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常識才能避免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2020-12-13 人民網教育

原標題:回歸常識才能避免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學期臨近結束,一年一度的學生評教環節又即將來臨。

  很多同學評教,只是為了看到自己學習成績而不得不去做的例行公事。除此以外,學生評教顯得非常「雞肋」,在諸多業內人士看來,學生評教早已「名存實亡」。

  評教的根本不在因何而評而在因何而聘

  不少學校規定,如果教師的評教分數排名太靠後,可能會被院系領導或者學校教學督導「約談」、當年的職稱申請暫停,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授課資格,這不可謂不嚴格。那麼,為什麼如此嚴厲的學生評教,卻陷入「名存實亡」的困境呢?

  在高校教師管理當中,從聘任環節開始,一切都是以科研能力作為基本導向的。新聘教師要看候選人有沒有在「高等級」的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日常的學術工作量當中,發表「高等級」的學術期刊論文和主持「高等級」的科研項目是獲得「學術工分」的關鍵因素。在教師職稱評審或高級職務聘任當中,A、B類論文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永遠是「硬通貨」,教學能力和教學效果永遠是次要的。所以,我們的大學人事管理本質上是因科研而聘,而非因教學而聘,這是導致評教效用低下的根本原因。

  對於評教的「名存實亡」,很多業內人士也感到困惑。實際上道理很簡單,當因科研而聘成為一個大前提,如何評就退居次要了。看似嚴厲的政策,在教師和學生的「互相取悅」中,普遍高分成為基本現實,評教的一切功能都會被消解掉。

  反過來,在很多世界一流大學,因教學而聘則是一個大前提,例如在耶魯大學,校長、教務長、文理學院院長、耶魯學院院長(本科生院)、文理研究生院院長所組成的執行委員會對教師聘任擁有審核權,學生評教結果不良的教師就無法獲得聘任,奠定了因教學而聘的基本格局。

  評教的關鍵不在於最終的結果而在於專業的過程

  很多教學管理者認為,評教的關鍵在於評教的結果有多大的約束力。但事實是,在因科研而聘的大前提下,評教的約束力越大,師生共同隱性「幹預」評教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很多將教學看做「良心活」、認真履行基本職責的教師,從來也不會過多關注評教結果。很多自身受到科研導向驅動的教師適當降低對學生的要求,在成績上對學生「慷慨」一些,自然會受到學生的好評。這也導致很多教學兢兢業業的教師心裡很不平衡:怎麼也想不通為什麼自己辛辛苦苦一學期得了90分,而自己的同事馬馬虎虎一學期卻得了95分。隨後再一看科研績效,自己只有60分,而自己的同事卻仍然是95分。

  教學評價是一件十分專業性的工作,其主要的使命是給教師的教學提供專業性的反饋意見,以幫助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評教可以分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評教和以教師同行為主體的評教。很多教務處編制評價問卷的時候,希望學生對教學態度、教學行為、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評價,是一種根本性的錯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不具備把握這些專業信息的能力,這方面的評價應該由教師同行或教學督導來組織。

  從學生的角度來說,更加需要反饋的是能否激發興趣、學習負擔如何、學習投入如何、學習收穫如何,這才是「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的評教方式。

  教師評教的專業性和學生評教問卷設計的專業性對教學管理人員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在對評教工作缺乏專業性理解的前提下,盲目通過學生這個主體來評判教師的教學效果、教學績效只會適得其反。

  筆者在訪談耶魯大學學生的過程中了解到,該校的學生評教主要看課程是否受歡迎,課程壓力、課程收穫、選這門課主要用於滿足什麼,課程分布要求等等,是比較契合學生主體的評教問卷設計。

  學生評教的最大效用不在得分多少而在信息公開

  很多教學管理者一方面急於掌握對教師的教學評價權,另一方面又對師生博弈過程中的學生「評教」放水感到束手無策。這在於學生經過多次博弈之後已經確認一個基本現實——目前的學生評教根本上只是走走過場。而學生評教的信息,絕大多數高校只有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自己可以看到。

  在耶魯,不僅僅一些客觀性的評價信息對學生是公開的,連各種主觀性的評價信息也是公開的。例如,是否願意把這門課程推薦給其他學生,並說明理由。課程評價系統選擇其中有代表性的5個回答向全體學生公布。這些評價都對學生的選課決定產生影響。耶魯的學生表示,如果不向學生公布評教信息,教師就感受不到評價的壓力,也就不能真正發揮評價的作用。

  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認為,高等教育要回歸常識。筆者認為,學生評教的最大常識就是:只有先明確因教學而聘,評教才能真正有用;評教是一件專業性很強的事,最好交給專業性比較強的教學促進與教師發展來做;學生評教結果的最大效用是信息公開,只有信息公開才能讓結果真正有意義,對師生產生正向的激勵和約束作用。

(責編:郝孟佳、熊旭)

相關焦點

  • 高校學生評教當真「名存實亡」?
    「評教是逼教師取悅學生」「學生評教等於誤人子弟」「學生評課加劇了教師的『丑角化』」等說法層出不窮,還有的老師乾脆指出:讓學生評教有弊無利,早該廢除。(原載《中國青年報》,有刪改)現代教育報  高校評教別讓「獎懲」壓倒「發展」線教平我國高校學生評教,是否真的已經名存實亡?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原標題: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我不是售貨員,不需要服務態度好、多賣點貨,我只是把應該教的知識教給學生」 □「我『大開殺戒』抓學生,學生也會『大開殺戒』反擊」 □「我們年輕時血氣方剛地走上講臺,誰不是想把真才實學教給下一代呢?」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 學生會「大開殺戒」反擊
    著急看成績的同學還讓他順便幫忙評教——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先對這學期的課程全部進行網上評教,才能看見考試成績。  為了讓學生參與評教,校方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學校規定要先評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績,有的學校要先評教才能選課,還有的學校規定不評教會影響期末成績。  把學生和老師綁在「評價」與「被評價」兩端的評教系統,已經陸續覆蓋了國內高校。
  • 高校學生評教名存實亡:老師不為難我 我也不為難老師
    著急看成績的同學還讓他順便幫忙評教——學校規定,學生必須先對這學期的課程全部進行網上評教,才能看見考試成績。  為了讓學生參與評教,校方的手段五花八門:有的學校規定要先評教才能看到期末成績,有的學校要先評教才能選課,還有的學校規定不評教會影響期末成績。  把學生和老師綁在「評價」與「被評價」兩端的評教系統,已經陸續覆蓋了國內高校。
  • 大學評教:讓學生發出真實的聲音
    但教學自由與學生自治的傳統都沿襲至今,學生評教制度就可視為兩者互動形成的固定機制。 中國的大學引入學生評教制度始於上世紀末,至今已有20年左右的實踐歷史。從一個教師的角度,我認為這項制度至少有兩點作用和意義: 第一,學生評教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的直觀標尺。大學不是知識生產的工廠車間,教學過程不是《摩登時代》中的機械搬運,因而教學效果無法立竿見影。
  • 南林大探索職稱評審新政回歸教學本分:「教得好」也能評教授
    「它克服了唯學歷、唯資歷、唯論文等傾向,有利於去除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痼疾,改變『教得好』不如『寫得好』的一貫論調。」南林大相關負責人對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說。不需一篇論文,就能評上教授看起來十分樸實,蔣華松卻是南林大的名人。
  • 大學「學生評教」是怎麼被搞成鬧劇的?
    本文轉載自:小人物聊大事情我今天要數落的「學生評教」,是指我們通常所說的學生對老師進行的課堂教學評價。就學生評教這個事來說,學生每學期要上十幾門的課,到期末集中評教的時候,學生就會面對如此多份的問卷,每份問卷又會包含很多道既有客觀又有主觀的題目。所以客觀地說,如此操作很難讓學生做到對每個指標體系的內涵認真把握和研讀,這和服務行業服務滿意度評價的難度遠遠不是同一個量級。
  • 小程序評教評學,學生評和教師評(科任評班主任、班主任評科任)
    通過體驗雪鷺課程表的評教評學系統後總結如下:一、能做什麼評教模式比較簡單靈活,支持選修課評教模式、全校評教模式(可以細化到年級、班級),還可以設置評價時是否顯示教師名。選修課評教模式:學生只能對選修課程老師評價。全校評教模式:支持學生評、教師互評、學生評+教師互評並可以設置權重,學生評可以全校教師評價,也可以只對本班教師評價。教師互評可以科任評班主任、班主任評科任。被評價人和評價人互相關聯,評價人界面不會顯示其他無關的被評價人。
  • 以評促教 以評促學——九江實驗中學開展學生民主評教促學活動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遊雲 周琴)為了深入了解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工作狀況,全面掌握教師教學動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11月17日上午,九江實驗中學教務處組織全校2200餘名學生開展了2020—2021學年(上)期中學生評教促學調查活動。
  • 避免商會名存實亡,商會會長又充當著怎樣的角色?
    有的商會只一味依靠會員加納的會費「存活」,為會員做的卻屈指可數寥寥無幾,幾乎算得上毫無作為;有的商會名存實亡,只是掛個名頭;還有的商會只顧眼前利益,不為商會的以後著想,搞得商會烏煙瘴氣。像這樣的商會不在少數,那麼我們在商會的運營中要如何避免這種情況發生呢?首先要做的就是選擇一個合適的正確的商會會長。
  • 慶回歸20周年 香港學生歷史文化常識比賽總決賽落幕
    我們應放眼神州,才能有更多發展機遇。」來自香港拔萃女書院的獲獎者餘芊衡說。  23日,由教育界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籌委會和紫荊雜誌社聯合主辦的全港中小學生慶祝回歸20周年歷史、文化常識比賽總決賽暨頒獎典禮在港舉行。  本次大賽分初賽和決賽兩階段,吸引了香港近兩百所學校的近5000名同學報名參賽。培僑小學、拔萃女書院、香島中學等10所學校參加了當天的決賽。
  • 智慧校園平臺-YNedut輕鬆玩轉評教
    近幾年來,許多學校採用了網上評教,並達到了提升評教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的目的。隨著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推進,作為教師教學、師德評價的重要途徑之一,網上評教正在被更多的學校所採納。使用在線評教系統之前採用的是紙質問卷調查形式,由學生或評教人員匿名填表再由相關人員進行匯總統計。這種方式既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又浪費時間。同時,人工統計過程中難以避免出現錯誤。
  • 學生評教,怎樣操作才合適?
    近些年來,可謂新招不斷,花樣頻出,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壓軸節目還是發動學生來評價。只是由於校情和領導者的好惡不同,在評教的具體操作上各有不同,或者同中有異,異中有同。有的一天一評,有的一周或一月一評,有的一學期兩評(期中與期末各一次)。二是評的名目不同。有的評最有收穫的一堂課,有的評最尊敬或最喜歡的教師,有的評最佳教師,有的製作一份問卷表讓學生按其中設定的項目及分數比值逐一打分。三是評議方式不同。有的是由全班學生都參與,有的由當天班上的值日幹部隨便分發若干評議表隨機評定。四是評議結果在整個考核體系中的比重不同。
  • 學科發展同樣需要「回歸常識」
    近日,陳寶生部長強調,高等教育要做到四個「回歸」。一是回歸常識,二是回歸本分,三是回歸初心,四是回歸夢想。四個「回歸」切中時弊,高等教育理應如此,作為支撐高等教育內涵品質的學術活動亦應該如此!當下盛行的學科建設活動如能夠及時從中獲得啟示,必將少走彎路。大學是探究高深知識的場所,主體的教書育人活動無不圍繞著學術的生發而漸次展開。學術的發生、發展顯然有其自身的、科學的規律,亦即「常識」。
  • 評教活動,看看學生都寫了什麼?一不小心就暴露了學生的高情商
    每年都有一次學生的對老師的評教活動,每次都有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評價。我記得我高中第一次參與這個活動時,非常激動,簡直熱血沸騰,非常認真地把內心的想法和建議寫了下來,包括各科老師的優缺點以及自己思考的改進意見,寫得滿滿當當。
  • 無序的教育何時才能回歸常態?
    從起床開始,就進入了高速運轉模式,學生每天要進行長達15個小時不間斷、高強度的學習。而且學生幾乎沒有周末和節假日,每個月只有1天或者2天休息。名曰放假休息,其實名存實亡。放假前各科老師早已布置好了鋪天蓋地的作業。有人對此驚呼:人生沒有寒暑假。記得當年我初中畢業的時候,距離中考十天前就已畢業放假。
  • 學生評教及查詢成績的方式
    各系部: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現將本學期學生評教及查詢成績工作的有關事項通知如下:1.本學期的學生評教工作全部採取網上評教方式進行
  • 宜春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開展學生評教活動
    為全面了解教師教學情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進一步規範教師教學行為,11月24日,宜春職業技術學院信息工程學院組織19級各班學習委員和學生代表開展了評教活動。評教活動開始前,院長王軍民肯定了近年來學生評教活動對促進學院教育教學工作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同時指出了以往在開展這項工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要求大家認真對待,不得馬虎,確保評教結果客觀、公正。在評教現場,同學們嚴格執行各項要求,19級學生第一次參加評教活動,態度格外認真。
  • 大學生學期末為授課教師打分 評教如何評出好老師
    據報導,在青年教師們經常出入的論壇上,「評教是逼教師取悅學生」「學生評教等於誤人子弟」「學生評課加劇了教師的『丑角化』」等說法層出不窮。   評教,真的一無是處嗎?此種評教到底能不能評出好老師?什麼樣的評教系統,才能真正發揮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作用?
  • 師保國:核心素養的「教」與「評」
    原標題:核心素養的「教」與「評」  作者簡介:師保國,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系,北京市「學習與認知」重點實驗室  標題注釋: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一般項目「多元文化經驗對創造性的促進效應研究」(編號14JYB015)部分成果  核心素養這一概念具備兩個基本的特性:第一,核心素養是可教的;第二,核心素養是可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