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抉擇:在新聞價值和倫理道德之間

2020-12-25 搜狐評論

  韓裔學生趙承熙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製造的槍擊悲劇命案成為全球關注的最大焦點。在人們譴責兇手、慰問死難,併集中火力詰問美國的槍枝管理政策的時候,人們忽略了將新聞自由奉為圭臬的美國媒體的作為。就在趙承熙4月16日上午持槍大開殺戒之後,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收到並播放了趙承熙精心謀劃製作的殺人音像資料。

這些獨家猛料在該公司的晚間節目播出之後,立刻成為美國各媒體的新聞來源而克隆複製,連綿不斷地衝擊著美國民眾的耳目。可以想像,在布希總統「整個美國為之悲痛」的民意氛圍中,美國媒體看客式的「兇手紀錄片」給予美國人心靈的再度傷害多麼嚴重。難怪很多死難者家庭杜絕了NBC的訪談作為抗議。向來篤信新聞自由的美國民眾對媒體行為產生反感,足見在公共倫理道德和人類普世情感面前,新聞價值的選擷也要慎重。何況,在美國民眾看來,美國媒體對趙承熙炮製的新聞素材的過分追捧,不僅出於提高收視率的功利目的,還被兇手利用,完成了幫其實現嗜血「英雄」的作用。事實上,美國媒體長期形成的「第四權」的信馬由韁心態,雖然對美國政府層面的監督居功至偉,但是在偶發的災難事件面前往往舉足無措,陷入新聞價值和倫理道德兩難抉擇的深度迷茫中。

  2001年9.11事件之後,國際社會對美國民眾的遭遇給予充分的同情,美國人更是沉浸於全國性的悲戚中。蓋達組織頭目本.拉登已經成為人類公敵。但此時美國媒體不知輕重,對9.11事件做出了許多譁眾取寵的解讀。更有甚者,美國廣播公司(ABC)一談話欄目主持人更稱恐怖分子是「烈士」、美國是「懦夫」。人們往往將9.11事件之後美國政府對新聞媒體的管制批評為限制新聞自由,殊不知也是美國政府對新聞媒體濫用新聞自由挑戰人類倫理價值的無奈調節。

  遺憾的是,對於攸關反恐、「文明衝突」這樣決定美國國家戰略利益的領域,美國政府才會借力「愛國主義」或倫理道德去管制桀驁不馴的媒體。而對於美國內政方面的民事或刑事案例,又對新聞媒體對公共價值體系的衝擊視而不見。趙承熙案是個諷刺的範本,民眾可以公議,可以抗議新聞媒體對兇手的渲染,媒體亦可做出自己的辯解。但是政府不會去幹涉媒體作為,因為這將給媒體以公權壓制新聞自由的藉口,從而背負沉重的政治負擔。更為弔詭的是,即便是對媒體缺乏社會公德報導的民眾,在政府介入新聞自由的情勢下,也會倒戈轉而支持媒體新聞自由的理念。

  對於美國社會的這種悖論,不惟何其有著文明差異的中國人難以理解,即便是同屬盎格魯.薩克森文化體系的英國和澳大利亞也有迷惘。譬如在趙承熙案發生之後,英國和澳大利亞和國際社會一樣公開批評美國的槍枝管理政策,霍華德總理甚至建議布希總統學習澳大利亞。但他們都忘了新聞自由和合法擁有槍枝皆是美國憲法賦予的公民權利。作為自由主義傳統沿襲至今的美國,對於憲法的終極尊重使美國人不敢更改「祖宗成法」。而在憲法權利發生瑕疵性衝突對權利造成傷害時,美國社會就會出現彼此矛盾而又視為正常的現象。

  但是,美國媒體監督政府的不屈不撓並不適用美國民眾。因為相較於政府權力,公民權利相較於媒體屬於弱者。如果媒體將監督政府的那一套用之於民眾,要麼是對權利的嘲諷,要麼是對權利的欺凌。趙承熙案顯然驗證了這一點,在死難者家屬被全球的同情所包圍時,媒體對兇手行為只有渲染而無道德批評的做法顯然偏離了公道人心。這同播放色情暴力素材才迎合人類惡質的好奇心並沒有兩樣。然而,美國政府對制約媒體侵犯普世道德的規範並不令人滿意。1996年才以電信法的形式規範節目內容,限制色情和暴力等低俗內容的傳播。至於新聞行業的自律,雖然有廣播電視新聞主任協會董事會1987年8月31日制定的行業規範和1996年職業新聞工作者協會制定的《倫理規範》。但這些規範並無相應的處罰擔責措施。這無疑更鼓勵了新聞媒體在報導公共事件時缺乏足夠的職業道德束縛。當然也有例外,CNN新聞負責人伊森·喬丹曾在《紐約時報》撰文稱,CNN在過去十幾年裡,壓下了很多關於薩達姆暴政的報導,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公開它們,可能會給提供消息或接受採訪的伊拉克人帶來生命危險。這表明,在美國新聞自由至上的價值理念下,加之激烈的媒體競爭,媒體的自律意識往往是虛妄的道德擺設,除了極少數權威媒體,大多數媒體依然擺脫不了追求新聞轟動效應的誘惑。

  所以,正如槍擊案尾大不掉一樣,美國新聞媒體道德失範的根源同樣源自於美國憲法約定的基本權利的掣肘。當然,美國憲法是一部自由主義的好憲法,但是瑕不掩瑜,內中的瑕疵對現代美國人帶來的困擾也同樣不容忽視。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顯示:「公眾不僅不象過去那樣支持媒體的「監護人角色」一說,而且他們認為新聞工作者都是些壞傢伙。幾乎所有的民意測驗度表明公眾不再尊重新聞工作者,他們懷疑自己是否能信任新聞媒介。他們並非對我們的職業技能有所不滿,令他們不滿的是我們的道德和我們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辦演角色的認識。」 趙承熙案件,無疑為美國人再添懷疑媒體的現實註腳。

  普立茲獎得主、南非攝影家凱文·卡特,1994年7月27日自殺身亡的悲劇也驗證了新聞工作者如果耽於新聞旁觀的理念而缺乏悲天憫人的 道德良心,自己也會陷入負罪苦惱甚至死亡。這也給美國媒體當頭棒喝,新聞媒體缺乏公共倫理而偏執於新聞形式崇拜,害人害己。

  美國媒體何日才能擺脫新聞自由和公共倫理的深度迷茫?

  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責任編輯:張學軍)

相關焦點

  • 新聞倫理與媒介法規上篇:新聞傳播倫理
    倫理的特點倫理以善的人性為前提。是人倫關係的法則與原理。區別於秩序是倫理的第一要義。道德非強制性地調節現實生活的一種社會規範,是基於承認和保證人類社會秩序關係的理念,發揮旨在限制或倡導人們行為的規範。法規的特點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新聞倫理新聞工作者在長期的實踐中形成的調整其之間及其與社會組織、公眾之間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
  • 社會責任與倫理道德的衝突與反思
    可是作品自問世以來,圍繞它的爭論和非議就一直不斷,不少人發出質疑:在拍攝的兩年當中,記者面對自己隨時都有可能掉下的危險環境,為什麼卻在長時間內置孩子的生命而不顧呢?難道一幅獲獎照片的新聞價值真的可以超越人的生命價值?作為一個社會人,記者難道不應首先具備樂善好施之德、救死扶傷之心?這些道德拷問一次次地撞擊新聞從業者,讓他們不得不仔細審視自己的職業行為。
  • 從新聞記者的職業道德看新聞倫理
    當我們在討論新聞情境中特定的行為選擇和其所隱藏的價值衝突時,新聞倫理應該也必須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一個切實可行的參照物。這對於新聞傳播活動的實踐者來說,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勢在必行的。我們需要的是倡導和樹立一個正確的價值觀,從而進一步為新聞工作者提供一個正確的選擇範疇,這樣,我們才能將新聞倫理和新聞道德規範落到實處。
  • 有關新聞倫理的知識點總結來啦!(上篇)
    「西學東漸」以來,中西「倫理」與「道德」概念經過碰撞、競爭和融合的過程,目前二者劃界與範疇日益清晰,即「倫理」是倫理學中的一級概念,而「道德」是「倫理」概念下的二級概念。從媒介倫理的演進趨勢看,從新聞倫理到傳媒倫理到我們談的媒介倫理以及全球倫理的概念,可以看出主體正在走向公共化。
  • 課程育人 | 《媒介倫理與法規》:合格記者的法律與道德素養
    「媒體從業人員如果沒有一定道德素養和法律知識,不能理性嚴謹地把握好採訪、編輯、發表過程中的行為尺度,便不能真正知曉作為一名新聞媒體專業人員的法律地位以及作為新聞傳播職業的重大意義和價值。」人發學院媒體傳播系副教授曠宗仁這樣認為。
  • 漫談新聞倫理與道德
    社會分工形成了各行各業的職業道德與職業倫理。社會信息需求加大,職業記者誕生,新聞傳播成為專門的行業。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從業人員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符合新聞實踐特點的、從事新聞活動時調整相互關係的自律行為規範、意識觀念和職業素養的總和。記者這一職業在我國一開始就被譽為「無冕之王」,「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
  • 淺談泛傳播時代的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構建
    一、新聞傳播倫理道德概述 所謂新聞傳播倫理道德,它指的是在新聞傳播的過程中,其主體(包括個人、團體、組織)和客體在所有環節中(新聞的製作、傳播、接收),所需要遵守的一系列倫理道德規範,同時還包括主客體在承擔其角色職責時,應該要具備的道德,包括道德觀念、道德修養。
  • 學子論文:新聞真實性與道德倫理規範的博弈
    關鍵詞:實名匿名 犯罪新聞中的「人」 法律規定 職業道德和倫理規範  犯罪新聞是對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觸犯刑法應受到刑法處罰的犯罪行為及其相關現象和事實的報導。這些犯罪行為往往由於過程曲折或由於記者筆下刻意渲染而成為各種新聞媒介上最受讀者關注的內容之一。
  • 媒體經營的倫理問題及矯治
    這表明,新聞產品是通過交易維繫信息產業的運轉。只是新聞交易在媒體和廣告客戶、讀者之間公開、合法地進行。所不同的是,人們通常不在廣告經營和報刊發行方面使用「新聞交易」這個說法而已。 正當的新聞交易,只要嚴格恪守新聞倫理和相關的法規,並不對社會構成危害。如果媒體及其從業者利用接觸信息的便利,把新聞交易泛化,不論是新聞報導還是屏蔽信息均以商業交易的方式進行,這種新聞經營活動將導致倫理失範。
  • 萬俊人:道德倫理必須「頂天立地」
    談到倫理思想傳統,應該說中國的倫理思想傳統具有更深遠的歷史感和連貫性。簡要地說,歐美文明更崇尚法制秩序和宗教信仰,中國傳統社會則在歐美的兩極之間取其中,即更重視基於凡俗禮儀的道德倫理文化。但需要注意的是,這種「取法乎中」的道德倫理本位論雖有許多「中道圓融」的優勢,但就社會治理和文化精神建設來說,道德倫理「硬」不如法制嚴謹,「軟」不如宗教信仰那樣不僅「入心」而且「入神」,引人「超凡入聖」。
  • [論文]試論網絡新聞媒體的編營分離及其倫理要求
    分析結果顯示,騰訊新聞運用大眾傳播規律和新聞學原理對報導進行選擇和重構,以此宣傳騰訊公司的商業利益。基於此,筆者建議通過更多對網絡媒體編營分離倫理的個案研究,總結經驗並最終提出一套完整的倫理規範體系和要求。
  • 網絡倫理對大學生倫理道德的積極意義
    這樣一種高度自主的倫理模式是社會發展到後期的理想倫理道德模式,它要求人們自覺地履行自己的責任。其次相對於現實生活中的倫理道德,網絡倫理的內涵更豐富,包含的層次更多元化。因為現實的世界是由不同的地域組成的,具有各種不同的傳統,這就是由於這些明文規定,將現實生活的倫理地域化。但是在網絡這個無國界的交流平臺,倫理道德在一個平臺產生,思想觀念在向大融合發展。
  • [學子論文]淺析新聞倫理與新聞傷害
    可是現實社會中,有關傳媒人的新聞倫理失範和對新聞當事人及受眾所造成的新聞傷害的事件卻頻頻發生。「深圳聯防隊員強姦案」的報導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本文通過對此案報導的分析,探析新聞倫理失範原因,並探討相關應對策略。
  • 【辯題分析】新聞道德比新聞價值更重要
    抽到了反方,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還不好打,什麼真實客觀啊什麼社會影響啊這不都是受道德影響的嗎,對面新聞價值在當下社會是不是就主要折射於經濟價值點擊量上面嗎。 但是當我按照李寧洲學長說的,去看了那場經典的武大和政法在全辯決賽的比賽視頻以後,我發現這個題其實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好打。
  • 倫理與道德的困局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獨立的思想和靈魂:能者縱橫天下,庸者踽踽獨行!倫理與道德的困局:社會角色,商業與人一樣,要考慮到自身負有的責任,否則就極有可能因傷害公眾而成為不受尊重的公司和人。什麼是倫理(ethikos)?什麼是道德(moralis)?
  • 君·言系列——《倫理與道德的區別》
    《倫理與道德的區別》——呂文君要理解區別,要從概念、沿革、思考途徑開始談起。道德概念是古老的中國儒家倫理和道家倫理當中實際上非常強調的概念。老子在道德經當中就說到「道可道,非常道。對於道和德的概念的理解,為深入理解倫理與道德的關係,作了理論的劃分。 倫理與道德在內涵上有一種共通之處的。比如說「倫:次序之謂也。」倫理似乎更指的是長幼尊卑的道理。比如說中國古代的天輪,綜合來看,天倫也是五倫,叫天、地、君、親、師。人倫是君臣,父子,夫婦,朋友。所以關於人倫和天倫的古訓就告訴我們說,倫理實際上更加強調一種輩分,強調長幼尊卑的道理。
  • 宋希仁:倫理與道德的異同
    現代社會人際關係更複雜了,倫理涉及的關係面也更廣了,不僅有個人與個人的關係,而且還有個人、群體、集體、社會、國家、人類甚至自然之間的相互關係,相應地有自由、平等、博愛、公平、正義、誠信、尊敬、愛物等價值觀念和文明禮規。但是在現代意義上,仁、義、禮、智、信,仍然可以作為調治人倫的常規。有道是「天道調四時,人道治五常」,且「道簡且易行」。
  • 永久的矛盾:記者的職業職責與道德邊界
    摘 要:著名的照片「飢餓的蘇丹」曾引起社會關於記者新聞道德的大討論,而其背後所反映的記者的職業責任和記者作為「社會人」的社會道德之間的矛盾也在各種新聞事件中屢見不鮮。對待這種由於社會角色的多樣性和角色與角色之間的權利、義務和行為模式的不一致帶來的倫理困境,有必要尋求一個兩者平衡的「度」。
  • 素質問題還是職業危機:新聞倫理困境的再思考
    每當這些熱點事件退潮後,事件背後的媒體漸次顯露出來時,人們往往發現,事件的真相與媒體的呈現並不一致。新聞道德問題由此成為聚焦點。比如,唐慧案引發的關於媒體責任的討論。[1]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制定或認可的行為應該如何規範,具有正確與錯誤之分。顯然,當人們提及新聞道德時,實質上談論的是如何樹立一種正確的規範。而這種討論,確切地說,就是新聞倫理。
  • 從中庸之道到「無知之幕":四種媒體倫理理論評析
    新聞和大眾傳播媒體的強大,在滿足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同時,也引發了眾多對媒體的批評和爭議。如果我們將道德和媒體加以區分,將把明顯違反一個道德律、全社會和特定職業共識的現象稱為道德問題(即媒體失德),將違反多個道德律、或者全社會和特定職業缺乏共識的現象稱為倫理議題,那麼通過教學和研究不難看出,如果我們分析爭議性的媒體倫理議題時使用單一的理論視角,即使是再好的倫理理論,再具有解釋力,在具體分析上仍然難免陷入困境乃至失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