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興公《太極拳十大要論》之「理」——四肢百骸協調如一

2021-02-19 洪式太極

洪式太極(hongshitaiji)

洪式太極——通過力學原理闡釋實戰技擊;通過人體經絡運行感知節節貫穿;通過辯證哲學述說平衡與和諧。本微信平臺願與世人共同探索太極拳的奧秘和唯美!

徵稿郵箱:jy6108@163.com    

              491918088@qq.com

陳長興(1771-1853),陳氏十四世,太極拳第六代傳人,對太極拳的發展貢獻頗豐,可謂繼陳王廷創拳後,在漫長的太極拳發展道路上,樹起了又一座豐碑。他不但將陳王廷所創之五路太極拳由博歸約,精煉歸納成現在老架一、二路,並且據己所得,發展了太極拳理論。其著述《太極拳十大要論》極大地豐富了太極拳的理論寶庫,將太極拳術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對後人啟發很大。對於陳公之《十大要論》,欲深入研習太極拳者,不可不知,不可不長期默識揣摩,而溫故知新!

十大要論之首:理


夫物散必有統,分必有合。天地間,四面八方,紛紛者各有所屬;千頭萬緒,攘攘者必有其源。蓋一本可散為萬殊,而萬殊鹹歸於一本。拳術之學,亦不外此公例。

夫太極拳者,千變萬化,無往非勁。勢雖不侔,而勁歸於一。夫所謂一者,自頂至足,內有臟腑筋骨,外有肌膚皮肉,四肢百骸相聯而為一者也。破之而不開,撞之而不散。上欲動而下自隨之,下欲動而上自領之;上下動而中部應之,中部動而上下和之。內外相連,前後相需。所謂一以貫之者,其斯之謂與!

而要非勉強以致之襲焉!而為之也,當時而動,如龍如虎,出乎爾而,急如電閃;當時而靜,寂然湛然,居其所而穩如山嶽。且靜無不靜,表裡上下,全無參差牽掛之意;動無不動,前後左右,均無遊疑抽扯之形。洵乎若水之就下,沛然莫能御之也。若火機之內攻,發之而不及掩耳。不假思索,不煩疑議,誠不期然而已然。

蓋勁以積日而有益,功以久練而後成。觀聖門一貫之學,必俟多聞強識,格物致知,方能有功。是知事無難易,功惟自進,不可躐等,不可急就,按步就序,循序漸進。夫而後百骸筋節自相貫通,上下表裡不難聯絡,庶乎散者統之,分者合之,四肢百骸終歸於一氣矣!


「洪式太極」微信公眾平臺

(微信號:hongshitj)

長按下方二維碼

識別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一應事項完了,師徒二人心中都沉甸甸的,從此師徒如父子,彼此肩頭都多了責任和擔當。太極祖林佔地20餘畝,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這裡有陳氏先祖陳卜墓,還有太極歷代名師陳王廷、陳長興、陳有本、陳發科等人的墳墓和碑記。祖林裡四季香火繚繞,人們懷念太極先祖,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祝福,繼承他們的輝煌與榮光。
  • 行走中原丨在陳家溝,感受太極拳文化
    一應事項完了,師徒二人心中都沉甸甸的,從此師徒如父子,彼此肩頭都多了責任和擔當。  太極祖林佔地20餘畝,蒼松翠柏,莊嚴肅穆。這裡有陳氏先祖陳卜墓,還有太極歷代名師陳王廷、陳長興、陳有本、陳發科等人的墳墓和碑記。祖林裡四季香火繚繞,人們懷念太極先祖,希望能得到他們的認可與祝福,繼承他們的輝煌與榮光。  在陳家溝,上演過中國武術史上最有名的偷師故事——楊露禪偷師學拳。
  • 太極拳論解析
    「太極者,無極而生,陰陽之母也」。(王宗嶽《太極拳論》)這是太極拳論開宗明義解釋「太極」的含義,以及太極拳名的由來。練太極拳不可不知「太極」,這裡說明了把握太極拳健身的兩大要點,一是整體觀,二是平衡和諧。
  • 『太極道』楊澄甫(楊露蟬之孫)解王宗嶽太極拳論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今同志其柔化,不知急應之法,恐難與外功對敵,急快也,緩慢也,如敵來緩則柔化跟隨此理皆明,如敵來甚速柔化烏能取哉,則用太極截勁之法,不後不先之理以應敵,何為截勁,如行邱埋伏突出截擊之,何為不後不先,如敵手已發未到之際,我手截入敵膊未直之時,一發即去,此為迎頭痛擊,動急則急應此非真傳不可。
  • 王宗嶽《太極拳論》全文
    編者按:山右王宗嶽太極拳論,為王宗嶽所創,武禹襄得到後,經李亦畲抄錄流傳,一直以來被奉為太極拳理論圭臬。先賢王宗嶽以「太極」立論,闡述傳統拳術攻防之道的理、法、術功,形、意、體、用,及修煉方法、準則、規矩、規律和攻防功夫藝境升華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其所論述的傳統拳學之宗旨適用於傳統拳術各門派、各拳種,不獨為太極拳門派的專著 。
  • 王宗嶽《太極拳論》中的兩個問題
    王宗嶽在《太極拳論》中提出:「立如平準,活似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制,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高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
  •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太極拳論》《十三勢行功歌訣》《打手歌》
    太極經典《太極拳經》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蕩,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凹凸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行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
  • 內家拳經 太極心訣秘要
    我見過很多練了幾十年「太極」的人,卻根本不知有練拳必須讀「拳經」一說。外家拳可以傻練,苦練;可是內家拳,既然叫做「內」,走了就是「心」路,學的就是「心訣」。只學外形,即使名字叫做「太極」,練出來的拳,最多也只是體操動作罷了,根本與「拳」無關;略有舒筋活血之效,但是離真正的「拳術」,以及「詳推用意終何在,益壽延年不老春」的太極健身養身境界相距甚遠。
  • 王宗嶽《太極拳論》通解
    這裡我們可以理解古人以「太極」作為拳藝套路的命名,其重點是在於把陰陽對立統一的辯證法,具體地運用到拳術中,同時也是用「取象於天」的形象譬喻,來為武術教學服務罷了。《太極拳論》的第一句話的來源沈先生說是根據宋代理學家周敦頤(1017-1073)在《太極圖說》中所說的「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無極而太極」等語。
  • 王宗嶽之《太極拳論》是開篇就講方法,有些人卻是背道而馳
    作者/戚海軍王宗嶽是明朝萬曆年間人,據傳其太極拳藝是三豐祖師所傳,造詣精深,以至化境,著有《陰符槍譜》和《太極拳論》流傳於世,尤以《太極拳論》對後人影響最深。太極拳界雖門派眾多,歷代名師輩出,但卻大都尊《太極拳論》為拳中經典理論著述,足見其有很高的地位及影響力。相比張三丰的《太極拳經》,王宗嶽的《太極拳論》更偏重於實踐應用方面的獨到見解,並深刻道出了太極拳的精奧之處,可謂令後學者膜拜神往。如「蠅蟲不能落」,「四兩撥千斤」等。
  • 《太極拳論》注釋
    極者,中也,至也;又窮也;樞紐根㭽之謂。陰陽生於太極,為萬物之根本;而太極拳則為各拳之領袖也。此拳重在鍛鍊精神。運勁作勢,純任自然,不偏不倚,不拘形式。以虛無為本,而包絡萬象。故曰太極。太極本無極,處處分陰陽虛實;故名之曰太極。然初學者,就有形之姿式,入手學習,久之著熟;然後懂勁,融會貫通,始能入於神化之境。機者,巧也,又樞機也。夫動靜無端,陰陽無始,當行功時,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未尚不靜。
  • 如何從太極操走向真正的太極拳?
    如何遠離「太極操」?關鍵是在明拳理。我師爺楊禹廷生前常說:「練拳就是練的一個理」。太極拳之所以取名太極拳,是由於太極哲理是編撰太極拳的理論根據。太極哲理,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太極圖像。二、太極圖說。用文字來闡述,就是王宗嶽《太極拳論》開頭提到的話:「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我的恩師王培生常說,為了練好太極拳,就必須深入探討太極哲理,譬如,什麼是無極、太極?太極與無極是什麼關係?什麼是陰和陽?什麼是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的相互轉化?什麼是動,什麼是靜?動之則分,靜之則合,又是怎麼回事?等等。
  • 陳照丕《太極拳見解》(手抄本)
    在社會上何人練的是張三丰發明的太極拳?據我所知現在社會上流行的太極拳只有四大家:即陳、楊、吳、孫式。陳式太極拳發明於洪武七年,餘始祖陳卜公由山西省洪洞縣遷至河南省溫縣陳家溝村,陳溝背負一嶺,名為青風嶺,彼時嶺上藏匪甚多,打家劫舍,人不能安居樂業,餘始祖陳卜公採取易經陰陽之理,皇帝述問,針灸大全三部書編成一太極拳,在村中設武學社,教青年們練習,保衛桑梓,地方得安。
  • 南家拳太極拳:閒庭信步靜制動 強身健體廣流傳
    自此,梁細蘇上廣州白雲山彌勒寺隨師學習武功及跌打醫術,歷時8年,盡得衣缽真傳,成為南家拳第四代傳人、佛山南家拳開山師祖。光緒十三年(1887),15歲的梁細蘇技成下山,在廣州五大家族之伍氏打工,曾為維護伍家生命財產以一敵十,名震羊城,人稱「鐵拳梁細蘇」。後在泮塘梁家祠附近開設武館,以「十形拳」最得時人稱賞,是西關名拳師。
  • 練太極拳之前,先放鬆接著就是這六件事了
    歌謠曰:「松松松,太極功,太極頭條要放鬆;學太極,先學松,不松難得太極功。」 它充分說明,放鬆是演練太極拳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演練太極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這是太極拳難練的一點,也是衡量一個太極拳愛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
  • 太極初學者如何練好楊式太極拳?
    那麼意從何來,不是憑空的胡思亂想,對於初學者,已有前輩現成的拳理拳法。第二階段就是在第一階段按規守矩能夠基本流暢把拳架打下來的基礎上,把拳理拳法融進你的拳架裡。 那麼楊式拳到底有哪些拳理拳法要循呢。我認為初學不要貪多,更不能盲從。一定要把握那些經典的經過實踐和歷史考驗的東西。一是張公三豐的《太極拳論》。
  • 這番問答真真切切地詮釋了《太極拳論》
    這就比王宗嶽的《太極拳論》講得清楚些。不過手部運動線路,並不經過鼻前,因此我教學生是以手心斜對心口為界。陳鑫先生 又提出運動中自轉的纏法有順、逆之分。我根據陳發科師示範動作的變化,在自轉的順、逆變化之中,同時有前後、左右、上下公轉,而找出公轉正旋、反旋的規 律,並從實踐中體會出"過則勁丟,不及則勁頂"的規律。
  • 陳式太極拳基本功|太極拳系統化訓練
    在這個階段,要先掌握簡單的基本動作。這裡的基本動作包括定步的手上纏絲動作和熟練後配合步法的協調練習,通過這些基本動作的練習來初步了解陳式太極拳對手法、步法、手型、步型的基本要求,明確陳式太極拳的基本特點和風格。掌握了規律,了解了風格特點,然後再開始進行整個套路的學習就容易多了。
  • 太極陰陽之理——重在實練
    「太極」概念出自「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它法於陰陽,和於術數,具有「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的特點。太極謂之陰陽,謂之道,謂之人生,所謂一物一太極,通俗的說法是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是時空交織的點——這些點便稱「太極」。
  • 太極拳論之太極八解
    能如水磨催急緩,雲龍風虎象周全。要用天盤從此覓,久而久之出天然。 四、沾粘連隨解 沾者,提上拔高之謂也。粘者,留戀繾卷之謂也。連者,舍己無離之謂也。隨者,彼走此應之謂也。要知,人之知覺運動,非明沾粘連隨不可。斯沾粘連隨之功夫,亦甚細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