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就是這兩個字

2020-12-24 騰訊網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有人說:世界上只有兩樣東西不能直視,一個是太陽,一個是人心。

而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

01

有個畫家,想畫佛與魔。

他在一個寺廟裡,找到一個僧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

於是他邀請僧人成為自己的模特,並許諾了豐厚的報酬。

畫作完成後,畫家一舉成名,僧人也如願拿到了重金謝禮。

過了一段時間,畫家想要找一個魔鬼的原型,但是找來找去都不滿意。

直到有一天,他去了監獄,見到了一個犯人,他很滿意,於是著手作畫。

這時候,犯人失聲痛哭。

畫家很奇怪,就問他為什麼?

犯人說:上次你畫佛的人是我,這次你畫魔也是我。

原來,僧人拿到報酬之後,下山去花天酒地,金錢很快用完,但是欲望卻越來越大,最終一步步淪陷下去。

他偷盜、搶劫、無惡不做,最終鋃鐺入獄。

畫家了解之後,長嘆一聲,丟掉畫筆,再不作畫。

人心最難直視,佛魔也只在一念之間,一旦淪陷在欲望之中,就永遠沒有回頭的餘地。

王陽明說: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一個人想要成為自己,就一定懂得克制自己,有一分本事吃一分飯。

現在商品琳琅滿目,白條、花唄滿天飛,說的好聽是提前享受,但是欲望的閘門一旦打開,那就收不住手了。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學好很難,但是學壞卻很容易。

不要試圖去考驗自己,也不要考驗別人。

02

古語說:小恩養貴人,大恩養仇人。

韓信年輕家貧,常去亭長家吃飯,亭長對他也很照顧,但是時間一長,亭長妻子不樂意,不再為韓信提供白食。

韓信不得已自己出來釣魚維生,溪邊的老婆婆看他可憐,給了他一碗飯。

這碗飯韓信記了一輩子,後來封侯之後,以千金回報。

但是那位幫助他很長時間的亭長,卻只得了一個「小人」的評價。

人心不足,你越是付出,他就越希望索取更多,這個小故事讓人性的貪婪一覽無餘。

得到的越多,想要的更多。

但是,蒼蠅貪吃蜂蜜,終究會溺死在蜜漿裡,貪婪的人,不僅得不到什麼,連自己也會搭進去。

莊子說:鷦鷯巢於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

鳥只需要一個樹枝就可以安家,偃鼠喝水,最多也不過是喝飽。

在人人不斷追求更富有、更成功的今天,我們卻已經沒有了「知足常樂」的心態。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慾,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定期清理家庭衛生,只留下必備的東西,你慢慢就會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東西,都不是必需品。

定期審視自己的人生,才發現,有那麼多佔據自己精力的東西,其實都沒有任何價值。

鐵娘子柴契爾夫人名聲在外,但是晚年的時候,陪伴她的卻是孩子小時候的玩具、畫本。

她為「事業」奔走一生,最後才發現,孩子才是她內心最柔軟的溫情。

人生從來不是加法,而是減法。

不斷選擇拋棄哪些不必要的東西,內心才不會被遮蔽,光照進來,才能看清自己內心需要的是什麼。

03

《道德經》裡講「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懂得知足。

明朝的胡九韶家境貧寒,耕讀傳家,僅僅能得到溫飽。

但是他卻每天晚上都要燒香感謝神明賜給他的福氣,妻子說:我們一天到晚都是菜粥,怎麼算是有福呢。

胡九韶說:我們生在太平時代,沒有兵荒馬亂,全家還能有衣穿有飯吃,家人沒有生病的,也沒有被關押的,為什麼不是幸福呢?

《親友書》中說:「一切財產中,知足乃為最殊勝,是故應當常知足,知足無財真富翁」。

膨脹的欲望,讓人永不滿足,這是痛苦的源頭。懂得知足,才是真正的富足。

克制自己的欲望,不斷捨棄自己不需要的東西,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人生才能平和安寧。

來源養生中國,如有侵犯權益,請聯絡我們刪除。

— END —

這裡有跟您一樣的老爸老媽

聚在一起聊聊家常

吐槽生活中的大小事

分享自己的拿手本領

來盡孝驛站修養身心

學習養生知識

體驗盡孝驛站兒女的貼心服務

星標一下,不要錯過我

覺得內容還不錯的話,就點點他們吧!

相關焦點

  •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是什麼?你我都要警惕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是什麼?你我都要警惕清代李汝珍在《鏡花緣》第五十五回中寫到:"奈近來人心不古,都尚奢華。"這表現在當今社會就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物質的享受,精神追求卻不斷退步,人人張口利益,閉口金錢,把曾經很純潔的親情、友情、愛情都建立在了金錢利益之上,人與人的交往也是限於有所求之中。這也並不是現代社會才出現的情況,早在明代,哲學家王陽明就已經闡述了這種現象。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
  •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
    而王陽明認為:人心本善,良知自存,是「欲望」二字遮蔽了良知,才讓人心變得難以直視。 有個畫家,想畫神與魔。 他在一個道觀裡,找到一個道人,發現他打坐的時候,氣質清明安詳。 於是他邀請道人成為自己的模特,並許諾了豐厚的報酬。
  • 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
    作者:不是所有的叔都叫北叔豆瓣有個觀點我一直很認同:世上最可怕的不是失敗,因為人可以東山再起,最可怕的是沉溺在無止境的欲望裡,自甘墮落。人生,最可怕的莫過於放縱慾望的滋長,放不下自己的貪婪與私心。看過這樣一則故事:船王哈利想讓23歲的兒子小哈利繼承自己的家業,作為考驗,帶兒子去了賭場,給兒子2000元,藉此觀察兒子的自制能力。
  • 王陽明:世上最可怕的兩個字是什麼?你我都需警惕
    明代心學大家王陽明曾說過一段話:「人心本善,良知自存。但是動於欲,蔽於私,而利害相攻,忿怒相激,則將戕物紀類,無所不為。」在王陽明看來,人心本善,但卻容易受到欲望的蒙蔽,做出各種瘋狂的舉動,欲望是最可怕的事物,我們每個人都要警惕。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這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幾乎每個人都有過一段十分煎熬的日子,即便是聖人王陽明也不能免俗。」 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人只有在逆境的磨鍊中才能有所成就,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 它要求我們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統籌自身的經驗和知識超越自我,而不是讀死書。
  • 王陽明:「此心不動,隨機而動」,是王陽明心學中最可怕的一部分!
    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他還可以當之無愧地被稱為偉大的文學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哲學絕非是書齋裡的空想,他本人也踐行知行合一,因此他能夠在各個領域都把自己的想法付諸實踐,這才有了傑出作為。他崇尚"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的八字真言。
  • 世上、最傷人傷感情的、不是愛人之間的吵架,而是這「兩個字」
    世上、最傷人傷感情的、不是愛人之間的吵架,而是這「兩個字」有人說:兩個人關係再好、都好不過牙齒跟舌頭的關係。牙齒跟舌頭關係那麼好、有些時候也會磕磕碰碰。人與人之間、也是同樣的道理,但又不完全相同。其實,最傷人傷感情的、不是話言話語的爭吵,也不是拒絕,同樣不是生氣,而是沉默,什麼話都不說。01.兩個人相處,有甜蜜就會有苦澀,有歡喜就會有離愁,有歡笑就有爭吵,這是每一對戀人在相處的過程中都會遇到的事情,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事。
  •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
    王陽明:決定你人生走多遠、飛多高的,不是能力,而是這兩個字王陽明(1472-1529),明朝人,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年輕時築室習靜于越之陽明洞,遂號陽明。王陽明是明代心學的集大成者,他的智慧和才能在明朝那個年代達到了別人難以及其的高度。
  • 世上最可怕的是鬼,可是人心呢?
    世上很多人都會說:鬼是最可怕的。可是,真的是這樣嗎?鬼,真的很可怕嗎?來,我們說說人心,或許你說鬼是最可怕的,那是因為你還沒有見過人心,當你見過人心,你才會明白什麼才是最可怕的。世上很多人都是披著一副人的行囊,可是,最後卻幹著讓人難以啟齒的事情。鬼,總是會感覺很可怕,可是不做虧心事,你難道還怕鬼來糾纏你嘛?所以,這個世界上,不要怕鬼,因為鬼不會糾纏你,因為鬼只有怨念才會出現,好端端的哪裡會有鬼。人心呢?每個人的內心裡都有一個想法,人心隔肚皮,你永遠不知道一副行囊下面會是什麼。
  • 王陽明:控制情緒,就是修行
    心學專家王陽明認為,控制情緒,就是一場修行。01控制情緒,是一種能力。王陽明說:「喜怒哀樂,本體自是中和的。才自家著些意思,便過不及,便是私。」王陽明先後共考了三次科舉,同期的考生中,有的因金榜高中而得意洋洋,有的因名落孫山而捶足頓胸。唯獨王陽明,多次落第,但一臉淡然的樣子,令人不得不懷疑他是否傷心過度或者對名次麻木了。他卻道:「世以不得第為恥,吾以不得第動心為恥」。
  • 王陽明:人生就是一場修行
    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大巧若拙」。如何做功夫呢?王陽明指出——努力做學問。對於才能和修養,讀書學習雖不算是唯一的路,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條路。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問他:「家裡還有何人?」和尚答:「還有老母。」王陽明再問:「想念她嗎?」和尚不語,一片寂靜,靜的能聽到和尚頭上的汗水流淌的聲音。
  • 王陽明:精神空虛,比物質匱乏更可怕
    ——王陽明人追求物質很正常,誰都希望日子過得舒心快樂。只要能夠無愧於自己的良心,沿正道去追求更好的物質生活,就能避開世俗中的誘惑,保持自己最本真的初心。所謂「清心寡欲」就是在告訴我們,要時刻清除自己內心的雜念,不被欲望所驅使,否則淪為欲望的奴隸就很可悲了!
  • 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是病啊
    世上最可怕的是什麼?對於這個問題,可能有人張口就來,是死亡。這樣的回答沒有錯,但從深層次來分析,還真的算不上。畢竟,人的生死是註定的,是自然界萬物輪迴中常見的。所以,就我個人來說,死亡倒不是特別的可怕,最可怕的就是生病啊。這輩子,再有錢,再大的官,不分年輕年老,即便身體平日強壯無比,總會有生病的時候。
  • 王羲之竹扇題字,王陽明以筆制敵:這二人都把字寫出了高級境界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情感大劈叉 王陽明的風骨和遠祖王羲之很像,尤其是兩個人都擅長"寫"。不過是王羲之最牛的是書法,草書和隸書冠絕古今;而王陽明最厲害的是寫信,教化弟子和講學時寫信,剿匪和平定寧王叛亂也用寫信,當然教育晚輩家書也寫得令人叫絕。可以說這二人都把"寫"的功夫發揮到了極致,都有一字千金的本領。
  •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妖魔鬼怪,也不是兇猛的野獸,而是這兩個字
    這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妖魔鬼怪,也不是兇猛的野獸,而是這兩個字:人心。人心看不到,摸不著,卻會給你最大的殺傷力,令你傷,令你痛;人心一旦失去人性,就會變得恐怖難測,人一旦失去人性,就會變得禽獸不如,披著人皮的狼比披著羊皮的狼,殘忍一萬倍。
  • 王陽明:你不快樂,是因為疏於照看自己的心
    讀懂王陽明,讓心靈去修行。讀懂王陽明,就能擁有健康心靈。王陽明學說的精髓在於「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認為朱熹要求人們絕對服從抽象的「天理」是沒有道理的,不符合現實社會的客觀實際。王陽明的心學有兩個要點。一是「心即理也」,即一個人只要能夠悟到心的本體,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點是良知。那麼他就可以日益精進,達到成賢成聖的高度。心學的第二個要點就是「知行合一」。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說,在道德觀念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就是行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的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行是合在一起的。
  • 為什麼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最可怕?這些人能做到,主要源於兩個字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才是最可怕的。」這句話最早出自哪裡,早已不可知,但被人群熟知後,就廣為流傳開來。對於這句話的理解,很多人都是眾說紛紜。那麼為什麼不抽菸不喝酒的男人才是最可怕的呢?一直以來,菸酒作為混跡社會的標配,早已得到大多數人認可,以至於偶然出現一個不吸菸、不喝酒的人,不免被人們貼上「另類的標籤」。但所謂的混社會,就一定要會抽菸喝酒嗎?不,並不是這樣的。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人生低谷時,修煉好24個字。這24個字就是王陽明提出的12種2字「心學」。「心學」是王陽明的聖人之學,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次之,修煉好「心學」這兩字,能少走不少彎路。那麼,我們又該如何修煉好」心學「這兩個字呢?
  •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後感
    通過省廳組織專題學習《知行合一王陽明》,並認真閱讀,改變了我原來對知行合一的片面認識,感想如下:一、王陽明的遠大志向王陽明年輕時堅信自己能成為偉人,成王成聖。儘管為他狀元父親和老師所不屑。看了本書覺得:志向的遠大與否是造成人和人之間差距最根本的因素。志向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觀,生命觀。
  • 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的是什麼?
    王陽明因此,「知行合一」這一概念才被很多人拿來引用或踐行,儘管大多人並不懂得這個概念的真真意思,也就是說,直到我們這個時代,「知行合一」這個概念仍然被濫用或者錯用,因為人們很把容易把它理解成「知」和「行」本來就是一個意思,即合一。王陽明也舉過例子,一個人,如果沒有孝順父母的行,那麼,他就是會有孝順父母的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