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5: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陳富強 國際科學
今天這篇文章,可能又要騙你買書了……
小夥伴們有沒有這樣的體驗,每次興匆匆地跑到書店買來一大堆書,到家後卻一頁都不想打開。是不是一種負罪感油然而生呢?
不用擔心,今天我們用新近的一項研究結果來告訴大家,即使你不閱讀,泡在書堆裡,也會對你有很多好處。
今年1月,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研究者在《社會科學研究》(《Social Science Research》)上面發表題為《Scholarly culture: How books in adolescence enhance adult literacy, numeracy and technology skills in 31 societies》文章,闡述了一個新穎的觀點——成長在一個充滿書籍的家庭環境中,能夠提高人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信息通信技術能力,並會促進孩子在以後的生活獲得更高成就。
文章作者Joanna Sikora,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社會學家,她和她的同事分析了來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2011年和2015年調查並收集的數據。這些數據評估了31個國家的160000多名成年人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和信息通信技術能力,並調查了這些參與者青少年時期家裡有多少本書。
Joanna Sikora表示,在受教育程度相近、工作類似,甚至生活習慣類似的情況下,青少年時期身邊書籍數量越多,其讀寫能力、計算能力、信息通信技術能力越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讀寫能力,從圖中可以看到,家中藏書在80本左右的人讀寫能力可以達到0.6的平均水平,能夠有效參與社會生活並實現個人目標。如果藏書量低於這個數,讀寫能力就低於平均值了。當然,也不是書籍越多越好,在書籍數量超過350本之後,各方面能力開始保持穩定。
(圖片來源於原文)
作者調查了31個國家青少年家中書架上的平均書本數量。31個國家的平均書本數量為115本,其中書籍數量最少的國家是土耳其,每個家庭平均藏書僅為27本,而書籍數量最多的國家是愛沙尼亞,平均藏書量達到218本。作者表示,「在全球範圍內,家庭書籍的數量對人們總體讀寫能力產生的影響可謂巨大」。
事實上,那些只上過高中,但在被書籍包圍的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在成年後獲得的讀寫能力、計算能力,以及信息通信技術能力和那些在沒有書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大學畢業生相似。
這主要歸因於「輻射效應」,即家裡沒讀過的書仍然會激發人們的讀寫習慣,即使所閱讀的書籍,不如父母所期望的那麼多。
書籍的力量很大程度在於孩子對父母閱讀行為的模仿,所帶來的影響往往是潛移默化的,在書卷氣濃鬱的家庭環境中,通過書面文字獲取知識往往成為一種愉快的消遣,而青少年將會因此獲益終身。
家庭書籍數量對孩子的影響,完全不亞於父母的教育和職業產生的影響。接觸書籍,是青少年培養長期認知能力的社會實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小夥伴們,閱讀完這篇文章之後,趕緊回家檢查一下自家書架上的書籍數量是否超過了80本呢。
參考資料: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podcast/episode/unread-books-at-home-still-spark-literacy-habits/?redirect=1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9089X18300607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湃客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