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僅是指一個人沒有疾病,而且是指一個人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狀態。也就是說,健康與否從身體和精神以及社會的適應三個方面來評價。心理健康是比較而言的,絕對的健康是不存在的,人們都處在較健康和極不健康的兩端連續線中間的某一點上,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狀態是動態變化的,而非靜止不動的。
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從相對的比較健康變成健康,又可以從相對健康變得不那麼健康,因此,心理健康與否是反映某一段時間內的特定狀態,而不應認為是固定的和永遠如此的。另外,一個人偶爾出現的一些不健康的行為和心理,並不意味著心理不健康。心理 青少年心理學校 廣告 紐特教育專業老師告訴你,青少年心理學校問題如何解決!如何正確引導孩子青春期問題! 查看詳情 > 健康應指出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的狀態,而不能只看一時性的偶爾現象,使斷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標準是一個發展的、文化的概念,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而發展變化,也因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而有差異。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文化觀念、生活方式、思維意識都發生著劇烈變化。當代中學生的心理負荷能力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從我們的調查資料表明,不少學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鬱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
中小學生經歷有限,他們的心理活動顯得純真、直率,內心活動容易表露出來。這個階段「閉鎖性」不明顯,他們的情緒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樂明顯地表現在面部,而且容易變化,不善於修飾和控制。中小學生心理發展和變化具有較大的可塑性。無論是思維能力,還是個性,社會性和品德,都易於培養,諸如人生觀、世界觀等一類穩定的個性意識。在中學階段學生的思想意識提高,同時容易產生一些不良思想傾向,導致心理出現扭曲,性格發生怪異,甚至逆反。先天的遺傳是心理發展的生物前提、自然條件。
中學教育要選擇適當的教育內容和方法,引起他們新的需求,激活他們的求知*,從而有節奏、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心理不斷向前發展。而教師只有在教育過程中注意健康心理的培養,才能不斷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在課外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課外活動具有開放性、愉悅性、自主性和活動性的特徵,它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它的開展,為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拓展新的渠道。在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中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通過這些課外活動,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於生活,實踐於生活的基本道理。
如何保持心理健康
1、自覺學習心理知識,尋求心理健康的良藥
2、對自己不過分苛求,確立目標適中,養成「平常心態」
3、對他人的期望不要過高,避免失望感
4、不盲目的處處與其他同學競爭,避免過度緊張
5、積極參加集體活動,擴大社會交往
6、加強意志鍛鍊,保持樂觀的「正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