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多努力成績肯定比別人好,勤奮未必成功,但不勤奮就註定失敗。經常有學生問:老師,我真的很努力了,為什麼這次我又沒有考好啊?
一、什麼叫努力?我們通常的理解是耗的時間更多一些,用的功夫更多一些。學生往往會回答老師,別人在玩的時候,我在學。別人在學的時候,我也在學。中午休息,我還在學,晚上我又比別人學的時間更長一些,我這麼努力呀!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經常也發現有些學生的作業做得很好的,課堂上也非常的專註記筆記,筆記也記得非常的工整、仔細。每天還會自己去刷大量的題,搞得人精疲力竭。這難道不勤奮嗎?
這裡要真誠的說出:這是「假努力」,這是「偽勤奮掩蓋下的真懶惰」。
「偽勤奮」是表演 :表演給別人看,也給自己看。可能是為了老師和家長那句「你真努力」的表揚;也可能是為了成績不好的時候安慰自己的最好藉口,「不是我不努力,我的腦子真太笨了」。別人在玩的時候,她在學習,但最後又沒有理想的成績作為回報。導致既沒玩好,又沒學好,這樣的「勤奮」,是我們一定要避免的。
二、如何破除「偽勤奮」?
第一步:重新定義勤奮的內涵。勤奮就是如何提高做事效率,而不是耗費大量的時間。應該學會怎麼用時間,在哪裡用時間?如果你該玩的時候沒有去玩,該休息的時候沒有去休息,你的大腦得不到鍛鍊,你其實是處於一種很緊張的狀態,大腦高度的緊張,你的學習能力得不到提升的。把自己的事情分為緊急事情和重要事情。優先定時定量完成緊急事情,接下來再去定時定量完成重要事情。餘下的時間一定要安排一定的時間放鬆休息的,讓自己的大腦張弛有度。
時間管理中存在「二八定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非常有限的,要想真正&34;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學會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要想面面俱到還不如重點突破。把80%的資源花在能出關鍵效益的20%的方面,這20%的方面又能帶動其餘80%的發展。
也就是要在自己的20%「黃金時間」,投入高度專注的精力能產生80%的回報,在效率最低的80%「疲頓時間」,投入精力只能產生20%的回報。
說的再具體一點,就是要在黃金時間段,去解決一切高強度問題,比如數理化需要高度思維分析的問題。在那些低效時間段,去解決思維難度不大的一些問題,抄寫英語單詞、記憶語文課文、摘抄積累一些素材。
第二步:學習任務進行分解。真正的努力是把自己的問題分解一下,探討一下我的哪一個科目在哪些方面沒有弄懂?我該利用什麼時間,利用什麼方法,找哪些人來幫助?也就是說把自己的問題一個個的進行分解,從而確定哪些問題是急需要解決的問題,哪些是重要的問題,哪些是次要的問題。同時把解決的方法也進行一個分解,哪些問題需要哪些人來幫忙解決?
學習任務的分解仍然要遵循「二八定律」,只有20%的問題是核心問題,把這20%的核心問題弄清楚了,實際上學習中的80%的內容也就清楚了,所以千萬不要陷入題海之中了。
時間安排和任務安排有效地協調,黃金時間該解決哪些問題?低效率時間又該解決哪些問題?每天的娛樂放鬆時間安排在哪裡?一切做到井井有條,人就不會顯得那麼疲憊。從而可以高效地提高自己的學習水平。
第三步:真正感受到學習中的樂趣。當然,最理想的情況,是要對學科建立興趣,熱愛上某一個學科,該學科自然就會學好的。愛因斯坦曾說過:&34;
三、尋找真問題解決,解決真問題,弄懂真問題。前面說了按照「二八定律」,先解決20%的真問題,把次要的、無關緊要的80%的問題先要排除掉,這樣就可以集中力量來解決這些真問題了。接下來就是要把問題真搞懂,把問題真正弄懂是有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把自己說服。自己覺得搞懂了該問題,往往是自己心裏面的感受,而不一定真的明白了。如何檢驗呢?自己給自己講解一遍,不斷的反問自己為什麼,直到自己首先把自己說服。
第二層次:把別人說服。有時候我能把自己說服,不一定能把別人說服。別人站在不同的角度來問你,就有可能把你難住,為了說服對方,你就要不斷的調動腦細胞來解決各個問題。從而也就帶動你自己對問題更深入的認識。
第三層次:把解決的問題進行拓展。用思維導圖的形式把問題進行拓展發散,帶動一個個新的問題去解決。從而形成解決一個問題帶動解決一片問題,真正把知識的各個環節融會貫通。
真正的努力,不比誰花的時間更多,不比誰把自己虐得更慘。拋下雜念,按照「二八定律」,尋找策略,全身心地投入去做一件事情。一定不要用「偽勤奮」騙別人、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