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孩子的性保護意識淡薄,以至於有的孩子遭遇性侵卻渾然不知。有的被侵害後遲遲不敢告訴父母,最後錯過最佳取證時間,也可能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傷害,甚至淪為一生的陰影。
兒童性侵害,也稱性侵犯,是指加害者以宗教 、權威、暴力、金錢或甜言蜜語,引誘、脅迫18歲以下的兒童及少年,與其發生性活動。世界衛生組織定義:「兒童性侵犯」是指兒童捲入不能夠完全理解的性活動,或因不具備相關知識而同意的性活動,或因發育程度限制而無法知情同意的性活動,或破壞法律或社會禁忌的性活動,這些性活動包括:猥褻、亂倫、強暴、性交易、媒介賣淫等。
1、向兒童暴露生殖器;
2、在兒童面前手淫、對兒童進行性挑逗;
3、給兒童看黃色錄像、書籍、相片;
4、觸摸或撫弄兒童身體敏感部位;
5、在兒童身上故意磨擦其性器官;
6、試圖與兒童性交。
【做噩夢】
不斷地在腦海裡回想起受侵犯的經歷(侵入性症狀);平時特別警覺,特別容易被嚇到,注意力出現問題(警覺性增高);迴避性侵者,同時也迴避所有會讓自己想起被侵犯經歷的生活場景(迴避性症狀)。
【認知扭曲】
兒童在被性侵時無法反抗性侵者,並因此體驗到巨大的無助感和無望感。這有可能讓他們在之後傾向於高估外界環境中的潛在危險並低估自己的效能感和控制感。可能會出現自罪自責,缺乏信任,低自尊等情況。這些情況可能並不會有直接的行為反應,但是如果處理不當,負面影響可能會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
【情緒困擾/精神損害】
主要包括抑鬱,焦慮,以及憤怒。
抑 鬱
兒童在被性侵之後可能不會很快表現出抑鬱情緒,但是青春期或者成年期(相比於沒有遭受過性侵犯的人)則會有更高風險。
焦 慮
個體會在兒童期不斷發展出對外界的安全感和信任感,而遭受性侵則會打斷甚至是終止這一重要發展過程。性侵之後,兒童會對外界的危險更敏感,表現出警覺性增高,容易受到驚嚇等症狀。
憤 怒
憤怒是兒童被性侵後較快表現出的情緒反應,尤其是非理性的、難以預測的、無法控制的憤怒情緒,而且兒童會在憤怒情緒的表達上遇到困難。可能會逐漸內化成抑鬱和指向自己的敵意或者是指向外界的敵意(比如校園欺凌或者做出暴力的行為),並帶來各種人際問題。
【自我身份意識受損】
兒童會在和外界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自我感。舉例來說,如果兒童始終成長在安全的環境中,主要的照顧者也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兒童的需求得到了基本滿足,就會慢慢地發展出對他人的信任感,同時也能夠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值得被愛和照顧;隨著年齡的增長,也能夠逐步建立自我和他人的邊界。
如果負面影響持續到青春期或者成年期,個體的自我分化也會遇到障礙,可能表現為難以理解或者覺察自己作為一個獨立個體的感受和需求。
【迴避行為】
迴避行為可以被理解成個體在受到創傷之後的急性應激反應,有一部分的迴避行為在短期內確實可以幫助個體緩解壓力,但是長期來看卻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解離現象】
解離(dissociation)是一種常見的防禦機制,它指經歷一種包括感知分離,觀察自我時好像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視角一樣。當個體面對著極為強烈的、難以承受的痛苦時,通過解離,可以把自己的一部分從痛苦的體驗中抽離出來。
【自殺】
自殺可以說是最為極端的迴避行為,很多受到性侵的兒童都報告過自殺的念頭。由於個體在受到性侵之後會經歷難以想像的精神折磨,比如焦慮、抑鬱、自責等情緒,逃避這些精神層面的痛苦是受害者最主要的自殺動機。
【過當減壓行為】
極端的情況是自殘/自傷行為,這和自殺不太一樣,自殘的目標不是結束生命,而是暫時地緩解焦慮,這種情況下,需要幫助兒童表達自己的情緒,並且發展出更有適應性的減壓方式。
【人際困難】
絕大多數的兒童性侵犯都來自熟人或者認識的人,這樣的經歷必然會破壞個體對人際關係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短期來看,兒童可能會更多地表現出好鬥或者退縮。
【異常性行為】
反常的、嚴重不符合發展規律的和性有關的行為,其中一種極有可能暗示兒童受到過性侵犯的情況是,兒童在做出性相關行為或者描繪(講述/繪畫/捏橡皮泥)性相關行為的時候伴隨有強烈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焦慮(害怕或擔心自己犯錯誤了)或者憤怒、攻擊、暴力(以性侵犯威脅恐嚇同齡的小朋友)。
有一部分孩子在遭受性侵之後並不會表現出反常行為或者創傷反應。而這一部分不表現症狀的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可能會在之後逐漸惡化,由於他們最初沒有明顯的症狀表現,所以臨床上不太容易準確評估他們的情況,就算是接受治療,也很難有效地評估治療效果,這種情況確實會給家長帶來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