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分不清左右,是笨?爸爸媽媽別急,需經5、6年時間共三個階段

2020-09-05 彤寶媽媽愛彤寶

文|彤寶媽媽愛彤寶

記得上大學時,我常常會拿著鞋墊問下鋪的大姐:「哪只是左腳的哪只是右腳的?」

大姐每次都無奈又覺好笑。

雖然不至於真的左右不分,但遇到某些情況還是得對比或想一下下。

由己及彼,下意識地我會去觀察彤寶對左右的認知,結果……

好吧,咱們還是從頭說起!

嬰幼兒對方位認知的發展。

任何一個物體都有它的方向位置,嬰幼兒對方向位置的認知是一個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的過程。

以我對彤寶的觀察,她對上和下、前和後的認知理解進展的很順利,但快3歲的她鞋穿反是常事,不僅不能真正分清自己的左右,更不用說別人的左右了。

嬰幼兒對方向位置的認知順序是上下→前後→左右。

1、最先辨清的方位是上和下。

這個很好理解,因為上(天)下(地)的位置是固定的,不會因為主體或客體位置的改變而改變。

2、接下來認識的是前和後。

彤寶對前後的認識也很順利,但我發現了一個問題:她認識的前和後是有範圍的

比方說有一次她找玩具,玩具的位置在她前面一些的位置,我告訴她玩具在她的前方,她卻只低頭盯著腳前的一片範圍內找。

我又告訴她往前走一點,這次她離她的玩具很近了,但她還是看不到。

這樣的情況時有發生,我實在有些費解,明明就在眼前,她怎麼就看不到呢?

後來我看到了一些資料,原來對於3歲左右的孩子,對前後的分辨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①與物體的遠近有關。

「兒童往往從離自身較近的空間定向慢慢擴展到較遠的空間範圍」。

這就是為什麼彤寶現在會找不到離她較遠的玩具的原因,她的視線範圍還涉及不到太遠的地方。

②對位於前方30°到45°區域內的物體,孩子並不認為是在他的前面,而是旁邊。

這個特點則解釋了為什麼彤寶都走到玩具的跟前了還是找不到,因為當時玩具並不是在她的正前方,我所說的前面已經超出了她認知的範圍。

3、左和右的認知要晚一些,而且需要的時間較長。

目前心理學上普遍認為孩子對左右方向意識真正的形成和發展是從5歲左右到10歲左右

看來,想讓彤寶完全分清左右為時尚早啊!

下面呢,咱們就主要來聊聊孩子們對「左右」認知的一些問題。

嬰幼兒對左右認知發展的具體表現。

談嬰幼兒認知的發展就不得不提皮亞傑這位老人家,雖已去世近40年,但他的認知發展理論在兒童心理研究中仍然影響巨大。

他曾經做過兒童左右觀念形成和發展的實驗,當然也有其他一些心理學家做過相應的實驗,最後得出的結論都和他的差不多,孩子們對左右的認知大概需要三個階段(差不多得經過5、6年時間):

☺第一階段是5~ 7歲。

咱們一般分辨方向位置是有兩套參照系統的:一種是以自己為參照物,另一種是以其他物體或人為參照物。

彤寶現在不到3歲,還沒達到第一階段的年齡,如果按這個劃分得等到5歲左右,她才能以自己身體為參照物來辨別左和右。

孩子們此時還處於皮亞傑對兒童思維發展劃分的「前運算」階段。

這裡的「運算」不是數學中的運算,而是指心理上的運算(動作)。

處在前運算階段的孩子,運算能力更多的是憑直覺,並不是很準確。

我和彤寶玩左右手或者左右腳遊戲時,在你告訴她正確的答案後,緊接著的遊戲中基本反應是正確的,但只要遊戲結束,過一會兒她就又靠猜了。

差不多得到6、7歲孩子才可以分清站在他對面的人的左、右手。

☺第二階段是7~9歲。

☺第三階段是10左右。

這兩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到了「具體運算」階段。

他們的思維能力進一步增強,第二階段的孩子能對看到的直觀形象的東西分清左右;到了第三階段時,已經能形成抽象的左右空間概念。

嬰幼兒方向意識的發展順序幾乎是不可逆的,定是先「以自身做參照物」,才能到「以客體做參照物」。

看來,像彤寶這樣2、3歲的兒童分不清左右是很正常的,老母親的心終於放到了肚子裡。

孩子「左右不分」會造成什麼後果嗎?

成年人中不乏分辨左右的困難戶,一般情況下當事人不說,別人也看不出來。

因為大部分時候,他們只需要短暫的時間就可以反應過來。

拿我自己上學軍訓時為例,在「向左轉、向右轉」的訓練中,從來沒有出過錯,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到右手上作參考即可。

類似的情況並沒有影響到正常生活,也就沒有誰會把「左右不分」當成毛病來看。

但對於孩子來說,如果出現某些「左右不分」的情況時,還是需要引起家長重視的。

Part 1:在1到10的數字裡,彤寶最分不清楚的是9和6,估計在她眼裡,這兩個數字也就是一個站著、另一個躺著的區別。

這讓我想起堂妹家兒子在剛開始學拼音時,總分不清b和d,而且寫字的時候會從右往左寫,並且有時寫的字是反向的,比如下圖中Jasper寫的「小」字。

很多孩子都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其實是視覺感知能力的能力還不足

視覺感知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大概包括10個維度,其中一個就是「解釋一個物體相對於其他物體的空間位置,比如上下左右、裡外前後。」

Part 2:有一個同學是左撇子,他說小時候經常因為左右分辨不清遭同學笑話。

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因為在他左右意識形成的過程中被「誤導」的結果。

因為人們常常會這樣來分清楚左右:拿筷子的那隻手是右手!寫字的那個手是右手。

他就把左手當成了右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家裡有人是左撇子,也可能會造成孩子左右意識形成時的困惑。

Part 3:感統失調,也會造成一些孩子方向感差,左右不分。

人們常把高樓比作一間間鴿子籠,孩子們住在裡面,活動範圍越縮越小,再加上有的家長過度的看護,導致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應有的各種感覺刺激機會減少。

有兒童教育研究專家說,這也是不少孩子患上後天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之一。

造成結果的原因千千萬,僅以上面的三個例子來看,有的是過渡階段,有的是引導失誤,有的則需要找專業人士解決。

一個小小的「左右」問題,有可能會帶起連串的多米骨牌效應。

比如視覺感知能力差,可能會導致孩子拼讀能力差,進而影響學業;感統失調需要專業的訓練;嚴重的會造成孩子不自信。

長大後呢,連學開汽車都可能是個障礙。

如何幫助孩子加強分辨左右的能力。

研究發現,人的生方向感通過一些後天的訓練是可以增強的。


一般情況五歲的幼兒可分辨自己的左右,七歲時則差不多可以分辨別人的左右。

像彤寶這種小幼兒,訓練不是說必須等到這些界定的年齡才開始,家長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漸漸給他們灌輸左右意識。

一、通過語言告訴孩子「左右」。

算是一種「耳濡目染」的方法吧,平日裡描述左右方位時,家長用準確的方向詞來說,聽得多了孩子自然會記憶。

說兩個小例子:

☺洗澡的時候,搓到左胳膊,告訴孩子:「咱們現在洗左胳膊嘍」;搓到右胳膊,再告訴孩子:「現在輪到洗右胳膊嘍」。

以此類推。

這是在教孩子分清自己的左右

☺孩子在找一個玩具時,可以這樣說:「在積木的左面」或者「在娃娃的右面」等。

這是在教孩子分清他人的左右

二、做指令遊戲。

前文中提到我會和彤寶玩左右手或者左右腳遊戲,其實就是一種身體指令遊戲。

家長還可以應實際場景自己編個兒歌:

「搖搖你的右手,

搖搖你的左手,

兩手拍拍;

踢踢你的右腳,

踢踢你的左腳,

兩腳蹦蹦……」

家長邊念邊和孩子一起做動作,至少彤寶很喜歡這種邊唱邊動的遊戲。

方法有很多,上面列舉的是比較適合嬰幼兒期孩子的兩種。

當然,除了方法也有一些注意點:

☺不管是語言感染還是動作遊戲,家長需要注意的是「參考系」的統一

如果你站在孩子的對面教他認識自己的左右,千萬不要習慣性地用自己的左右手表示,而應該是和他站在同向的位置,或者指著他的左右手準確告訴他。

☺因為很多低幼兒童著重使用哪只手還沒有固定,所以不建議用「拿筷子的是右手」的方法來記憶。

可以嘗試給右手腕或右腳腕拴個標記物來記憶。

三、有實驗研究表明,6、7歲是孩子「左右」概念發展的飛躍期。

這個時候,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出現,再不是之前需要依靠具象的東西才能確定事物的聯繫和關係了。

對於到了學齡年齡的孩子,學校會有專門的學習。

在家裡爸爸、媽媽則可以和孩子做一些互動遊戲來增強孩子對左右的遊戲。

比如像綜藝節目裡那種一個人蒙上眼睛,另一個人喊口令找東西的遊戲。

可以讓爸爸、媽媽蒙上眼睛,孩子說方向,這樣孩子會更深的體會到「方向的意思」。


知道孩子左右意識形成的規律,家長就不必過於焦慮。

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出現一時拼讀困難或辨不清左右的現象,家長可針對性地做一些訓練,或者找專業的人做做指導。

但如果是孩子本身問題導致,家長也不必諱疾忌醫,及時幹涉對孩子來說是最好的。


參考資料來源:

①道客巴巴學在線文檔分享平臺:學前兒童空間方位-課件(PPT演示)

②知乎:《孩子總混淆字形、認識左右有困難?是時候警惕這項能力了!》,作者:萌芽

③愛學術:《兒童左右概念發展的實驗研究》,作者:陳敦淳,刊名:《心理科學通訊》,上傳者:龔家華

相關焦點

  • 分不清東南西北前後左右?3個遊戲讓孩子在玩中學!
    最近,有家長跟我們分享了一個讓她著急的事情: 小朋友已經4歲了,穿鞋還會經常分不清左右,糾正他的時候知道換過來,不提醒還是總出錯。對於小朋友這種不分左右,有什麼好辦法糾正嗎?
  • 孩子覺得自己笨,很自卑,因為你沒給他講這5個「笨」小孩的故事
    2018年,楊冪拍了個片《寶貝兒》,本以為會火,卻並沒有。沒火就沒火吧,但《寶貝兒》提出來的問題,真的值得我們思索:爸爸媽媽,如果我是個笨孩子,你們還愛我嗎?因為人的資質不同。有人天生靈慧,有人反應遲鈍。
  • 幼兒的爸爸第一次送孩子上學,卻沒想到指路的孩子左右不分
    一直以來,都是球球的媽媽送球球去上幼兒園的,但是今天球球的媽媽卻因為臨時有事把球球託付給了球球的爸爸。一直以來沒有送過球球上學的爸爸就比較懵了,他根本不知道球球的學校在哪裡,甚至連名字也是模糊的。這時候球球的媽媽已經出門了,他本來打算問問球球媽媽的,但是已經晚了。
  • 孩子分不清左右,4個方法教孩子分左右
    育兒的路上總是會出現一些令父母情緒變化的事,比如孩子生病了連夜的擔憂、考試成績好的驕傲、和別人打架的憂慮,當然還少不了一些哭笑不得的事,比如童言無忌、分不清左右、同手同腳(這個交給軍訓教官煩惱)。
  • 孩子左右不分?3步教寶貝分清左右!
    、說到左右不分,先來看看漫畫中的阿衰發生了什麼「囧事」吧:您家孩子是不是和阿衰一樣,也經常把鞋子穿反,左右不分呢?
  • 鮮鮮娘·媽媽說 孩子,爸爸終於知道你不是笨,而是爸爸的方法不對
    ,滿腦子都是教育理論和教育方法,自從兒子出生後,就按照自己的原則教育兒子,堅持不給孩子報輔導班,但兒子依然養成了壞習慣,不愛學習,晚上不睡覺,喜歡擺弄爸爸的手機。長此以往,他的忍耐到了極點,開始打罵孩子。每次暴力過後,看著角落裡的孩子,他的心裡都在流淚和懺悔。他一度覺得自己的孩子笨,卻不願意接受這個事實,身為一個優秀教師,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好,何談教育其他學生?
  • 父母育兒原則不一樣:爸爸捨得花時間,媽媽捨得讓孩子吃苦
    那一天,最令人感慨的情形是這樣的:幾個孩子的爸爸聚在一起觥籌交錯高談闊論,他們坐在另外幾個未婚的男人中間,外人看來根本分不清誰是已為人父;而幾個孩子的媽媽任勞任怨伺候著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玩,操心的老母親們說最多的一句話永遠是「小心」,不讓孩子自己動手,生怕受傷。
  • "前道德階段"的孩子,分不清拿和偷屢次伸黑手,父母該如何教
    其實,例子裡的東東分不清&34;,屢次伸黑手私自拿爸爸媽媽的錢、私自拿小朋友的東西,並不是說東東就是喜歡偷東西的壞孩子,只不過是他還處於&34;。根據研究結果,他把童年期的道德認知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34;、&34;、&34;。
  • 孩子總是寫反字,左右不分?是「感統失調」,用這5個小遊戲解決
    比方說總是把6寫成了9,把字母b寫成了d。不僅在學習方面出現了左右部分的問題,在這場生活中,也有類似的情況,例如把鞋左右穿反,衣服不會扣扣子等。 在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的兒子Jasper,陳小春曾經在網上曬出他曾經寫的字,其中就把"小"字寫反了。
  • 父母育兒原則不一樣:爸爸捨得花時間,媽媽捨得讓孩子吃苦
    ,其中有幾個同事和我們一樣也帶了孩子。外人看來根本分不清誰是已為人父;而幾個孩子的媽媽任勞任怨伺候著孩子們的吃喝拉撒玩,操心的老母親們說最多的一句話永遠是「小心」,不讓孩子自己動手,生怕受傷。爸爸要捨得花時間多給孩子一點陪伴,媽媽要捨得讓孩子吃點苦頭,多給孩子一些放手。
  • 「笨爸爸」戶外陪伴孩子,「父愛盒子」打開快樂
    因此,「笨爸爸」父愛空間聯合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區青創公益發展空間,帶著「父愛盒子」走進橘香四溢的團結村,以線上線下互動的方式,邀請了12對父子來到「笨爸爸」課堂,為孩子和爸爸們提供三小時的高質量陪伴課堂。
  • 孩子左右不分並非太笨,或許是因為感統失調了!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現在很多父母為了能夠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早早地就把孩子送進了早教班。前兩天鄰居家的孩子跳跳第一次去上課,本來鄰居是抱著能讓孩子早些得到鍛鍊,有益於孩子智力發展的目的去的。結果上完課的第一天,老師就跟鄰居反應,孩子好像不太對勁,因為跳跳已經三歲了,但是有時仍然左右不分,穿鞋的時候還會左右穿反,就連寫字的時候有時比劃也會左右寫反。
  • 左右不分需在幼兒時期糾正 教寶寶分清左右的方法
    新東方網>學前>幼兒教育>親子>家庭教育>早期教育>正文左右不分需在幼兒時期糾正 教寶寶分清左右的方法 2012-05-24 11:29 來源:
  • 「前道德階段」的孩子,分不清拿和偷屢次伸黑手,父母該如何教
    原來,東東自從知道錢可以買好吃的東西以後,屢次向爸爸媽媽的錢包「伸黑手」,琳琳也管教過很多次了:「東東,你不可以這樣偷偷拿爸爸媽媽的錢,這樣的行為是不道德的,是壞孩子才會做的。」但東東卻一臉天真的說:「媽媽,什麼是偷?我想要錢才拿的,就像爸爸從錢包裡拿錢一樣。」
  • 嬰幼兒期階段的腸胃,奶爸奶媽需體貼護理
    這個問題不只牽動著每個社會層次,每個年齡階段的人們,也牽動著對孩子最樸實付出的爸爸媽媽們,為了孩子的健康,爸爸媽媽們努力工作,努力掙錢,爭取給予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在孩子很小的時候,爸爸媽媽們就開始入手了小編作者也是一位全職寶媽,在孩子的健康方面也是從小就很在意
  • 3歲娃脫口而出「牛X」,爸媽別急著訓斥,三個辦法讓孩子懂禮貌
    研究發現,僅僅9月齡的寶寶,就可以成功模仿自己5周前看到過的動作;2歲的寶寶甚至可以通過一次簡單接觸,理解一個抽象的名詞並學以致用。1歲左右的小嬰兒,具備超強的模仿能力,即便沒有經過系統訓練或耳濡目染,小傢伙們也能在初次接觸某詞語後,成功記憶很長一段時間。
  • 5以內的加減法原來這樣教,爸爸媽媽一直都教錯了還說小朋友太笨
    導讀:5以內的加減法原來這樣教,爸爸媽媽一直都教錯了還說小朋友太笨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5以內的加減法原來這樣教,爸爸媽媽一直都教錯了還說小朋友太笨!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變笨,可能是這四個壞習慣在作怪,別等孩子變笨了才知道
    孩子聰不聰明有先天基因的影響,但更多的是後天的培養,通往聰明的道路只有一條,勤奮和自律,但讓孩子變笨的道路卻有千萬條。小明媽媽最常對他說的一句話就是「你咋這麼笨呢,你爸博士生,你媽本科生,怎麼到你,連考80分都難」。每次吃過晚飯寫作業是小明最難熬的時候,媽媽不停的罵他笨,不是做錯題就是不會做,讓他晚晚做作業看書到凌晨。殊不知,在媽媽這種輔導下,小明的成績越來越差,分數越考越低。
  • 了解分離焦慮三階段,巧用四個時間點平穩過渡,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爸爸媽媽離開了還會回來接我嗎?在情感和認知的拉鋸中,難免會產生身體的不適應和心理的焦慮。但是人類正是在不斷的分離中,我們才得以不斷成長。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分離是為了更好的依附,走向更獨立豐盛的人生。總體來說,各種氣質類型的孩子們都會經過以下三個階段,順利渡過以下這三個階段後,孩子就會完全釋然,走向獨立,和幼兒園產生深層的連接
  • 孩子分不清東南西北?並非孩子不聰明,而是「空間知覺」在作怪
    文 | 朗姐育兒日記(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學齡前兒童最常學習的一些內容便是關於生活的知識,比如「爸爸媽媽」類的稱呼,「香蕉蘋果」類水果的類別,又或者是「上下左右」類的方位知識。不知道家長們發現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