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酒文化同樣博大精深,尤其是在中國的北方,在齊魯大地之上,酒文化盛行。交友,談事,談生意,幾乎都是在酒桌上進行的。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而中國的酒文化,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了。
釀酒,飲酒,中國人尤其講究。眾所周知,「乾杯」這一詞,並不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在古代的影視作品中,亦或者是文學作品中,從未有他們在碰杯時使用「乾杯」這一詞彙。「乾杯」這一詞是在18世紀以後才慢慢流行的,最早使用這個詞彙,並且賦予它含義的是愛爾蘭人。
但在古代中國,人們也並不知道在中原大地之外,遙遠的地方還生活著一群愛爾蘭人。那古人在飲酒時是幹飲嗎?很顯然不是的,那他們在呼喚對方一飲而盡時,會說些什麼呢?
如果一言以蔽之,我覺得這是不科學的。畢竟,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不允許我們這麼做。在宋代《事林廣記》中記載頗為有趣,也讓我們找到了古人酒文化的蛛絲馬跡,其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主人盡飲,呈過盞再斟滿勸客,客接盞飲,如客飲不盡,主人將盤斜把云:「千歲千歲!」待飲盡,接盞同起。或客借盞回勸,並如前儀;或不回勸,隨意;或再把盞或換盞,並隨意。——《事林廣記·平交把盞》
從其中的記載中,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1)主人飲完盞中的酒,將盞底展示給客人看;我們現在也會有這個動作,飲畢之後,將杯底展現給對方,表示自己沒有「養金魚」。(2)主人會給客人滿上一杯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便將盤子傾斜,不讓客人將酒杯放回,並且說:「千歲、千歲」。(3)客人喝完酒,便可以將盞放回,如果客人藉機將酒倒滿,主人也要按照之前的禮儀,將杯中酒喝完。(4)如果客人喝完,將盞放回,不再回勸主人了,那大家就可以隨意喝了;
宋代人喝酒比較有意思,主人會用盤子端著酒杯挨個敬酒,如果客人喝不完,主人會用「千歲千歲」來催促,並且不允許客人將杯子放回。
通過這個禮儀我們可以看出,主人為了表示自己好客,基本需要挨個敬客人一杯酒。而客人可以飲完後結束,也可以回敬一個,加深下感情。如今山東河北等地的飯桌之上,依舊會出現主人挨個敬客人一杯酒的現象,俗稱「打圈」。這不過是省略了託盤而已,即便是沒有託盤,主人敬的第一杯酒,客人也應該喝下以表示尊重。之後大家你來我往,盡興後方才作罷。
在宋代,「千歲」成為了酒桌當中「乾杯」的代名詞。當元朝推翻宋朝,建立了蒙元,在飲酒方面,並沒有過大的改動。「千歲"一詞也一直被沿用下去。
「我央 了十個千歲,他剛咽了三個半口」,其中的「央」也是古人酒文化中的一種。「央」指的是喝,「十個千歲」指的是喝了十杯。在酒宴中,也會出現「央了這一千歲」之說。
除了前文介紹的這兩種,喝酒還有更文雅的說法——「舉白」。在《漢書》 的記載中:
大將軍(王鳳)薨後……及趙(飛燕)、李平諸侍中皆引滿舉白。
「引滿舉白」,在漢朝時便是倒滿酒,舉起一飲而盡的另一種說法。白便是白酒的代稱,而在酒宴正酣之時,主人直起身子,向席間的列位敬酒,並高呼「引滿舉白」。但他們並沒有碰杯子的做法,只是會舉杯示意一番。究其原因也很簡單,當時人們還是施行的分餐制,每人一個小餐桌,因此只能是彼此示意。
那碰杯飲酒又是怎麼演化而來的呢?這必然是在分餐制結束之後才慢慢出現的。由於唐宋時期,飲食烹飪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封建王朝在這一時期到達了鼎盛,豐富美味的菜餚便不適合繼續分餐而食,士大夫與平民開始聚餐,後逐步得到了推行。
人們離得近了,喝酒時氣氛便更濃了。對於何時碰杯開始,並沒有明確的記載,有的人說,這個規矩來自於古希臘人,他們喜好角力,一般都會在決鬥前互相飲酒,一是勉勵對方,二便是為雙方壯膽,讓整個人興奮起來,以便在角鬥中,有更好地發揮。
因為酒水是提前準備好的,為了避免別有用心之人在酒中下毒,影響雙方的發揮,因此雙方在飲酒前會有一個碰杯的動作,酒水便會互相迸濺到對方的酒杯中,以保障公平。其實,我認為這件事並沒有那麼複雜,古人本就有互相敬酒的習慣,當他們實施合餐制之後,彼此之間坐得更近了,也更容易彼此之間互動。
在飲酒正嗨之時,酒杯不自主撞到一起的現象自然也會出現。這個行為無疑會讓飲酒的氣氛更加濃烈。在讀施耐庵的《水滸傳》時便可以看到,梁山好漢們在大碗喝酒大塊吃肉時,免不了的一個行為便是撞杯,由此可見,在唐宋後期轉化為聚餐制之後,撞杯也自然而然地出現了。
至於乾杯這個詞,從「Toast」發展而來,只不過是「共飲此杯」的另一種說法而已,一直發展到今天。隨著時間的發展,這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終歸還會出現另外一個詞來代替它。
但不管如何轉變樣式,起到的作用都是一樣的,那便是為飲酒增添氣氛,以便於在座的各位全都盡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