拷問學術「臥底」的…… 倫理與政治問題

2020-12-11 鳳凰網讀書

一份社會學研究的學位論文因其資料來源於在基層政權掛職的經歷而受到學術倫理上的質疑,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性事件。

李公明

一份社會學研究的學位論文因其資料來源於在基層政權掛職的經歷而受到學術倫理上的質疑,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學術性事件。雖然類似的學術個案並不少見,但是由於該項研究的實質性意義和所包含信息的重要性,以及研究結果與社會發生關係等問題,它成為被關注的對象是合理的。恐怕在所有社會學教科書上都有關於在研究中發生的倫理問題的討論,可以假定在這個領域中的研究者都思考過這個問題,但是這並不等於大家都願意或都必須遵守那些倫理原則,即便是在教科書上都會存在自我矛盾的說法和難以回答的疑慮。

原版於1983年的《社會學導論》(劉易斯·科塞等著,楊心恆等譯,南開大學出版社,1990年6月)以著名的漢弗雷斯隱瞞身份和意圖參與觀察同性戀行為的研究個案為例,說明當研究人員超過了倫理界線的時候,必須作出決斷來承擔責任,甚至認為「也許研究人員不透露他的目的是有道理的。但或許這種蓄意的欺騙本身在道德上是高尚的」(第62頁);這種措辭似乎可以使研究者的越界行為得到某種安慰,即使不能說是鼓勵。作者還談到高夫曼對精神病院的研究,認為這是社會科學研究中的裡程碑,他就是在精神病院裡當一名助理,從不洩露他的真實身份和目的(第54頁)。這是典型的學術「臥底」行為。

在後來出版的類似教科書中,這種比較寬鬆的、更多強調作出選擇的責任感的說法似乎大為收緊了。其實,早在1971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SA)就制定了《倫理規約》,後在1997年作出了修改,其基本原則是:「1.維持研究的客觀性與完整性。2.尊重被研究對象的隱私與尊嚴。3.保護被研究對象,使之不受到人身傷害。4.研究必須保密。5.參與研究或研究的行為涉及隱私時,需獲得被研究對象的同意。6.要說明所獲得的合作與協助。7.公開所有研究資金的來源。」(理察·謝弗《社會學與生活》,第51頁,劉鶴群等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6年9月)對此,謝弗認為這些簡單的原則似乎還是不能解決許多敏感的倫理問題,例如知道被研究對象有不道德甚至非法行為的涉嫌時是否還應該遵守保密的規定?這不僅是研究者個人,而且是學術共同體都無法迴避的問題。真正困難的問題還在於,是否應該同意這種說法:「儘管並不是所有的社會學家都認同,但大體上都認為,對研究者來說,隱瞞自己的身份也是不道德的。」(詹姆斯·漢斯林《社會學入門:一種現實分析方法》,第141頁,林聚仁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8月)隱瞞或公開研究者身份和意圖會對研究質量有重大影響,假如真的嚴格遵守公開身份和意圖的原則,不僅可能帶來合作上的困難,更重要的是帶來研究對象的變化而不利於客觀的研究。

在目前我讀到的社會學教科書中,對研究倫理問題的關注比較全面和深入的是美國社會學家艾爾·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邱澤奇譯,華夏出版社,2005年6月)。這部作為大學教材使用的社會學研究方法專著初版於1975年,2004年作者在第十版「前言」中特別談到對第三章「社會研究的倫理與政治」的修訂過程,使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了美國社會學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的變化:從初版時認為關於方法的教科書中不必有倫理問題的位置發展到現在這一版對它的重視,作者因此說,「我也覺得,是該進一步強調倫理問題的時候了。」(第2頁)與其他人相比,我認為巴比更可取的不僅僅是強調直面倫理問題的重要性,而且在於他同樣強調直面研究中的政治考慮。

關於社會研究中的倫理議題,巴比討論了自願參與、對參與者無害、匿名與保密、欺騙、分析和報告、制度性審議會和職業倫理規範等問題,這些問題中有些相對容易遵守,如自願參加;但是更多的是難以嚴格判斷和遵守。比如說不傷害參與者,說起來不太困難,實際上正如巴比說的,研究過程中參與可能會因為研究本身就引起痛苦,也可能會在看到研究結果的時候從雖是匿名的材料中發現自己的形象;又比如匿名與保密,巴比不僅強調其重要性,同時強調兩者經常被混淆,也談到了相關的技巧。作者說,在美國絕大多數的職業協會都有類似的倫理規範,如美國民意研究協會(AAPOR)的「職業倫理和實務規範」也有「不應欺瞞研究對象」和「對所有足以辨別研究對象身份的資料應該嚴加保密」的條文。可以說,公開身份和研究目的、為對象匿名和保密都是公認的研究倫理原則。

至於「社會研究的政治蘊含」,更是存在很多爭議。巴比首先認為,與倫理爭議大都與研究方法有關不同,政治觀點的爭議主要發生在研究的性質和運用中(第75頁)。另外,關於韋伯所講的「價值中立的社會學」的可能性、社會研究與社會行動是否必須分開等問題,都有爭議;因而巴比提醒學生:「政治在社會研究中滲透得遠比我們想像的深遠。」(第78頁)

在第三章只是討論了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在第十章「定性的實地研究」中才進入更具體的討論。問題不僅回到了研究者是否應該公開身份和目的,而且更進一步遇到了作為一名「臥底」在參與行為中將對行動產生影響的問題,無論這個群體是否採納你的意見,都會影響到事件的發展,這種「現場化」使研究的客觀性很難保持。巴比繼而討論了「確實」加入和「假裝」加入某一團體或行動對研究的區別,例如有些對於行為的真正理解是與相信、接受或贊成聯繫在一起的。然後繼續討論了研究者和線人的關係,以及直接當「臥底」。一旦介入到這種程度,倫理問題會更尖銳地出現,巴比以洛夫蘭夫婦提出的問題作為概括:在人們不知道你們將記錄交談內容的情況下和他們交談、為了自身的目的而從你們討厭的人身上取得信息、目睹人們強烈需要援助卻無直接反應、身處於一個你們自己並不全心全意贊同的情境、策略性地營造和其他人的關係、在派系林立的情況下投靠一邊或是保持中立、為了接近人們的生活和心靈不惜和他們進行金錢交易、用線人或結盟的方式來接近人群或是不了解的事物——所有這些是合乎倫理的嗎?(第299頁)當然,巴比也沒有為這些問題提供答案。

從教科書回到中國的學術現場,問題更為複雜。有些敏感而重要的社會學研究對象在性質上帶有社會潰敗的特徵,而其背後又都與各種制度安排和利益動機有著緊密聯繫,由此而必然產生研究中的正義倫理面向,價值中立的理想會遇到更大的難題,這種理想只能堅守在研究中不因為主觀價值取向而影響研究的客觀性方面。研究者選擇這些課題本身一般來說已經是產生於價值批判觀念的指引,否則的話何不選擇那些更大量存在的、既安全又容易獲得官方資助的課題呢?而由於在權力制衡、輿論自由、信息公開等顯規則方面的巨大欠缺,以及各種官場、團體普遍存在的生存潛規則,也使得這類研究課題的意圖的公開變得難以想像。在這種情況下所產生的學術「臥底」的倫理問題,首先就獲得實質性的正義感作為巨大補償。尤其是如果遇到權力對學術研究和成果出版等進程的幹預,對社會的政治倫理的拷問會遠遠壓倒在研究中因承受違反某種研究倫理而產生的負罪感。但是,即便是學術「臥底」,也有它不能逾越的底線:你可以隱瞞你的身份和研究意圖,但是在任何一種研究文本中都必須嚴格遵守為個體的研究對象匿名、保密、不傷害的原則,而且應該嚴格區分學術研究與新聞揭秘的區別,在具體的文本技巧上和領域上維持這條底線則是完全可以做得到的。應該說,在中國語境中,這條底線的來源不僅僅是學術共同體的規約,而且也應該源自對體制下每一個人都是受害者的道德判斷。因此,對學術「臥底」的倫理拷問必定要引向社會與學術語境的倫理拷問。

錄入編輯:陳曉靜

相關焦點

  • 中縣政治與學術倫理的尷尬
    嚴復在向國人介紹斯賓塞《群學肆言》(現多譯《社會學研究》)就已經認識到西方的求真精神,還聯繫到古代中國的「格致」,但尚未認識到「真」背後的倫理意義。在中國環境下,柔性的善和剛性的真難免會撞擊出這樣或那樣的矛盾火花。正是如此,馮軍旗和他的《中縣幹部》擠在了「善」與「真」的夾道。《中縣幹部》是否涉及違規學術倫理?
  • 公民政治倫理:政治倫理不可或缺的部分——讀《政治倫理學——歷史...
    政治倫理是20世紀後半葉以來蓬勃興起的應用倫理學的一個重要領域。政治倫理作為政治文明建設的基本價值目標,其研究水平與普及水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程具有重要影響。  具體而言,政治倫理歸根結底是研究社會政治共同體(主要指國家和政治共同體)的現實社會政治目標、政治關係、政治行為、政治制度中的倫理問題。
  •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 蕭延中答案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1【單選題】中國大陸()是滋生學術不端現象的因素之一。答案:正確6【判斷題】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失範現象直接折射出當代中國價值和倫理的嚴重危機。 答案:√人文研究中的規範與倫理1【單選題】在()學術研究中,一方面是做學問,另一方面是做人。
  • 馬克斯·韋伯眼中的「學術與政治」
    今年是馬克斯·韋伯的《以學術為業》演講發表100周年,而距離韋伯發表《以政治為業》的演講,也已經過去了整整98年。在這整整100年的歷史進程當中,世界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和冷戰,無論是全球地緣政治格局還是社會生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然而至今我們仍然驚訝地看到:韋伯在這兩篇演講裡對於學術和政治的定位與分析,絲毫沒有過時。
  • 華師大開設《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通識課 配最強教授陣容
    人民網上海2月19日電 新學期,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全新推出《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課程。該課程由政治學系資深教授蕭延中任主持人,全課程有14位教授擔任主講。 「當下學術規範和倫理問題越來越突出,這門課程的開設契合了社會及學校的需求。但開設這門課並非『蹭熱點』之舉,設計策劃已有一年多的時間。」
  • 清華大學啟動研究生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課程
    楊斌指出,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是清華大學陳吉寧校長去年九月開始提出的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的大學學習模式中價值塑造的重要載體。清華大學加強研究生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教育,有利於增強學術規範和職業倫理意識,增進對學術或職業行為規範的了解,促進學生對複雜實踐問題的思辨並在面對學術或職業倫理困境時做出負責任的價值判斷和選擇,對塑造學生品行、提升學術與職業素養和發展能力,增加社會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
  • 華東師大新學期開設《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通識課—新聞—科學網
    「當下學術規範和倫理問題越來越突出,這門課程的開設契合了社會及學校的需求。但開設這門課並非『蹭熱點』之舉,設計策劃已有一年多的時間。」蕭延中說。 這是一門什麼課? 「這是研究生通識課程,有著超強陣容教授團,暢談學術規範倫理,通過學術對話帶你辨析問題。
  • 華東師大探索推出《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課程
    芊燁 攝   華東師大探索推出《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課程 名師與學生互動樹良風  中新網上海2月18日電 (陳靜 戴琪)華東師範大學18日透露,新學期,華東師範大學研究生院探索推出《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課程,政治學系資深教授蕭延中任主持人,14位教授擔任主講。
  • 《資本論》中的自然歷史觀及其對政治倫理的批判
    在啟蒙理性取得對宗教的勝利之後,這一權威被資產階級的世俗需求所佔據,構成詮釋所有權和政治自由的基點,並使得基於某種自然權利觀念的「政治生活」成為「人民生活的經院哲學」②。尤其是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所揭示的啟蒙神話中,被「還原成技術問題」的古典政治哲學的德性和善逐漸成為資本主義法權理論的根基,從而將資產階級國家機器變為政治倫理的現實化身,甚至成為科耶夫所說的「公正無私的第三方」。
  • 人民日報:魏則西之死拷問企業責任倫理
    魏則西之死,拷問企業責任倫理 王石川  今天,一篇關於搜索和醫院的網文,在各個媒體刷屏。  被查出患有「滑膜肉瘤」這種罕見病的大學生魏則西,輾轉多家醫院,病情不見好轉。後通過百度搜索找到武警北京總隊第二醫院,在花光東湊西借的20多萬元後,仍不幸去世。魏則西生前曾在知乎撰文,詳述此次經過,並稱這種生物免疫療法,在國外早已因為「效率太低」而被淘汰了。
  • 「基因編輯嬰兒」涉嫌嚴重違背醫學倫理、學術倫理
    深圳市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已啟動對該事件涉及倫理問題的調查。據了解,原國家衛生計生委於2016年公布的《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辦法》,明確規定「從事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的醫療衛生機構是涉及人的生物醫學研究倫理審查工作的管理責任主體,應當設立倫理委員會,並採取有效措施保障倫理委員會獨立開展倫理審查工作。
  • 中國人民大學成立學術倫理委員會
    學術倫理就是這樣一個不應被忽視的邊界。如今,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了學術倫理委員會。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偉,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出席開幕式,並為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教育研究|大學的學術倫理之維
    從學者討論的內容來看,主要針對的是學術論文寫作規範,引證體例,對偽造(fabrication)、弄虛作假(falsification)、抄襲剽竊(plagiarism)等行為的認定等與文風、學風有關的話題。特別是由其中有關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的認定問題,引申出了建設「學術誠信」的議題,進而又有人採用了「學術道德」的稱謂,與「學術規範」交替使用。
  • 學術發表中同行評議的倫理基礎
    無論同行評議還是匿名審稿制度,都有一個價值取向的問題。也就是制度背後有合理性根基的問題:為什麼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要用同行評議或匿名審稿制度?中外學術界為什麼都會推崇這種制度?這裡面的價值目標可能在中外期刊的學術發表中有差異,對於中國的學術期刊來講,匿名審稿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關係稿、人情稿,當然也有對論文質量把關的目的在其中。
  • 中國人民大學召開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
    12月11日下午,中國人民大學學術倫理委員會工作會議暨學術邊界與底線學術研討會召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校學術委員會主任劉偉,副校長吳曉球、劉元春,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吳善超出席開幕式,並為學術倫理委員會委員頒發聘書。
  • 應一視同仁 學術倫理不能只要求年輕人
    他更希望島內學者以此案作為警惕,「在學術研究上,所有細節都要非常注意」。當時,學界人士大都肯定陳建仁的嚴格學術標準與責任理念。    然而事隔一個月,違反學術倫理的主角換人,當事人的態度竟然也有一百八十度的轉變。
  • 工程呼喚倫理:學術界與企業界對話——清華大學工程倫理教育論壇紀實
    本次論壇中,工程教育專家和工程專業人士分別做了主旨演講,演講主題囊括了工程倫理的內涵、工程倫理和工程教育之間的關係以及化學工業、石油勘探等行業的工程倫理問題。論壇還就工程倫理教育中的重要議題進行了對話,企業界代表和學術界人士對工程倫理教育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和交流,為工程倫理教育的發展和創新獻計獻策。
  • 曹剛:疫情防控帶來的七大倫理問題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曹剛教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防控戰役正進入關鍵期,全國人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共克時艱,體現了團結友善協作的道德風貌,但疫情防控過程出現了值得反思和需要回答的七大倫理問題
  • 學習通《學術規範與學術倫理》章節測試答案
    答案:正確6【判斷題】中國學術界的學術失範現象直接折射出當代中國價值和倫理的嚴重危機。 答案:√ 人文研究中的規範與倫理1【單選題】在()學術研究中,一方面是做學問,另一方面是做人。 答案:人文A、科學B、自然C、人文D、社會2【多選題】「老三篇」是指()。
  • 《尚書》學與漢代政治倫理
    《尚書》學與漢代政治倫理 2016年03月15日 07: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馬士遠 字號 內容摘要:各家各派《尚書》學詮釋的著力點均未超越資政化民的範疇,特別是在漢武帝