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中心是學校服務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校信息化建設的規劃、政策制定、項目建設、管理與實施的統籌協調部門。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從2017年籌備創建到2018年初投入使用,在經過了二年多的精心籌備與實施,已實現以「一個中心、三個平臺」為基礎的二十餘項應用子系統。目前以推動智慧校園建設成「應用型科研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相互促進」的示範性基地為目標,堅持走基礎設施建設、應用系統和數據資源建設並重的發展道路,不斷提升學校信息化水平,為師生員工提供全面的數位化教學、科研、學習、生活等環境和服務平臺。
目前我校信息化建設分為硬體設備和軟體系統二個部分:
一、硬體設備使用情況
學校完成了校園網整體升級改造,涉及校園網雙核心升級、樓宇無線匯聚交換機升級以及校園網業務運營支撐系統改造。核心交換機採用2臺RG-N18014通過VSU虛擬化技術形成一臺邏輯設備,採用扁平化架構與樓宇無線匯聚交換機實現萬兆互聯,實現集中式統一管理。校園網業務運營支撐系統採用RG-SAM+計費平臺和RG-Relax校園網自助服務平臺,實現有線、無線一體化認證計費,整合校園網接入業務與其他網絡服務為用戶提供統一服務門戶,實現信息中心故障運維工單流轉與統計,以及其他網絡業務的流程化管理運維。校園網出口採用1臺RG-RSR77-X路由器與認證計費平臺聯動,全網實現基於流量的認證計費功能。
校園無線網依託於我校成熟穩定的網絡基礎架構。採用了無線業界先進、成熟的802.11ac wave2標準AP和無線控制器架構。當前校園無線網合計部署超過2700顆無線AP,均採用千兆POE接入的方式,辦公樓及室外區域POE接入交換機千兆上聯至各樓宇匯聚交換機。
當前的校園無線網實現了教學樓、全部宿舍樓內及重要室外場地的無線網絡覆蓋,無線在線終端峰值超過30000個,無線網逐步從有線網絡的補充接入方式過渡為主要的終端接入方式,師生在高速的無線網絡環境中進行教學科研等活動,同時部署的無線網運維管理系針對無線網絡進行網絡優化,有效的提升師生用網體驗。
二、數位化校園信息平臺總體框架
數位化校園信息平臺是以學校現有網絡為基礎,以服務於全校師生的教學、科研、生活為目的,建立在學校數據中心之上,涵蓋了學校的信息化標準管理、學校管理、學生管理、教學管理、教職工管理、科研管理、財務管理、資產與設備管理、行政辦公管理、數字圖書資料管理等全方位的管理信息平臺與信息服務平臺。
1、數位化校園的總體框架
(1) 基礎設施層:是數位化校園軟硬體支撐系統,包括網絡資源、硬體伺服器、存儲、支撐軟體等。
(2) 應用系統基礎平臺:包括統一信息門戶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統一資料庫平臺、公共通訊平臺等。
(3) 應用系統層:是面向學校各部處的各類信息管理系統和面向師生的各類信息服務系統,可以分為管理中心、資源中心、服務中心,具體如下:
☆ 管理中心包括學校現有應用系統和新建應用系統;
☆ 資源中心是指整個學校的各類資源庫、資源庫的管理、資源服務;
☆ 服務中心是指提供的各類信息服務和人工服務,包括管理中心、資源中心提供的信息服務,郵件、簡訊、即時消息等通訊服務,一卡通服務,軟硬體運維服務等。
(4) 信息服務層:為各級領導、相關管理員、教師、學生提供各種個人業務操作服務、查詢、報表、統計分析、決策等。
(5) 信息安全體系:數位化校園的安全管理,包括安全策略、安全組織、安全評估、安全技術等。
(6) 信息標準/管理/保障體系:包括信息、技術標準、組織機構、管理制度、運維保障體系等。
2、數位化校園信息平臺的建設內容:
目前,數位化校園圍繞一個中心三個平臺進行基礎開發,主要包括:共享數據中心、數位化校園信息平臺、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和共享數據交換平臺。在這基礎之上,應用系統主要分為十個方面內容.
(1) 共享數據中心:以數據標準為基礎,建立的共享數據中心是數位化校園中的各種結構化數據進行統一管理的平臺。是實現異構信息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和共享,並提供深層次數據挖掘、數據分析的重要基礎。為後續開發各種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服務,保證新系統建設數據的鮮活性和一致性,不會產生新的數據孤島。
(2) 校園門戶平臺:統一門戶平臺位於學院信息化管理系統體系結構最上層,通過集成各應用系統的應用服務功能,為領導、行政人員、教師、學生、系統管理員等各類用戶提供一個統一的信息服務入口。
(3) 統一身份認證平臺:隨著應用建設的逐步深入,已經建成的和將要建成的各種數字校園應用系統存在不同的身份認證方式,用戶必須記憶不同的密碼和身份。因此,要建設以目錄服務和認證服務為基礎的統一用戶管理、授權管理和身份認證體系,將組織信息、用戶信息統一存儲,進行分級授權和集中身份認證,規範應用系統的用戶認證方式。提高應用系統的安全性和用戶使用的方便性,實現全部應用的單點登錄。即用戶經統一應用門戶登錄後,從一個功能進入到另一個功能時,系統平臺依據用戶的角色與權限,完成對用戶的一次性身份認證,提供該用戶相應的活動「場所」、信息資源和基於其權限的功能模塊和工具。在學校工作人員進行了調動、調級、調職等變更後,或者學校體制改革、組織機構變動後,使用戶的身份和權限在各系統之間協調同步,減少應用系統的開發和維護成本。
(4) 共享數據交換平臺:制定權威的數據標準;明確業務系統與數據中心平臺的接口規範;保證數據的準確一致,「誰產生、誰維護」;
(5) 教學管理與服務:教學管理與服務一體化的規劃設計是基於SOA架構,在學校基礎平臺的基礎上,實現教務管理、教材管理、實驗室管理、學生收費管理、繼續教育(遠程)管理、繼續教育(成教)系統管理、網絡教學平臺、企業合作平臺、精品課程平臺、教學評估等一體化管理與服務。
(6) 學生管理與服務:主要是實現從招生、迎新、學生在校管理、就業、離校直到校友的學生一體化服務。包括子系統有招生管理、迎新管理、學生工作管理、就業管理、離校服務管理及校友管理服務等內容。
(7)辦公管理與服務:是在學校平臺的基礎上實現辦公、人事、科研、資產、後勤等一體化協同管理與服務,為管理者、師生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信息服務,這裡主要包括:協同辦公系統、人事管理系統、科研管理系統、資產設備管理系統、後勤管理系統等。
(8)知識管理與服務:實現學校各類數字資源的(數字圖書、教學資源庫、學術資源庫、數字檔案、學位論文、教師知識庫)整合與統一檢索,提供統一的數字資源服務。
(9)綜合信息服務:主要是從全校視角,以文字、報表、圖表等形式,多角度提供更具高度、深度的統計分析。為學校領導、黨辦校辦工作人員和其他部門負責人提供高效、準確、開放、靈活的綜合校情查詢系統、報表生成系統以及信息填報系統,為學校各級領導提供有力的輔助決策支持。
(10)移動校園:移動校園平臺以數字校園信息化建設為基礎,將學校豐富的學術資源、不斷創新的教學理念和日常的學習、教務與生活,融合遠程教育、資源共享、信息交互、無線接入、移動終端等信息化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在學校教學理念與信息化發展思想的統一指導下進行移動式展現。用戶通過手機等行動裝置完成工作提醒、事務辦理、信息管理和一卡通管理;完善移動學習功能,用戶利用碎片時間查閱資料、觀看教學視頻和課件、完成作業和測試;引入社區概念,在移動終端用戶之間有效形成以工作、學習、科研、生活、娛樂為主題的「群」,相互交流協作、共同進步發展。
信息化校園建設是學校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和經常性的工作,是學校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建設水平是學校整體辦學水平、學校形象和地位的重要標誌。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對高等教育產生了巨大衝擊,從教育環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標,都在這場衝擊中發生著變革。根據自身發展的需要,順應信息技術的發展潮流,採用先進的信息技術來構建信息化校園,加快信息化建設的步伐是高校佔領信息制高點的一個有力的舉措,也為各個高校信息化建設提供了機遇和條件。信息化校園建設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研究型基礎性工程,特別是數位化學習環境建設實現了學校教育跨越地域和時空,為實現大聯合提供了無限發展空間;信息化校園工程又是建設開放性一流大學的標誌性工程,是學校改革與發展戰略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信息化校園建設不僅僅是實現教學、科研、管理及服務手段的現代化,更重要的是人才培養的觀念和教育理念的異常深刻變革。以高性能校園網為基礎,實現電子教務管理、電子校務管理、科研管理、教學資源管理、後勤與服務管理的全面整合,達到信息化增值服務的目的,是信息經濟條件下高等院校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