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羊倌」創新湖羊經營模式 走上生態養殖致富路

2020-12-19 浙報融媒體

寒露已過,天氣轉涼,鄉間的空氣格外清新。

日前,當記者來到南潯區練市鎮雅克湖羊家庭農場時,穿著藍色工作服的謝偉和顧瑾嫻夫妻倆和工人們一起在羊圈裡餵養湖羊。 4年前,小兩口放棄了在杭州舒適的工作和生活,回到家鄉辦起了雅克湖羊家庭農場,當起了「現代羊倌」。

圖片來源於網絡。

回歸田園的這些年,讓他們改變了許多。遠遠望去,穿著工作服的謝偉,和身邊的工人沒什麼區別,很難讓人把他與之前的物流老闆聯繫在一起。為什麼要放棄省城的生活,回到農村做一名「現代羊倌」?謝偉告訴記者:「我們從小都生長在農村,即便後來外出打拼創業,骨子裡一直有著一份鄉村情結。現在,農場裡的湖羊都賣到了新疆,成就感就更高了。」

2013年,謝偉把杭州的物流生意交給妻子顧瑾嫻打理,隻身一人來到南潯練市與朋友合辦起湖羊養殖場。一開始,他只把養殖場作為一項副業。沒想到,當年底合作夥伴就撤資了,這讓謝偉有點措手不及。「當時市場行情不錯,我就盤了下來,沒想到這一做就撒不了手了」。

養殖場事情多,謝偉一人明顯忙不過來。 2014年年初,妻子顧瑾嫻便從杭州辭職回到練市,幫丈夫一起養湖羊。因為都是門外漢,夫妻倆經常向周邊養殖戶請教,謝偉還報考了農民學院,專門學習養殖技術。養羊不僅是一個體力活,也是一個精細活。在羊場裡,餵養、防疫、修剪羊毛等工作主要由夫妻倆完成。顧瑾嫻告訴記者,羊場裡的每隻羊都有一塊數字標牌,通過數字編碼就可以查出這隻羊的「族譜」。技術和管理問題解決了,但銷路又成了問題。謝偉在跑市場的過程中,由於不熟悉當地行情,吃了不少閉門羹。

不過轉機很快出現。 2014年10月,1000頭援疆種羊的訂單讓夫妻倆喜上眉梢。歷經四天四夜的顛簸,謝偉夫婦收到了種羊安全到達新疆柯坪的消息。隨著第二批湖羊種羊抵達柯坪縣,謝偉作為湖州技術專家團的一員來到柯坪。「我在柯坪住了一個月,每天和同行們一起,跟蹤觀察兩個批次的湖羊種羊情況,為當地的農戶提供技術服務與指導。」謝偉說。

先富帶後富,共奔富裕路。謝偉的家庭農場採取了「羊場+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幫助當地的小型養殖戶銷售種羊。雖然規模不大,可有效解決了農戶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資金、技術、銷路等問題。現如今,「雅克湖羊」讓夫妻倆走上致富路,也讓創業成果惠及了身邊農戶。

在帶富周邊村民的同時,夫妻倆還把目光瞄準了生態循環養殖。羊場每年都會從周邊農戶手中回收水稻秸稈和玉米秸稈加工成飼料餵羊,利用羊糞肥田,逐步形成了「湖羊養殖+牧草種植+羊糞肥田」的生態循環產業鏈。去年,雅克湖羊家庭農場銷售種羊和肉羊2000餘頭,年產值達1000餘萬元。

(原標題《「現代羊倌」的生態養殖致富路》,原作者豐宇。編輯葉詩蕾)

相關焦點

  • 長豐一對夫妻返鄉當「羊倌」 變廢為寶發「羊財」
    快到村口,一座規模尚可的生態養殖場出現在記者眼前。養殖場內羊兒「咩咩」的叫聲響徹田野,走進去,一座座鋼結構二層小樓便是「羊樓」,對於農場主李建福和楊秀芝而言,這既是一份沉甸甸的事業,也是一份美好的田園鄉愁。
  • 小湖羊大產業——杭錦旗伊和烏素蘇木湖羊養殖紀實
    湖羊膽子小、喜群居,最是適合高密度圈養。湖羊的特性,正好契合了品種和模式雙轉換的要求。品種轉換牧民可以增收,模式轉換草原能夠休養生息。於是,駐村工作隊和包聯企業開始聯手推出湖羊。 換品種就是換腦子 一個接一個的會議,成了駐村工作隊和大眾村鎮銀行推廣湖羊的工作常態。
  • 開州:推廣「藕蝦混養」生態立體種植養殖模式廢水塘變增收致富...
    經過近3年的摸索發展,如今,蓮藕和小龍蝦已經能在同一片水塘裡和諧共生,不僅創新了當地農業發展模式,還拓寬了當地老百姓的經濟增長渠道。引進種植養殖模式 在白鶴街道東華村創業者孫其紅的200畝藕蝦混養池塘裡,青翠的蓮葉在藍天白雲映襯下顯得格外亮眼。
  • 萬豪生態家庭農場:林下特色養殖拓寬致富路
    地處紅山管理處轄區的萬豪生態家庭農場因地制宜,利用果園發展黑山羊、黑山豬等林下生態養殖,拓寬了創業致富路。新聞內容萬豪生態家庭農場有果園面積近200畝,通過劉夢平夫婦多年的苦心經營,果園優質的枇杷和楊梅成為農家樂遊客的搶手貨。
  • 脫貧路上發「羊財」餘杭鹹豐協作共建生態牧場
    直到東西部扶貧協作餘杭區對口幫扶鹹豐縣特色創新產業幫扶項目——「共享生態牧場」湖羊項目的出現,讓他眼裡有了光。 2018年,鹹豐縣從餘杭引進了455隻優質種羊。第二年,一個近1000平方米的湖羊繁育基地在石門坎村搭建起來。
  • 發展中華鱉稻田生態養殖 闖出致富新天地—記安徽傑與祥水產養殖...
    發展中華鱉稻田生態養殖 闖出致富新天地—記安徽傑與祥水產養殖公司總經理方國俠2018-10-23 19:54通過幾年的水產養殖摸索,他發覺傳統的種養模式難以從品質和產量上有大的提高,於是決定改變原有的模式,開始逐步探索起甲魚池塘養殖以野雜魚為餌料的生態飼養模式,以及用稻田養殖甲魚、四大家魚的生態模式,開展不打農藥,不施肥料,不用除草劑的全生態混養試驗。與此同時,為促進產業發展壯大,&nbsp2014年4月,他又成立了安徽傑與祥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走上了「公司+農戶+示範基地」的農業產業化發展之路。
  • 來了新「羊倌」 旺了羊產業(人民眼·人才下鄉)
    從木缽鎮劉家園養殖場起步,一路成長,姬永鋒如今已是環縣中盛羊業千隻湖羊養殖示範合作社負責人,帶領500多人的團隊,其中大學畢業生「羊倌」400多人。「我應聘的時候,所有的場區都還在規劃的圖紙上。如今,環縣已經有了成熟的平臺,對於想從事養殖業的大學畢業生來說,發展環境、條件更好了。」姬永鋒感慨道。
  • 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
    一家四口有三個殘疾人脫貧拒絕「等靠要」 養殖走上致富路楊英義和妻子在養雞場勞作。電動三輪車的轟鳴聲漸行漸遠,楊英義的身影也隨之消失在蜿蜒崎嶇的水泥路盡頭。「以前,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全家人吃飽穿暖,至於致富奔小康從來不敢奢望!」站在雞群中,楊英義一邊給雞餵食著剛剛從菜地裡拔來的蘿蔔,一邊笑著說。以前,為了養活一家人,楊英義選擇外出打工。但因僅有小學文化,又身無一技之長,在外打工的收入很低,根本無法養家餬口,一家人也一直被貧窮壓得透不過氣來。
  • 靠著梅花鹿 走上致富路——張家川縣大陽鎮梅花鹿養殖基地見聞
    靠著梅花鹿 走上致富路——張家川縣大陽鎮梅花鹿養殖基地見聞新天水·天水日報記者 陳義宏夏日時節,遠遠看見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大陽鎮梅花鹿養殖基地廠房時,卻發現前方公路正在維修道路受阻記者走進養殖基地時,成年梅花鹿看到來了這麼多陌生人,瞪著警惕的眼睛紛紛後退。天水聖慈藥業有限公司大陽分公司總經理黨永珍告訴記者,大陽鎮梅花鹿養殖基地是在當地政府大力支持下,由天水聖慈藥業有限公司大陽分公司負責修建和運營。公司是以中藥材種植、購銷及初加工為一體的綜合性企業,目前建設中藥材收購晾曬加工廠1座,主要以黃芪、黨參、當歸、板藍根、大黃等為主要經營產品。
  • 創新經營拓市場!海鹽這家農場多模式發展煥新機
    別看現在沈慧鋒忙得有聲有色,但之前農場的經營之路卻並不順利。同時他還養殖幾十隻湖羊,以飼餵自產的秸稈和小麥為主,綜合利用各種資源,通過循環種養模式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隨著海鹽縣稻蝦共作模式的推廣,2018年沈慧鋒開墾了10畝稻田套養龍蝦,第一年套養稻蝦就讓沈慧鋒有所增收。「當時我就想小龍蝦能養,其它的應該也可以,成功的話還能增加不少收入,於是2019年我在稻田裡嘗試養了小青龍還有黃鱔、螃蟹這些。」
  • 「羊倌」韓長富的幸福夢想
    11月4日,記者在汝南縣常興鎮常興居委會採訪「羊倌」韓長富時,他一邊給羊餵水一邊幽默地說。韓長富今年64歲,家住常興居委會小韓莊自然村。3間平房坐北朝南,院內用石棉瓦搭起的棚子不高,棚下餵有大大小小40多隻槐山羊和波爾山羊,「大的有120斤左右,小的是剛下的羊崽兒,這可是俺家的銀行,一年收入五六萬元呢。」韓長富笑呵呵地說。韓長富一家有3口人,愛人有智力障礙,女兒出嫁。
  • 新疆兵團女職工創新求變 依靠水產養殖成致富「領頭雁」
    而在水產養殖中,門麗夫妻不走尋常路,敢於轉變,依靠養殖南美白對蝦走上致富路,成為連隊水產養殖的「領頭雁」。今年43歲的門麗是一名「兵二代」,起初,她和其他職工一樣在連隊種植啤酒花,但是每年辛苦下來也沒有掙上錢,家裡日子過得緊巴巴。「當時結婚,新房是貸款買的,壓力真的很大。」
  • ...畜牧業繁育養殖示範基地「種養加」模式實現全產業鏈生態循環農業
    蘭州天欣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軍海說,自2019年10月25日,公司從山東成功引進第一批655隻優質湖羊種羊成功入欄,標誌著蘭州天欣養殖有限公司現代畜牧業繁育養殖示範基地正式由建設施工階段轉入生產運營階段。 位於蘭州新區段家川生態養殖園區的蘭州現代畜牧業繁育養殖示範基地,是甘肅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
  • 90後「羊倌」創新養殖 他的羊兒不吃草價還特別高
    近年來不僅成了當地村民致富的法寶,更吸引不少地方慕名而來,想看看這「不一般」的羊兒。8月24日,當地豐寧畜牧養殖場負責人孔繁長新賣出1隻烏骨山羊,單只價格達到了2500元,說起養殖山羊帶來的增收,他樂得開了花。他說:「我們的山羊個頭大,味道鮮美,因為創新養殖方法,村裡最多的個人年收入從十幾萬增到了近百萬!」這都靠我們的阿敏!」
  • 涉縣小夥養殖梅花鹿,開啟特色致富路
    涉縣合漳鄉黃龍口村小夥兒任志方創辦了恆茂養殖場,通過人工飼養梅花鹿走上致富路。任志芳的恆茂梅花鹿養殖場位於神頭鄉前寬漳村,從2017到現在,他已投資200多萬元,養殖了120多隻梅花鹿。在現場記者看到,整個養殖區是相互隔開的,每個養殖區100多平米,有休息區和活動區。梅花鹿生性膽小,怕熱不怕冷,生存條件在氣溫30℃以下。因此,任志方把場址選在了地勢較高、環境適宜的前寬漳村。養殖過程中,他還為每一頭梅花鹿編號,這樣就可以簡單直觀的識別每一頭鹿,通過編號快速查找到生病的梅花鹿,方便了人工管理。
  • 養殖蛋鴨闖出一條致富路
    6年前,在哥哥曹南來的大力支持下,曹陳華回到家鄉,利用當地水塘和荒灘地豐富的資源優勢,開啟了他的養殖創業夢。幾年時間,鴨子的存欄量從1000多隻增加到一萬多隻,他的產業越做越大。他也成為當地有名的「養鴨大王」。    「養鴨子很辛苦,白天夜裡都比較忙。」
  • 「互助五興」演繹扶貧「故事會」 韶山市清溪鎮創新模式走上小康路
    近年來,清溪鎮採取「互助五興」模式,以黨員帶頭、群眾自願的方式,由1名黨員、入黨積極分子、村級後備力量或黨員致富帶頭人擔任組長,就近聯繫5至10戶群眾,建立互助組,形成了「學習互助興思想、生產互助興產業、鄉風互助興文明、鄰裡互助興和諧、綠色互助興家園」的局面。截至目前,全鎮已經組建互助組882個,幫助群眾解決了428件煩事難事。
  • 本溪:掌握養鹿技術 帶動農民走上致富路
    遠的不說,去年俺賣鹿茸掙了20萬元,賣16頭小鹿掙了10萬元,賣11頭種鹿又掙了29萬元……」在桓仁滿族自治縣八裡甸子鎮大南溝村村民周永剛、丁志紅夫妻6000多平方米的鹿場邊,老周細數他家的養鹿經。自2003年開始,周永剛夫妻拋棄傳統種植玉米的農作方式,利用自家地處山林地帶的優勢,花8萬元資金購進20多頭梅花鹿飼養,如今已經發展到近100頭鹿的養鹿場,每年產值60多萬元。不僅自己過上了好日子,還幫助縣裡十幾家農民靠養鹿走上致富路。據周永剛介紹,發展養殖業,首先要掌握養殖技術,有了養殖技術才能養好鹿。
  • 西峽縣田關鎮:產業扶貧拔窮根 村民走上致富路
    改善村容村貌,建設產業基地,發展光伏產業……一項項扶貧舉措使西峽縣田關鎮牛角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如今,村民生活幸福指數提高了,在奔小康的路上更有信心了。2016年4月,西峽縣殘聯駐村工作隊進駐以來,通過深入貧困戶走訪調研,與村民代表交流座談,從結對幫扶、培育產業、改善環境、文化惠民四方面入手,帶領牛角村村民走上致富路。原來,牛角村村莊面貌髒、亂、差,土坯房多,通村公路尚未硬化,組組通道路多為土路,基礎設施相對落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