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提到的翻譯家羅念生一家如何傳承文化?其子羅錦鱗:我和女兒...

2020-12-11 封面新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封面新聞記者 昔興琪 伍雪梅

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希臘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希臘《每日報》發表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鑑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

羅念生是第一個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更是第一個將古希臘戲劇翻譯成中文的中國人。一部部古希臘文學經過他的翻譯來到中國,架起了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交流的橋梁。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兒子羅錦鱗和孫女羅彤紛紛投身於研究希臘文學。

11月17日,在「國立劇專在江安」八十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封面新聞記者見到了前來參加該活動的羅念生之子羅錦鱗。這位慈祥的老先生,欣然為記者介紹了他們一家三代與希臘文學的緣份。

羅念生之子羅錦鱗

第一代

填補空白 成第一個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

羅念生原名羅懋德,1904年出生於威遠縣連界鎮中峰村15組(原廟壩)。年幼的他在連界鎮讀私塾時便因其熟讀古書,才思敏捷,記憶超群而被連界鎮人所知曉,之後,從威遠縣立中學一路讀到了舊制清華大學,公費前往美國和希臘學習。

羅念生到了美國後發現學習英美文學的人特別多,就在這時,古希臘戲劇闖進了他的世界,著迷的羅念生放棄了在美國的學位,轉到了希臘,成為了第一個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

羅念生

古希臘語很難,一個動詞就有幾十種形態,但羅念生憑藉近乎痴狂的熱愛,僅用兩三年時間就掌握了;古希臘文學內容深奧、典故繁多,翻譯極為困難,但羅念生卻默默堅持了六十多個年頭。1936年,羅念生出版了第一部古希臘悲劇譯作《伊菲革涅亞在陶洛人裡》,這是他在學習期間利用課餘時間首次對古希臘戲劇作品進行翻譯。

羅念生的一生就是研究古希臘文化、詩歌,做了大量的翻譯工作。在四川大學外文系教英文時,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他不僅出版了散文集以及翻譯作品,還用古希臘人抗擊侵略、反對戰爭的經典譯作來激勵青年學生的愛國激情、鼓勵中國讀者奮發圖強堅持抗戰。

據羅錦鱗統計,羅念生一生譯著和論文有1000多萬字,50餘種,填補了祖國希臘文學研究的許多空白。

1987年12月,希臘最高文化機關雅典科學院授予羅念生「最高文學藝術獎」,國際上僅4人獲此獎項。1988年11月,希臘帕恩特奧斯政治和科技大學授予其「榮譽博士」稱號,以表彰羅念生為研究和傳播古希臘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羅念生在家工作

第二代

從小抄書 終將希臘文化搬上舞臺

「父親對自己在希臘文學研究方面的影響很深、很廣。」當天,在接受封面新聞記者專訪時,羅錦鱗這樣說。羅念生對希臘文化的執著和熱愛,傳承到了兒子羅錦鱗這一代。

「爺爺以前是做煤礦生意的,後來在鎮上開私塾給人授課。」據羅錦鱗介紹,父親羅念生從小跟隨在爺爺身邊,家裡的私塾讓父親對學習耳濡目染,對文學充滿好奇與熱愛,而這也為其之後的文學生涯奠定了基礎。

生活在研究希臘文化家庭中的羅錦鱗,從小便跟著父親抄書。「那時候一看希臘人的名字那麼複雜,就很煩,但父親總是告訴我,你先抄,過會兒獎勵一根冰棍兒。」就這樣,羅錦鱗童年抄寫了大量有關希臘文化的稿件,也為他傳承父親的事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我考進中央戲劇學院,上的第一課就是西歐戲劇史,希臘戲劇。」羅錦鱗說,這一堂課的教師正是父親羅念生的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讓羅錦鱗對希臘戲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此時,我才知道,原來自己從小開始抄的稿子,有這麼大的價值。」此後,他便決定「子承父業」。看著兒子對希臘文化、對戲劇的熱愛,羅念生成為了他堅強的後盾。

1986年,羅錦鱗選擇導演的首部希臘戲劇便是由其父親翻譯的希臘悲劇《俄狄浦斯王》,並在中央藝術學院上演,引發國人轟動。從那時起,他就一直在對古希臘戲劇進行學習和排練,先後將16部著名希臘戲劇搬上舞臺。

而又因其母親馬宛頤對川劇的熱愛,從小受到薰陶的羅錦鱗還曾將川劇的幫腔融入希臘劇中。2009年,希臘雅典州政府授予羅錦鱗「希臘文化大使」稱號。

羅念生孫女羅彤

第三代

代代相傳 將中國文化傳播到希臘

和羅錦鱗一樣,他的女兒羅彤從小就跟在爺爺和父親的身邊抄書。但那時,羅彤還不喜歡戲劇,這樣的不喜歡一直持續到了她觀看戲劇《俄狄浦斯王》。

「我女兒自從看了這個劇後,便不知怎麼的愛上了戲劇。」羅錦鱗說,「之後羅彤就總是自己半夜偷偷在被窩裡打著手電筒寫劇本,我一看寫得還挺像那麼回事兒。」獲得了父親的支持,羅彤在戲劇的學習上更努力了,並如願考上了中央戲劇學院,還獲得了去希臘留學的機會。

「爸,我不回去了。」就在羅彤留學畢業回國前,她突然對羅錦鱗表明自己的想法。「爸,你聽我說,爺爺那一輩已經做了很多翻譯和研究,我回去只是在他們的基礎上炒冷飯,我發現中國文化在希臘沒有人傳播,我能不能留下來傳播中國文化,反爺爺之道而行。」

聽聞此言,羅錦鱗心中很驕傲也很支持。自此,羅彤在希臘傳播起了中國文化,在兩國外事、文化活動中扮演翻譯、嚮導、交流使者的角色。

在希臘定居了20多年的羅彤,前幾年回國了,並致力於將中國的現實生活、傳統文化等拍成紀錄片或影視劇作品進行國際化傳播。

「她一步一步的做,做到現在比我要強了。」羅錦鱗驕傲的說。

從填補祖國希臘文化研究之空白到將希臘戲劇搬上舞臺讓國人所了解希臘文化再到將中國文化傳播至希臘,他們一家三代都在為促進中希文化交流添磚加瓦。

相關焦點

  • 羅錦鱗:我和女兒都是在抄書中愛上了希臘文化
    習近平提到的翻譯家羅念生一家如何傳承文化?羅錦鱗:我和女兒都是在抄書中愛上了希臘文化羅念生生前在工作中。11月10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希臘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希臘《每日報》發表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鑑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做出了重要貢獻。習近平提到的羅念生,是咱們四川人。
  • 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接力 只為做好一件事
    本組圖片由羅錦鱗供圖   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   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促進中希文化交流   第一代 羅念生   他一生譯著和論文有1000多萬字,50餘種。文章中特意寫道,「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羅念生的故鄉是四川省內江市威遠縣。羅念生與他的兒子羅錦鱗、孫女羅彤,一家三代都致力於中希文化交流。   11月12日,遠在北京的羅錦鱗聽到鄉音,欣然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將三代人、跨越了近一個世紀的故事娓娓道來。
  • 在兩個偉大古老文明間接力架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人的希臘...
    ▲羅念生漫畫。▲羅念生、羅錦鱗、羅彤合影。▲《羅念生全集》書影。圖片均由羅錦鱗提供新華社北京11月29日電(記者劉小草)11月29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在兩個偉大古老文明間接力架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人的希臘情緣》的報導。
  • 羅念生之子憶父親:油燈下翻譯完《俄狄浦斯王》
    在活動現場,羅念生之子羅錦鱗和梁漱溟的兒子梁培恕、梁培寬暢談與父親有關的日子。  ■ 文景系列活動提示  ●五月,赴日本約會京極夏彥等作家;  ●六月,「回歸古典」;  ●七月,與作家約會臺北,以及舉辦「當我們談科普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八月,談論當代藝術中「廢墟中的瞬間」;  ●九月,舉辦主題活動「今天我們來讀一首詩」,和「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  ●十月,談談「這個年代我們為什麼需要文學
  • 口述丨羅錦鱗:羅念生一家三代的「希臘情緣」
    2019年11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對希臘共和國進行國事訪問之際,在希臘《每日報》發表題為《讓古老文明的智慧照鑑未來》的署名文章。文中寫到,「中國翻譯家羅念生一家三代致力於希臘文學、戲劇的翻譯和研究,為增進兩國人民友誼作出了重要貢獻。」
  • 希臘漫話:羅念生帶你古希臘歷史與文化
    書名:希臘漫話  作者:羅念生
  •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三點建議
    昨天和今天的關係問題,是我今天想探討的第一個問題。在文化層面來看,傳統並不僅僅是指歷史傳統,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開篇就是「文藝是時代的號角」,從而將文藝的時代性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習總書記在通篇講話中,是將對時代的強調,對文化與時代、文藝與時代的關係的總結作為基本視角來進行闡釋的,從而提出了「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觀點。
  • 分帳劇如何平衡「好看」與「好賣」?《錦鱗》給出了三個方法
    《傾世錦鱗穀雨來》作為一部「好賣」又「好看」的產品,它的成功自然也有屬於它的方法論。就此,數娛採訪到了本劇的總編劇兼製作人柏寧、總製片人孟憲天,一起聊了聊《錦鱗》作為古裝奇幻愛情劇是如何在一眾網劇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
  • 趙宏 王玉萍: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
    《平「語」近人──習近平總書記用典》的熱播,我們深切地感受到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沉情懷。習近平總書記以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將優秀傳統文化運用於治國理政,既使治國方略得以豐富,又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
  • 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是有力鞭策!教育界:傳承文化 我輩使命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暨南大學,同部分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學生交流,鼓勵他們好好學習,將來為社會作出貢獻。他希望暨南大學認真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堅持自己的辦學特色,把學校辦得更好,為海外僑胞回祖國學習、傳承中華文化創造更好條件。
  • 羅念生:第一位到希臘留學的中國人
    羅念生,原名懋德。1904年7月12日生於四川省威遠縣連界場廟壩。1990年4月10日因前列腺癌病逝,終年86歲。羅念生是我國著名的學者、教授,在古希臘文學的翻譯和研究領域中,有傑出的貢獻。文字「清秀」的才子1922年,羅念生考入舊制清華學校,由成都到了北京,專攻自然科學。他的數學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他的同學有朱湘、柳無忌、羅皚嵐、孫大雨、陳麟瑞、水天同、楊葆昌等等。1926年,家中開始破落,難以支付他每年近200元的學習費用。羅念生只得改學文學,以習作和譯稿掙得稿費維持生活和學業。
  • 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原標題:五位翻譯家榮膺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 在9日舉辦的新中國翻譯事業70年暨2019中國翻譯協會年會上,曹都、顧錦屏、林洪亮、王弄笙和王智量等5位翻譯家獲得了中國翻譯界的最高獎——翻譯文化終身成就獎。此前,季羨林、許淵衝、屠岸、何兆武等翻譯家曾獲此殊榮。
  • 國風之本在家風 習近平以身示範好傳承
    情懷如夢,家國在心,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同樣是習近平治國的理念來源。  「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談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強調「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
  • 外國政要和媒體眼中的習近平:他的文化視野甚為寬闊
    對此,美國彭博社的評論指出,在面對美國商業精英的演講中,習近平展現了對美國文化的了解,提到很多「對美國人口味」的地方。法新社則報導稱,習近平引用了馬丁·路德·金的名言,回顧了他之前對西雅圖的訪問,他還熟知美國流行文化,提到了喜劇電影《西雅圖不眠夜》。他的講話迷倒了在場聽眾。 德國N-TV電視臺網站則刊文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柏林的演講使用了大量引言、警句和典故。
  • 端午節,聽習近平講如何保護文化遺產!
    作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節日,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成為端午節的標誌,蘊含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對中華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高度重視。在端午節之際,讓我們聆聽幾個生動的故事,感悟其中的深刻啟示。
  • 習近平總書記提到的《格薩爾》史詩 翻譯術語將有統一規範 更好與...
    201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談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中華文化繁榮興盛」時,就提到了這三部史詩。在2018年3月20日召開的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及《格薩爾》《瑪納斯》和《江格爾》,稱其為「震撼人心的偉大史詩」。
  • ...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
    習近平總書記的系列重要論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深刻揭示了作為民族精神精華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這一歷史主體的內在統一,系統回答了傳統文化「從哪裡來、向哪裡去」「傳承什麼、怎樣傳承」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是我們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遵循。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為何提到這些古今名人
    【學習進行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權威著作,對於推動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學懂弄通做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具有重要意義。習近平在書中提到了很多響亮的名字,他們都是誰?總書記為何提到他們?新華社《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今天推出文章,為您解讀。
  • 文學名家、翻譯家楊絳迎101歲生日:我就是宅女
    文化不是流行,是積澱是傳承;大師不是過客,是恆星是路燈;名人不是符號,而是一個個鮮活的人。對於自己的文化,該以何種姿態仰望,以何種方式傳承,值得我們深思。選擇在一些特別的日子,我們放慢腳步,傾聽智者的聲音。  今日,是著名文學名家、翻譯家楊絳先生的101歲生日,華西都市報,特地獻上祝福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