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教授:要憑良心,要照天理去走才能夠收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2020-12-20 至聖聊國學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為富要仁篇(6)

以德服人

大有卦六五爻是不當位。但是整個大環境是陽剛的,它反而得利。

陰爻如果居的位置不對,它的狀況就不一樣。現在的這個陰爻到了原來飛龍在天的位置。而它本身又具有黃裳元吉的特性。所以它在這個位置是非常好的。

他以他的虛心能夠造成大家都很重視道德的修養。這種狀況是很難得的。

六五爻辭「厥孚交如,威如,吉」闕孚:他的誠信。他用誠信來和其他的五個爻來交往。

五個陽爻從心裏面擁護它,它不用擺出威勢,自然就好像有威嚴一樣。叫做「威如」。因此它是吉祥的。

上九它和一般的卦不太一樣。一般的卦到了上面最高這一爻總是物極必反。大有卦反而很好。

上九爻辭「自天祐之,吉無不利」。

意思就是說,上九高高在上,眼看下面在爭相去依附六五,他很高興。他根本就不需要再做什麼動作。

但是他會告訴大家,要憑良心,要照天理去走才能夠收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而只有天人合一,才能夠使這種大富有的局面維持的比較長久。

如果我們平心靜氣的好好把同人和大有兩個卦看一看。看怎麼樣從天下有火變成天下有火?

但是關鍵在哪裡?《易經》它的卦序,同人、大有之後突然間冒出一個謙卦

這就告訴我們,你要比較長期的維持大同的局面,只有大家重視謙的修養。謙虛、謙讓。如果不能做到這樣,那大有的局面很快就會又亂掉。

謙卦是六十四卦裡唯一的六個爻都是好的。那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卦。

謝謝大家!

同人和大有

▲不忘初心,與君共勉

相關焦點

  • 「天人合一」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用不盡
    天人合一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命題,我們經常說天人合一,中國人的一切都是合一的,這來源於我們幾千年文化思維的積澱。現代人沒有這個修養,看到"后土",就只是看到后土,不會去看"皇天"。中國人,看到天就會想到地,看到地就會想到天,缺一不可;講道的時候,不會忘記這個道要使用出來才有用,否則是沒有用的;談理想的時候,要知道理想落實了才有意義,否則就只是空談。可見,我們的思路是合一的。
  • 天人合一與修道
    緯禕道人:我認為的天人合一就是天理跟良心合一,就是說,我們想事情要憑良心。儒家所講的反求諸己,我覺得是天人合一的一個實施方法,只有這樣,才能發現自己的問題,尋求改進。理想跟實際要合一,所講的話跟行為要合一,自然跟道德要合一,憑天理良心來走好未來的。改變自己,順應天道。
  • 《天人合一的價值本原》第二章:天人合德——天人合一的核心價值(二)
    「天人合一」普遍而自然的基本倫理。這就是對生命的感恩戴德,就是生命情懷。司馬遷遙承《禮記》之旨:「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諸本也。人窮則返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感恩戴德「報本返始」就是「天人合一」的普世倫理。「天人合一」表達了這種普世倫理的生命情懷,宇宙情懷。
  • 曾仕強: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戳中國人特性
    曾仕強曾說:如何才能擁有想我一樣的易經思維?只需讀懂這簡單的三句話。也是含括易經精髓的三句話。到底是哪三句話呢?我們一起來看看。第一句話,吉無不利,自天佑之。現在我們理解的「自天佑之」是指來自上天的保佑。其實這是不對的,上天是公正的,不會保佑任何人。
  • 「天人合一」張載到底說了什麼
    張載以通天地、貫古今、一天人的哲學理論為指導,以「氣化萬物」、「一本萬殊」、「氣合天人」的「大易」理論為基礎,來推斷天、地、人之「本所從來」,具體論證了「天人合一」論。張載的「天人合一」論,全面系統,內容豐富,廣大精微。
  • 張載關於「天人合一」都說了什麼
    張載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聖,得天而未始遺人,《易》所謂不遺、不流、不過者也。(《正蒙乾稱篇》,《張載集》第65頁)張載所說的「因明致誠」是指由學習求知而體悟天性、天理;因誠致明」是指由盡心、知性而窮理、識天。前者是由外向內收、由天向人下降;後者是由內向外推、由人向天上求。經過這種「合內外」之求、之功,就可以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達到了這種境界,就可以超凡入聖,與天地同流、與萬物一體了。
  • 沉痛悼念敬愛的曾仕強教授
    1979年,曾教授在新加坡講學,意氣風發,高瞻遠矚,他在長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過程中,結合中華道統文化精髓,首度提出「中國式管理」思想。他認為中國的人文習俗與西方有很大差異,不能一味模仿和追隨西方的管理模式,而應該用中國人自己的方法來化解中國人的問題,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謂開創中國模式走向世界的先河。
  • 曾仕強教授:同人卦——只有君子的所作所為才能夠促進天下為公
    曾仕強教授《易經的智慧》——一視同仁篇(3)怎樣才能同人同人卦《彖傳》說「同人,柔得位得中,而應乎乾,曰同人」。它會帶動整個時代往前走,是大家越來越有同人的感覺。越來越能夠體驗到同人的幸福。「文明以健」。「文明」就是指下離光明。「以健」就是講上乾剛健。上面是乾,下面是離。就表示這個光明它會持續,它會越來越普及,照到所有的地方。
  • 天人合一影響最為深遠
    天人相分論的主要代表是荀子。他認為天地自然有自身固定的道路,並不依據人類的存亡而變化。這就是說,人類並不是自然的目的。與此同時,人類生活的吉兇主要在於自身是否合理的治理,而不在於天地自然好或者壞的變化影響。人不要迷茫於天人感應,而要明白於天人之分。讓天地走天地的道路,讓人走人的道路。這才是真正適宜的人與自然的關係。
  • 「天人合一」說氣候
    這種文化形態,恰恰給「天人合一」思想提供了肥沃的生長土壤。如果說,在頻發的天氣氣候災害面前,靠天吃飯的古代中國人只能把希望寄託於好的年景,那麼,中國人在與氣候的長期相處過程中,萌生出主動融入自然的「天時、地利、人勤」的觀念便順理成章。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化的融合,這種觀念逐漸升華凝練為 「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  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 《東方文化周刊》月末版走近曾仕強教授
    曾仕強教授淡淡地道:「人只須順應自然的法則即可」。混沌乾坤,雜亂無章。本質常常會被眼睛看到的假相蒙蔽,只有用心參悟方能深刻洞悉。很多人被世事無常困惑時,上到達官貴人、下至販夫走卒,不向內心深處反省自己的德行,而去選擇燒香拜佛這一途徑,以求安寧。此可為助推今日寺廟興盛,魚龍混雜之亂象始作俑者。佛若有知,亦必嘆息。
  • 天人合一
    ○王溢嘉 每一個到北京天壇的遊客,都會看到或聽到如下的介紹:天壇是圓形的、用的是藍色琉璃瓦、欄板望柱和臺階數都是九或九的倍數(天是陽,而九為陽的極數)、北圓南方的壇牆和圓形建築搭配方形外牆的設計,都象徵中國傳統「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也是「天人合一
  • 解讀丨歷代儒家如何理解「天人合一」
    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生成」與「實現」是統一的,這就是「天人合一」。「誠」是天的根本屬性,「思誠」即求誠(認識誠)以合乎誠的境界是人之道,因而他以「誠」作為「天人合一」的理論指向。孔子之孫子思作《中庸》,他把「誠」視為天的本性,是天地萬物存在的根本:「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他要求人以「誠」這一道德修養達到天人合一境界。
  • 著名臺灣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
    著名臺灣學者曾仕強去世,享年84歲!曾仕強教授一路走好在11月11日19:54分,消息報導著名的學者曾仕強在臺灣去世,享年84歲,網友:又一巨星損落!曾仕強的學歷是非常高的,如今在臺灣也是擔任著大學校長,著名作品有很多,曾仕強出生在福建,不過是在臺灣長大。曾仕強出生於1934年,在寫作以及研究方面都有卓越的成績,曾仕強也曾在很多地方進行了演講。據傳言說,曾仕強的父親是華安一中的校長,曾仕強上學的時候是在南方小學學習的,因為父親工作的原因去了廈門,所以曾仕強就跟著父親一同去了。
  • 「天人合一」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信念和主要基調
    孟子繼承了《中庸》衣缽,進一步提出了「性天相通」觀點,認為「上下與天地同流」,「萬物皆備於我」,世界上萬事萬物之理已由「天」賦予「我」,人們只要能盡心養性,就能夠認識天,「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孟子·盡心上》)。與儒家相比,道家更為明確地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念,主張「順應天道」,「無為而治」。
  • 道家養生,教你如何做到天人合一
    才能夠,天人合一。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各有自身的獨到之處。而每個人又都或多或少的接受的來自自然和大宇宙的信息和靈感。當人體的小宇宙,與自然的大宇宙十分的吻合,毫無偏差的時候,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這時,養生的意義就不單單是健康的生活,而是以超越一幫常人的壽命,健康的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現在的大眾養生,還只是停留在健康的基礎上。
  • 天人感應與天人合一(深度好文)
    天人之間的關係,更是中國傳統哲學的基本命題。「人在做天在看」,具有至高無上地位的老天爺似乎與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息息相關。在封建王權社會,身處皇位的「天子」的稱號以及「替天行道」的起義旗號歷代更迭不斷。在對天的信仰的支配下,「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是最常被提起的兩個概念。天人感應,代表的是早期儒家所倡導的讖緯神學;天人合一,代表的是早期道教所提倡的宇宙哲學。
  • 什麼是「天人合一」?該如何去理解和對待?
    中國哲學史上一個很重要的命題就是「天人合一」,那麼什麼是天人合一呢?對這個命題的理解、闡述、乃至運用一直存在著很大的分歧,人們之間理解的深度和廣度、看的角度和方法,也不盡相同。今天,咱們一起來探討下,什麼是「天人合一」,以及如果對待和運用這一古人極其重視和強調的思想命題。
  • 習近平:天人合一
    今天我們繼續講述與這個思想相貼切的、同樣也是被習大大多次提及的、中國文化貢獻給人類世界的另一智慧,就是「天人合一」。  比如,2014年5月4日習近平主席考察北京大學,在師生座談會上列舉中華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理念,就提到了「天人合一」;更重要的是,2014年5月15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60周年紀念活動上的講話,首次提出闡釋中國和平發展基因的「四觀」,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
  • 「天人合一,美美與共」
    在中國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一個基本的哲學理念,最早由莊子明確闡述,後被漢代董仲舒發展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並由此發展構建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體系。季羨林先生對其解釋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天人合一,就是互相包容,合成一體。張世英先生也認為,「天人合一」論,是中國文化對人類智慧、人類哲學的一個獨特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