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癱瘓老人獨自入住街道衛生院,他主動照顧飲食起居

2020-12-16 長江日報

長江日報-長江網3月5日訊(見習記者餘金蘭 通訊員邱舒)3月5日上午,黃陂區祁家灣街道衛生院副院長吳祝又來看望躺在病床上的蔡月英老人。對於連日來飲食起居的照顧,老人不住地表示感謝,吳祝笑著說:「我是醫生,照顧你是我應該做的。」

醫生看望蔡月英老人

93歲的蔡奶奶身患多種疾病,癱瘓在床,家人因患新冠肺炎全部收治在定點醫院。2月13日,老人作為密切接觸者被接到祁家灣衛生院。入院當晚,吳祝幾次到病房察看老人情況。

考慮到老人生活不能自理,吳祝為其買來護理墊和紙尿褲。當問診發現老人出現胃腸道不適等症狀,只能喝些暖胃的稀粥或米湯時,便親手熬好大米粥,來到病床邊,一勺一勺地餵給她吃。

目前,蔡奶奶已解除醫學觀察,因家人還在醫院治療,無法前來照料,吳祝便讓老人安心地在衛生院住下,由他和護士們共同照顧。「您就把這兒當家一樣,我們都是您的親人!」他對老人說。

【編輯:陳冀濱 戴容】

相關焦點

  • 都勻9歲孝心男孩常年照顧癱瘓親人飲食起居
    小浩軒家中有一個癱瘓的姥姥,姥姥之上還有一個生活難以自理年逾百歲的外曾祖父。小浩軒2歲時,父母離異,媽媽獨自一人帶著小浩軒和癱瘓的姥姥從湖南回到都勻,而後又組建了新家庭。  「小浩軒3歲就很懂事,看到我流淚會去用小手幫我擦乾。」小浩軒的姥姥告訴記者。  為解決生活困難,媽媽在加油站找了一個臨時工作,一天工作近10多個小時,沒有時間看顧家裡的老人。
  • 七旬獨居老人癱瘓在床不能自理 南灣多部門傾情幫扶暖了人心
    南灣街道社會事務辦供圖 本報訊 (僑報融媒記者 程睛函 通訊員 駱勇新 蘇婷) 11月3日,今年76歲獨居且雙腿癱瘓的老人李建民,在南灣街道社會事務辦及南嶺村社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踏上回家的路,回到北京當地養老院與妹妹一起生活。
  • 八旬老人照顧三個癱瘓兒子30餘年不離不棄,可憐天下父母心!
    當老福看到這條評論時,很難想像一位83歲的老人還在不辭辛勞的照顧全家,在福大爺的印象中這個年紀的人都應該是兒孫滿堂、子女承歡膝下,過著頤養天年的日子,每天就出門溜溜彎,或者拿把團扇坐在陽臺上曬曬太陽。讓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支撐著一個家,背後的辛酸該多麼沉重。
  • 父愛如山:膠州耄耋老人照顧癱瘓兒子33年
    40年前,膠州市民孫德福的結髮妻子去世,「扔下」他獨自養育3個子女。時隔7年,剛滿19歲的大兒子孫忠恆因胸椎結核手術失敗導致下半身全身癱瘓,15歲的二兒子和11歲的女兒還在念書。如今,兩個健康的孩子早已長大成人,已經82歲的孫德福依舊照顧著自己的大兒子,孩子的吃喝拉撒這位老人從來不假手他人。
  • 萬一老人走了,癱瘓臥床的兒子該怎麼辦?
    昨天(17日),吳江電視臺播放了《父愛如山 盛澤7旬老人39載照顧腦癱兒子不言棄》這則新聞盛澤老人沈江一39年如一日無微不至地照料、陪伴癱瘓兒子的感人故事。但「老人過世以後,他兒子怎麼辦」這個問題同樣令人牽掛。
  • 北京朝陽:探訪高齡獨居老人的食·住·行
    隨著社會老齡化的不斷加快,養老問題尤其是高齡獨居老人的養老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獨居老人在家如何生活?如何解決自己的食、住、行問題?獨自在家居住的他們最需要什麼?又有什麼快樂和苦惱?  記者近日走訪了朝陽區部分街道、社區的獨居老人家庭,探訪高齡獨居老人的日常生活。
  • 廣州首推老人臨時託管服務業 收費每天45或60元
    核心提示  昨天,多日來苦於找不到保姆的梁先生終於放下了心頭一塊大石:中風癱瘓在床、70多歲高齡的老父親因無人照顧,將臨時入住金花街老人院頤養院,半個月後,再把老人接回家一起生活。  這是廣州荔灣區金花街社區服務中心本月首家推出的服務項目。
  • 山東省開元街道孫紅:照顧癱瘓丈夫15年,她要做丈夫一輩子的拐杖
    寒亭區開元街道東寺夾莊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孫紅年近50歲,已經照顧癱瘓丈夫15年。近年來,在精準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經村委、幫扶責任人、行業部門共同發力,為這個不幸而又溫馨的家庭在小康道路上不斷前行保駕護航。
  • 養老照料中心傾情照護 讓癱瘓老人重獲行走能力
    飲食講究、娛樂多樣、醫療方便,還有志願服務……西城區廣內善果養老照料中心(以下簡稱「養老照料中心」),不僅精心照護入住老人,讓癱瘓老人重新站起來,還承擔著轄區內170多名老人的巡視探訪工作,獲得老人和家屬的肯定與認可。
  • 高齡補貼限期變更銀行卡 老人冒嚴寒排隊開戶
    寒風瑟瑟,不少老人在門口詢問,部分老人在銀行工作人員指導下在自助機上辦理開卡業務。  一位老人拿著兩張紙從銀行出來。他說,自己83歲了,住在交通部公路二局3號家屬院,小區離這個銀行有兩站路的距離,屬於康樂社區居民。他手裡的兩張紙上寫著銀行剛才發的辦卡預約號,分別是12月8日、10日和11日。
  • 感恩敬老 | 黃英:孝順兒媳十餘年精心照顧癱瘓公公
    黃英,女,生於1966年,漢族,群眾。家住星光工業園星光社區三組。黃英本身就體弱多病,其公公輕時苦勞成疾,現癱瘓在床近十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丈夫嶽茂軍作為家庭的頂梁柱,為了償還因公公生病欠下的債務,常年在外務工,家庭重擔就全部落到她一人身上,不僅要撫育兩個孩子成人,還要照顧公公的日常起居生活。由於家庭情況所迫,黃英農忙時在家種地,農閒時在附近打零工;傍晚回家,餵豬餵牛,洗衣做飯,多少個日日夜夜還儘量在公公床前照顧護理,義不容辭。
  • 亢振峰重陽節前看望慰問高齡老人
    10月24日,在重陽節即將來臨之際,市委副書記、市長亢振峰帶隊看望慰問高齡老人,為他們送去節日的問候和美好祝福。副市長宏健,市衛健局的主要負責同志參加。 在芝川鎮北周村百歲老人薛鳳蓮家,亢振峰詳細了解老人身體狀況和家庭生活情況,祝願老人健康長壽,叮囑家屬悉心照顧好老人的生活起居,讓老人安享晚年。在新城辦梅苑二區,亢振峰看望了抗戰老兵何照琦。
  • 婆婆癱瘓十年 她悉心照顧從不喊累
    這是一個和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一樣的平凡之家,女主人楊綠梅與愛人黃福田都是福運社區福運公寓的居民,他們雖沒有轟轟烈烈的事跡,但是全家人孝敬老人、樂觀向上、勤勞質樸、奉獻助人,他們用真善美奏響了文明家庭的樂章。
  • 高齡補貼限期變更銀行卡,西安小寨路街辦多名老人冒寒風排隊辦卡
    一名老人拿著兩張紙從銀行出來,他說,自己83歲了,住在交通部公路二局3號家屬院,小區離這個銀行有兩站路的距離,屬於康樂社區居民。他手裡的兩張紙上寫著銀行剛才發的辦卡預約號,分別是12月8日10號和11號。「今天早上我在小區大門口看到小寨路街辦貼的通知,說高齡補貼的銀行卡要換,老伴骨折了,下不了床,我一個人出來跑,太冷了!」
  • 喪偶兒媳獨自照顧婆婆多年 法院認定是遺產第一繼承人
    新快報訊 記者何生廷 通訊員雲法宣報導 兒媳朱某一家與公婆共同生活多年,公公與丈夫阿垣先後去世,朱某帶著兩個兒子與婆婆共同生活,悉心照顧老人日常起居、疾病護理。不過,婆婆於2018年1月去世後,留有兩處宅基地房屋及存款。在處理遺產時,老人的五個女兒起訴要求按法定繼承,由其五姐妹各繼承1/6,朱某及兩個兒子繼承1/6。照顧公婆多年,最後能否繼承婆婆的遺產呢?
  • 高齡補貼限期變更銀行卡 西安小寨路街辦多名老人冒嚴寒排隊辦卡
    社區一共有約500名70歲以上的老人,社區無法統一為老人們辦理,只能老人自己辦理。不能出門的老人,只能與銀行對接,想辦法開戶。西安所有工商銀行網點都可以辦理。社區必須在要求時間內將信息全部錄入完畢,上報信息時社區要填寫開戶行信息。記者聯繫到小寨路街道社會事務辦,工作人員說,雁塔區只有小寨路街道出現這樣的情況,街辦也是接區上通知,時間不好調整,不能影響轄區老人高齡補貼的發放。
  • 天下高齡皆父母 張新玲20年如一日為高齡老人奉獻
    「天下高齡皆父母。我希望用我的愛,感動更多的人去孝敬父母,善待老人。」這是「全國孝親敬老之星」、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六師102團敬老院院長張新玲的心裡話。她20年如一日為高齡老人默默奉獻,讓一位位病患老人在人生最後的日子裡,享受到了賽過親人般的溫暖。  每天早晨6時30分,張新玲就準時起床,生爐子、做飯、燒開水;等大傢伙都起來了,她又忙著給大家打飯,為癱瘓病人洗臉、梳頭、端屎端尿,甚至用手為便秘的老人摳大便;緊接著又忙著給敬老院裡的精神病患者分藥、送藥、餵藥,打掃衛生……一直忙碌到深夜。
  • 失能老人、高齡老人……天冷了,他們想洗個熱水澡不容易
    3年前的一個冬天,陸秀蘭的老伴二次中風,再也不能起床了,生活起居都是她一人照顧,吃飯、餵藥這些還簡單,最讓陸秀蘭發愁的就是洗澡問題。老人告訴我們,之前老伴還稍稍能走時,她還能讓老伴在衛生間坐在板凳上,幫忙衝洗一下,現在老伴一點使不上勁,就只能擦浴了。
  • 上海首創喘息服務 街道代替家屬臨時照顧病患老人
    在上海這座迄今為止我國老齡化程度最高的特大城市,失去生活自理能力、重病臥床老人也日益增多。由於目前失能老人的護理大部分靠家庭解決,而隨著獨生子女的父母進入老年空巢,靠獨生子女解決失能老人護理問題越來越難。家庭負擔過於沉重、養老機構不願接收,「失能老人」「失落」重重。所幸的是,目前本市部分地區正在籌劃全國首創的「喘息服務」,最早有望在下月推出。
  • 空巢老人的「好兒子」:用心呵護老人的幸福晚年
    兩家人,艾則孜和他女兒,周秀芳和她的兒子。 陳杰 攝中新網烏魯木齊1月13日電 (記者 陶拴科)臨近春節,行動不便的85歲老人周秀芳正在收拾家中洗過的窗簾及被褥,疊好洗過的東西,等待鄰居艾則孜·莫明下班來安裝。多年來,鄰居艾則孜·莫明一家人一直悉心照顧著這位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