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師靜心施教是教育常識的回歸

2021-01-16 濟南時報
  

□王傳濤
  1月26日,在市政協十四屆三次會議上,市政協委員、市教育局局長王品木談到全市教育工作時表示,今年市教育局會把為教師減負作為一件大事來抓,將專門出臺中小學教師減負措施,最大化地減少教師與教育教學無關的事務,特別是沒必要的各種填表、檢查、考核、評估等,讓廣大教師靜心施教。
  教育減負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涉及學校、老師、學生和家長等各個群體。值得欣慰的是,從教育部到各級教育部門,都傳遞出了這樣一個信號:2019年將是全面減負的一年,教師、學生和家長的負擔都將大大減輕。尤其是教師群體迎來「減負年」,這在之前是很少見到的事情。
  現在的教育工作中,老師們大量時間用在了教學之外的事情上,考核、評估、檢查等工作經常讓他們焦頭爛額。前段時間筆者的一位教師朋友在微信上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忙活了一天,不知道幹了啥,只知道沒有完成備課。不得不說,大量效果乏善可陳、與教學無關的工作,過多佔據了老師們的時間。究其原因,恐怕與學校的事業單位屬性不無關係。學校是體制內單位,為人詬病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在學校管理中也有體現,行政化、官僚化和過量的考核、評估、檢查等都是表現形式。教師作為管理鏈條的最末端,上級有什麼安排或是領導一兩句話,就可能需要他們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去處理。
  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韓愈曾言「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教師這個群體的本職,還是要靜下心來,將絕大部分時間放到教研、備課、教學和與學生交流上,放到為學生傳授知識、解答問題上。將一些與教學無關的任務安排給老師,輕則會影響他們上課批作業,重則會影響教育的質量。
  對教師而言,真正的負擔不僅僅在於填表、檢查、評比等行政要求,更大的負擔和壓力可能來自應試教育體制。換句話說,填幾張表、迎接檢查更多的是事務性工作,但是學習成績與考核掛鈎、與晉升職稱掛鈎等管理體制卻經常把教師壓得喘不過氣來。素質教育仍然需要繼續推行——無論對於學生和家長,還是對於老師,這都是最大的減負。
  不必諱言,教師其實是非常辛苦的一個職業,尤其是中學裡年復一年陪著孩子奮戰中考、高考的初三、高三老師。因此,給老師們鬆綁解壓,對「人類靈魂工程師」多一些關心關照,是教育常識和教育價值的回歸。

相關焦點

  • 國學教育:回歸常識 回到經典
    現在最缺的是質量合格、數量可觀的國學教師,以及適於教師參閱、學生修習的中華經典讀本。」在日前舉行的「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出版座談會上,該書審讀委員會主任、中央民族大學教授牟鍾鑑的一番話道出了國學教育的現狀,同時也顯示了「中華傳統文化經典讀本」出版的恰逢其時和大中小學一體化推進國學經典教育的當務之急。
  • 一諾:中國的教育,需要回歸常識
    今年二月份第一次去芬蘭,在這個被全世界教育者視為「聖地」的地方,又發現好的教育其實很簡單。於是就到了第三個階段。見山還是山,見水還是水。 為什麼說好的教育體系其實很簡單,因為無非是回歸常識,或者說是「第一性原理」。 如何才能有好的教育體系呢?無非四條。
  • 讓教師靜心,就是對教師最大的尊重
    今日是教師節,個人認為教師節只是尊師重教的一個符號,不代表有了它,教師地位就真正高了!要重視教育,首先要尊重教育規律。個人覺得,教師教書育人的最高境界是心靜,因此,讓教師心靜,就是最大的教育規律,就是對教師最大的尊重。讓教師心靜,其意義比教師節重要千倍。
  • 回歸教育本質拔高教育品質,文郡教育集團暑假教師培訓班圓滿結束
    教師是教學質量的保障,是品質教育的保證。8月17日,為持續強化文津教育集團旗下各校教師教育、管理能力,打造文津教育集團領先行業高、精、尖師資隊伍,文津教育研究院再次邀請重慶、浙江兩地教育專家龔雄飛、邱曙光、朱德江及教育部培訓專家潘嵐來校為教師培訓。文津教育集團董事長夏志昌、文郡洋沙湖中學、湘陰城東學校等各學校校長、教師等近300餘人出席教師研修培訓。
  • 「四個回歸」是本科教育的「定盤星」
    日前,在成都召開的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指出,面對本科教育中出現的理念滯後、投入不到位、評價標準和政策機制的導向等問題,必須推進「四個回歸」,也就是「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和「回歸夢想」。
  • 一場換班主任風波,讓教師顏面盡失,現在教師還能靜心做教育嗎?
    學校領導頂不住家長的壓力,就撤銷了該教師的班主任職務。該班上的學生知道自己班級又換了一個班主任,感到非常氣憤。從高二升到高三,這一年就換了3位班主任。換得如此頻繁與該班一部分學生有關,他們慫恿家長,讓家長在家長群說某教師教學水平不足、管理能力不足等問題,這引起其他家長的共鳴,因此他們聯合起來,上報學校領導要求撤換班主任。
  • 「靜心教育,無畏青春」---保華幼兒園2021新學期教師述職競聘會
    本學期將近,保華幼兒園為保證新學期工作順利進行,教師整體自我管理及職業規劃再上一個臺階,選拔優秀幼兒教師,本周我園舉行了「2021
  • 名家視點 ▏教育必須回歸常識,不能總想搞改革!
    教育必須回歸常識「颳風」式的教育改革今天我把今天講話的題目定為:教育要回歸常識。為什麼要講這個題目?因為我經過長期觀察,感到幾十年來的教育一直不算正常。我1952年上小學,58年上初中,61年上高中,64年上大學。69年畢業後在聊城教過初中、高中、師範,85年調入《山東教育》雜誌社做編輯,一直沒有脫離教育。
  • 學科發展同樣需要「回歸常識」
    近日,陳寶生部長強調,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二是回歸本分,三是回歸初心,四是回歸夢想。四個「回歸」切中時弊,高等教育理應如此,作為支撐高等教育內涵品質的學術活動亦應該如此!當下盛行的學科建設活動如能夠及時從中獲得啟示,必將少走彎路。大學是探究高深知識的場所,主體的教書育人活動無不圍繞著學術的生發而漸次展開。學術的發生、發展顯然有其自身的、科學的規律,亦即「常識」。
  • 將「四個回歸」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
    筵程智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助力實現大學生思政工作總目標教育部部長陳寶生2016年 10月在武漢高校工作座談會上,就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高等教育的重要論述,首次提出高等教育「回歸常識、回歸本分、回歸初心、回歸夢想」的「四個回歸」。
  • 「教師回歸課堂」是關鍵
    「教師回歸課堂」是關鍵 2020-12-03 10:06:32 來源: 蕭山教育發布   日前,蕭山區教育局黨委書記  教學質量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生命線,也是學校教育工作永恆的主題、主旨和主線。我們該怎樣提升教學質量,進一步推進初中提質強校?俞沈江認為,「教師回歸課堂」是關鍵。
  • 南靖沈建忠:精心施教 匠心育人
    來源: 南靖新聞網南靖新聞網9月11日訊(本網記者 顏欣 莊子熙)南靖一中副校長、化學老師沈建忠從教21年來,不斷學習鑽研,進取創新,精心施教,盡職盡責,匠心育人。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這一位老師的事跡。)記者走進南靖一中高一年段教室,沈建忠正在給學生們上化學課。一雙有神的眼睛環視著自己的學生,充滿了對教學的認真和負責。
  • 學校、校長、教師安靜下來,有價值的教育才會出現!
    面對流行風潮,學校和教師只要敢於放棄,就有可能保持學校和課堂的安靜。教師有能力,管理者有務實的決心,既敢於抵制「政績觀」折騰,也不縱容民粹思潮幹預教育改革,改變教育狀態,不是沒有可能。有老師問,我在《課堂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中為什麼反覆強調「常識」?很簡單,我是教師,背離教學常識,就誤人子弟。
  • 施教造句和解釋_施教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施教(shī jiào)。近義詞有:教授。反義詞有:受教。進行教育。[蕭乾《矮簷》:「一個母親施教最好的機會是當她清早給孩子穿衣裳的時刻。」]施教參考例句:1、這間實驗小學為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採取了因材施教的教學方式。2、因材施教是一項合理而有效的教學原則。3、孔子是歷史上提倡因材施教的第一人。
  • 學校、校長、教師安靜下來,才是教育最該有的樣子
    基礎教育如果缺乏理想與智慧,等於沒有教育;更危險的是教育違反常識,背離常識的教育是「反教育」。目前最令人擔憂的是反常的「教育」變得堂而皇之。教育目的一旦被庸俗化,簡約的教育內容被繁複的形式所替代,師生疲於奔命,教育沒有讓人變聰明,而是把人逼向愚昧;更令人困惑的,是人們無視愚蠢教育的危險性,而熱衷不切實際的鼓譟。
  • 回歸常識才能避免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原標題:回歸常識才能避免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學期臨近結束,一年一度的學生評教環節又即將來臨。   很多同學評教,只是為了看到自己學習成績而不得不去做的例行公事。除此以外,學生評教顯得非常「雞肋」,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學生評教早已「名存實亡」。
  • 美國的教育都是素質教育嗎?未必!因「財」施教才是真相
    這就叫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教育對象而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是古今中外、校內校外通用的一個最經典的教育原則。也是現代教育中「個性化教育」的理論基礎。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因材施教的背後似乎已變成了因「財」施教。這一點,從美國教育的階層固化的三種模式就能可見一斑。
  • 樂嘉:因人而異,因「色」施教
    學生們這些形形色色的反應,投射出不同性格的行為模式,相同的年齡段,接受同樣的教育,卻需要給予不同的教育方法。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因材施教」。  過去幾年,我們與一些教育部門合作,嘗試將性格色彩用到教育實踐中,初見成效,我稱其為「因『色』施教」,不僅可讓老師快速察覺並有效解決由性格導致的教育問題,而且能有效幫助教師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特點與需求,促其成長,敲開情商教育的一扇大門。  如何辨「色」識學生?
  • 數學教輔分男女,「科學施教」是個偽命題
    面對質疑,教材編撰和出版一方給出了不少解釋,諸如「大數據分析」、《性別與數學教育》等。在他們看來,如此差異是為了「科學施教」。然而,有一線教師表示,男、女學生在學習數學方面,沒有任何天然的優劣勢。高考之所以如此設置,也就是認可男女在智力上不存在確切的差異,在教育上也是平等的。這和體育測試上的男女分開,完全不可「同類而語」。因為體育上的分列,以男性和女性身體條件上的天然差異為前提。但是在智力上,沒有科學研究表明男性優於女性,具體到數學方面,更沒有類似的定論。
  • 呼喚教育回歸恆常、回歸正常、回歸日常
    而當下中國學校教育的一個相當突出、相當普遍的根本性存在問題,就是常常有意無意忘記教育應當基於的這個原點,忘記教育應當擁有的這種恆常。我相信這是包括我們在內的許多教師和校長的真切感受。 回歸正常、敬畏自然,根據學生成長節律把握教育的節律,引導、幫助學生順暢、高效、快樂的發展,便成為對當今中國學校教育的又一個急切呼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