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猶豫,長城皮卡在拖車鉤問題爆發的第二天,頂著巨大的上升期壓力,選擇向行業通告產品設計問題。
大概是8月2日,網絡上陸續流出長城炮拖車鉤斷裂視頻,問題於8月3日迅速擴散,長城官方的通告於8月4日正式發布。
長城皮卡正處於份額擴張期,大刀闊斧挺進過程中任何一個負面都有可能放緩增速,損失的是企業核心利益以及市場份額,對於純商業化運營的企業來說,公告猶如懸在頭頂的達摩克裡斯之劍一般,誰也無法料到問題爆發之後會帶來怎樣的後果。
長城皮卡是商業化品牌,長城汽車同樣是商業化企業,不同的是魏建軍為它們注入了責任感,保定人的務實讓他們無法做到視若無睹,在處理產品問題之時,責無旁貸要站出來。
有錯就要認,端正的態度是行大事的前提,犯錯不可怕,怕的是不承認問題客觀存在的真實性,隱瞞到最後只能自食惡果。
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的汽車,作為工業時代流水線誕下的批量化商品,即便是頂級的日本工匠與德國嚴謹態度下,也未必有企業能夠保證0瑕疵與0缺陷。
能夠讓消費者得到真正認可的,除了極致強勢的產品力之外,還有極度端正的態度。
不是所有企業都能夠向長城皮卡這般有如此誠懇的態度與快速機動反應能力,態度差距讓我想起了同為日本企業的三菱與豐田。
帕傑羅失效問題三菱整整隱瞞了23年,海外多地對三菱圍追堵截既沒有等到三菱的良好認錯態度,更沒有等到正面的解決方案出臺。
強制之下,日本對三菱扶桑以及三菱做出強制措施,前總裁河添克彥被強制執行。
同為剎車失效,面對凱美瑞問題,豐田章男不規避問題,向中國消費者鞠躬道歉,正面回應並且對所有車輛進行妥善處理。
豐田的強大與三菱的落寞,從根本上來說是企業價值導向的最終歸宿,態度決定市場口碑與產品強弱。
今天的長城皮卡,讓我們看到了更極致的態度,魏建軍的這份誠懇,甚至要遠遠高於當年的豐田事件,原因有兩點。
其一,長城汽車處理速度更快,在年銷百萬的長城體系內部,48小時機動反應做出聲明並且立即整頓, 表的就是態度。
其二,長城汽車沒有站在利益一方,而是真正站在了消費者一側,拖車鉤缺陷引起非常規損害,為避免更大擴散,不惜自我擴大影響,迅速向行業通報問題,杜絕下一臺問題車流向市場。
這份誠懇的最終落腳點,是質檢總局正式通報長城皮卡質量問題,通過行業制高點向所有用戶群體發布公告,召回已售問題車輛。
向質檢總局申報並且通告,需要漫長的時間以及嚴謹的手續,從8月3號到8月28號,長城皮卡僅僅用了25天就走完主動報備的過程。
長城皮卡的25天,中國車市的25年。
行業消費者在逐步理智的觀念下, 事實上能夠正確看待產品問題,被行業認定品質頂級、設計頂級的Porsche、Lexus仍然出現不可避免的問題,全球市場召回用戶習以為常,司空見慣,但國內企業對召回這件事兒仍然遮遮掩掩。
消費者能夠接受產品問題,但無法接受企業不負責任的態度。
長城是第一家站出來,並且積極配合質檢總局對外發布公告,向外界表達歉意的企業,從發現問題到質檢總局正式對外公告,僅僅用了25天時間。
中國車市走過的幾十年,終於得到第一家如此誠懇的企業,這意味著中國乘用車文化培養進入到正航道,消費者對企業的考量進入到雙層次時代,產品、企業文化必備才能夠真正穩定、持續的發展壯大下去。
愛道歉的企業,實力都不差。
既然連Porsche、Lexus這種以品質著稱的品牌都無法規避問題,那麼面對產品缺陷問題就應該正面回應,全球第一大企業豐田面對產品問題從不規避,「道歉」成為豐田的企業文化。
1936年,豐田G1卡車半路拋錨,豐田喜一郎帶著維修工去往現場鞠躬道歉,愧對車主。
2007年之後,經常能夠看到豐田章男四處道歉,下滑的銷量愧對支持豐田的用戶群體。
2009年,豐田剎車門全球擴散,豐田章男主動退出銷量第一爭奪戰,放棄15%全球份額之後,選擇「主動申報、主動召回」,並且向全世界消費者道歉,包括中國。
不能說魏建軍信奉Toyota文化,但長城文化的確大有可為。道歉,也是魏建軍的做人信條,愛道歉的人不自負,時常保持清醒頭腦運籌帷幄。
長城內部有一塊「警鐘長鳴石」,有人喊它「自省碑」,碑文刻的就是魏建軍治下長城汽車過去犯下的過往痛事。
只有清醒的頭腦才能保持企業持久的恆動力,魏建軍選擇在皮卡上升期正式對外道歉,主動發現、主動報備、主動召回解決問題,既體現了長城的人文文化,也最大程度上保證了車主的利益。
似乎對於消費者來說,皮卡問題的出現,更讓他們看到了長城的誠懇,魏建軍的自省,有此強企,怎會選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