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東
產業鏈的延伸及其布局,不僅是一個企業、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的事情,也是全球範圍內的事情。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中國市場都是產業鏈布局的重點。甚至,中國市場是一些「全產業鏈」的良好載體與支撐體。那麼,如果「全產業鏈」都在中國,就是產業鏈現代化嗎?未必!對中國發展而言,產業鏈現代化的關鍵是產業鏈構建的自主性。
中國市場是全球最大也是最具潛力的市場。唯有中國的競爭性企業佔據了產業鏈的中高端,才能夠主導「全產業鏈」的構建與走向,中國市場才能成為由中國企業主導的市場。如果中國企業在本土市場上都不具備競爭優勢,那麼也難以在全球市場上勝出。
目前,儘管某些產業鏈的大部分環節都布局在中國,但是中國企業中的大多數仍處於產業鏈的低端,並由此產生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產業鏈低端基本是那些低工資崗位, 這使中國廣大勞動階層報酬率相對較低,增長水平相對有限。二是,由於產業鏈的主導權並不在中國企業手中,產業鏈的構建、延伸、結構調整與走向也就不由中國企業主導。隨著產品更新換代與技術進步的加快,中國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也就進一步趨於被動,不僅自身收入與利潤被不斷擠壓,所提供工作崗位的報酬水平也相對被壓制。三是,位於產業鏈高端的外資企業與資本憑藉對中國高端市場的壟斷,獲取了巨額壟斷利潤,並據此鞏固產品開發與技術進步能力,加快產品更新換代與技術創新,進一步增強「先進者優勢」,從而進一步提高他們對中國企業的「優勢壁壘」。四是,由於中國企業和勞動者所獲得的收入、利潤在「全產業鏈」中的佔比偏低,不僅制約了中國勞動階層收入的快速提升,也抑制了消費需求和社會總需求的提升。因此,如果產業鏈現代化不能持續向產業鏈中高端提升,也會影響到「擴大內需」這一戰略基點。
產業鏈的形成與改進並不完全是市場自由競爭的結果,產業鏈是由那些位於技術高端的企業在其本國政府支持下構建起來的,這些企業不僅決定著整條產業鏈的生產結構,也決定著成本結構與價格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講,「全產業鏈」僅僅是相對那些主導產業鏈構建的企業與國家而言。產業鏈越是跨越國界,越是全球化,就越是有著主導與非主導之分。
對於一個越來越全方位開放的中國而言,產業鏈的自主性,而非僅僅是產業鏈的全球化,才是首要和根本的,因為這決定著向產業鏈高端進軍的發展目標的實現,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決定全局的關鍵所在。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國家提出了「產業鏈現代化」。
只有那些能夠自主開發產品尤其是高端複雜工業產品的中國企業,才會擁有在全球範圍內自主採購元器部件和不斷改進工藝的自由權,才能夠基於自己設計開發的產品,建立生產製造結構、成本總體水平與結構、市場性價比的標準,引領、整合上下遊產業鏈,建立起產業聯盟,主導整個產業鏈的收入與利潤分配。
要實現產業鏈的自主性進而達到產業鏈現代化的目標,關鍵是要加大力度推進中國工業的自主產品開發和技術創新。
只有堅持並極力推進工業產品自主開發,中國企業才會建立並不斷改進自己的產品開發平臺,充實產品開發團隊與改進平臺實驗裝置設備,從而在實踐活動中,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技術知識,積累起日益豐厚的產品開發經驗和能力,進而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使技術創新和進步踏上前進的軌道。
加大力度推進中國工業產品自主開發和技術創新,既需要中國企業勇於在競爭性環境中具有戰略遠見與決心,更需要國家層面的推動,比如在某些領域某些時期,要求中國骨幹企業提高自主產品開發的比重,並對那些勇於進行自主產品開發與技術創新的企業給予有力的支持。
強調並推進自主產品開發,並不是關起門來封閉式自我研發,而是在一種更加開放、高強度技術學習進程中,實現產品的自我設計與開發,增強產品開發能力,推進技術創新。
產品開發是連接技術和市場的關鍵環節,由於中國企業更熟悉本土市場的需求,以及國內本身的經濟社會條件,所以一旦中國企業能夠將那些中高端工業產品納入自主開發範疇,所開發的產品在中國市場上會更有競爭力,這些企業也將由此踏上良性擴張的快車道。比如,面對已經被合資企業、跨國企業和國內重點大型企業壟斷的中國汽車市場,哈飛、吉利、奇瑞、比亞迪等企業無不是依靠開發出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系列車型,在20多年裡殺出一條血路,迅速從小變大,並實現了中國汽車出口的零突破。相似的案例在面板顯示器、核電、高鐵等工業領域也都存在。
當一批具有這樣特性的中國企業不斷出現並壯大時,當中國在本土乃至全球市場向著產業鏈現代化大踏步前進,並最終實現目標時,我們也才能夠說,中國擺脫了西方國家及其跨國企業與資本在產業鏈上的壓制,我們才能夠說,中國市場首先是中國企業的然後才是世界的,中國的對外開放也就更有底氣。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