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依然嚴峻,孩子們不能出門上學,大人們不能出門上班,所有人都在努力在家待著為國家做貢獻。
網上很多的段子,上班族們要一邊視頻會議,還要努力應付家裡的熊孩子、老媽從腋下塞來的橘子、老爸看電視發出的爆笑聲……
此次疫情,讓許多家庭與居住空間來了次扎紮實實的「飽和式接觸」,當時看房時的注意和疏忽都完完全全體現了出來。
我們一般認為,買房就是為了獲得更好的教育醫療養老等生活條件,而經過這次的疫情,我們發現,有一項很重要的隱形條件一直被我們忽略了。
那就是安全。
此次疫情,內蒙古有一病例一直隔離在家,根本沒出過門,家裡也沒有疑似病人,沒有任何的得病理由,卻被感染。
官方公布的一個細節,白某住在另一確診病例樓上。病毒不可能直接通過鋼筋水泥的天花板和牆壁,去感染鄰居。然而鄰居卻感染了,這說明病毒傳播,一定另有途徑。
SARS時期香港著名「毒樓」
在2003年的香港疫情中,香港一共確診病例1755人,死亡300人。然而淘大花園一個小區,就有321人感染,42人死亡,分別佔總人數的五分之一和七分之一。
該小區一共十九座塔樓,所有病例並不是按照概率分布,而是非常有集中性。
根據事後的調查,淘大花園的汙水管是打通的,只要有一個攜帶非典病毒的患者,使用過馬桶,就會經過汙水管-地漏-換氣扇-天井之間的層層交換,最終傳染了其他住戶。
那些選擇閉門不出的鄰居們渾然不覺就被傳染了,一個接著一個傳播,魔鬼般的循環,最終把淘大E座變成毒樓。 即便淘大花園配套成熟,位置佳,近地鐵。
但是缺乏我們上面提到的第一需求:安全。
這些房子類型很危險,要謹慎購買
類型一:戶型設計不合理,通風採光難
有些樓盤由於地塊面積小,但開發商又想將「地盡其用」,於是把每個角落都設計到極點。
一層十幾戶的設計裡,就有那麼幾套單位的設計比較欠缺,無法實現自然通風採光,或者即便能自然通風,但採光性能都很差。
有些戶型哪怕帶有較大面積的陽臺,但因為被其他戶型「圍攻」,陽臺的採光性能也會大打折扣,致使餐廳、客廳的採光效果都比較差。
類型二:重新盤活的一層N多戶的房子
窗很小或者根本就沒窗。
如一些小單位即便帶有窗,但面積很小且正好在公共走廊上空,也會影響其通風採光;有些小戶型的廚房、衛生間甚至就是「黑廚房」「黑廁」,都得靠燈光照明和抽風機等來通風。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區內一些單體樓內,一層二十幾戶的設計,不僅多數單位難以科學通風採光,就連公共空間部分也如密閉的迷宮一般,就不用說自然通風採光了。
類型三:鄰裡距離「太親密」的房子
高密度的房子,樓棟與樓棟之間會比較緊密,哪怕是一棟樓內,因戶型眾多,相鄰的兩個戶型也恐因此非常「親密」。
有一些密度中等、且樓宇也是兩梯四戶設計,但有些戶型之間也比較親近,有些A單位的廚房、工作陽臺和B單位的廚房、工作陽臺,相鄰不過一米多,一陣風起時,異味都能「共享」;
中心區有些新的一手樓盤,有些也會和周邊舊樓相隔比較近,舊樓的廚房和衛生間等,也會直對著新樓的客廳等空間,如此一來,一旦舊樓業主開動抽風機,其室內的空氣就將直衝對面新樓的室內。
類型四:物管服務缺位的房子
此時,也正是考驗社區物業管理及服務水平的重要關口。一個社區密度大、人口多可能還不算太危險,更危險的是這樣大的社區裡物管服務缺席。
一個好的物業管理,細到電梯間的按鈕、電梯間,大到整個公共空間、園林環境等都能做到無微不至的清潔消毒管理,而物管缺位的社區,就連流動人口的登記都難以做到百分百。
細節決定成敗,在這場防疫中,做得好的那些小區物業,業主們自然會口耳相傳,將來也會傳導到房價上面。 畢竟買房最基礎的需求就是為了住的安全,放心,如今這麼危急的時刻,物業都如此漫不經心,平時的服務更加沒保證。
最後總結一下,這次疫情過後,哪些房子不建議買。物業服務不到位,不把業主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的小區首先排除在外,疫情過後,大家購房時多留意所在小區物業水平如何。
另外老破小社區慎重買,老社區物業管理的服務意識不強烈,從這次的防疫工作就能看出來,除此之外,老社區的水管,下水道等設備年代久遠,很難保證疫情期間汙水排氣管等設施有沒有破裂,造成病毒傳播等……
畢竟除了房屋的配套說到底也是附加價值,在災情面前,安全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