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本書告訴你,中國的邊疆與民族有多複雜?

2021-02-19 歷史研習社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拿中國的邊疆和民族問題做文章。

這也激發了小編的閱讀興趣,歷史上中國的邊疆民族問題有多複雜?生活在其中的民族有哪些呢?他們擁有著怎樣的歷史文化呢?中國古代各個時期採用的邊疆政策又有什麼關聯呢?在人類學家、歷史學家們眼中的中國邊疆又是如何的呢?

信口雌黃的書就羅列了,推薦10本學術性比較強的嚴肅讀物,希望你能沉下心來梳理下中國的邊疆與民族問題的來龍去脈。歷史內在於當下。

01《危險的邊疆:遊牧帝國與中國》

[美] 託馬斯·巴菲爾德

江蘇人民出版社


託馬斯·巴菲爾德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致力於對歐亞大陸歷史及當代的遊牧民族和社會進行研究。而本書是他在「中國邊疆史研究領域內由「重新發現」拉鐵摩爾到新的「邊疆範式」形成的過渡時期的代表性作品」。有讀者評論其「腦洞很大,跳出中原史觀看歷史。」

02《中國的亞洲內陸邊疆》

[美] 拉鐵摩爾

江蘇人民出版社


本書是由著名的漢學家、蒙古學家拉鐵摩爾寫作而成的,在學術界的經典地位圈內人有口皆碑,不過也很容易淪為活靶子。凡是研究中國邊疆問題的學者,幾乎都要與拉鐵摩爾「對話」一番。在本書中你可以了解到關於中國內陸邊疆的四個地區(分別是東北、內蒙古、新疆、西藏)的民族、生產方式、社會形態、歷史演進等方面,並且從中你會發現作者為我們揭示了中國內地與這四個邊疆地區各自不同的依存關係,展現了屬於邊疆的特別的歷史文化價值。很多人受不了拉鐵摩爾將「長城邊疆地帶」當做中國歷史的「地理樞紐」,什麼叫破除中國中心觀?拉鐵摩爾在民國時期就這麼幹了,哪還用等到80年代去談「中國中心觀」?

03《邊疆的背影:拉鐵摩爾與中國學術》

袁劍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這書很直白地告訴你,拉鐵摩爾對於中國邊疆研究的重要意義。在本書中作者袁劍從拉鐵摩爾在中國人生經歷出發,以知識建構為角度梳理中國學界對他的理論接受的過程,更重要的是本書可以更為細緻地為我們梳理拉鐵摩爾在中國邊疆地區所進行的田野考察活動,並通過「對他與當時中國學界和政治界的聯繫進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對拉鐵摩爾在華研究過程中所提出的相關核心概念與理論範式進行歸納與反思。」

04《北方民族史十論》

姚大力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姚大力教授是目前民族學研究的旗幟性人物之一。雖然這本書不是完全意義上的針對邊疆歷史展開的,但是作者針對中國古代北方民族的歷史進行細緻的研究,並且其中涉及到的某些內容比如「拓跋鮮卑部的早期歷史、塞北遊牧社會走向文明的歷程、中國歷史上的民族關係與國家認同等」都對我們了解中國的北方民族乃至當時的民族關係有了深刻的了解。總是,在真正的歷史學家面前,謹慎去說「自古以來」這四個字。

05《邊疆中國:二十世紀周邊暨民族關係歷史》

劉曉原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本書旨在解答一個深刻而厚重的命題,便是「近代以來,中國從一個治權觀念模糊、屬土管轄鬆散的傳統東亞帝國,向一個主權意識明確、國境壁壘森嚴的現代民族國家轉型」為了解答這個問題,作者劉曉原教授細緻地梳理了「西藏、新疆、蒙古等中國邊疆和民族的典型案例,以此來重現近現代中國疆域和民族構成的歷史過程。」特別注意,劉曉原教授其實是冷戰史專家,提問的視角很有意思。

06《殊方未遠:古代中國的疆域、民族與認同》

葛兆光

中華書局


本書集合了包括葛兆光、徐文堪、汪榮祖、姚大力、張帆、羅新、沈衛榮、鍾焓、狄宇宙、歐立德、杉山正明等二十位中外知名學者,群星薈萃。其中不僅包括對於中國古代疆域、民族歷史問題的討論還包括了對於中國、亞洲、民族認同以及疆域問題的探討,閱讀本書正如同時上了很多節優秀的歷史課。

07《蒙元制度與政治文化》

姚大力

北京大學出版社


又是姚大力教授的書。本書結集的十四篇論文,寫作年代前後相距近三十年,其中涉及到的關於「蒙元政權在徵服中原、繼而君臨全中國的過程中,由草原遊牧帝國轉變為一個以治理廣袤的漢文化地區為重要任務的『帝國式王朝』」而這些背後也涉及到了邊疆民族的文化發展與歷史溯源方面的知識,有讀者評論其「博大精深。冷僻的專業,也許未必能讀懂很多,卻教人謙卑面對浩瀚的學海。」有興趣的同學可以閱讀一下。

08《羌在漢藏之間:川西羌族的歷史人類學研究》

王明珂

中華書局


王明珂教授這本書太有名了。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專業的必讀經典。

本書雖說是一本羌族民族史,或者說是一本羌族民族志,但是作者本意是「希望通過「羌」的歷史來說明華夏(自覺的)西部族群邊界變遷」,更為宏大的一個願景是探討「華夏是如何形成的」。裡面提出一個很有意思的觀察,華夏邊緣是「一截罵一截」的差序格局,漢人歧視蠻人,熟番歧視生番,由歧視推動著少數民族融入華夏,哈哈哈。

09《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

張植榮

北京大學出版社


本書系21世紀國際關係學系列教材之一,其內容如同標題所表達的,主要通過解讀中國的邊疆及民族問題,來探討探討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的由來,讀者評論「有利於理解民族問題和加深對歷史的掌握」。由於成書時間較早,所以其中「很多觀點略顯陳舊,近十年的一些國際事件也無論述。」但是對於從邊疆和民族問題為角度思考當代中國的挑戰等問題也是值得一讀的。

10《五代宋金元人邊疆行記十三種疏證稿》

賈敬顏

中華書局


這本書很是特別,因為這是五代宋金元人的邊疆遊記,並且既有「原文為綱,又有原注者次之,已之注釋又次之」的特點,全稿又以書為篇,其中包含了「元人王惲、張德輝、周伯琦三人,宋人胡嶠、路振、王曾、許亢宗、王寂等五人」。另外,這本書有很多八卦故事,兩宋之間南朝出使北國的旅行筆記,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事兒不勝枚舉,正統自居的宋朝人沒少背後說遼金壞話,一笑。

當然,有關邊疆歷史的書籍遠遠不止這十本,小編僅僅列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還有許多很棒的與邊疆歷史研究方面有關的書籍等待著大家的挖掘,同時小編也希望大家能夠給予補充,同時,如果大家有什麼想了解的書單也可以跟小編補充哦~

相關焦點

  • 試論中國邊疆的概念與特徵 ——基於「邊疆建構論」與「邊疆實在論」爭鳴的思考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創新項目「邊疆整合:中國近代民族國家構建時期的邊疆理論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ZBH20191032);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第66批面上資助項目「危機與整合:中國近代民族國家構建時期的邊疆政治研究」(項目編號:2019M660918)的階段性成果。
  • 【邊疆時空】張帆 | 元朝的多民族統一與國家認同
    多民族國家與民族國家都是世界歷史的常態,但多民族統一是中國應當堅守的傳統。要更好地處理當前民族問題,歷史提供的直接經驗不多,需要在新形勢下積極探索,發揚新的政治智慧,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樣的話題,反映出他們認為元朝有資格代表中國,是中國歷代王朝之一環。元朝的多民族治理和國家認同有特殊的客觀條件。它幾乎擊敗了所有對抗政權,沒有外部敵對勢力,再憑藉它強大武力的震懾和彈壓作用,確保被徵服民族和地區很難製造獨立、反叛等大問題。這一優勢是其他王朝所沒有的。
  • 中國一民族,是中國人卻不會講漢語,世代守衛中國邊疆長達千年
    中國一民族,是中國人卻不會講漢語,世代守衛中國邊疆長達千年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我們國家有56個民族,很多人都熟悉這麼一首歌,就是「五十六個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56個民族各自有不同的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也正是這種文化的多樣性才吸引了眾多國內外遊客的到來,很多人想要來體驗不一樣的民族生活。但是有驢友在旅遊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很奇特的民族,這個民族跟我們國家其它民族很不同,這個民族在56個民族當中顯得極其「特別」,所以很多遊客都被這種「特別」吸引而來,這個民族就是塔吉克族。
  • 【學習在高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化邊疆各民族交往...
    中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邊疆民族工作在國家治理中佔有重要地位,邊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實體的關鍵組成部分。西藏和新疆作為我國主要的邊疆民族地區,約佔全國總面積30%,周邊與十數個國家和地區接壤,陸地國界線長達9600多公裡,是我國內陸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共有2850萬人口,在全國穩定發展大局中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黨中央歷來高度重視西藏和新疆的邊疆民族工作。
  • 緬甸克欽、果敢難民問題對中國邊疆安全的影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和闡述該地區難民問題對中國邊疆的政治、經濟、社會公共安全、邊疆公共衛生安全,以及跨境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等方面的主要影響,提出了應對之策。[關鍵詞] 克欽,果敢;難民問題;中國邊疆安全中緬邊境自緬甸2009年「8.08」果敢事件①至2016年「11.20」武裝衝突②,難民潮此起彼伏。
  • 緬甸克欽、果敢難民問題對中國邊疆安全的影響與
    通過調查研究,分析和闡述該地區難民問題對中國邊疆的政治、經濟、社會公共安全、邊疆公共衛生安全,以及跨境民族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等方面的主要影響,提出了應對之策。[關鍵詞] 克欽,果敢;難民問題;中國邊疆安全中緬邊境自緬甸2009年「8.08」果敢事件①至2016年「11.20」武裝衝突②,難民潮此起彼伏。
  • 從「邊疆」到「核心」:超越單線民族主義史觀的「區域中國」
    民族史和邊疆史是特殊的中國史嗎?相互之間是局部與整體的關係?還是特殊性與普遍性的關係?特別是「中心」與「邊緣」的劃分,會不會分割國家認同?這些問題越來越需要得到回答。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國家。中華民族史與中國史是一個等意語。
  • ...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記雲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周平
    &nbsp&nbsp&nbsp&nbsp周平在工作中&nbsp&nbsp&nbsp&nbsp他是中國民族政治學的探路人,創建了中國的民族政治學學科,率先從政治學角度研究民族政治現象,構建了完整的民族政治學理論體系,建立了全國第一個民族政治學碩士點、博士點。
  •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邊疆治理與邊疆發展、邊境安全」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召開 2019年03月30日 10:1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孫志香 字號 內容摘要:隨著我國周邊地緣政治環境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的快速推進,邊疆在國家發展中的戰略地位迅速凸顯出來
  • 【和諧邊疆】「一帶一路」與邊疆概念內涵的重塑——兼論新時代邊疆治理現代化建設
    中國以自身的經濟增長輻射周邊,超越了二戰後極具冷戰思維和意識形態色彩的「馬歇爾計劃」,是真正意義上共商共建共享的21世紀國際合作新計劃。如習近平所言: 「『一帶一路』建設,倡導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要『交而通』,而不是『交而惡』,彼此要多拆牆、少築牆,把對話當作『黃金法則』用起來,大家一起做有來有往的鄰居。『一帶一路』延伸之處,是人文交流聚集活躍之地。民心交融要綿綿用力,久久為功」。
  • 無遠弗屆:中國古代王朝的邊疆(下)
    兩漢以後,華夏文明開始陷入內戰以及外族入侵的黑暗時期,在長達數百年的混戰之中,漢民族經過血與火的錘鍊之後,融入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尚武基因,在隋唐時期又達到了華夏文明的高峰。唐朝的邊疆建設與疆域維護,同樣存在著巨大的挑戰。邊疆之爭也是唐朝政治史的一大主題。邊地戰事不斷,民族政權間的戰爭頻繁。
  • 試論邊疆的「二重屬性」
    摘 要:「邊疆屬性」是邊疆的本質規定性,依據唯物辯證法和唯物史觀的認識,有「二重性」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又在邊疆中處於對立統一關係,並因國家形態和邊疆本身的形態而出現強弱演化趨勢。「邊疆屬性」與「邊疆性」是有重要區別的,「邊疆屬性」是指邊疆的本質,而「邊疆性」則是邊疆的特徵。
  • 人類學與「人地關係」視野裡的「邊疆」
    有位正在南京大學攻讀歷史學博士學位的波蘭留學生告訴筆者,在波蘭,邊疆只在東面,西面沒有邊疆。為何如此?他說,東面的鄰國是俄羅斯,而歐洲人從未將之視為歐洲的一部分。西邊的德國在波蘭人眼裡更為文明——儘管德國對波蘭所造成的傷害一點不比俄羅斯少。顯然,邊疆在波蘭人眼裡,代表的是文野之別。這種做法其他國家也有。例如澳大利亞原住民大多生活在澳洲大陸腹地,澳大利亞對邊疆的定義也因此在澳洲大陸的內陸而不是邊緣。
  • 「優質高中推薦」德宏州民族第一中學:教好書育好人 讓邊疆民族學子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正高級教師3人,高級教師102人,少數民族10人;中職及以下教師153人,少數民族26人。學校是全國民族教育示範校,是省定民族學校,2012年2月被評為雲南省一級二等高中,被省級專家組譽為「邊疆民族地區教育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 中國唯一一個白人民族,說伊朗語,誓死為祖國守護邊疆永不後退
    中國的軍隊中,有著大量的邊防部隊,而其中有一支邊防軍,他們的長相十分特別,如果不是他們穿著一身中國軍裝,你都不知道他們是中國軍人。而他們也是中國唯一一個白人民族,說伊朗語言,守衛中國邊疆長達千年,誓要為祖國守好邊疆永不後退 這支邊防軍其實是隸屬於紅其拉甫邊防連的民兵,主要是由中國的塔吉克族小夥組成。
  • 【跨境民族】法國的邊疆少數民族及其「自我管理」模式
    【作者簡介】陳玉瑤,中國世界民族學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副研究員,研究方向:世界民族。【基金項目】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創新工程項目「中國周邊跨境民族與『一帶一路』國家民族問題調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 治理邊疆的良策:羈縻府州制 | 你身邊的政治學siri
    羈縻政策是中國古代王朝國家在面對民族問題和邊疆治理問題時的一個重要手段,羈縻政策通過實行統治地的間接管轄,實現了以較小的治理成本來控制廣大的地區的目標。在本期欄目中,小惑將帶大家走近唐代的羈縻府州制。羈縻府州制是在疆域的治理過程中,根據國家的理性實踐形成的古代民族地區治理策略。
  • 用少數民族語言,雲南「五用」工作法打造邊疆普法新亮點
    據統計,目前,雲南全省共有5000餘支法治文藝演出隊伍活躍在民族村寨。「五用工作法」成為普法法寶「法治宣傳教育是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做好邊疆地區、少數民族地區幹部群眾的普法工作尤為重要。」
  • 清前期「邊缺」與邊疆治理述論
    邊疆民族地區往往距離政治中心遙遠,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向稱「惡劣」,多民族聚居導致社會情況複雜,內地官員多視赴邊為「畏途」,不願赴邊任職,這已是當時普遍的心理。以雲南為例,明清內地話語下的雲南社會,仍被描述為遐荒萬裡、蠱瘴叢生、妖異野蠻、叛服不常的「恐懼景觀」,前往雲南被塗抹上了一層「生離不肯向雲南」的悲壯色彩。
  • 清代西部歷史:針對邊疆民族的律令內容及措施(下篇)
    朋友們,今天繼續給你們講一段清朝的邊疆民族政策的內容及措施的事。16世紀後半期以來,喇嘛教的格魯派黃教已傳到蒙古民族居住地區,從此,它不僅為藏族所信仰,而且為蒙古族所信奉。早在皇太極時期,即致書達賴喇嘛,宣布清朝崇敬佛教政策,此後終清之世,基本無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