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是十月懷胎、一朝分娩,可是養娃就不只是「十月」這麼簡單了。當然,養娃也是要分兩方面來看待,一個是孩子的穿衣吃飯,另一個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
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很多人都經常聽見和看見的,有些過來人就紛紛現身說法,比如孩子不服管就罷了,然後脾氣還挺大,可能說著說著就急了。
也正是因為孩子的如此表現,才會容易讓家長將壞脾氣和自己的孩子畫上等號,不過這裡要說的一點是,家長的這種想法很大可能性上是錯的。
家長草率的就畫了一個等號,也等於是忽視了孩子的內心想法,不了解孩子為何會發脾氣,不明白問題的源頭,自然也就沒了解決問題的好辦法。
有次和朋友外出吃飯時,就親眼見到了這麼一件事情。我們桌子的旁邊還有兩家人在一起用餐,可能是兩邊的大人聊得太過盡興,沒有精力看管孩子,結果孩子自己玩的時候卻突然把飯店的一個花瓶碰碎了。事後,家長也是非常憤怒,當眾就十分嚴厲的批了一頓,結果男孩更是厲害,直接就主動反抗了。
都不說各位家長是什麼態度了,我們幾個人看到這一幕的第一反應都是孩子的脾氣太大了,還敢這麼不聽話的反抗家長。不過一經細想也會發現,其實這都是家長沒有了解孩子的內心想法造成的。
很大程度上,孩子的壞脾氣不是因為父母的溺愛,而是因為孩子缺愛。
有一個十分奇妙的心理研究學,研究結果顯示:孩子的憤怒源頭就是內心缺愛。
表面看上去,孩子的憤怒反擊好像很有氣勢,可是他們的內心實則是恐懼的。
這個時候可以再回頭細品下孩子的反抗,當父母訓斥的時候,他們覺得父母竟然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訓斥自己,就是不喜歡自己了,而且是連個解釋的機會都沒給。
所以說家長也要學會觀察孩子的情緒,儘可能的了解他們壞脾氣的源頭,然後再從根源解決問題。
美國家庭教育心理專家惠芙樂說過,孩子的憤怒不是突然造成的,而是為了掩飾此前的一個可怕經歷。
孩子就是反映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的行為教養是什麼樣的,很大程度上也說明了他們的家長是什麼樣的。比如家長平時就是壞脾氣,有點事就急躁的話,孩子很可能也會如此。
一般來說,3-6歲時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比如最明顯的一個特點就是他們總會通過模仿來獲得對外界的認知。如果家長將發脾氣作為解決問題的第一方式,這些行為也會慢慢的影響到孩子,無形中也使得孩子形成壞脾氣。
所以家長下次再想發脾氣時,可以先耐心的和孩子溝通下,通過溝通理解他們心中的實際想法,做到從根源上遏制孩子的壞脾氣。
既然孩子的壞脾氣很多都是從家長學來的,那麼家長最好也要先改變一下自己。
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這就將言傳身教顯得尤為重要,比如孩子再犯錯誤的時候,家長最好將了解事情的詳細情況放在第一位,而不是批評放在第一。如果孩子本是因為好心,結果卻因能力不夠而搞砸某件事情,家長最該做的就是鼓勵,以此來培養孩子的優秀品性。
家長都希望有個「好孩子」,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再好的孩子也有發脾氣的時候;再稱職的家長,也有不到位的時候。
因此,將控制情緒放在第一位,自然也就是更利於培養和孩子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