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教育部考試中心研製的《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的出版發行,意味著高考有了明確的國家標準。很多老師就問:那是不是以後的高考更難了?其實不用擔心,之前的高考也從來沒有容易過,容易的只能是過關檢測,不能進行人才選拔。只要是考試,總會有適度的難,但也不會出現更難一說。再說了,同一張試卷,難度也是相對的,有人覺得難,有人覺得不難,關鍵看各人的能力怎麼樣。
01—
前段時間取消了初中考試大綱,現在又出臺了《中國高考評價體系》,可以看出我國教育改革一直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這次評價體系主要是針對「為什麼考、考什麼、怎麼考」的考試本源性問題,給出了「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在高考領域的答案,目的是想實現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這個方向,我國教育已經探索了幾十年,一直沒有改變,只不過現在一步步走向更具體、更明確、更有效。
教育部網站發布的消息中,將高考評價體系畫了一個示意圖,由「一核」、「四層」、「四翼」構成。「一核」指的是立德樹人、服務選才、引導教學;「四層」指的是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翼」指的是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顯然這個評價體系比原來的考試大綱要豐富得多。不過從高考性質來說,高考是具備穩定性特點的,不可能突然出現顛覆狀態,高考的命題形式、考試內容都會有延續性,比如語文這門課,考試內容不會偏離前年提出的「語文核心素養」的明確方向。
02—
其實,這幾年的語文高考已經出現了這「一核」「四層」「四翼」的大量考題,為國家標準的出臺做足了鋪墊。我完整分析過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1卷(百度輸入「解密2018年高考語文全國1卷」應該可以搜到),就明確提煉出了「就是要你體會中國精神」這樣的命題方向,這是「立德樹人」的核心。2019年高考,也出現很多這樣的題型,比如論述性文本閱讀是摘編自鐵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靈魂》,討論的是文學藝術的創作者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文學性文本閱讀節選了魯迅的《理水》,要求理解的是「中國的脊梁」正是那些「埋頭苦幹的人,拼命硬幹的人,為民請命的人,捨身求法的人」;文言文閱讀是認識一個致力於制訂法令制度、努力振興禮樂的盡職盡責的賈誼;作文則是提倡「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倡議「熱愛勞動,從我做起」;……從這些命題都可以看出,「立德樹人」的份量很重。這也是高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重要方向。現在有很多理科命題也拼命往這個方面靠,其實是矯枉過正,並沒有必要。
03—
以「立德樹人」為主題的命題方向是確定的,但具體考核的內容並不停留在主題上,而是主要落實在大量的能力細節中,是關於推理、歸納、思辨、審美、想像、創造的基本思維能力的考核。評價體系的「一核」中提出了一個與教學實踐密切相關的關鍵理念就是「引導教學」。
「引導教學」應該是說用評價體系來引導日常教學的方向,評價體系雖然不是考試大綱,卻是考試的命題依據和評價方向,強調的是素質考核,這意味著平時的教學如果不朝著能力培養的方向轉變,還是抱著機械應試的老一套,整什麼答題公式啊,閱讀公式啊,作文範式啊,作文套路啊,那就真的是在坑害學生呢。
04—
這個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更加明確了教育的方向,也更加明確了語文學習的方向,那就是扎紮實實地進行邏輯、思辨、審美、創造的練習。
學習一篇課文的時候,要靜下心來,深入文理,體會文章的主題、結構、細節、語言,理順文章的觀點、脈絡、層次、邏輯,領悟文章的審美、情感、意境、文趣,——讀懂課文,踏實積累,就是語文的學習之道。比如2019年高考這篇以「熱愛勞動,從我做起」為主題的作文,你從中看出實現人生價值的習慣,他從中看出人類文明的進階,這並不取決於花拳繡腿的模式套路,而取決於你的視野寬度和審美高度。這種寬度是一步步量出來的,這種高度是一級級登上去的,學習之路上沒有魔法。
語文學習從來沒有捷徑,所有打著快速成功秘笈的語文教學,都是江湖騙子,宣揚的是洗腦聚財的商業邏輯,並不是學習優秀的能力邏輯。
最後寫一首順口溜送給你,祝你學習進步:
評價體系已出臺,國家標準建起來。
急功近利大勢去,能力素養進課改。
語文學習無捷徑,審美思辨渡文海。
考試命題穩中變,立德樹人選棟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