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店街》——失落的自我與終生探尋

2021-03-01 當季內耗

隨緣分享俺兢兢業業耕耘一天的報告(亂衝

三天看書,一天報告,直寫得我兩眼發昏…確實可以寫法語的…但是我法語表述就像便秘,還是更在意自己表達了什麼而不是什麼語言吧…【主要是菜

0181105014 老師我不是複製的報告

是我是我

【基礎介紹可以不看⬇️

1.情節概述

​故事的背景設置在由德國佔領時期的巴黎,作者莫迪亞諾塑造了一個失去了過去記憶的私家偵探助理——居伊·羅朗,他曾以為自己是弗雷迪,而實際上他是希臘人吉米·佩德羅·斯特恩,作為一名流亡者,他擁有多重身份,因此也可以是多米尼加公民佩德羅·麥克埃沃依。在書中,主人公不斷地尋找他的故人,串聯各式各樣的信息與證物,妄圖從他們口中拼湊出自己破碎的曾經,可過去的他,似乎早已被掩埋瑞士邊界一場大雪中。

​本書由「破碎」和「尋找」兩個角度入手,通過居伊的四處奔走,串聯出一代人的形象。這種奔走中穿插有他人的回憶、整頁的資訊和主人公恍然間憶起的片段,一種具有時代性的悲哀,和一場尚有希望的,人的探尋。​

【懶得看也可以下拉⬇️】

2.作者介紹

​作者派屈克·莫迪亞諾1945年7月出生於法國巴黎西南郊,他的父親是猶太商人,母親是著名表演藝術家,雙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相識於巴黎。然而在童年時代,莫迪亞諾的父親因從事走私常不在家,母親則出遠門巡演,他與兄弟呂迪相依為命,然而不幸的是,呂迪年僅十歲患病去世。呂迪的去世宣布了莫迪亞諾童年時代的結束,在他從1967到1982年間的作品前,都會寫有「獻給呂迪」,以此緬懷過去的好時光。

​此外,莫迪亞諾出生後,為避免「猶太后裔」帶來的消極影響,家人為他舉行了洗禮,使他成為一名天主教徒。這卻使莫迪亞諾成為了具有法國國籍的猶太后裔,天主教徒的身份使他不入本民族宗教,這種複合與多重性也並沒有使他受到法國人、猶太人、或是天主教徒的接納。因此「身份認同」也是一個莫迪亞諾長期探尋的主題。

【我自己都不看⬇️】

3.寫作風格

​莫迪亞諾的作品裡,糾纏著過去、現在、迷霧與幻覺,烘託出來一種超現實氛圍。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模糊不清,時間紊亂無序,空間支離破碎,作品裡的主人公總是孜孜不倦地追尋,但往往失意,以此形成一種半明半暗,似真還幻的寫作風格。在文學流派上,莫迪亞諾屬於「新寓言派」。

【好兄弟你來了!】

4.作品分析

4.1.「海灘人」形象與歸屬感

在書中作者塑造了一個「海灘人」的形象,他們出現在所有歡愉的社交場合,腳印踏遍鋪滿金色陽光的沙灘,以這種和樂來掩飾迷茫帶來的苦楚與漂泊感,在燈紅酒綠中閃過全部的青春。然而當他們消逝時,沒有人為這歡騰的人群裡缺失的一個昔日的青年人而悲傷。

「在數千張度假照片的一角或背景中,他身穿遊泳衣出現在快活的人群中間,但誰也叫不出他的名字,誰也說不清他為何在那兒。」這便是作者對書中「海灘人」形象的描述,也正如書中人物於特所說,「沙子只把我們的腳印保留幾秒鐘。」

結合歷史背景與作者個人經歷來看,「海灘人」這一形象首先揭示的是多災多難的猶太民族所經歷的長期漂泊與孤苦無依,特別是作者的父親作為一名親歷了二戰的猶太人,莫迪亞諾不斷探尋父親經歷的那一時期,並在書中藉由居伊的一生向世人揭露這段歷史。

他們可能擁有多重身份,可以是法國人、多米尼加人、希臘人或是任何一個被認可的國籍;他們可以從英國飄洋過海來到法國,可以棲居於俄國,於瑞士,安生於任何一個能暫時保障他們安全的國家;他們也可以是鋼琴家,美食家,外交官,無所事事的少爺,任何一個名正言順的職業。然而無論裹上了多少層的身份,再度回到一類人群中去,妄圖尋找一種認同感,他們結局仍是悲哀的。或許正如本書作者莫迪亞諾,一位「在法的天主教猶太人」,他無法真正團結進任何一個集體。

海浪終究呼嘯而來,撫平沙灘上的一切痕跡,無論是巡警的追查,他國的驅逐,還是一場意外的謀殺,都能輕易將他們從歷史上抹去。

這種迷惘和身份認同不僅寓於猶太人這一特定群體上,也是所有流亡者的哀歌。然而當我們更進一步思考身份、姓名、回憶、和歸宿這些東西的意義時,或許,人人都成了「海灘人」。

4.2.身份符號的無意義

​若以「身份」來定義一個人,失去了記憶與真實身份的主人公,以「居伊·羅郎」這一暫時身份踏上探尋之旅。當他逐漸收集著「他人口中的自己」時,漸漸拼湊出一個形象——我是弗雷迪。也正是當讀者以為他的身份將逐漸明晰時,突如其來的描述,則佐證了「我不是弗雷迪,我是弗雷迪的朋友,佩德羅·麥克埃沃依」。隨著情節進一步展開,他又了解到,「我現在是居伊·羅郎,我的過去可以是佩德羅·麥克埃沃伊,也可以是吉米·佩德羅·斯特恩。」

​這種切換與轉變是如此的自然和無礙,甚至不論他是「湯姆、皮特、烏爾比諾還是費爾明娜」都無關緊要,他只是恰好通過他人的三言兩語,找回了一個符號,這個符號本該那麼親切,卻似乎又與自己不甚相關。更令人悲傷的,是或許有一天,及至他的死亡,他的朋友們都未曾了解過他的真實姓名,抑或是多年小心翼翼的躲藏之後,國籍、職業,這些符號的功能早已被模糊,「我」亦無法定義「我」,個體陷入迷霧,只是一個偷摸著生活的影子。

「我什麼也不是。」這一句在開篇刺目地扎進讀者眼中,並在90頁後循環往復:

「我相信,在各棟樓房的入口處,仍然迴響著天天走過去、然後失去蹤影的那些人的腳步聲。他們所經之處有某種東西在繼續顫動,一些越來越微弱的聲波,如果留心,仍然可以接收到。其實,我或許根本不是這位佩德羅·麥克埃沃依,我什麼也不是。但一些聲波穿過我的全身,時而遙遠,時而強烈,所有這些在空氣中飄蕩的分散的回聲凝結以後,便成了我。」

​這或許便可解釋為,我們是過去的一種痕跡?我們是長長來路?因此作者才孜孜不倦地探尋著他的回憶?

4.3.他者與回憶

​主人公在對自我身份的探尋過程中,不斷找尋過去的熟人與朋友,他收集著泛黃的破損的照片,空曠又陳舊的筆記本,有如拼圖般企望從他人口中湊出「當年的好時光」。

然而我們的過去真的是他人可再述的嗎?人真的是可以為他人所充分認識的嗎?在走訪了幾位朋友之後我們幾乎可以確定,答案是否認的。

主人公給他們開啟了通往回憶的窗口,而他們則不可自拔地陷入了對自己的過去、對自己所愛之人的過去的抒情。我們這位佩德羅之於他人,不過是照片中偶然進入的南美人,也可能是希臘人,不過是他們所愛之人一群朋友中的一個,全書如同碎紙機般的敘述,糅雜有現在,他人敘述的過去,第一視角再現的過去,和鋪排滿姓名、稱號、住址與電話的人名簿。可他仍無法從「他者」眼中獲取一個完整自己,多殘酷,他的過去是千瘡百孔的紙袋,幾乎漏走了全部的溫度、水分與香氣,徒留一種乾癟的敘述。

那麼也可以說,人類終此一生,能做到「了解自己的」,與「自己能了解的」,也不過是我本身——這麼飄渺的個體。當我讀到生死關頭佩德羅仰躺在大雪裡,便只覺得這種茫然與孤寂有如死亡般徹骨,「我繼續走著,一邊徒勞地尋找一個方向標。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我走呵,走呵,最後終於躺倒在雪地上。在我周圍,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再進一步思考:為何他要去探尋回憶呢?探尋回憶就是找回過去的自己嗎?找回過去的自己,便能擺脫些無所依的痛苦嗎?也就是說,我們一步步走來,我之為我是建立在「過去經歷」的基礎上嗎?似乎也不然。

他說:「這確是我自己的生活呢?還是我潛入了另一個人的生活?」我們或許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又或許只是按照某種早已註定的劇本,不可自控地在這軌道中前行?那麼什麼才是我呢,回憶並不告訴我。

作品中那些抱有完整回憶的人們,他們依然是寂寥的,甚至是悲哀與恐懼的。自己的過去無人分享,而未來亦了無期望,他們在現實裡啃噬著回憶的餘溫。或許他們根本沒有對於「我是誰」的疑問,那麼從始至終亦未真正審視自我,這種不知或許也不失為一種幸福。

​4.4.和解與不息

​什麼樣的選擇才能將人們從這種無所依也無所是的茫然中贖出呢?我們如何才能夠確認自己的存在,找到此人的根基呢?我認為在《暗店街》中,對於人的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作者莫迪亞諾給出了兩個答案。

首先是居伊的老闆——私家偵探於特,他也是一位有著破碎回憶的人,但直到這位偵探退休前,他都沒能查清自己的過去。最後他選擇了放棄這種執著。

「『我一直相信總有一天你將尋回你的過去。』

​這一次他是鄭重其事的,這使我很感動。

『可是你看,居伊,我在考慮是否真值得這樣做……』

他沉默了。他在想什麼?他本人的過去?」

​他最終離開巴黎,回到尼斯,回到外婆帶他長大的教堂邊,開始了新的、充滿期待的老年生活。他的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祥和甚至確信。若是我們不再深挖何為過去,何為我,承認了他的不可知,並與這種不可知共處,那麼堅定而穩健。踏過不可知後自發地邁向未來,不失為一種可控的幸福,他與命運共鳴,在這洪流中怡然自得。

遠好過那些在巴黎潮溼的夜晚,為過去流乾眼淚而一無所為的人們,在這一時刻,在此時此刻,他去抓取明天,他便有了意義,有了意義,他的生命也算是有了錨點。

​而另一方面則是我們的主人公,居伊,這位奔走在現實裡的年輕人。他總試圖去抓住什麼,他跑過長長的街道,他穿過整個法國去尋找,他出海,他去找他的全部朋友,只為了得到點什麼。得到什麼?一個用以固定生命的抓手?可不總是失望嗎……

​可他最終沒有向這種周而復始的失望低頭,在結尾處,再次斷了線索的居伊站在礁湖畔,決心再尋他的友人。「不,他肯定沒有在海上消失。他大概決定割斷最後的纜繩,現在一定躲在某個珊瑚島上。我終將找到他。另外,我必須做最後一次嘗試:按我的舊地址,去羅馬暗店街2號。」

他沒有向不可知低頭,而是賦予了探尋這一行為本身以意義,由結果論而導向過程論,在稍縱即逝的一生裡尋找「我」,這種尋找也將使我成為「我」。

因此,這兩種解答無論如何都指向未來,不管他們看起來是繳械投降,還是執迷於過去,實質都是一種前進。

「黃昏時分,一個小姑娘和母親從海灘回家。她無緣無故地哭著,她不過是想再玩一會。她走遠了,她已經拐過街角。我們的生命不是和這種孩子的悲傷一樣迅速地消逝在夜色中嗎?」作者這樣收尾,他殘忍而無情地再次指明人的脆弱和黃昏半明半暗中的迷茫,然而正是在這種脆弱中,在這種夜幕裡,星星點點如磷光般的希望與未來,才呼喚著人們盡全力而抓取。 

相關焦點

  • 失落的空間,探尋神秘古老的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水族館
    與其他水族館不同的是:這個水族館被稱為「失落的空間」,它將史前文明亞特蘭蒂斯傳說,在這個並不大的水族館中得到了還原,如迷宮般的過道可以欣賞水生動物、水下景觀,還能走向通往亞特蘭蒂斯的廢墟。水族館不大,就兩層,這樣的規模大小剛好適合小朋友們。剛進門面對的就是一個長達16.5米,高達7.2米的巨大水族箱,通過它可飽覽海底亞特蘭蒂斯遺蹟和各類海洋中的生物。
  • 生涯教育指導開啟探尋自我的旅程
    生涯教育指導開啟探尋自我的旅程 2016-
  • 尋找失落的書包
    我極度失落又心有不甘,一個人悄悄地哭了一場,然後收起書包回家。從此,我就經常做那個在教室裡找書包的夢。學習改變了我的命運。上山下鄉時,我到農村插隊,除草、插秧、挑糞、上河工,什麼髒活苦活都幹過。白天在田間勞作,晚上就讀那個年代所能找到的野史雜書,並把所見所聞寫成通訊報導稿,投到縣廣播站。後來,我就成了公社的專職通訊報導員。
  • 重新認識梭羅的關鍵詞:自我,多語言學霸,關註失落,不卑不亢
    多年來的積累,充分經過思辨的思想,通過他誠實面對自我,表達自我的態度,優美豐富的語言,最後形成了這個廣受大家歡迎的獨樹一幟的文風。(二)與眾不同——關註失落的事物梭羅的一生,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雲淡風輕,歲月靜好。
  • 一切心理問題都是自我太弱小,終生成長的是自我延遲滿足能力
    延遲滿足是兒童期學習的心理技能,這個時期在6、7歲到13、4歲,恰是小學時候,心理特點去自我中心化即時滿足指的是本我,追求快樂原則,而延遲滿足需要自我強大,調節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協調環境條件,由此自我遵循現實原則。我們目的就是發展強大自我能力,調節力比多能量的即時滿足。看起來,本我類似動物需求,求快求勝心切,而耐心屬於大寫的人,在意自我控制力,求慢求敗心不著急。終生成長的是自我能力!
  • 第6屆深圳原創設計時裝周:六未 · 章譯文:探尋自我的那份「自在...
    第6屆深圳原創設計時裝周:六未 · 章譯文:探尋自我的那份「自在獨行」 2019-11-29 08:08:42 來源:阿春第三隻眼
  • 《經典情節20種》之一:探尋,好的探尋能給主人公帶來重大轉變
    到了最後,主人公沒有探尋到她一開始想要的東西,但是卻明白了一些道理,增長了智慧,對世界以及自我都有了新的認識,找到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在設置探尋的情節時,還要主要注意的地方:探尋的,應該找一個人、一個地方或者一樣東西;能夠展開兩個關鍵點:主人公的目標、動機,和他想要找到的東西。探尋情節應該經常變換場地,會去見很多人,很多地方。
  • 這座失落之城僅被發現百分之十,部落人身材矮小穿統一長袍
    據《澳大利亞新聞網》10月2日報導,Tommy Walker是英國一位自由旅行作家,當他到達哥倫比亞時,就迫不及待地想要進入叢林深處,探尋當地的土著部落,體驗一場不同尋常的旅程。Tommy所探索的這座失落之城位於內華達山脈的聖瑪爾塔山脈的深處,他和其他的旅行者一起出發,經歷了一整天泥濘的山路,期間還有暴雨突然襲來,夜晚來臨的時候,一行人就地紮營,吃著罐頭和餅乾等待第二天的行程。第二天,他們在炎熱的天氣下翻山越嶺,終於到達了當地土著Kogi人的部落,他們居住在叢林裡代代相傳的稻草屋中,十分傳統。
  • 魔力寶貝副本講解 失落的古代文明攻略
    魔力寶貝副本講解 失落的古代文明攻略。魔力寶貝覺醒是一款以經典網路遊戲魔力寶貝的為藍本的豎版回合制遊戲。由SE正版授權。 產品完美還原了魔力寶貝端遊IP的場景、人物以及萌寵形象,引發玩法對回合制玩法的情懷和記憶。
  • 有一種心情,叫莫名的失落
    不畏將來,不念過去,終究只是一種自我安慰罷了。曾看到過這樣的標題:「真正優秀的人,都很自律」或「真正自律的人,早已戒掉了情緒。」自律,沒有情緒,任何時候,任何問題,都能沉著應對,心平靜如水,生活有條不紊。這樣的人,的確很有境界,令人欽佩。然,要想成為這樣的人,可謂難如登天。首先,人有惰性,很難克服。其次,人有情緒,實難抑制。
  • 人生的失落與教育的力量
    人生的失落與教育的力量——親子共讀《失落的一角》有感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十年前,我在北京讀書時,一次兒童文學的課堂上,老師給我們講《失落的一角》,那是我第一次讀謝爾.希爾弗斯坦的作品。
  • 大電影《玩具總動員4》,雖然故事平庸,但是探尋自我的主題很好
    探尋自我,是這部動畫的主題。這樣的主題其實並不新鮮,但故事並不平庸,甚至稱得上優秀。剛開始,玩具們接受了「易主」,開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承擔著一樣的任務和使命。在他們眼中,邦妮就像是他們的孩子一樣。直到,叉叉被小女孩創造出來,雖然他被賦予玩具的稱號,但他自己卻並不認同,堅持「垃圾」才是他的本質。胡迪努力想要叉叉留下來,試圖改變他的自我認知。
  • 陳偉華:讓自己有光——探尋自我專業成長的生命線索
    我努力探尋著自我心靈成長的諸多線索,那些紛亂的生命體驗,構成了當下的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所謂自己,就是一個人過去所有的生命體驗的總和。那些獨特的生命體驗,讓我擁有了光芒,擁有了專業成長的力量。
  • 失落中的詩意 ——讀賈島《尋隱者不遇》
    隨著正文詩句的展開,我們會發現,這種失落在詩人的筆下得到了無形地消解,逐漸從「失落」轉化成「詩意」。在這首詩中,詩人設置了一個簡短的問答。問與答的設置,常常能為詩歌帶來許多奇思妙想。像是《回鄉偶書》中的「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又或是《清明》中的「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都已成為我們記憶裡的經典。而《尋隱者不遇》的問與答,又有其別出心裁之處。
  • 英男童患罕見疾病終生不能吃甜食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英國《鏡報》10月30日報導,生活在英國伯明罕的6歲男童蘭斯•伍德(Lance Wood)因罹患罕見疾病,終生不能吃甜食。近日,在一場迷你跑步比賽中,他的堅強不屈感動了現場所有人。據悉,醫生一直在探尋蘭斯的病因。因為患病,他不僅聽力受損,不能說話和走路,甚至終身無法吃甜食。
  • 紀伯倫《探尋》:探尋的意義
    探尋大約一千年以前,兩位哲學家在黎巴嫩的一個山坡上相遇,其中一位哲學家問另一位:「你到哪兒去?」另一位哲學家回答:「我來尋找青春泉,該泉像花一樣在太陽下閃閃發光。你在找什麼?」第一位答:「我在探尋死亡的秘密。」
  • 為什麼心裡會莫名的難受也很失落
    為什麼人有時心裡會莫名難受和失落?這裡有外界氣候環境因素,也有生理和心理因素對人的影響,還有生活、工作、愛情、婚姻家庭的不如意對人的心理情緒的影響。下面我們從這幾個方面談談心裡會莫名難受和失落的原因。一、外界天氣和氣候變化因素對人心理情緒的影響。
  • 表達心情失落的句子_心情失落的詩句
    情緒失落怎麼辦?其實情緒低落是一種負能量,找人情緒可以促進能量的流動,自然情緒也會慢慢地好起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表達心情失落的句子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表達心情失落的詩句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忽聞岸上踏歌聲。
  • 失落的樂園,帶你探尋傳奇而又神秘的香港九龍城寨
    最後留一張全景九龍城寨給大家保存作為紀念吧,也許我們已經無法再去探尋它的秘密,它的故事,它曾經存在過,也將繼續存在在大家的記憶中,不被遺忘,就會永生。我是神犬哥,下次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