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一天,就有家長上報學校領導,要求某班換班主任。根據家長的描述,他家的孩子不喜歡這個老師,認為這位老師教學水平不夠,不足以擔任該班班主任。學校領導頂不住家長的壓力,就撤銷了該教師的班主任職務。
該班上的學生知道自己班級又換了一個班主任,感到非常氣憤。從高二升到高三,這一年就換了3位班主任。換得如此頻繁與該班一部分學生有關,他們慫恿家長,讓家長在家長群說某教師教學水平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這引起其他家長的共鳴,因此他們聯合起來,上報學校領導要求撤換班主任。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另一部分學生憤怒異常,用網絡的言論攻擊這一部分學生。
但是這場風波,隨著學校領導的強壓,並沒有引起太大的波瀾。但是對於教師而言傷害是巨大的。第一天接手班主任,不到24小時,就被迫下任,即使脾氣再好的老師,內心肯定是無法平靜的。如果一個學校都不維護本校教師,這樣的學校教學還能辦得好嗎?無獨有偶,某班級班主任,用戒尺打了一個學生手心,該生不哭也不鬧,回家後在父母面前大哭,然後這位家長就把班主任告了。最後教育部門把教師開除,而且還賠了醫藥費,學校沒有發聲明。
這些案例比比皆是,折騰來折騰去,最後受最大損失的還是學生。一個班級經常換老師,學風不正,學習環境不穩定,他們如何才能按下心學習?不能靜心學習,學生又如何出成績呢?
我認為教育要有穩定性,不能瞎折騰。也許一所學校所承載的辦學任務艱巨且複雜,需要承受社會各界的壓力,比如學生家長、上級領導部門等。但其主要任務就是育人,為學生的未來打造基礎。然而現實中的學校領導辦學,往往喜歡「折騰」教師。有家長舉報,往教師身上推;有重大事故,往教師身上推;實行教育改革,也往教師身上推。教育在他們的眼裡,只要學生、家長、社會滿意,教師並沒有那麼重要。還有學校,喜歡做大做強,追求「高分數」,擴大學校規模,增加學校收益等等。這樣的狀態下,立德樹人的根本育人目標,就失去了方向。
讓教師潛心教書,需要靠整個學校的教師團隊,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心走不到一塊,教師哪還能潛下心來教學?有人說,教師不能潛心教書,是因為教師工資太低,評不上職稱。這個觀點我認為很正確,但事實上,真正無法讓他們潛心教書的根本原因是沒有成就感、沒有受到尊重、沒有團隊的力量。安頓好教師的內心,靜心教書,就應該讓教師得到幸福感、成就感和集體榮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