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季,家長在為孩子考試思慮的同時,也在報考大學和專業上做了很多功課,都希望選一個對孩子未來發展更好的專業,而「未來我要做什麼」,可能是孩子十幾年來第一次真正深入思考的問題。
常年的應試學習,讓孩子們對職業的認知比較模糊,對自己的興趣特長也可能不夠了解,所以有不少成績不錯的學生,最後報考了一個不感興趣的專業,渾渾噩噩的度過4年大學時光。如果他們一開始就清楚知道自己的職業方向,人生之路可能完全不一樣。
英國的一項心理學研究報告顯示:6—15歲是孩子的職業啟蒙黃金期,越早萌生職業意識,越有可能規劃清晰的長期目標。美國從孩子6歲開始提供職業發展的指導,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興趣專長進行「自我認識」,德國小學結束後開始教育分流,讓孩子更好的了解各種職業。
我們家長該如何抓住這個黃金期,對孩子進行有效的職業啟蒙教育呢?當孩子說「媽媽,我長大後想當個廚子,做好多好吃的給你吃」時,我們該如何回答?義大利插畫家阿戈斯蒂諾·特拉伊尼創作的繪本《太棒了,我們的職業》給出了答案。
書中引導孩子探索7個行業、30多種職業,每個職業都有一個跨頁的描述,通過分鏡頭的方式較少每個職業的作業流程,並將職業可能會面臨的危險、困境和難度都進行了展現,用簡練的兒童語言幫助孩子對職業建立初步認識。
本文將從繪本的作品特點、教育啟示、閱讀技巧三個方面展開探討,希望能給你帶來些許啟發。
繪本創作者及繪本賞析
1.繪本的創作者及創作特色
義大利插畫家阿戈斯蒂諾·特拉伊尼給孩子們創作圖畫書、遊戲書以及創意標籤,其創作的圖畫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出版,書中的經典人物也成了全世界孩子們的好朋友。繪本作品包括《食物從哪裡來》、《神奇的水世界》、《廚房的魔法王國》、《小小法拉利,轟鳴起來吧》、《腦洞大開專注力訓練200+》等。
作品一貫以分鏡頭的圖解形式介紹流程,使用孩子好理解的語言,並帶著一種幽默的風格,讓孩子享受其中的快樂。每一本書都會設置情景式對話,通過互動遊戲,激發孩子自主探索,把知識和遊戲的快樂融合在一起。調動孩子的視覺、聽覺、觸覺,讓孩子能夠通過看、聽、觸摸了解某種物品是怎麼製作出來的,經過了怎樣的過程。
2.《太棒了,我們的職業》巧妙的構思設計
本書採用漫畫風格的繪畫和分鏡頭式的手法,介紹了7大職業領域:服務行業、交通領域、工地與工廠、商業、學者和科學家、地下作業、藝術與表演領域,通過將此領域內不同職業人物形象和能表達職業形象特點的常見元素構成一幅圖畫,用全景構圖形式,幫助孩子更好理解每一個職業領域。
特別令我們為之動容的是,一些幕後的工作者雖然沒有專門的介紹,但在整個職業領域的圖畫中都有專門的體現,比如找一找遊戲中特別截取攝像師、劇務等幕后角色的職業,也對他們表示尊敬「還有更多的人在幕後忙碌著,扮演者不容忽視的重要角色。」
在這7大行業的基礎上,書中介紹了30種職業,並進行崗位分工介紹,比如音樂家是一個統稱,樂隊指揮、樂器演奏家、編曲、作詞、歌手等都屬於音樂家,流行音樂、搖滾樂、爵士樂等不同流派的音樂從業者,也屬於音樂家。
書中畫面細膩,比如他對消防車採用了透視處理,畫出消防車內部的工具。
還有大量的幽默細節,比如考古學家探測土壤時,土壤裡的畫面讓人忍俊不禁。
介紹廚師的時候,廚師正在做大餐,注意看邊上的小豬豬,正放在鍋裡煮的它表情哀怨,端著高腳杯說:「請你們都吃素吧。」每次我一模仿這一段,都逗得孩子哈哈大笑。
尤其是最後一頁,作者說他無法把所有的職業都寫進書中,用了一種很誇張的手法表達了對那些沒出現在繪本中的人的歉意,有養蜂人、墓地工作人員、小丑、運動員、裁判、園丁、作家、魔術師等等,也給了我們家長一種暗示:世上的工作千千萬,不要因為你的認知局限,影響孩子對未來職業的判斷。
全書沒有生硬的說教,只是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以樂趣和教育啟示,職業是平等的,任何職業的人們都通過自己的付出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生活提供資源、便利。貫穿全書的職業平等觀和愉快的場景插圖,以及那些充滿愛意的會說話的小動物深深地吸引著孩子。讓孩子們對自己的職業夢想更豐富,也對長大後的工作狀態充滿了期待。
《太棒了,我們的職業》在現實中的教育意義
1.職業沒有好壞之分,每個職業都是「最棒的」
家人有時候會在有意無意中為孩子灌輸一種職業歧視觀:
「你不好好上學,以後只能去掄大錘(做苦力)。」
「以後找不到好工作,你就只能回家種地。」
「你看誰誰家的孩子,當醫生,得掙多少錢啊。」
「當老師多好啊,一年兩個假期,風吹不著雨淋不著。」
……
這樣的話會誤導孩子,讓他們盲目地認為職業分好壞,農民、賣報人、電工、木工、搬家工沒前途,醫生、教師才有前途。而像一些考古學家、天文學家這些職業家長又不懂,就很少提及,這些都影響孩子興趣點和潛能的挖掘。
作者希望我們看到每一份職業的價值,他在介紹完每一個職業後,都會特別在結尾處用「太棒了」這三個字肯定每一份工作的意義。
意在告訴孩子,每一種職業,都有它存在的價值,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也是在暗示家長,不要按自己的喜好引導孩子去關注某個職業。
無論選擇什麼樣的職業,只要是適合孩子的,都是最棒的,任何人都可以在自己的職業領域裡大有作為。只要腳踏實地,認認真真的去做,都能感受到職業所帶來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同時也告訴孩子每份工作都會遇到困難和挑戰,搬家工人滿頭大汗的工作,新手理髮師不小心剪到了客人的耳朵,話劇表演時面臨挑剔的觀眾,醫生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儲備,還可能去戰火紛飛的地方工作,讓孩子明白能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是開心的事,同時也要為此付出很多努力。
2.多個職業組合在一起,構成了我們的社會組織
書中將公司比作一艘大船,職員比作不同工作的船員。想讓船隻正常行駛,大家就要齊心協力。通過這樣一個比喻,將團隊的力量體現出來。
並在下方用連環畫的形式將真實的部門日常工作展現出來,讓孩子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並用文字說「要想讓部門的工作順利進行,需要大家各司其職」。
在海上救援一節中,大家齊心協力的畫面讓孩子很受觸動,現場有各個崗位的施救人員,有醫生、護士,我給孩子講了《紅海行動》的故事,讓他了解到一場營救需要多個職業的相互配合才能成功。
社會也是通過各種職業的人互相合作,才推進了整個社會的運轉,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可缺少的。作者希望孩子領悟到這一點,注重團結合作,也更理解各個崗位的人的價值。
3.職業規劃啟蒙越早,興趣與未來職業的交叉點出現的越早
熱愛他的職業,不怕長途跋涉,不怕肩負重擔,好似他肩上一日沒有負擔,他就會感到困苦,就會感到生命沒有意義。一一(挪威作家)漢姆生
在介紹音樂家時,作者通過卡通人物對話的形式告訴小朋友,會演奏樂器和唱歌並不一定就是音樂家,通過這種方式告訴孩子們興趣愛好和職業的區別。
想成為音樂家,就要接受專門的教育,還要以音樂為事業。並通過一隻會說話的小青蛙告訴孩子們「有時觀眾真是太挑剔了」,讓小朋友明白,把愛好發展成職業,需要堅持,遇到困難不放棄,遇到挑戰不畏懼。從小培養孩子堅毅的品質,為了自己的職業理想全力以赴的精神。
我家小孩很喜歡寵物,我就開寵物店的細節跟他講需要掌握哪些技能,比如算帳(數學)、銷售(語文講故事)、給動物起名字(語文背古詩詞)、店面裝修(美術課),有了這個小目標,他平時學習的主動性更強了。
我們要引導孩子認識到職業沒有好壞之分,每一份職業都是社會不可缺少的一環,我們找到自己熱愛的職業,才能體會它是「最棒的」。對於別人正從事的職業,我們也要看到它的價值,每個職業都是最棒的,才驅動了整個社會組織的前進。而想要找到這樣的職業,要付出很多努力,當下的興趣未必是未來的職業方向,不斷探索興趣領域,認為每一份職業都有價值,最終一定會找到那份「最棒的」職業。
繪本的講解技巧——遊戲力的方式在玩中學,學中做
我國現代幼兒教育的奠基人陳鶴琴說:「遊戲的直接用處,雖只是尋求快樂,然而間接的用處則甚大,因為它可以發展兒童的身心,敏捷兒童的感覺,於兒童的生活有莫大之功益。」《太棒了,我們的職業》中的遊戲設定,讓孩子能在玩中學,學中做,對各種職業有更全面的了解。
1.說一說——從孩子不常見但父母很了解的職業導入
首先我跟孩子講的是農民,我並沒有從頭開始講,也沒有細講這些農具,而是講了我小時候的故事。
比如我曾經撒了滿院子的咖啡豆種子不蓋土,被送種子的伯伯教育好久,我才知道種東西原來沒我想的那麼簡單,隨便一撒就長出來。
再比如夜晚還有雷電的那張圖,我就跟孩子講了有一次天黑了,都下起雨來了,我媽媽下地還沒回家,我又害怕不敢出門找,也不敢哭,我就趕緊去燒開水,怕媽媽淋雨。後來媽媽回來後看到我倒的熱水,就笑了,也許那一天媽媽很累,但她也挺開心的。講完這個故事,我兒子沒說話,抱著我的胳膊,把頭放在胳膊上蹭了蹭。我撫摸著他的頭跟他說,做農民很辛苦,也很快樂。
2.順一順——邏輯表達練起來
書中提到了非常多的邏輯順序,以時間順序為代表,「先做什麼,接著做什麼,再做什麼,然後做什麼」,例如木工的描述:
首先,木工精確地設計出他要打造的物件,
其次,再在木板或嵌板上畫出各個部件的輪廓,
接下來,……
最後,刷上油漆!
再比如比薩的做法:
先把麵團擀成薄餅,
接著把它拋向空中拉伸,
再把它攤平,
然後……
讀這一段的時候,我跟孩子互相考對方,「下一步」是什麼,為了幫助記憶,我們用積木塊扮演木頭加工過程,又用黏土捏出披薩的製作過程,這樣一邊玩一邊記住了過程細節,再一起回顧下整個流程,說的時候注意使用「首先、其次、接下來、再、然後、最後」這些詞銜接,幫助孩子訓練邏輯表達能力。
其實書中還有關於分類的邏輯訓練內容,市場上的東西可以分為吃的、穿的、用的,其中吃的又可以細分為蔬菜水果、海產品、乳製品等,穿的可以分為衣服、鞋子等。我就帶著孩子畫出金字塔結構圖,讓他假裝從市場裡買到東西放置在圖對應的區域內(假裝拿取,好像手中拿著的那種感覺,扮演遊戲)
3.編一編——看誰的腦洞更大
陳鶴琴先生認為:
凡是兒童自己能做的,應該讓他自己去做,凡是兒童自己能想的,應該讓他自己想。
畫話劇演出的那頁,有一個觀眾歪著腦袋睡著了,坐他身邊的人一臉沮喪著看著他,我跟孩子一起編故事,有時候編話劇上演的是什麼,有時候編看話劇的人在說什麼悄悄話,每次我跟孩子編的過程中,都會笑的前仰後合,越是不合常理的故事,孩子越覺得有意思。
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孩子注意公共場合的禮貌,以及對別人作品的尊重。
4.演一演——體會不同職業的人的工作狀態
「地下作業」中的工作人員都戴黃色帽子,穿藍色衣服的都在左頁,綠色衣服的都在右頁,我跟孩子一人半頁,每個人挑選對方頁面的一個角色,要求對方扮演,請其他家人當裁判。扮演的過程中不追求孩子做到絕對正確,而是讓他體會過程中角色工作的過程。
還有一種玩法,是「我是大導演」,一邊說出劇本內容,一邊演出來,第一輪媽媽說孩子表演,演完後換孩子當導演,媽媽來演繹。過程中的趣味就更多了,尤其是大人扮演的滑稽性,能逗得全家人哈哈大笑。
職業角色扮演是我們最愛玩的遊戲,尤其是電工這個職業,因為爺爺曾經做過,扮演的時候就有很多故事性,他會講誰家因為什麼事兒電路出現問題,提醒孩子要安全用電。因為有過親身經歷,也會比我講解的更專業,他講紅、藍兩種顏色線條代表電纜線,告訴孩子電從發電站傳輸到家裡是怎樣一個過程,家庭電路中為什麼有三根電線。
扮演完畢後,再跟孩子講講電能的應用,可以讓火車跑起來,可以讓照亮城市,架起人們溝通的媒介,然後引導孩子說出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電的。
讓孩子們在了解職業的同時,不僅學習了一些科學原理,更增強了安全用電的意識。
5.找一找——融合「時間意識」,鍛鍊孩子的快速觀察力
書中有很多找一找的遊戲,跟孩子玩PK賽,融合「時間意識」,鍛鍊孩子的快速觀察能力。擺一個計時沙漏,看看1分鐘內他能找出幾個,你能找出幾個。最後說出數字,然後一人指出一個,給彼此驗證。過程中引導孩子必須誠實,沒找到就是沒找到,遊戲並不以獲得第一名才快樂。
除了書中給出的題目外,我們可以額外出題,讓孩子出題考爸爸媽媽的敏捷度。
第三種玩法是從封面封底看到一個人物,然後去內頁找,我跟孩子一起合作,看看每個任務需要多長時間,用手機裡的「計時秒表」記錄,當出現一個最短記錄時間時,孩子會開心得跳起來拍手。
這個玩法很鍛鍊孩子的時間敏感度,提高他的時間意識,緩解做事拖拉的毛病。
總結
「我想當科學家」
「我要橫位一名醫生」
「我長大後想當一名園丁」
。。。。。。
每個小小的夢想都值得尊重。經常在我做完肉夾饃或者烘焙麵包時,孩子興奮地說:「媽媽,我要當個廚子,以後給你做好多好吃的。」我會笑著摸摸他的頭說:「好,那媽媽可有福了。」
培利諾德曼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裡面才會說:「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後所產生的故事。」
《太棒了,我們的職業》也啟發了我們每個父母,現在所從事的工作體驗如何呢?這是第三重故事,期待我們每個家長能通過講出自己的職業趣事,讓孩子體會到它的快樂,以及遇到困難時不放棄的你,始終擁抱快樂,愛著自己的職業,為職業夢想而努力!我們也是孩子對職業理想的現實詮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