1984》出版60年紀念。1949年的這一天,倫敦的瑟克·瓦伯格(Secker & Warburg)出版社印行了《1984》,而今年剛好60歲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也選擇了在這個時候出版向奧威爾「致敬」的小說《1Q84》。一時間,洛陽紙貴,此書一周內發行量就達到96萬本,英語、漢語譯本的版權報價也隨即飛升。

  但對於村上借《1984》之名為新書造勢的做法,英國媒體表現得有些不以為然,認為此舉意在提高小說銷量,與奧威爾本人扯不上什麼關係。《每日電訊報》6月7日刊登文章稱,雖然《1Q84》銷量可觀,日本新潮社甚至在書正式發行前就增印了數萬本,但「讀者們之前並不知道一千多頁的小說究竟在講什麼故事」,不少人僅僅是衝著村上春樹和奧威爾的名聲而去,並不是文學本身。

  如果說《1Q84》是「未讀先熱」,《1984》則有些明日黃花的味道。小說家羅伯特·哈裡斯近期以《怯懦膽小的溫斯頓拯救了我們》為題,在《泰晤士報》撰文指出,《1984》的出現的確改變了人們看待世界的視角,但他對未來的具體預言並不十分成功,至少,對於電子技術為人帶來的便利,奧威爾完全沒能預見到。英國人是否已對奧威爾筆下的灰暗未

  來感到了厭倦?除了零星見於報端的紀念性文章以及「企鵝出版社」刊行的《1984》紀念版,奧威爾似乎正逐漸被英國大眾「遺忘」。實際上,這種情況也不難理解,對於目前政局動蕩、經濟困難的英國人來說,一本書的出版,與自己實際生活的關係並不大。在如今連人們工作都朝不保夕的英國,要讓英國人民像咱們紀念國慶60周年那樣紀念他們早已熟讀的

  《1984》,未免有些強人所難。

  時代造成的誤讀

  當1984年真正來臨的時候,人們卻頗為「高興」地看到,奧威爾對未來世界的悲觀預言實際上有些落伍,甚至是某種失敗。電視屏幕非但沒發展為政府監視民眾的工具,反而成為了人們消磨時間的一大方式;世界也並沒有被一位史達林式的「大哥級人物」所統治。不僅如此,1984之後不久,那些有「老大哥」傾向的國家紛紛易幟,甚至崩析。於是,有人預言說「歷史終結了」,人類所追求的「美麗新世界」並不在無法確定的未來,而恰恰在於我們身處其中而並不自知的現實生活。

  說到《1984》的出版,不得不提先於它4年出版的《動物農莊》。直至正式面世,這部篇幅不長的小說曾前後輾轉於5家出版社。當奧威爾1944年把這部「斯威夫特以來少有的諷刺文學」書稿寄給Faber and Faber出版社時,卻遭到時任編輯的T.S.艾略特的退稿。艾略特在寫給奧威爾的退稿信中雖不忘恭維奧威爾平實又不失優雅的文筆,但他給出的最終意見是,「我們沒法確信書中的觀點是批評當前政治局勢的正確視角。」結果,小說因為內容的「政治不正確」而遭「夭折」。

  不過,歷史上的政治正確與否從來都像拋向空中硬幣的兩面一樣閃爍不定。一年以後,日本投降,美蘇兩大軍事勢力形成,「冷戰」的序幕從此拉開。時移則事異,瑟克·瓦伯格出版社此時印行的《動物農莊》迅速成為各大書店的暢銷書。將小說中的公豬「拿破崙」和「雪球」類比為史達林與託洛茨基,逐漸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幾乎窮了一輩子的奧威爾,居然靠著版稅買下了蘇格蘭一個偏僻小島的寓所,並在那裡寫出了更為重要的作品《1984》。

  奧威爾所擔心的「那種社會」真的不會到來嗎?60年後,小說裡的政治烽火早已熄滅,但「老大哥」的目光卻從未離開過我們。

  監視與被監視變成樂趣

  無疑,《1984》為奧威爾帶來了更高的聲譽,但是他自己卻深知作品的迅速走紅不過是為瀰漫於當時冷戰政治氣候增添了一個註腳。1949年正是令西方噤若寒蟬的「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前夜,對「社會主義」的咒罵與詆毀,早已充斥於人們每天閱讀的報紙與廣播中。於是,《1984》中無所不在的「老大哥」形象,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西方聲討蘇聯與史達林的長篇檄文,被人們當做政治宣傳冊來閱讀。

  奧威爾一直以獨立的社會主義者自居,對於讀者將其作品作如此的「政治詮釋」,自然多有不滿。在回答美國汽車工人協會寄給他的一封質問信件時,奧威爾辯解道:「我的小說《1984》並非有意對社會主義或者英國工党進行攻擊,我本人並不相信書中描寫的那種社會真的會到來??極權主義的根源其實深植於大部分人的思維中,我只是將它以邏輯的方式表述出來。」

  奧威爾所擔心的「那種社會」真的不會到來嗎?在距離「老大哥在看你」的口號第一次出現的60年後,小說裡的政治烽火早已熄滅,但「老大哥」的目光卻從未離開過我們。據統計,在奧威爾的故鄉英國,監控鏡頭的數量超過了420萬臺,如果以全國總人口來除,平均約每14個人的頭頂就高懸著一隻「老大哥的眼睛」,每人每天的行動會被攝像機「捕捉」達三百餘次。

  此等場景,與《1984》中描寫的世界圖景何異?倫敦的《旗幟晚報》曾做過一項有趣的調查,發現在奧威爾位於倫敦北部故居周圍400碼的範圍內,居然「潛伏」著32臺全天候工作的監控攝像頭。「老大哥在看你」的口號,不僅戰勝了小說的男主角溫斯頓,更是在現實中擊敗了奧威爾自己。

  實際上,《1984》所虛構的故事在今天的許多西方國家幾乎就等於現實。因攝像與監視技術被濫用而產生的爭議,已是人們司空見慣的話題。設計監視系統的原意是作打擊犯罪與恐怖分子之用,但自從美國提出「反恐戰爭」的概念以來,「監控」和「國家安全」的概念就被武斷地焊接在一起。在這個前提下,「監控攝像技術」就有了發展的空間。

  這些隱藏在暗處的小東西正不斷蠶食著人們的隱私。購物習慣、社交活動以及乘汽車與火車的旅行,所有日常生活的細微部分,在越來越嚴密的監視之下,無所遁形。歐盟多國之間數年前曾籤訂協議,確保監控數據的共享。更有甚者,在二戰後以「民主」著稱的德國,法院授權警察,為了監控潛在的抗議全球化的鷹派人士,竟然能對人們的郵件肆意檢查。「法網恢恢」之下,無人能逃「老大哥」的視線。

  最近,首都的某家報紙就刊登出一位尚未到醫院就醫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監控錄像截圖和他數天的具體行程,作為特別報導。但曝光一個人乘地鐵、打的、吃飯、散步等活動精確到分鐘的時間和具體地點,除了可增加報紙銷量之外,也不由得讓人狐疑:我們周圍到底潛藏著多少雙關注我們一舉一動的「老大哥的眼睛」?

  當然,如果僅僅為了說明「個人隱私不可侵犯」這點意思,奧威爾大可不必殫精竭慮寫作《1984》,最後還因連續熬夜寫書而把自己的性命給搭上。半個多世紀之後,在英國和美國,仍然有《1984》改編的戲劇和電影上演,出版社仍刊印此書的特別紀念版,足以說明它不應該被單純理解為是一本應景的「諷刺」或者「預言」之書。在「老大哥」式的思維方式逐漸成為一種流行文化的今天,「看」與「被看」的雙方已經不再停留於「監視」與「受控」的單向關係,而是相對的、可逆的。就像詩裡的句子:「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我們在被監視的同時,很可能也享受著監視他人的樂趣。

  當《1984》成為一樁生意

  1999年,荷蘭維羅妮卡電視臺播出了首部「真人秀」節目,其創意直接來自於《1984》中無所不在的「老大哥」對人們行動永不間斷的監視。節目的製作其實很簡單:十幾名青年男女被送進有足夠的生活用品,但與外界隔絕的密室之內,房間布滿了24小時運作的攝像頭。在錄製節目的3個月時間裡,這群年輕人每天的生活細節,包括吃喝拉撒睡等等被觀眾盡收眼底。在荷蘭播出後不久,「老大哥真人秀」節目又出現在了比利時、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甚至是「民風淳樸」的印度的電視熒幕上,內容越來越低俗,收視卻越來越火爆。奧威爾說什麼都不會想到,多年以後的今天,他筆下的「老大哥」會以完全商業化的方式進入人們的生活。

  「英國博物館運動」(The Campaign for Museums)曾經以「史上最沒用的發明」為題調查了一千多名不同年齡段的英國人。結果顯示,真人秀獲得有史以來最沒用發明的第二位,僅次於原子彈,排在死刑、塑膠袋和信用卡之前。雖然有「電視垃圾」之稱的「真人秀」節目內容低俗有目共睹,一些社會組織取締此類節目的呼聲也不絕於耳,但數百萬的收視率讓任何一家電視臺都不可能抵禦真人秀的金錢誘惑。

  2009年3月,27歲的英國「真人秀」女明星傑德·古迪在英格蘭的家中去世。古迪7年前因在英國著名節目「老大哥真人秀」中大膽出位的表現而一炮走紅,成為全英最知名的「草根明星」。去年,她不幸確診患上宮頸癌,不過,古迪此時做出了一個常人難以想像的決定:將自己同病魔抗爭的全過程賣給電視公司,把「真人秀」進行到底。她將自己最後的日子交給英國頭號媒體攻關大亨馬克斯·克裡夫德安排,一家電視臺高價買下版權,跟蹤拍攝了三集的專題片,記錄下她生命的最後歷程。古迪人生的最後一章,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屬於她自己,而是成了「老大哥」眼中可以售出不菲價錢的「古迪與癌症」連續劇。

  這無疑是一個消費的時代。一個人從出生到死亡乃至個人隱私,其巨細靡遺的內容都可以是一筆買賣。不過,表面上「物質極大豐富」的今天,在人們思想的暗處是否也潛藏著《1984》的思維方式呢?「伴隨著無限消費選擇之下出現的,是奧威爾式的對文化生產與公共空間的新型鉗制」,全球化的批判者奧納米·克萊恩這樣說道。在老大哥目光的「庇護」下,世界的多樣性逐漸消失。車站和候機廳代替了人們閒適的散步,品牌文化代替了對實際物品的需求,網際網路的發展將新聞事件縮減為幾個關鍵詞??人看似有了更多的選擇,實則選擇已經越來越少。

  《1984》中,「老大哥」控制人們思維的一大方式就是縮減詞彙,在傳統英語詞彙的基礎上刪減近義詞,從而發明一種簡單實用卻無法表達複雜思想的「新話」(newspeak)。單一的語言必然導致單一的思維與生活需求,這在今天的一大表現就是,消費主義的盛行讓我們過於簡單地將一切價值換算為金錢。從「老大哥真人秀」走出來的演員古迪之所以決定罹癌後還要繼續「秀」下去,最主要的因素當然也是錢,這連她自己也毫不避諱。她的經紀人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被人觀看」是古迪掙錢的唯一渠道,她只能繼續自己演自己。

  看來,「老大哥」仍然在看著我們,不過他的角色已經由獨裁者變成了精明的商人。

  那些尚未遠去的詞彙

  奧威爾在《政治與英語》中曾指出,愚蠢的思想出自於簡陋的語言,而語言的簡陋又易於產生愚蠢的思想。在中國,「新話」的出現不僅使我們損失了語言的清晰和優雅,而且導致了檯面上的「官話」與私下的「行話」並行不悖的現象。一方面,我們在公共生活中使用著「消費」的語言,但同時,對政治的冷漠和對現實的失望滋生了奧威爾所謂的「雙重思想

  」(doublethink):我們想擺脫消費社會對人性的桎梏,但我們採取的方式卻只能是更多更快地消費。因此,不能小覷政治與語言的結合對日常生活的影響。尤其是,《1984》中出現的很多經典詞彙,至今仍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清晰的對應。

  ●奧威爾主義(Orwellian):

  用來指與奧威爾在《1984》中描繪的場景相關事物,尤其指政治宣傳以及對個人隱私的侵犯。但準確的說,這是一個形容詞,英國的媒體在報導銀行儲戶個人信息丟失的新聞時,就用了「奧威爾主義的」這個詞。

  ●老大哥(Big Brother):

  《1984》的世界中「大洋國」的獨裁統治者。全體國民都通過螢光幕處於老大哥的嚴密監視之下,無條件地服從他的旨意。其宣傳畫遍及各個角落,「老大哥在看你」也成為「大洋國」最為流行的口號。後來,這句話被電視節目「老大哥真人秀」,用作宣傳語。在現實生活中,它主要用來指攝像頭、監視器以及各種對他人實施監控的行為。

  ●真理部(Ministry of Truth):

  在《1984》中,「真理部」是制定大洋國居民的思想綱領和宣傳策略的部門,其靈感源於英國倫敦大學的評議員辦公室。後多用來泛指集權主義國家(主要是前蘇聯)的媒體宣傳部門。

  ●思想犯罪(Thought Crime):

  「大洋國」政府為了控制居民思想而設立的一項罪名。原型來源於史達林30年代的「大清洗運動」,所有具有與當局者相左意見的人士均會收到「思想警察」的監視,甚至被捕入獄。人們多用這個詞指涉對言論、思想的控制。

  ●新話(Newspeak):

  原本只是存在於《1984》中的一門虛構語言。意指當政者不斷減少「有害」的同義詞,刪除他們認為民眾不應該使用的某些詞彙,從而創造的一種「簡潔」的語言。現在,人們多用這個詞來表示政客們嘴裡說出的模稜兩可的「官方語言」。

  ●雙重思想(Double Thought):

  「在說謊的時候內心對謊話堅信不疑」,小說中原指一兩種看似合理又自相矛盾的思想。人們有時會將它作為「口是心非」的近義詞使用。當然,這個詞最常用的領域是心理學。

相關焦點

  • 一起看書 | 老大哥在看著你
    喬治.奧威爾(1903年6月25日-1950年1月21日),英國作家、記者、社會評論家 這本被譽為世界上最偉大的政治小說到底講了些什麼呢? 喬治•奧威爾在1948年虛構了這樣一個噩夢般的未來世界:1984年,世界被分成三個超級大國,東亞國、歐亞國和大洋國,這三個超級大國處在不斷的戰爭狀態,所有的社會和技術進步都停止了,這本書的故事就發生在三大國之一——大洋國。 在這個瘋狂的極權世界裡,真理被政府所掌控,對與錯要聽黨說了算。如果黨說錯了怎麼辦呢?
  • 老大哥在看著你——《1984》讀後感
    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1984》不是一個具體的年份,也不是某一個具象的國家,而是每一個極權國家的真實呈現,是每一個令人窒息的、壓抑的、無自由的甚至無思想(儘管宣傳思想言論自由)的社會的完整體現。在小說《1984》展現的這個瘋狂且黑暗的社會裡,人是沒有隱私權,所有人都在「電屏」的監控之下,無論是社會底層的無產者、群眾、黨員和內黨,無不生活在老大哥的監控之下,不管是影像、聲音,還是微妙的表情,偶爾異乎尋常的心跳,都逃脫不了「電屏」裡的老大哥及其代言者的監視。更可怕的是,這種「電屏」無處不在,在家裡,在單位,在路邊小巷,甚至隱藏在一張海報之後。
  • 傳媒觀察 | 社交媒體的依戀症:「老大哥」式的集體凝視
    「沒有辦法知道,在某一特定的時間,你的一言一行是否都有人在監視著的。甚至可以想像,他們對每個人都是從頭到尾一直在監視著的。反正不論什麼時候,只要他們高興,他們都可以接上你的線路。」在該部創作於1948年的作品中,作者喬治奧威爾虛構了一個極權國家,人們無時無刻不被監視。同時,他也創造出了一個神一般的「老大哥(Big Brother)」形象,充滿光輝神秘的氣息。沒有任何人見過「老大哥」,但所有人都能夠感受到「老大哥」的存在。國家到處掛滿了「老大哥」的畫像,不論你走到哪裡,「老大哥」總是「看」著你。
  • 喬治亞理工大學,沉穩的老大哥
    上周末我們來到了美國南部第一大城市——亞特蘭大的人才的搖籃「喬治亞理工大學」。
  • 趣讀經濟學人 | 你見過「老大哥」的中控室嗎?
    「老大哥」是泛指老大嗎?為什麼要加引號?有何深意?奧威爾是誰?他的小說有什麼意味?一切都要從這個奧威爾入手。奧威爾:喬治·歐威爾,英國左翼作家,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家。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新話"、"雙重思想"等詞彙,被收入英語詞典,而由他的名字衍生出的"奧維爾主義"、"奧威爾式的"等詞彙甚至成為通用詞彙而廣泛使用。
  • 監視居住後還會逮捕嗎,監視居住的期限是多久?
    監視居住就是一種強制措施,當然不是無期限的監視居住。那麼監視居住後還會逮捕嗎,監視居住的期限是多久?網友諮詢:監視居住後還會被逮捕嗎?北京融一律師事務所楊學春律師解答:監視居住只是對犯罪嫌疑人的一種強制措施,在法院作出判決之後還是會執行逮捕並進行服刑,如果法院判決無刑事責任的,則不會被逮捕。如果是指定監視居住的,根據指定監視居住的時間可以抵刑期。
  • 《監視資本主義:智能陷阱》:網絡應當讓我們彼此靠近而不是遠離
    如同實際的戰爭一般,即使戰爭的規模與等級,因應科技來到前所未有的層級,但其中的暴力行為一路伴隨人類歷史來發展,從未缺席,廣告也是,即使出生得較晚。然而,廣告之所以能夠有效,完全有賴於人們內在的酬賞制度,過往的廣告,你可以忽略不去注意,保有自主意志。
  • Cover: 「監視資本主義」是什麼,以及它如何讓人類經驗成為新天然...
    書的作者 Shoshana Zuboff ,將其稱為「監視資本主義」。 Zuboff 是一名作家和學者,也是哈佛商學院第一批獲得終身教授職稱的女性之一,她常年致力於研究數字經濟中勞動力與權力的關係。1988 年, Zuboff 出版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智能機器時代》,探討了計算機社會對工作和工人的深刻影響。
  •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蘇聯真相》:揭開蘇聯老大哥興衰沉浮的真相 點擊播放按鈕,可以「聽」新聞蘇聯老大哥離開我們就要滿20年了。有關蘇聯的歷史,尤其是關於蘇聯解體問題的研究很多。全書洋洋灑灑三大冊,將近200萬字,不僅是專家學者們一生研究成果的結晶,也是對蘇聯老大哥「生平」的一份厚重總結。1961年,當蘇聯將太空人加加林送上太空,邁出人類太空行走第一步的時候,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國不禁對蘇聯心懷畏懼。蘇聯人已經在綜合國力象徵的宇航領域將美國等對手拋在了後面。許多美國年輕人受此刺激,報考了理工科專業。
  • 對「刑事強制措施:監視居住」適用的探討
    監視居住的嚴厲程度大於取保候審,小於逮捕。而在此種監視居住中,這比逮捕還要嚴格,完全違背了立法的精神。 此種情況下取得的口供,是否應當排除呢?這種監視居住,是否涉嫌非法拘禁?要知道,監視居住時間可以長達6個月,180天。
  • 重要過程變量波動監視軟體開始全球銷售
    -通過預測未來,早期發現趨勢變化,加強生產現場的監視能力- 東京--(美國商業資訊)--阿自倍爾株式會社開始銷售重要過程變量波動監視軟體Early Warning System for Time
  • 朱立倫諷:「老大哥無所不在」
    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朱立倫今天批評,曾有句話說「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意即「老大哥無所不在」,是對集權或者對威權的諷刺,似乎民進黨現在正在走這條路。  朱立倫說,網軍的狀況已讓大家感受非常嚴重,而且常是「行政院」的網軍主動在發動攻擊,現在如果再讓蔡當局說,哪一個是假消息就把它撤掉,或者是關閉平臺,這是非常不宜的,也是媒體自由和言論自由的倒退,甚至讓臺灣成為一個老大哥監控的社會。
  • 談指定居所監視居住
    那麼本來應當履行逮捕手續的,辦案機關只要認為辦案需要,就可以轉而採取監視居住,而且監視居住一搞就長達半年」。卞教授關於監視居住還有下面進一步的闡述:「其一,指定居所監視居住這種類羈押或者準羈押的制度設計與監視居住作為羈押替代措施的立法定位是不相符合的,甚至可謂存在牴牾。
  • 走進北理EMBA課堂 |《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
    2020年12月11日,北京理工大學EMBA (深圳班)《商業倫理與企業社會責任》課程在北理工創新大廈順利進行中國企業社會責任智庫副主席。民政部中國企業公民委員會特聘專家。研究方向:創新創業、企業社會責任、數位化經濟轉型及智慧企業管理、企業組織行為等。主持及參與國家、省部級課題10餘項,五百強企業課題6項。近四年,發表SCI/SSCI 國際A刊論文6篇(4篇SCI/SSCI一區論文影響因子均為9.5以上);累計影響因子超過44;2篇ESI高被引(全球1%)及高被引熱點論文(全球1%)。多本國際A刊審稿人。
  • 地攤經濟中的老大哥—對應關係
    在地攤中有一些商品簡直就是地攤界的老大哥,例如服裝類、日用商品類等,它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涵蓋面廣,受眾人群多,所以這些也是地攤中的常客。那對於我們公考來說也有一些知識點是公考這個大的地攤市場中的老大哥,那就是類比推理中的對應關係。
  • 傳統與商業社會的錯位
    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說咱們現在所謂的「東西文化」的區別,其實歸根到底就是農業社會和商業社會的區別,是「穩定型社會」和「流通型社會」的區別。什麼意思呢?因為「父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牢靠的關係,一百年都變不了,你認我做兒子了,那就說明你會無條件的保護我,咱們農業社會的這種自上而下穩定的政治結構,就會讓這種認爹行為變得非常管用。但是在西方社會就沒這個說法,今天我認你當乾爹了,明天你就嗝屁了,我就成你親爹了,在一個流通性特別大商業社會,你就沒有必要去特地確定一個尊卑關係了。
  • 從「稜鏡」監視事件看美式虛偽
    從「稜鏡」監視事件看美式虛偽   按照《華盛頓郵報》6日的報導,這一代號為「稜鏡」的秘密情報監視項目從2007年就已經開始了。該項目由國家安全局和聯邦調查局開展。  有關「稜鏡」項目的報導正在全世界引起恐慌,甚至美國的盟國都對此進行了指責。如今,牽涉其中的IT巨頭都在忙著撇清關係。畢竟,侵犯用戶隱私是關乎自身生死存亡的大事。
  • 明尼蘇達大學系統中的老大哥了解一下?
    明尼蘇達大學系統中的老大哥明尼蘇達大學雙城分校(university of minnesota, twin cities),英語簡稱縮寫 umn,是一所位於美國明尼蘇達州明尼阿波利斯市與聖保羅市的國家級頂尖公立研究型大學
  • 英國購物,在商業步行街,盡享顧客就是上帝的樂趣
    英國購物,在商業步行街,盡享顧客就是上帝的樂趣記得當時小編剛到國外的時候,出去活動總擔心給小費,因為好像很多書都介紹過,在西方不給小費會如何如何。可是,如果給的話,中國人一定很心疼。首先說英國的商業有著嚴格的法律規範,制假售假、坑騙顧客的事99.9%不會發生。而且,所有的商店都一周之內無條件退貨。如果你買的東西不好或者就是不想要了,沒關係,大大方方找回商店,跟服務臺說「這個東西我要退!」沒問題,服務員什麼緣由也不會問,馬上就退錢給你。在英國買了東西想退的時候,不要直接到收款臺,一般商店裡都有專門的服務臺負這類事情。
  • 安陽一慣偷男子監視居住期間再次犯案
    曾因盜竊被抓獲,由於疾病原因,被採取監視居住的強制措施。然而安陽市一男子劉某某,卻在監視居住期間盜竊手機。近日,安陽市公安局北關分局民警再次將涉嫌盜竊罪的嫌疑人劉某某抓獲歸案。2018年11月中午,劉某某來到安陽市北關區一個清真牛羊肉店門市,發現店內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