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菜單從十年前就開始反覆試水,數次躍躍欲試想要在餐飲界中翻出浪花,但始終不溫不火。對電子菜單的使用體驗所有人各執己見,關於它的爭論從未停止過。
我媽那一輩年紀大的可能不會用,還是要電子的紙質的都準備
如果能直接微信掃碼點菜,我很喜歡,太方便了。一桌人可以同時點菜,而且想看多久看多久,中途加菜也不用麻煩服務員
本社恐不僅想要微信直接點餐,我還想要微信催菜、微信叫服務員上水、微信AA買單
工作盯著手機電腦就夠累了,吃個飯能不能讓我眼睛休息會。而且手機屏那麼小,也看不清菜啊
我用過海底撈、外婆家的電子點菜,體驗沒傳統的好,希望以後電子菜單能設計的像紙菜單那樣好看清楚
由上可見,由即使在如今這個移動網際網路發展的制高點,人人都離不開手機的時代,在顧客心裡電子菜單依舊還是沒能打敗紙質菜單。他們兩者各有優勢劣勢,電子菜單的優勢很明顯:
· 優化用餐核心流程
· 提高翻臺率,平均節省用餐時間 15-20 分鐘
· 降低人力成本接近 30%
· 點餐同時收集用戶信息,利於推廣會員制
· 可根據消費者偏好隨時調整菜單設置,降低菜單製作成本
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兩條就是:節省人力成本和大數據收集用戶信息。節省人力成本不用多說,大數據這點對大多傳統餐飲人是又陌生又熟悉。
▲美團和大眾點評的餐飲數位化大會
為什麼一些傳統餐飲人做不過跳槽來的外行人?其中一個原因傳統餐飲人注重口味,而外行人尤其是學會了網際網路用戶思維那一套的外行人,注重用戶。
一直有老闆會問我:為什麼顧客不愛來我家吃飯了?為什麼我做的營銷活動沒人來?我在想,這些問題不是其他任何人能給到你回復的,能給回復的只有數據。
通過數據分析來判斷顧客喜好,判斷菜單結構優良,及時作出調整,才能留住顧客,而能提供數據的是電子菜單。
杭幫菜的代表外婆家 2017 年就引進了電子菜單,和二維火——一家做餐飲雲收銀系統的公司合作,創始人吳國平曾表示十分期待:「餐飲界能夠出現一個像服裝行業那樣整體的系統」,集採購、供應鏈、銷售、數據反饋等為一體。
當然,目前他說的系統還沒出現,而且現有的電子菜單至今也沒有完全在外婆家的直營門店裡普及。
因為電子菜單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點餐過程缺少了與服務員的情感互動,無形中降低了顧客的用餐體驗。
尤其是首次去某家餐廳,對著冷冰冰的電子屏幕點餐感受更是不太符合消費習慣。
目前,如海底撈這類實力餐飲配備的點餐設備是 ipad,軟體是集排隊、點餐、收銀、會員體系、大數據集一身的配套系統,還能自動給顧客開發票,這種電子菜單確實好有用。
但不說 ipad 大批採購成本,就光每年系統維護成本都不是小數,讓中小餐飲難頂。
如果退而求其次選擇第三方小程序則有反應慢、卡頓多、界面設計醜等問題,顧客體驗大打折扣。
紙質菜單的劣勢則相對於電子的優勢,主要在於成本和靈活上。
· 菜單的設計和製作成本高
· 對服務員數量有硬性要求,人力成本高
· 更新速度慢,調整周期長
· 難以收集顧客信息和用餐反饋
以上都是紙質菜單的劣勢,但不得不承認,在這個越來越「提倡閱讀」的時代,紙質菜單有著電子菜單不可代替的優勢。
忘記從哪看見的一段話:「菜單就是餐廳的一本萬利,是餐廳經營的總綱領,是餐廳與顧客之間的契約,是餐廳寫給顧客的美味情書,更是餐廳對顧客的承諾。」
「一本「萬利」」這個詞用的真的妙,一本菜單就能看出一個經營者的水準。懂行的人只要看看菜單,就大致可以知道這家餐廳的老闆懂不懂得做生意。
這可不就是一本「生意」?
精心設計的文字加上完美的圖片,呈現出的菜單才能讓顧客有完美的體驗,樂於點菜,而不是將點菜當做一種負擔。
金石認為在不遠的幾年後,電子菜單的背後將會是一整套完整的餐飲供應和生意系統,這個系統做到完善周全和價格低廉時,電子菜單才可能大面積取代紙質菜單。
但就像電子書與紙質書會長期並存一樣,紙質菜單與電子菜單在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也是會共存。
看唐小廚響鈴卷測評 年輕人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