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陽山
來源:首條財經——首財研究院
2020年9月8日上午10時,一個歷史性時刻。
全國抗擊新冠表彰大會召開。與鍾南山等專家一同刷屏的,還有科倫藥業等責任企業。
疫情期間,科倫藥業持續扮演抗疫先鋒。總經理劉思川帶領團隊協調各方資源,全力保障醫療物資供應,累計捐資超4000萬元。
大愛擔當,值得肯定。尤其是面對市場寒冬、自身業務重壓時。
回望2020年,科倫藥業過的不輕鬆。
傳統大輸液市場,寒冬未解。半年報看,「三巨頭」科倫藥業、石四藥和華潤雙鶴業績齊降。
01淨利大降7成 王者寒冬與回暖
8月30日晚間,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倫藥業」)發布2020年半年報:營收約72.31億元,同比下降18.95%,基本每股收益盈利0.14元,同比下降72.55%,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2.03億元,同比下降72.15%。報告期末公司總資產308.97億元,較上年度末減少1.87%;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資產128.82億元,較上年度末減少2.32%。
據媒體統計,化學製藥行業已披露半年報個股平均營收增長率-5.86%,淨利潤增長率為6.30%。
何以降幅大超行業水平?
科倫藥業表示,主要受新冠影響,醫療機構非疫情科室未正常開展診療工作,導致公司輸液產品銷量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隨著疫情好轉,預計公司三季度輸液產品銷售逐步恢復正常。另一方面,公司新品持續放量,營收、毛利分別同比增長22.9%、21.86%。
客觀而言,疫情確實對藥企非疫業務影響巨大,尤其是大輸液行業。
廣東佛山市禪城中心醫院執行院長胡航表示,疫情期間患者就醫量減少,間接導致對輸液等醫療用品需求下降。日常線下問診量在8千人次到1萬人次左右,疫情降約一半。
一葉知秋,行業寒冬可見一斑。
但疫情也是一顆試金石,顯示企業抗風險力強弱。
同行競品華潤雙鶴也出現了業績下滑,但降幅小的多: 營收約41.47億元,同比下降14.77%,淨利潤5.54億元,僅下降13.19%。
另一競品石四藥,收入17.83億港元,下降23.3%,淨利2.47億港元(約2.17億元人民幣),同比減少54.9%。
由此看,科倫藥業依然是營收王者,但淨利相差華潤雙鶴一倍有餘,甚至還少於石四藥,而後者營收僅為科倫藥業的四分之一。
不過,也有利好跡象。
今年一季報顯示:科倫藥業營收35.38億元,同比下滑17.5%,淨利潤0.22億元,同比下滑93.48%。即其二季度淨利接近2億元,回暖明顯。
同時,科倫藥業前三季度業績預告稱,三個季度淨利在41142.16萬元至59427.56萬元,同比降幅55%至35%,環比回暖行情將得到持續。
但這份可貴回暖,能否有效提振信心,得到認可,仍有待觀察。
8月31日收盤,科倫藥業股價微升1.06%至27.74元/股,截至9月14日11點30分,科倫藥業股價23.27元/股,市值334.78億元。
有股友在股吧吐槽「玩了8個月就一次漲停,還是0.1秒的」。「大盤強力反彈,科倫竟然紅不了。說明醫藥板塊整體弱,科倫更是弱者」。
02吃雞VS喝湯 業績市值尷尬 三輪戰略受阻
看看業務處境,上述觀望不滿情緒有邏輯基礎。
大輸液,是醫藥行業五大重要製劑之一。大輸液板塊起家的科倫藥業,也是目前中國輸液行業品種最齊全、包裝形式最完備、產業鏈最完善的醫藥企業之一。
然王冠背後,隱憂同樣不少。
2018年,科倫藥業推出股票激勵計劃。2019年考核目標是:以2017年淨利為基數,2019年淨利增長率不低108.40%。
實際表現相差甚遠。
2019年,科倫藥業全年營收176.36億元,同比增長7.86%;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9.38億元,同比下降22.68%。
今年上半年,科倫藥業輸液產品營收37.93億元,同比下降26.76%;非輸液產品收入32.52億元,同比下降11.36%。
現在有多尷尬,曾經就有多風光。
2010年6月3日,科倫藥業上市,發行價83.36元。之後股價持續上漲,2010年11月30日盤中達到最高價166.49元,市值突破300億元,一度與恆瑞並稱藥界雙雄。
然隨後,股價震蕩,出現滯漲。10年起伏目前市值仍停留在300多億元。甚至有投資者吐槽,收益甚至不如銀行活期。
而當初市值體量相似的恆瑞藥業,已漲幅10多倍,截止9月14日11點30分,股價92.02元,市值4883億元,穩居醫藥界一哥。
相似起跑線。一個吃雞,一個喝湯,令人唏噓。
但這不是市場偏心。
2010年,科倫藥業營收40.26億元、淨利6.61億元;2012年,淨利10.8億元;2019年營收176.36億元,淨利10.22億元;2010年,恆瑞醫藥營收37.44億元、淨利7.24億元,2019年營收232.89億元,淨利53.28億元。
可以看出,兩者曾經淨利不分伯仲,科倫營收規模還要大過恆瑞。然9年後,恆瑞淨利擴容超7倍,而科倫雖營收增長4倍,但淨利增加不足一倍。
今年上半年,恆瑞醫藥營、利分別增長12.79%、10.34%。升降之間,差距仍在加大。
如此業績成長性,怎不讓市場用腳投票。
何以有如此尷尬之差?逐本溯源,與兩者發展戰略不無關係。
回到十年前,恆瑞開始加大醫藥創新,科倫持續規模打法。可以說,1996年成立的科倫藥業,算是大輸液領域的後來者。之所以成為王者,離不開強悍擴張。2003年到2009年間,公司先後花費1.5億元併購13家公司。2009年底,這13家公司的銷售收入已達14.62億元,佔科倫藥業總收入的45%。2010年上市後,規模動作不斷,收購桂林大華等企業,重金投產川寧原料藥。
但伴隨激進擴張,問題也隨之而來。
2012年年報顯示,科倫全年收入59億元,同比增長14%;輸液業務51億元,增長10%,增長低於預期。
2013年5月3日,董事長劉革新、副總經理潘慧等6名高管被警示。緣由是,2011年科倫藥業使用4.26億元超募資金,收購了崇州君健塑膠有限公司100%股權,但在收購事項中,公司沒有真實準確披露交易雙方關係。君健塑膠實際出資人為四川惠豐投資,而惠豐投資的實際出資人則主要是公司和科倫集團(公司實控人劉革新控制的企業)員工。
另一方面,重金打造的抗生素全產業鏈,進展也不順利。
國盛證券研報顯示:2011年3月,科倫宣布擬投資39.9 億元建設「伊犁川寧生物技術有限公司萬噸抗生素中間體建設項目」;2014年增資,整個項目投資達65億。至今,川寧整個項目總投資已超70億,其中環保投入接近20億。
同花順財經曾分析認為,根據科倫藥業此前規劃,川寧項目全部達產後可實現年銷售收入68億元,淨利率達到20%,利潤14.84億元。但表現不乏波折。早期因工藝、環保等原因,遲遲不能大規模生產;好不容易釋放增量,又錯失紅利、行業競爭加劇,硫氰酸紅黴素等價格戰拉低了收益表現;2020年上半年川寧淨利7200萬,價格雖然回升,但大部分老客戶還是執行的老合同,利潤增長幅度不大。
面對發展瓶頸,科倫藥業也痛定思痛,加大了研發創新力度。
2019年,科倫藥業研發投入13.51億元,同比增長21.24%,佔銷售收入比重7.66%。
2020上半年年,科倫藥業研發投入7.69億元,同比增長15.48%,佔銷售收入比重達10.37%。
真金白銀換來不俗成果。2017-2019年,科倫藥業實現41項仿製藥連續獲批上市,16個品種通過一致性評價,2個品種創新藥物開展中美臨床研究,新一代腫瘤免疫藥物A293獲批臨床,首個創新藥物A167完成關鍵II期臨床療效評估。
2020年共有12項藥物獲批上市。其中,奧硝唑片和頭孢拉定膠囊通過一致性評價。13個創新藥物品種也進入臨床階段,主要涉及惡性腫瘤、自身免疫等重疾領域,下半年還計劃推進14個臨床研究品種。其中,PD-L1單抗A167關鍵II期臨床研究處於數據清理階段。
疫情重壓,仍能強研發值得肯定。不過,是否有些"補課"意味、後知後覺,則值得考量。
首先,相較一些頭部企業,投入還是差點意思。
以恆瑞醫藥為例,今年上半年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16.48%。
另一方面,相比仿製藥的捷報頻頻,在研創新藥仍沒成功上市者,甚至還沒有進入臨床三期的創新藥。且不少在研創新藥與恆瑞、齊魯、天晴、石藥等存在重疊,能否搶的先機、後續效果比拼如何,值得考量。
公開信息顯示,科倫藥業已形成「大輸液+川寧中間體+製藥」三輪驅動戰略。但實際表現,沒那麼光鮮。
03多少騰挪空間 缺不缺錢?
換言之,科倫藥業仍處最較勁的突圍階段。能否寒冬渡劫,資金流是關鍵要素之一。
這似乎又觸動了痛處。
截至2019年末,科倫藥業短期借款31.75億元,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52.44億元,其他流動負債12.12億元,長期借款8億元,應付債券13.45億元… …
資產負債率持續高企。2017年——2019年末,其合併資產負債率分別為57.19%、55.85%、55.83%。2020上半年再升至56.6%。
速動比率、流動比率分別為0.68、0.96,分別低於1、2,公司短期償債能力較弱。
2019年,其負債合計174.89億元,而公司全年的營收只有176億元。全年利息支出達5.85億元,超淨利一半以上。
負債這麼高,有錢還嗎?
數據顯示,2020上半年,科倫藥業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淨額為8.91億元,遠大於企業淨利。
細觀現金流量表,不乏「拆西補東」,邊還邊借。
2019年7月8日,科倫藥業發布《2019年度配股公開發行證券預案》稱,按照每10股配售不超1.4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售,募集不超20億元資金,其中15億元將用於償還有息債務,另外5億元將用於補充流動資金。股東若想參與需按時間進行配股,若不想參與最好提前賣出。因為配股完成後,股價將除權處理。
這就意味著,如果投資者持股不配股,將面臨較大損失。
業內人士指出,配股雖是上市公司常見的融資方式,但常不被投資者看好。所謂配股,即向全體股東發行新股,有強制融資意味。之前,浪潮信息就因配股事件被砸至跌停。
不過,看看上述負債壓力,科倫又有多少騰挪空間?想來也有不少無奈急迫。
問題在於,科倫藥業到底缺不缺錢?
捉襟見肘時,其竟大手筆分紅了。
2019年報顯示,科倫藥業預計現金紅利總額為602,652,960元。
客觀而言,10億利潤分紅6億,不算太誇張。只是面對近6億的利息支出,這錢拿的是否燙手?多少還點,不香嗎?
還有爭議點。
2013年至2018年,科倫藥業的銷售費用分別為8.87億元、10.49億元、10.28億元、12.54億元、30.74億元和59.87億元,佔營收比例分別為12.98%、10.65%、13.24%、14.64%、23.88%和36.61%。
2018年,科倫藥業擁有808個銷售人員,這意味著,平均每人每年要花銷售費用741萬元,開發維護市場要花675萬元。
2019年巨額銷售費再刷眼球,全年高達65.5億元,其中市場開發與維護費57.25億元。可謂豪橫。
一手配股融資,一手豪橫分紅、撒錢營銷,科倫藥業這是再演哪出?到底缺不缺錢?
截至2019年末,科倫藥業其他應付款中包含近30億的應付市場開發和維護費。
如此看,科倫藥業還是很缺錢的。
企查查顯示,截至2020年7月25日,科倫藥業實控人、董事長劉革新的股權質押超過57.68%。前任副董事長潘慧股權質押64.37%... …。
專家表示,股權質押是股東一種正常的融資行為,但也存在一定風險。
比如可能暴露股東本身的財務問題;影響公司的形象和生產經營,進而影響股價;還會影響公司股權結構的穩定性或實控人的變更等。
2020年2月,科倫藥業公告:二股東潘慧所持部分股份遭司法劃轉。
對此,有投資者在投資平臺提問,公司二股東資金鍊斷裂導致其持有股份被國資委劃轉,具體原因及影響」。科倫藥業回復,「為股東個人事項,與公司無關。」
04雙殺與雙擊
是否有影響,留給時間作答。
可以確定的是,對於科倫藥業亦或劉革新、劉思川而言,前路危機並存。
2020年2月5日,科倫藥業2020年度第一期超短期融資券由上海銀行發行,成為全國首家發行疫情防控債券的上市公司。該筆債券票面利率2.90%,創下2017年以來AA+評級民營企業發債最低票面利率。
這對急需補血的科倫藥業而言,無疑雪中送炭。加之後續市場回暖,其短期業績回升是大概率事件。
但長期看,黑天鵝效應仍在。
專家表示,科倫藥業能否打破業績、市值尷尬,基本盤來自大輸液,預期差來自川寧的業績釋放和創新藥進程。如果三者成功崛起,不乏力臂狂瀾的戴維斯雙擊表現,反之,則可能陷入雙殺境地。
2019年,科倫藥業營收超176億元,50%以上收入來自大輸液業務。另外兩架馬車仍需時間沉澱時,該傳統業務能否穩健,重要性不言而喻。
拋開疫情短期影響,大輸液行業洗牌早已在路上:部分省市今年已對輸液類藥品和醫療器械試點集採。業內人士表示,大輸液行業淨利率普遍較低。如輸液類藥品和醫療器械集採在全國範圍內大範圍實行,將對相關公司產生較大業績壓力。龍頭企業無疑影響更大。
對王者科倫藥業而言,這自然不是好消息。
顯然,相比純粹的大輸液公司,以輸液業務為發展基礎,向其他醫療服務和醫藥創新領域延伸,這樣的公司才更具市場競爭力。
換言之,科倫藥業的上述三駕馬車有其戰略基礎。問題在於,如何讓具體戰術更高效、高質。醫改大潮滾滾,格局重塑、市場血拼,不會給從業者多少試錯、摸索機會。於王者而言,更是如履薄冰。往期的規模、經驗、模式等反而可能是其升級革新的絆腳石。
一句話,曉喻新生,不是輕鬆話題,也是最有價值話題!能否寒冬渡劫,是逆境突圍,還是繼續下墜,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
本文為首條財經原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