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分離焦慮三階段,巧用四個時間點平穩過渡,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2020-09-05 玫瑤老師說育兒

幼兒園馬上要開學了,孩子們即將邁出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這其中「入園焦慮」是不少家長和孩子要經歷的第一個門檻。我的孩子是在2歲半的時候入園的,雖然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自己的孩子入園也經歷一段漫長的適應期。

「入園焦慮」真的是洪水猛獸嗎?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加平穩的渡過這一段時間呢?作為一名曾經的幼兒園園長,今天我想結合自己孩子入園的經歷,和大家分享幾點經驗。

一、孩子上幼兒園,不得不面對的「分離焦慮」

剛上幼兒園的孩子總是哭,主要原因還是因為環境和生活方式的突然改變造成不適應和焦慮。

孩子在上學以前,他們的生活方式比較簡單,幾乎是由父母、爺爺奶奶或者保姆來照顧。大家都以孩子為重點和中心,圍繞著孩子轉,環境和照料人都比較單一、固定;

而去到幼兒園之後,孩子的環境忽然有了很大的轉變:父母和熟悉的照料人不再時時刻刻陪著了。他們需要獨自一人面對新的環境、老師和同學。

面對全新的環境,他們需要不斷地確定:我是安全的嗎?爸爸媽媽離開了還會回來接我嗎?在情感和認知的拉鋸中,難免會產生身體的不適應和心理的焦慮。

但是人類正是在不斷的分離中,我們才得以不斷成長。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分離是為了更好的依附,走向更獨立豐盛的人生。

任何新生事物在開始時都不過是一株幼苗,一切新生事物之寶貴,就由於在這新生的幼苗中,有無窮的活力在成長。

如果我們能對分離有客觀的認識,就可以有更好的心態輔助孩子渡過暫時的困難,讓他們收穫更廣闊的天地。

二、從反抗、失望到釋然,正確認識孩子入園分離焦慮的三階段

每個孩子的氣質類型不同,他們表達情緒和想法的方式是不同的。面對新環境,有些孩子適應度很高,他們可能不會一下子對新環境有非常猛烈的情緒衝突。這類型的孩子在入園的前幾天可能顯得興奮、雀躍,但是過了幾天後,才緩過神來要找爸爸媽媽;

而適應度比較低的孩子,警覺性比較高,面對新環境、新朋友容易有抗拒的心理,最直接的反應就是通過嚎啕大哭來表達。

總體來說,各種氣質類型的孩子們都會經過以下三個階段,順利渡過以下這三個階段後,孩子就會完全釋然,走向獨立,和幼兒園產生深層的連接,真正愛上幼兒園的新生活。

  • 第一階段:反抗。「我要回家!」

這個階段最直接的表現就是撕心裂肺地嚎啕大哭。在每天送去幼兒園的路上,就開始上演各種「生死離別」。這時孩子的口頭禪是「我不要上幼兒園!」「我要回家!」孩子表現得極為憤怒或反抗。

  • 第二階段:失望。「那又怎麼樣呢?我還是得上學。」

慢慢的,你會發現孩子開始有了一些細微的變化:他的哭聲不再那麼撕心裂肺了,而是變成了斷斷續續的哭聲。你仍會聽到孩子哭,但是比起第一階段,哭的強度和頻率有所減少。

如果在幼兒園孩子看到其他人哭,他也會跟著哭起來。這個階段的孩子可能會出現不理睬他人、反應遲鈍的情況。

我們也會強烈地感覺到孩子的心灰意冷和無奈。「是啊,不想去上學,但是又能怎麼樣呢?我還是得去。」我們家孩子當時的這段原話,就是此階段的真實寫照。

  • 第三階段:釋脫、超然。「我喜歡幼兒園!」

從這個階段開始,孩子開始漸入佳境:表現為開始接受老師的照料,會跟著園裡的一日流程開展部分或全部的活動。他會學著自己吃飯、喝水,和其他孩子們一起做遊戲,但是看到爸爸媽媽又會表現出傷心。

以上這三個階段,因為每個孩子成長的環境不同,個性不同,因此渡過的時間也是有長有短,並且有可能出現反覆的現象。

孩子的成長就是這樣,前進一步,退後兩步。

如果我們能保持平和以及積極的心態,那麼這就可以變成孩子順利渡過焦慮期的助推劑。

孩子是天生而敏銳的觀察者,如果我們表現出對孩子和新環境、新老師的信任,那麼孩子就會接收到信息,從而信任自己、信任環境。

三、讓孩子適應幼兒園,父母的過渡技巧很關鍵

我們可以在孩子入園前、入園時、接園時和回家後這四個時間節點,巧用一些技巧,幫助孩子緩解焦慮,更快適應幼兒園。

  • 入園前:鋪墊心理防線,做好關鍵準備

常言道: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前期有較好的鋪墊,那麼孩子的適應幼兒園這件事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提前預演一日流程,告訴孩子回家的「時間參照點」。

2~3歲的孩子,對秩序、順序有著十分敏感的需求。熟悉的一日流程,會讓孩子產生內在的安全感。他可以預知到自己接下來可以做些什麼,這種控制感會讓幼兒感覺良好。

心理學:安全感的本質在於我們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

因此,在上幼兒園之前,如果可以按照園區的作息時間起床、吃飯、午睡和活動,對孩子適應新環境是有極大的幫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2~3歲的孩子對時間還未形成良好的概念。他並不能理解我們說的:「到4:30爸爸媽媽就來接你。」這個時間長度代表的是多久的時間。

我們可以通過利用孩子對秩序和順序的敏感性,讓孩子理解爸媽接園的時間。比如說「你午睡起來後會吃點心,再玩一會爸爸媽媽就來接你了!」如此孩子會更容易緩解焦慮,期待父母的到來。

2.心理預備:傳遞積極和信任的信息,給孩子一個「過渡性物品」。

我們一方面需要理解孩子的焦慮,另一方面還需要給孩子傳遞積極的信息。

如果孩子從小有自己喜歡的小毯子(或安撫物),可以提前和老師溝通好,讓這個安撫物陪伴孩子午睡。

兒童精神分析家溫尼科特把這個有特殊意義的小毯子或者娃娃叫做「過渡性客體」,正是通過這個客體,孩子逐漸完成從幻想到現實的轉換過渡。

它可以實現在媽媽身上實現不了的願望,讓孩子把對媽媽的愛和思念一部分轉移到了它身上。它熟悉的味道既像媽媽又不是媽媽,既屬於自己又現實存在。這樣一來,孩子就創造了一個空間,介於自己的幻想和現實之間,從內部空間到外部空間轉換的一個中間地帶,幫助孩子感覺新環境是安全的,加快適應。

如果孩子並沒有使用安撫物的習慣,可以用「虛擬的物品」來替代。比如將一個吻親在孩子的手心裡,或「裝」進孩子的口袋裡,告訴孩子孩子,如果想媽媽了,打開手心就親一親手心就像媽媽在身邊一樣。這樣虛擬的過渡性動作,同樣象徵著媽媽的愛,也連接著媽媽的愛。

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逐漸和幼兒園有了更多的連結了,那麼這個過渡性的動作也就自然消失了。

3.物質預備:讓孩子可以獨立參與如廁等日常生活。

我們還需要考慮給孩子準備的物品,可以讓孩子可以更好的使用。比如說,給孩子準備寬鬆的褲子比緊身的褲子好;(尿溼後緊身褲會黏在腿上不容易脫下)

給孩子準備分體的上衣和褲子比連體的裙子和背帶褲好。(孩子更容易更換)這些小細節都可以幫助孩子在幼兒園學習更好的獨立做事情。

  • 入園時:溫柔而堅定的離開,孩子哭鬧更少

一般幼兒園入園的時間是8:00-8:45,而8:30-8:45是人最多的時候,老師也會非常忙。因此為了讓我們和孩子有一個比較好分離,在8:00-8:20 的時候入園可以更加從容。

把孩子交給老師後,微笑的告訴孩子你會來接她,然後就可以離開了。如果此時父母的離開是拖拖拉拉的,會加大孩子與我們的拉鋸,讓分離變得更加痛苦。孩子或許會哭鬧,這都是非常正常的,他只是需要一些時間適應新的生活。

  • 接園時:良好的父母角色是接納和給予必要的幫助

無論入園的時候哭的多麼撕心裂肺,絕大多數孩子看到父母的那一霎那總是很快樂的。給予孩子擁抱和肯定必不可少。

1.準時、擁抱和肯定很重要,避免不必要的獎勵。

我們要避免在接園的時候給予孩子過多的獎勵,因為不恰當的獎勵會損害孩子上幼兒園的自我驅動力,導致觸發「德西效應」,產生反效果。

當一個人進行一項愉快的活動時,給他提供獎勵結果,反而會減少這項活動對他內在的吸引力。

上幼兒園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而不是一件需要物質獎勵的事情。一味獎勵,會讓孩子把獎勵看成了最終目的,導致目標轉移,只專注於獎賞物,直接破壞了孩子上幼兒園的樂趣。

2.別急著回家,幫助孩子建立他的「朋友圈」。

如果孩子的幼兒園門口有孩子可以活動的空地,如果能在幼兒園外多玩一玩,那就是最好的。我們可以通過和老師的溝通,了解到孩子在幼兒園裡最經常互動的孩子是誰。一般孩子總會有1-2個比較談的來的。平時我們多和這幾個小孩的家長多做溝通交流,建立比較好的關係。

當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就會有比較好的情感依託,回到家後你發現孩子還會和你講起學校發生的事情,這就是很好的開始幫助孩子去連結環境。

  • 回家後:持續的家園溝通,尋找與孩子的「破冰話題」,建立連接

1.持續的家園溝通。

在入園早期,即使在孩子們到家之後,家長們也可以多跟老師聊聊天,了解孩子們在幼兒園玩過的小遊戲,多多引入老師在幼兒園的遊戲方式、教育方法等,讓幼兒園的生活延續到家裡,進一步消除孩子入園的陌生感。

平時在家時,多向孩子表示:老師經常提起孩子。讓孩子也看到我們和老師是一種信任的關係。他會逐漸明白,老師是可以信任的人,在學校老師就像爸爸媽媽一樣,可以幫助到他。

2.尋找孩子的「破冰話題」,建立連接。

我們可以通過回家後的交流,了解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幫助孩子連接家庭和幼兒園。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入手,通常會有比較好的效果打開孩子的話匣子。

以下三個問題,可以給不同類型的孩子參考。

a.愛玩的孩子:今天有什麼有趣的事?

b.愛吃的孩子:從學校的菜譜清單入手。

c.愛社交的孩子:今天你和小朋友一起做了什麼遊戲?

每個孩子在幼兒園的興趣點都不同,父母可以通過觀察孩子以及和老師的溝通,延續幼兒園的話題。讓孩子回溯一天的幼兒園生活,可以逐漸建立起第二天入園的期待,產生正向的循環。

四、寫在最後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循序漸進與我們分離的過程。曾經有人說:

「我欽佩一種父母, 她們在孩子年幼時給予強烈的親密, 又在孩子長大後學會得體的退出。 照顧和分離, 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須完成的任務。」

是的,親子關係不是一種恆久的佔有,而應該是輔助孩子與我們更好的分離。面對分離,如果父母焦慮,孩子也會模仿大人的情緒,所以做父母的要有放鬆和相信孩子的心態。當我們前期給了孩子足夠多的愛,在分離的時候充分的信任和放手,有時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入園焦慮」是洪水猛獸?掌握四個過渡階段,孩子高高興興去上學
    寶寶在親人離開的時候發脾氣情緒激動,就是分離焦慮的表現。想讓寶寶脫離「分離焦慮」,先了解這三個必經階段每一個寶寶都是獨一無二的,但是所有的寶寶克服「分離焦慮」都會經歷三個階段:反抗、失落和接受。掌握四個過渡階段,孩子高高興興去上學上文中三個階段,是孩子在對上幼兒園逐漸脫敏的過程,如果家長能夠在入關鍵的節點做一些幫助小朋友緩解焦慮的小事,那麼脫離「入園焦慮」就會事半功倍。1.
  • 孩子第一次上幼兒園,分離焦慮很嚴重怎麼辦?請查收這份入園攻略
    幼兒園馬上要開學了,孩子們即將邁出從家庭走向社會的第一步。這其中「入園焦慮」是不少家長和孩子要經歷的第一個門檻。我的孩子是在2歲半的時候入園的,雖然我是一個教育工作者,但是自己的孩子入園也經歷一段漫長的適應期。「入園焦慮」真的是洪水猛獸嗎?又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更加平穩的渡過這一段時間呢?
  • 幼兒分離焦慮,孩子如何從家庭過渡到幼兒園
    幼兒分離焦慮,陪伴未必管用,父母需要協助孩子從家庭環境過渡到幼兒園!一、什麼是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是指幼兒與親人或依戀對象分離而形成的傷心、痛苦、緊張、恐慌、憂傷、不安、煩躁、等情緒,以示拒絕分離。學齡前期較為常見,但各幼兒的焦慮程度和持續時間也是各不相同。
  • 又哭又鬧,剛上幼兒園的孩子該怎麼哄,四個方法緩解分離焦慮
    孩子在3歲前都是在家庭的溫室中長大的。如今孩子要第一次從家庭的溫室中走出去,前往一個叫幼兒園的地方。父母和孩子都有分離焦慮很正常。孩子不懂可以哭,可以鬧,但父母要知道這是必經的一個過程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場考驗父母不但要自己克服分離焦慮,同時也要幫助孩子必須邁過去緩解分離焦慮核心在孩子,只要孩子適應,父母也就適應了
  • 孩子上幼兒園了,分離焦慮怎麼辦?了解分離焦慮原因各個擊破
    還有不到一個月,九月開學季就來臨了,不少寶貝們要開啟快樂的幼兒園生活了,此時此刻寶媽寶爸一定比寶貝還緊張吧?分離焦慮怎麼辦?孩子在幼兒園吃得飽穿得暖嗎?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受到欺負……家長們的腦子裡一定盤旋著各種各樣的擔心,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都已經過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所以,我非常理解寶媽寶爸的心情。
  • 孩子上幼兒園了,分離焦慮怎麼辦?了解分離焦慮原因各個擊破
    分離焦慮怎麼辦?孩子在幼兒園吃得飽穿得暖嗎?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受到欺負……家長們的腦子裡一定盤旋著各種各樣的擔心,我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兩個孩子都已經過了上幼兒園的年齡,所以,我非常理解寶媽寶爸的心情。入園第一天,是幼兒園最壯觀的一天,新入園的小朋友哭得聲嘶力竭,有可能會尿褲子,也有的孩子膽子比較大,趁著老師不注意,從教室裡跑出來,總之,各種狀況百出,幾個老師都忙不過來。
  • 緩解孩子的「入園焦慮」,家長巧用6個方法,讓孩子愛上幼兒園
    第一次和父母分開的時候,基本都是離開家去幼兒園。每屆新生入學的幼兒園門口也一次次上演著孩子和父母分離的苦情劇。大部分的孩子在第一次去幼兒園都會大哭好久,不願意媽媽和自己分離,孩子不肯去幼兒園成為了家長們的頭等大事。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去幼兒園呢?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入園焦慮在作怪。
  • 孩子上幼兒園哭天抹淚,聰明父母抓住3點,助孩子「愛上」幼兒園
    1.寶寶入園分離焦慮期指的是寶寶離開父母和家庭進入幼兒園生活時候產生的各種不安焦慮失控的情緒,當孩子直接面對與家長和熟悉環境的長時間分離,還增加很多小朋友之間的比較,要獨立的面對和小朋友,老師之間的互動等等,從而造成安全感缺失,給孩子所帶來的很多不適宜和痛苦。
  • 孩子初入幼兒園,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當孩子離開熟悉的家和家人的陪伴,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面對陌生的老師,一般會出現心理上的種種不適應,產生一些焦慮情緒和表現,我們稱之為『入園分離焦慮』。」王晨霞說。幼兒從家庭到幼兒園,這個階段就是由一個自然人走向社會人的重要過程。
  • 幼兒園開園了,孩子分離焦慮怎麼辦?
    只是成年人在用經驗、理智和自控力讓自己儘快適應,擺脫尷尬,而孩子只能用哭鬧等方式來表達。所以不用太擔心,先告訴自己:這是一個心智健全的人會有的正常表現。這或許是人的天性,也或許來源於你的帶養方式和習慣,但是分離焦慮總會過去,而且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 孩子不想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在作怪,這4個關鍵階段要做好
    前幾天幼兒園開學又上了熱搜,幼兒園裡的小朋友們,撕心裂肺的哭聲此起彼伏,聽了讓人感覺到既心疼又好笑。一直以來家長送孩子上學都是連哄帶騙,讓那麼小的孩子離開父母,面對陌生的環境的確有些困難。很多孩子不願意上學,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
  • 孩子不想上學,多半是「分離焦慮」在作怪,這4個關鍵階段要做好
    很多孩子不願意上學,其實是「分離焦慮」在作怪。分離焦慮是一種很正常的生理反應,這並不是孩子的矯情,強硬地把孩子扔到學校並不解決問題。小張的兒子今年剛上幼兒園了,平時開朗活潑的兒子就是不願意離開父母去上學,小張千方百計安慰兒子說幼兒園有好多小夥伴、好多玩具,兒子都聽不進去,沒辦法小張只能採取強硬措施,把兒子強行扔到了老師手裡。
  • 怎樣處理好孩子剛入幼兒園時的分離焦慮?
    此時幼兒從家庭進入了學校,周圍的環境和人都有了巨大的改變,產生不安全感和分離焦慮,這些是正常現象。在產生分離焦慮之後,家長和教師要考慮的是怎樣平復分離焦慮。因分離而產生的消極感受只有兒童適應了新環境,能獨立應對環境中的新事物之後,才會逐漸平復,因此這一階段又被稱為是兒童的第一次「心理斷乳期」。
  • 如何緩解孩子入園的分離焦慮
    ,但是這個過程是否順利過渡,關鍵還在家長身上。孩子入園前的心理準備工作有沒有做好,入園當天家長情緒是否平穩、愉悅,該走的時候是不是果斷離開,這些都是相當關鍵的影響因素。 每個孩子的適應狀況都不太一樣,通常分離焦慮會持續一周到一個月的時間。但也有分離焦慮可能會反反覆覆持續一年,甚至更長。
  • 來,分離焦慮了解一下~
    來,分離焦慮了解一下。一般來說,分離焦慮會隨著個體年齡的增大而漸漸減少,但是也有比較少的一部分人直到成年也有分離焦慮。分離焦慮有兩個高發期: 一個從七月齡左右開始,出現分離焦慮的跡象,通常到18個月時會達到最高峰;另一個則是3歲剛上幼兒園的這段時間。
  • 孩子不願上幼兒園,原因不是厭學,而是「分離焦慮」
    而事實上,孩子不願去幼兒園這件事在在兒童心理學中,有個專門的名詞來形容:那就是「分離焦慮」。什麼是「分離焦慮」學術上通常認為,「分離焦慮」的產生源於幼兒生活環境的變化,面對陌生的環境幼兒的安全感會受到極大的威脅,於是就產生了焦慮的情緒。
  • 孩子剛上幼兒園,有很強的分離焦慮怎麼辦?
    今天聊聊小朋友剛入幼兒園的分離焦慮。 我家孩子入幼兒園馬上一個月了,入學的頭一周,每天開開心心去上學,應該是對幼兒園感到好奇吧。,孩子說起班裡有個叫大雄的同學喜歡打人,接著娃又補充了一句:「大雄現在已經有進步了。」
  • 孩子各種花式撒嬌不想上學,「分離焦慮」在作怪,4個階段是關鍵
    無奈之下,張姐只好帶著孩子先回家,到家了之後,孩子和在幼兒園的時候判若兩人,悠閒地躺在沙發上看動畫片,這讓張姐又急又惱。孩子上幼兒園是近來父母們比較關注的話題,每年開學都要上演一場入園大戲。孩子們不願意和父母分離,哭鬧的情緒自然很明顯。甚至有些家長們也會被孩子的情緒所影響。其實孩子不願意上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受到了「分離焦慮」的困擾。
  • 神獸歸籠,寶寶的分離焦慮,該如何平穩度過?
    而有一群家長卻心生焦慮——那就是即將迎來幼兒園新階段的寶媽們。從家庭到幼兒園,孩子要經歷一個質的飛躍。從前都是家裡人帶娃,孩子的生活習慣、脾氣性格媽媽們了如指掌;而幼兒園卻是完全陌生的環境,老師們能照顧好孩子嗎?再看看往年開學季「大型災難片」頻頻上演,孩子能順利適應幼兒園生活嗎?
  • 孩子上幼兒園,如何應對分離焦慮?
    馬上開學,又一批孩子要上幼兒園了。第一次離開家人,單獨和陌生人呆在陌生的環境裡,這對孩子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對媽媽也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如何應對第一次的分離焦慮?以前分享過澳洲心理學家Noris Ma 在怡禾上的一個諮詢,這個案例在這個時間對很多媽媽應該會有用,再分享給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