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現poly尾中鳥嘌呤含量調控翻譯的新機制

2020-12-17 騰訊網

poly(A)尾對真核生物mRNA具有關鍵的調控功能,是其穩定性的重要決定元件。儘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其序列竟然極少被精確解讀過。主要原因在於,擴增簡單串聯的單核苷酸序列會導致聚合酶滑動,從而造成測序結果的移碼和亂碼。近幾年,一些針對mRNA尾的高通量測序技術逐步建立。例如,PAL-seq通過不同poly(A)長度樣品的標準曲線估計待測定mRNA的poly(A)尾長度。Tail-seq則針對二代測序的原始圖像數據開發了算法,通過與標準品比較,推斷poly(A)尾的長度及序列。人類細胞系中Tail-seq的結果顯示:poly(A)尾內存在非A核苷酸(G,U,C),其中鳥苷酸G所佔比例最高。然而,由於難以進一步獲得相關突變體,目前對於poly(A)尾中G的分子功能以及作用機制仍鮮有報導。

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以及賓夕法尼亞大學合作,通過對mRNA全長poly(A)尾進行測序並發展下遊生物信息學算法提取高質量測序信息,發現在模式植物擬南芥的poly(A)尾中存在非A核苷酸,且G的比例最高:10%的poly(A)尾內含有至少一個鳥苷酸G,其G含量分布範圍為0.8-28%。研究人員隨後以擬南芥poly(A)結合蛋白家族核心成員AtPAB2、AtPAB4和AtPAB8為研究對象,構建了一系列重要的突變體。並通過進一步整合CLIP-seq、ribo-seq和mRNA穩定性檢測等高通量實驗技術發現:在poly(A)尾中G含量的差別可導致AtPAB對不同mRNA的差異結合,且G可通過對AtPAB的結合抑制效應下調mRNA的翻譯效率。該研究充分展示了測序技術與算法的結合在解析生物大分子調控過程中的強大優勢。其研究結果是對分子生物學中心法則的拓展與創新,對探究其他物種中mRNA的轉錄後調控機理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poly(A)尾中的鳥苷酸(G)可通過抑制與AtPAB的結合下調翻譯效率

來源: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研究發現poly(A)尾中鳥嘌呤含量調控翻譯的新機制
    poly(A)尾對真核生物mRNA具有關鍵的調控功能,是其穩定性的重要決定元件。儘管poly(A)尾如此重要,在被發現後的幾十年裡,其序列竟然極少被精確解讀過。主要原因在於,擴增簡單串聯的單核苷酸序列會導致聚合酶滑動,從而造成測序結果的移碼和亂碼。近幾年,一些針對mRNA尾的高通量測序技術逐步建立。
  • 不只有A的poly(A)尾:A鹼基純度影響蛋白質翻譯效率
    近日,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植物研究所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展合作,利用新型poly(A)尾高通量測序技術,揭示了擬南芥poly(A)尾介導的全新轉錄後調控機制——在poly(A)尾中散在分布的鳥苷酸(G)可通過抑制與poly(A)結合蛋白(PAB)的相互作用降低mRNA的翻譯效率。
  •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復旦大學發現內耳幹細胞調控新機制—再登Stem Cells雜誌封面 2020-07-08 17: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東農業大學發現蘋果鐵素營養平衡調控新機制
    ,在蘋果鐵素營養平衡調控機理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鐵是植物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必需礦質元素,鐵缺乏或過量都會對植物造成傷害。雖然鐵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很高,但是在含氧量豐富的土壤及鹽鹼地中,鐵離子很容易轉變為難以被植物吸收利用的氫氧化物,造成缺鐵脅迫;相反,在亞洲及非洲的溼潤性土壤中,鐵毒害則是作物主要的生理性病害。
  • 浙江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易文教授等PNAS發文:O-連接乙醯葡糖胺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
    該研究報導了O-連接乙醯葡糖胺(O-GlcNAc)糖基化修飾調控細胞中蛋白翻譯的新機制。蛋白翻譯是細胞生命活動的最基本的生物過程之一。在細胞內蛋白翻譯是受到多種途徑的精確調控。蛋白翻譯的失調與許多重大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O-GlcNAc糖基化修飾是在糖基轉移酶OGT的催化下以O-糖苷鍵形式共價連接到蛋白質的絲氨酸或蘇氨酸羥基上的單糖修飾。
  • 生物物理所發現調控皮層中間神經元發育成熟的新機制
    ,該工作系統闡明了運動皮層M2中Somatostatin(SST)陽性中間神經元自身發育的重要時間窗口,以及對其進行調控的關鍵因素。這一全新的結論完善了SST中間神經元在皮層發育過程中獨特的成熟特性及其調控機制,同時該研究結果及思路將為研究皮層局部神經網絡的發育、環路內興奮-抑制平衡等方面提供新的想法和理論基礎。  該工作由王曉群課題組獨立完成。王曉群為該文的通訊作者,課題組助理研究員潘娜及博士方艾為該文的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國家科技部、自然科學基金委和中科院的項目支持。
  • 食物嘌呤排行榜,嘌呤含量最高的居然不是海鮮!
    每次發現了新的美食,都會有人問,這個痛風病人能不能吃。這份食物嘌呤排行榜,也許會幫到你。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什麼是高嘌呤食物。習慣上,按照每 100 克食物當中的嘌呤含量,我們將食物分為: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小於 50 mg;中嘌呤食物,嘌呤含量 100 mg~150 mg;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大於 150 mg。對於高尿酸、痛風患者,可以多吃低嘌呤食物,少吃中嘌呤食物,儘量不吃高嘌呤食物。
  • 復旦發現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新機制—新聞—科學網
    本報訊(記者黃辛)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禹永春課題組發現了調控腦皮層中間神經元環路發育的新機制,並且揭示了在腦皮層發育早期腦皮質
  • 科學家揭示水稻糖基轉移酶調控粒型與抗逆新機制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林鴻宣院士研究組揭示了水稻糖基轉移酶影響代謝流重新定向,進而同時調控水稻籽粒大小與抗逆性的新機制。5月26日,該研究成果論文發表於《自然—通訊》。植物需不斷調整體內代謝流以適應不同發育時期和生長環境,但在作物中對此了解甚少。 林鴻宣研究組通過圖位克隆的方法定位克隆到一個同時調控水稻粒型與抗逆性的QTL GSA1.GSA1是粒型與抗逆性的正向調控因子,過表達GSA1增加水稻籽粒大小和粒重,同時提高水稻對高鹽、乾旱及高溫的抗性。
  • 科學家發現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新機制 —新聞—科學網
    乙醯膽鹼生理功能示意圖(抑制海馬高頻ripple振蕩,確保theta節律的主導地位) 5月6日,記者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該校腦功能基因組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林龍年教授團隊在最新研究中闡述了乙醯膽鹼調控大腦學習記憶的新機制
  •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同濟大學醫學院癌症中心王平課題組揭示腫瘤幹細胞調控新機制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01-02  瀏覽:
  • 俞皓團隊揭示TFL1蛋白在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
    北京時間2020年8月24日晚23時,《自然—植物》在線發表新加坡國立大學俞皓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TERMINAL FLOWER1 (TFL1)蛋白在模式植物擬南芥胚乳中轉運調控種子大小的新機制。植物種子通常由胚、胚乳和種皮三部分構成。
  • 【學術前沿】藍斐團隊報導METTL5調控核糖體翻譯並促進腫瘤生長
    蛋白翻譯是一個高度精細的調控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多種rRNA修飾參與其中,無論是細菌、酵母還是多細胞生物,均有研究證明核糖體RNA修飾對生物體的翻譯和生長有影響。隨著近年來高解析度核糖體結構的解析,人們發現了更多的多細胞生物特有的rRNA修飾位點,這些修飾的調控酶以及對翻譯的影響尚未可知,特異存在於多細胞生物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更多研究來闡釋。
  • 調控PD-1蛋白水平穩態的新機制
    PD-1的表達是被多層級調控的,目前在翻譯後水平調控方面,已知FBXO38能介導細胞表面的PD-1泛素化並通過泛素蛋白酶體途徑使其降解[1],但不知道在被轉運至細胞表面前,是否還有調控機制參與胞內PD-1蛋白水平上的調控。此外,PD-1療法還面臨著耐藥性和低響應率的問題。雖然5-FU與PD-1單抗聯合療法已被臨床前研究數據證明有效,但它的具體機制尚不清楚。
  • 尹慧勇組發現果糖-1,6-二磷酸醛縮酶B調控肝癌Akt信號通路新機制
    該課題組前期研究發現Aldob通過結合磷酸戊糖途徑中限速酶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G6PD)並抑制其酶活,在調控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代謝重構中發揮重要作用(Li et al,Nature Cancer, 2020, 1: 735-
  • Nature子刊:中科院昆明動物所等發現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然而,人們對於泌乳的調控機制還知之甚少。-43 facilitates milk lipid secretion by post-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of Btn1a1 and Xdh,發現了泌乳量和乳汁分泌的調控新機制。
  • 營養與健康所發現TRIM24在抗病毒免疫中的新機制
    該研究揭示了TRIM24通過直接促進TRAF3的K63連接的泛素化修飾,進而影響體內的抗病毒免疫的作用機理,為抗病毒免疫的調控提供了新的分子靶標。RNA病毒感染一直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弄清楚宿主的抗病毒反應的機制尤為重要。當RNA病毒感染宿主後,病毒的RNA被相關模式識別受體RIG-I所識別,隨後招募MAVS並經過一系列的信號轉導,產生Ⅰ型幹擾素和促炎因子來抑制病毒的侵襲。
  • . | 首都師大發現四氫葉酸(THF)對表觀遺傳學沉默的調控機制
    近日,首都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團隊在Plant Physiology發表題為 "Tetrahydrofolate modulates Floral Transition through Epigenetic Silencing" 的研究論文,揭示了四氫葉酸(THF)對表觀遺傳學沉默的調控機制。
  • 天津大學/北京大學發現肝癌細胞有氧糖酵解的新機制
    責編 | 酶美長非編碼RNA(long non-coding RNA, lncRNA)是一類長度大於200 nt的非編碼RNA,它們不翻譯成蛋白質而是以RNA的形式在眾多生理過程中發揮重要功能研究真核細胞中lncRNA的功能可能發掘調控生理過程的新規律和新機制,將從不同於蛋白質編碼基因的角度注釋和闡明基因組的結構與功能。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其發揮功能的重要分子基礎,研究lncRNA與蛋白質相互作用是探索其未知功能和機制的重要途徑,對了解lncRNA未知的生理功能和相關分子機制至關重要。
  • Cell:研究發現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抑癌基因的表達
    來自洛克菲勒大學,美國NIH癌症研究院等處的研究人員發表了題為「H3K4me3 Interactions with TAF3 Regulate Preinitiation Complex Assembly and Selective Gene Activation」的文章,發現一種重要的表觀遺傳學標記能調控著名抑癌基因p53特異性靶基因的表達,由此指出了一種癌症表觀遺傳作用新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