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開學季都是家長和學生的一場「硬仗」,在經歷了漫長的假期後,孩子的內心多多少少會發生一些變化。
有些孩子會厭學、拒學,甚至出現身體上的不適......
孩子究竟怎麼了?孩子拒絕溝通怎麼辦?如何緩解孩子的開學焦慮?
今天小編給大家分享一篇文章,讓我們一起走進孩子的內心,幫孩子順利度過「開學焦慮期」。
開學已有兩周,最近中心接診兒童青少年心理的的案子增多,為什麼,開學了,孩子的問題開始頻頻爆發?
從學齡前到中學,隨著孩子年齡的變化,開學前集中爆發的表現也各不相同:
幼兒園階段
哭泣、沉默
吸吮手指、咬指甲、拉頭髮
退行、尿床
過度依賴、不安、敏感
過度活躍、好動
小學階段
緘默、不語、學習動機降低
易怒、抱怨、攻擊、違規
焦慮、恐懼、抑鬱、哭泣
不合理要求增加
難以專注、脆弱、易疲勞
中學階段
退縮、孤立、冷漠、情感隔離
過度擔憂、害怕、強迫行為
憂傷、抑鬱、愧疚、自責
成績退步、性情轉變
自我為中心、壓抑感受
當我們試著去了解孩子的煩惱時,會發現孩子心中也各有各的煩惱:
「開學後要重新分組,我不願意和其他同學一組!」
「作業又要多了,怎麼寫得完?」
「要換班主任了,聽說他很嚴格,該怎麼辦呀?」
「都沒人願意跟我玩,怎麼做才能讓同學們喜歡我?」
無論是哪種問題,都要在有效溝通的基礎上去逐步解決。但最讓家長們崩潰的是兩個最大的困境:
一是無法讓孩子聽話,
二是無法讓孩子願意講話。
這也可以看出親子溝通上出現的問題,著實給了家長不少的壓力。因此,我們要做的就是面對和管理自己的壓力。
首先,對孩子而言,爸媽是最值得依靠的人。
因此,要跟孩子建立有效溝通的習慣,透過溝通了解孩子在學習、社交、活動等方面的情況。從跟孩子的互動之中,去了解他的情緒狀態,發現他當下遇到的困難,讓孩子有機會說出心裡的話。
其次,家長要協助孩子調整好生物鐘。
將隨意慵懶的假期時間調整回來,到點就洗漱睡覺,適應上學節奏的睡眠時間。同時,提高孩子的積極性,同時養成良好的習慣。
輕微的開學焦慮其實並不可怕,家長在臨開學的時候應當多注意孩子的變化,調節好孩子的心情,陪伴孩子,讓孩子提前做好適應準備。
對於大部分孩子來說,開學前只需要吐吐槽、撒撒嬌,適應上幾天也就好了。但另一些孩子就沒那麼幸運了:
「媽媽,我肚子好痛,今天可不可以不去上學?」
「爸爸,我覺得頭疼得快要死了,能不能不去學校了?」
…………
總會有些孩子在開學前幾天,不停地說這裡不舒服、那裡疼。起初,父母會懷疑這是孩子不想上學的藉口,但當看到孩子難受的樣子,只得妥協,讓孩子在家中休息。家長們心疼的同時,心中也滿是疑惑:難道真就這麼巧,每次都趕在開學前生病?
殊不知,這可能是孩子拒學的初期表現。
真實案例分享:
剛升初三的小靜,曾是全校的尖子生。念初中時,媽媽把她送到當地最好的學校之一。
初衷只是希望小靜學習上能更上一層樓,可這樣的想法從一開始就破滅了。
面對陌生的一切和優秀的同學,小靜曾經的學習優勢不復存在,巨大的落差讓她產生了強烈的挫敗感,也讓媽媽變得焦慮。
開學第一周,有天早上小靜感到腹部劇烈脹痛。慌張之下,媽媽立刻送她去醫院檢查。
各種檢查做了一遍,也沒有發現有什麼問題。後來大夫建議去心理門診看看,醫生診斷這是心理壓力導致的身心症狀,建議小靜在家休息。
這一次,回到家的小靜,走出家門變得寸步難行了,與父母的關係也降到冰點。
無論是家長還是孩子,近些年來焦慮心理越來越嚴重,甚至「疑病症」也越來越多。其實,問題往往不是出在身體上,而是心理上,但我們很少往心理健康的層面去想。在屢次緊張和擔憂中,人體把外界壓力造成的焦慮轉移到身體上,導致了「疑病症」的產生。
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生活議題及壓力,他們年齡雖然小,但是對生活事件的感受卻是相當敏銳和直接的,情緒反應有時候甚至會比成人更加強烈。許多在成人眼中看似雞毛蒜皮的小事,卻極有可能在孩子的心裡埋下問題的種子。
在我們中心接觸的「拒學」案例中,爸媽往往更關注怎麼讓孩子早點返校,儘早適應外面的環境。然而,想讓孩子「回到學校」的美好願望,往往都以失敗而告終——孩子就是因為感到不適才要逃離。「好好學習才能找到好工作」之類的話,在孩子看來毫無說服力。對孩子來說,「工作」「未來」很是遙遠的事,而當下的挫敗與焦慮感才是真實而強烈的。
每次看到孩子們強忍著不讓自己落淚的時候,我都很想去鼓勵他,讓他振作起來。但拒學問題的解決相對複雜,只有了解了背後的成因,明確了孩子遇到的困難,才能從根本上幫助他。
每次臨近開學,家長們總會面臨一些困惑,比如:
乖巧的彤彤開學就五年級了,臨近開學,媽媽發現她開始變得跟前段時間很不一樣。最明顯的一點就是睡覺更遲了,早上喜歡賴床,情緒也變得不安。每天她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玩手機,只要談到跟學習、作業有關的事兒,彤彤臉上的笑容就會突然消失,還會跟媽媽發脾氣......
琦琦是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開學她就要上高一了,這是她第一次離開家去上寄宿學校。這個假期一直在補課的她,學習上的專注力越來越不集中,她逐漸變得沉默寡言,不願跟人接觸,還出現了嚴重的失眠。有時候,聽到她在房間偷偷哭泣,媽媽很心碎,想跟她聊一聊,卻苦於不知道如何溝通……
以上種種,都是開學的正常反應。我們看到孩子變得不一樣,其實都是在給我們釋放求助的信號。
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都是一個學習調整自己內心世界的過程。比如:
自己有哪些情緒?
身體有哪些感受?
如何來處理這些感受?
…………
當孩子已經無法有效處理情緒與身體的感受時,行為問題就開始出現,像是無法專注、衝動、和同伴起衝突、焦慮,甚至自殘等等。如果我們只看到孩子呈現出來的問題行為,想要「對症下藥」,恰恰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孩子究竟發生了什麼?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都表明,成年之後的心理問題,與小時候的心理狀況有關。我們需要像關注他們的身體健康一樣,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去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然而,長期以來,我們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都存在嚴重不對等的現象。不妨想像一下,如果一天你發現孩子身體不適,一定會放下手中的事情,帶孩子去就醫。可是今天如果孩子告訴你,「媽媽,我覺得很孤單!」你能敏感地覺察到孩子的需求嗎?
作為家長,我們重視學習,有自己的教育觀。但在問題面前,所有的教育觀恐怕都會崩盤。孩子內心真實的想法,你真的知道嗎?如果他遇到困難而無法言明,要怎麼才能真正幫助到他?
解決問題的前提,永遠是去面對問題、理解問題,從而理解孩子。有時候,一個善意的問候、溫暖的擁抱,力量比我們想像的要大得多。
所以今天,讓我們對那個害怕去學校的孩子說:
「我不在乎你現在能否去上學,我在乎的人是你。你的心情、你的難過、你的擔心、你的喜悅、你想和我分享的一切。我在乎的是你。我知道,爸爸媽媽有時候因為著急,讓你有了壓力,所以你低頭不語,但我會一直在這裡,我想好好地陪著你。」
如果您或您的孩子有情緒困擾,或者任何形式的心理困惑,請不要忽略它,也不要總選擇自己扛。
可以底下留言或私信我,向專業的諮詢師傾訴,我們會不定時上線予以答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